学术投稿

CT对60例早期老年性痴呆的诊断价值分析

杨少华

关键词:CT检查, 早期老年痴呆, 临床诊断
摘要:目的 分析并评价头颅CT在老年性痴呆的早期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老年性痴呆病人60例的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CT结果显示患者出现脑室扩大以及脑沟变宽等萎缩性表现.本组患者的颞叶内侧受累程度严重,颞叶发生显著萎缩现象,其颞角、侧裂池以及海马池增大程度明显区别于其他各处,增大发生在一侧或双侧呈不对称性,本组中共23例老年性痴呆病人发生脑白质密度变化.结论 CT检查可以提高对早期老年痴呆的诊断,对老年痴呆的早发现以及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新形势下加强护患交流,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随着人们对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各种因素导致医疗护理纠纷问题不断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分析造成沟通不良的原因,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建立彼此信任、关心、平等的和谐关系,消除护患之间紧张和矛盾,共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院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何岩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护理文书书写和管理质量在防范护患纠纷中的作用分析

    护理文书是患者治疗过程中直接的观察和记录,也是支持医院、医生、护士评价事实的关键证据和重要法律依据.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趋完善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护理文书在医疗纠纷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分析护理文书中潜在的法律责任,加强对护理文书的认识,提高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内容和环节质控,提高护士法律意识和责任心,加强医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有效防范护患纠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郜然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浆中sCD40L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浆中sCD40L的表达水平,探讨sCD40L与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中sCD40L及正常对照20例血浆中sCD40L表达水平.结果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sCD40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LDH升高组血浆sCD40L水平明显低于血清LDH正常组;高危组血浆sCD40L水平比低危组、低中危组和中高危组明显降低(P<0.01);Ⅳ期血浆sCD40L明显低于Ⅰ期、Ⅱ期、Ⅲ期(P<0.01);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亚型较生发中心来源(GCB)亚型明显降低(P<0.01);缓解组血浆sCD40L水平比无效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sCD40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有价值的预后的指标,与IPI结合可于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倒,有助于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

    作者:杨丽娟;崔为发;王占聚;付婕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人性化护理在传染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人性化护理在传染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95例2009年1~12月实行人性化护理的传染病住院病人,与2008年1~12月未实施人性化护理的95例传染病住院病人进行满意度比较.结果 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从2008年的89.47%提高至2009年的98.95%,经.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护患纠纷从1降为0.结论 在传染病人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可提高病人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帮助病人掌握健康知识,利于病人康复.

    作者:刘欣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脑中风患者康复期中的效果及意义.方法 选择120例脑中风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及对照组,其中护理干预组71例,对照组49例,对护理干预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只实施常规护理不采取护理干预.收集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护理干预组71例患者中,治愈25例,疗效显著36例,有效6例,无效4例,对照组41例患者中,治愈12例,疗效显著22例,有效11例,无效4例.结论 脑中风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对脑中风患者的康复效果和远期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

    作者:周丽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分析与解决策略探究

    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药物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随着我国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有很多新药在临床中得以使用.但与此同时,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一些不合理用药的现象也随之出现.因此,为了避免不合理用药对患者带来的损害,本文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由此而提出了几个解决策略.

    作者:马玉香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阑尾炎术后继发肠瘘一例

    肠瘘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大多发生于手术后,也可由先天性畸形、创伤、炎症、肿瘤等引起.肠瘘一但发生,治疗难度大,病程长,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瘘病例报道不多,对所遇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术后继发肠瘘1例进行诊疗分析,为今后复杂肠瘘的诊疗提供参考.

    作者:许岩;苏振国;张长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手足口病重症患儿3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手足口病重症的认识水平,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方法 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给予抗炎、抗病毒、脱水及对症治疗.结果 本组38例患儿中,1~4岁30例,农村多于城镇,重症患儿易并发肺炎、心肌炎、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呼吸衰竭、微循环障碍等.结论 人选病例中,37例治愈,1例死亡(病毒检测为EV71型感染患儿).手足口病多发生于4岁以下患儿,及早发现,积极治疗,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作者:武志杰;魏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浅谈乡镇医院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乡镇医院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它直接为辖区内和周边地区的群众提供医疗、救助、防治等卫生服务.随着社会发展,医疗服务领域不断开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医院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成为该医院兴衰成败的关键.笔者从管理者应具备基本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杨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流的影响

    目的 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疗效和脑血流的改善情况.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流方面,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在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中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红细胞压积比较中2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可有效改善脑血流量,改善高黏状态,保护脑组织和神经功能,是治疗急性脑梗死,降低其发生危险因素和复发的有效治疗药物,值得在临床使用.

    作者:高乃永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护士情绪在维持护患关系中的作用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工作贯穿于患者的整个活动,是与患者直接的接触者.护理人员的情绪对自身、护理全过程、护理服务质量、护患关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直接影响患者疾病治疗、恢复情况.护士饱满的情绪可对患者精神提供很大支持,有利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促进护患之间的理解,从而提高护理质量,避免纠纷.

    作者:桑亚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糖尿病患者自行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教育与护理

    目的 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自行皮下注射胰岛素的临床教育内容与相关护理方法进行总结.方法 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96例患有糖尿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2组,平均每组48例.对A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对B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胰岛素皮下注射的相关知识教育和护理.通过一段时间的随访,对2组患者的胰岛素使用情况、皮肤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我们研究后发现,B组患者中注射皮肤出现增生、硬结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该组患者的胰岛素吸收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结论 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自行注射胰岛素方面的教育,并使其掌握正确的对注射皮肤进行护理的有效方法,可以保证患者在日常使用胰岛素时取得佳的吸收效果,减少和避免一系列并发症现象的出现.

    作者:金才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小剂量硫酸镁在儿科平喘治疗中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结合临床实际,观察研究小剂量硫酸镁在儿科平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患有咳喘,憋气等症状的患儿中选择100例,随机将其分为2组,一组为治疗组50例,另一组为对照组50例.其中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硫酸镁辅助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通过观察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判定硫酸镁的临床疗效.结果 在缩短治疗时间以及改善患儿临床体征上治疗组要明显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剂量硫酸镁在儿科平喘治疗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琦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背景音乐对食管癌患者术晨等待期生理的影响

    目的 观察背景音乐对食管癌患者术晨等待期内生理指标的变化,探索减轻患者术晨等待期焦虑和生理波动的更好方法.方法 对4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陪护组)和B组(背景音乐组),2组均使用迈瑞PM-9000监护仪进行持续监测,均设定每5分钟测1次血压,共40min;SAS焦虑自评量表、VAS视觉模拟评分尺、干预方法的选择由患者自己填写表格式问卷.结果 干预前后2组患者组间比较SAS、VAS评分、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内比较SAS、VAS评分、心率、收缩压、有统计学意义(P< 0.05),舒张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该组病例中选择听音乐的患者占65.5%,选择陪护愿意与护理人员交谈的患者占32%,选择两者均可的患者占2.5%.结论 陪护与背景音乐均能减轻食管癌患者术晨等待期的紧张焦虑程度,背景音乐更受患者的喜爱.

    作者:邓大琼;杨微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239例临床疗效分析及意义

    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与意义.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39例产后妇女进行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对照组117例采用阴道哑铃训练,治疗组12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结果 2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康复治疗,盆底肌强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治疗组在Ⅳ、Ⅴ级中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 盆底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和修复盆底组织结构与功能,有效提高妇女生命和生活质量,恢复自信.

    作者:丁立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无肝素透析的临床护理体会

    肝素作为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常用的抗凝剂,主要是与血浆中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Ⅲ结合,形成肝素AT-Ⅲ复合物,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干扰凝血酶的作用,达到抗凝.在体内和体内均有抗凝作用,是一种强抗凝剂[1].这在合并活动性出血病人身上无疑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因此,对合并出血病人的透析临床采用无肝素透析,并进行细致的护理,效果良好.

    作者:王乐;邹大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腹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管损伤诊断和处理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管损伤的临床诊断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导致肝外胆管损伤的患者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0例患者中,均于术后1~3周出院,置T管患者拔管时间为2.9周~9个月.术后再次手术1例,术后胆管炎反复发作2例,术中发现胆肠吻合口如针眼大小狭窄,采取胆道成形术后康复出院.患者行0.5~9年的随访,无异常情况发生.结论 本次研究中肝外胆管损伤采用腹胆囊全切除进行治疗,需对其病因病情进行明确诊断,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在术中精细操作对肝外胆管损伤进行预防,术后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可明显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黎志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特比萘芬口服联合2%复方咪康唑乳膏外用治疗足癣94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特比萘芬口服联合2%复方咪康唑乳膏外用治疗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186例足癣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试验组治疗足癣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特比萘芬口服联合2%复方咪康唑乳膏外用治疗足癣效果明显,疗效优于单一外用2%复方咪康唑乳膏.

    作者:逯长江;孙辉;张孟鑫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三维重组技术在茎突综合征多层CT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维重组技术在茎突综合征多层CT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20例拟诊茎突综合征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利用多平面重组技术测量双侧茎突的长度、方位,利用容积再现技术评价茎突的形态.结果 20例患者40侧茎突中,11侧茎突长度<2.8cm,29侧茎突长度为2.8~7.2cm(其中22侧长度>3cm).22侧茎突内偏斜>25°,3侧茎突前偏斜>25°,分节型茎突8侧,末端弯曲3侧,颈动脉受压5侧.结论 多层CT容积再现技术可清晰观察茎突的全貌,多平面重组技术对其长度、方位的测量可靠,茎突与周围结构关系显示直观,是诊断茎突综合征的有效手段.

    作者:陈小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全麻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全麻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选择择期行小肠疝气,鞘膜积液手术的患儿50例ASA I或II级的观察比较.结果 术后疼痛发生率瑞芬太尼R(9例)明显高于F组(2例).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持续静脉泵入已与维持循环稳定,且恢复快,更适于腹腔镜的麻醉.

    作者:于冬梅;王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