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亚娟;王金龙;吴春红;陈桂峰
目的 观察壳聚糖乳酸盐应用于心血管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处的止血效果和应用特点.方法 选取82例患者,44例应用壳聚糖乳酸盐止血纱布(壳聚糖组),38例应用常规压迫止血(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止血按压时间、下肢制动时间、穿刺点出血情况、迷走神经反射情况、卧床不适感.结果 两组患者所用鞘管直径及拔鞘时血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壳聚糖组止血按压及下肢制动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均P<0.01),卧床不适感也明显改善(P<0.01).两组患者穿刺处出血并发症和拔鞘时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在股动脉穿刺处应用壳聚糖乳酸盐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止血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卧床舒适度,减少止血按压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并且不增加穿刺点出血以及迷走反射的发生率.
作者:丁亚辉;车贤达;屈百鸣;钱琳艳;岑雪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护士采集检验标本的质量是各项检验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其采集方法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真实与否.若护士在检验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偏差,会严重影响检验质量,终影响医疗诊断及医疗质量,容易造成医疗隐患及医疗纠纷.因此,保证标本的正确采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作者:王国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膜瘤的疗效、作用机制及其治疗策略.方法 对428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脑膜瘤患者进行详尽的影像学随访和组织学研究,以了解和分析其疗效.结果 428例脑膜瘤中,影像学诊断167例,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261例.肿瘤部位:大脑凸面82例,颅底211例,脑室内23例,其它部位112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平均周边剂量12.5Gy,平均中心剂量26.3Gy,剂量曲线40%~50%.随访2年以上,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病灶明显缩小57例(13.3%),病情稳定297例(69.4%),病灶增大6例(1.4%),其中43例行血管造影检查,37例肿瘤血管染色明显减少.59例脑膜瘤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接受手术治疗,组织学检查发现脑膜瘤主要病理改变为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降低、血栓形成、小血管闭塞和肿瘤间质增生.治疗后68例(15.9%)出现顽固性瘤周脑水肿、放射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可能通过其抑制脑膜瘤细胞增殖、减少和阻断肿瘤血液供应的放射生物学效应对多数脑膜瘤产生延缓肿瘤生长、减少手术治疗中出血以及推迟术后复发时间的治疗作用.对于无法或不适合手术治疗以及复发性脑膜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作者:黄礼明;朱飚;卢刚;厉民;赵仲生;王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本院是一家以创伤外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建院10年来,由于医院业务发展迅速,专科分化较快,新建科室较多,导致护理人员缺编以及大量年轻护士上岗,目前工作年限低于3年的护理人员占了46.7%.年轻护士风险意识较差,业务水平相对较低,应急处理能力较弱,特别在夜间对临床突发事件(如住院患者猝死等)的预见性不强,抢救物品、药品准备不足,护患纠纷明显增多.
作者:应瑛;冯乐玲;胡红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肩锁关节脱位是临床常见的肩部损伤,尤其在运动员中更易发生.肩锁关节是微动关节,其稳定主要靠韧带来维持,在较为严重的损伤中,常发生喙锁韧带完全断裂,此时手术的干预不可避免.人们一直期望找到一种既能使肩锁关节解剖复位,保持持续固定,又不干扰其微动的手术方法.
作者:朱利民;陆洲;孙玉明;黄艳群;项德华;王国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颅骨缺损是神经外科各种疾病开颅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较大面积的缺损可引起颅骨缺损综合征,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成年人直径>3cm的缺损一般不能自行愈合,需手术修补.临床上修补材料和方法种类繁多,我院于1995年3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几种基层医院常用的材料修补颅骨缺损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这些材料的优缺点和选用适应证作一分析和探讨,以供基层医疗单位同行参考.
作者:尹康;林利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以幕上、脑内较为多见,病灶多伴有亚临床型微出血,而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则相对较少,约8%~37%,报道也较少[1-4].现将我科1998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16例幕上脑内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陈宁;杨晓清;余一骏;曾上飞;郑海军;郑侠;王朝晖;杨瑞疆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根管治疗是通过机械和化学处理的方法,清除髓腔内特别是根管内的感染源,经过根管冲洗、消毒和充填,从而防止再感染,促进已经发生的根尖周病得以愈合,其成功率已达94%以上[1].根管治疗一次法是将根管预备、根管冲洗、根管充填在一次治疗内完成,具有就诊次数少、治疗连续、效率高等优点.
作者:叶志飞;杜艳;朱晓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超低位去大骨瓣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术式与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超低位去大骨瓣联合亚低温治疗组(A组)、单纯超低位去大骨瓣治疗组(B组)与常规去骨瓣治疗组(C组),比较各组患者术后第1、5、10天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JSO2)及血乳酸(Jlac)值是否存在差异,并比较各组患者3个月后疗效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术后PI及Jlac值均低于B、C组 (均P<0.05),而JSO2则高于后两组(均P<0.05).3个月后患者的恢复率以A组高(76.7%),但与B、C组(70.0%、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低位去大骨瓣术联合亚低温治疗,对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缺血状态具有一定作用,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选择.
作者:宣宏飞;芦明;董伟峰;司赟;谢仁龙;张俊;陈新治;严肖峰;胡典祥;缪建庆;顾水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效.方法 统计分析198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56例MP肺炎的流行病学、外周血象、X线胸片和MP血清学检测结果等临床特征,以及按儿科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的诊治原则,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乳糖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疗效.结果 (1)MP肺炎发生率约占儿童CAP的28.3%,夏秋季与冬春季发病率未见明显差异;学龄期与学龄前期儿童发生率高于婴幼儿,但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MP肺炎X线胸片显示左侧病变和C反应蛋白增高发生率分别为44.6%和46.4%,明显高于同期非MP肺炎的21.8%和30.3%(P<0.01和0.05);但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MP肺炎与非MP肺炎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儿童MP肺炎和CAP总有效率分别约为89.3%和9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阿奇霉素和乳糖红霉素治疗MP肺炎有效率分别为89.2%和89.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4)采用缓慢静脉滴注方法,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MP为儿童CAP的常见病原体,乳糖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疗效显著.由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儿童MP与非MP肺炎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可以作为基层或农村地区儿童CAP治疗的首选经验性抗生素.
作者:沈亚娟;王金龙;吴春红;陈桂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保守治疗期间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治疗方法,为临床防治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73例接受保守治疗脑外伤患者(其中合并大面积脑梗死23例,未合并大面积脑梗死50例).通过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高血压、年龄、伤后使用止血药3个因素具有引起大面积脑梗死的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3者均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预防颅脑外伤保守治疗期间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需重点关注老年患者(≥60岁)的病情变化,并注意控制血压及使用止血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为大面积脑梗死的多发部位,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根据病情综合考虑.
作者:田勇;杜杭根;王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在开颅手术中使用改良筋膜下分离技术,探索一种既能满足手术暴露需要,又不损伤面神经额支,而且能符合美容要求的手术技术.方法 选择同期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患者(传统组)和改良筋膜下分离技术开颅手术患者(改良组)各35例.改良组采用头皮-颞筋膜-额骨膜瓣整体一层向前翻转直至颅底的方法保护面神经额支.术后第7天评价面神经额支的功能.结果 传统组有6例出现面神经额支损伤,改良组无一例出现面神经额支损伤.结论 改良筋膜下分离技术能避免面神经额支损伤以致影响容貌,同时达到良好手术视野暴露的目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马骏;张建民;陈锷峰;钱辉;骆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组技术研究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尤其是16层以上螺旋CT,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精确的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方法[1].而应用MSCT进行心脏静脉系统的研究刚刚起步.冠状静脉窦(CS)系统是心脏静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茅国群;杨光钊;程有根;楼明芳;魏福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损伤.根据Lauge-Haasen分型,旋后外旋型损伤为常见,约占手术患者的60%以上,其中以Ⅳ度损伤为严重,属关节内骨折.精确的复位、有效的固定及术后功能锻炼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关键[1].我们于2003年4月至2010年4月共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3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施铁军;曹杨;汪志明;倪东亮;赵巍;林平;姜丹生;杨骐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后交叉韧带是膝关节内主要的稳定结构之一,对于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对后交叉韧带损伤的研究相比前交叉韧带要少得多,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随着对后交叉韧带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特征和其重要作用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率并不低,损伤后可造成膝关节后向不稳,产生临床症状,从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运动.由于关节不稳也可引起关节内组织的继发损伤和早期退变,严重影响膝关节的功能.
作者:夏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超声导向细针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使用较多,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分辨力CT、MRI的普及,许多腹腔占位病变能得到明确诊断,细针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已较少使用.但是在部分不典型病例,确诊仍很困难,超声导向细针穿刺并行病理细胞学检查,对确定腹腔占位病变的性质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王克畏;张勤;叶再元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低压气腹和标准气腹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影响,探索低压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将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92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低压气腹组和标准气腹组,两组患者分别为43和49例,术中低压气腹压力和标准气腹压力分别为8mmHg和12mmHg,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PaO2、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使用镇痛药患者比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低压气腹组术中PaO2、术后VAS、术后使用镇痛药患者比例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标准气腹组(均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低压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标准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缩短术后住院时间,而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因此,低压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廖武军;郑树森;任作航;吴瀛涛;张建东;葛利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约占急诊骨折的17%,好发于中老年人.以往对闭合方式不能实现或维持良好复位者采用手术治疗,随着人们对于良好复位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和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改进,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者逐渐增多.
作者:傅利锋;程德良;吴天泉;谢兴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术中持续输注极化液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Ⅱ~Ⅲ级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年龄65~88岁,分为极化液组(G组) 和对照组(C组),G组于手术切皮前开始静脉输注极化液(50%葡萄糖注射液50ml+胰岛素10U+10%氯化钾注射液20ml)0.4ml·kg-1·h-1至手术结束,C组只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记录术前(T0)、术中(T1)(骨水泥后3~5 min)、术毕(T2)、术后3 h(T3)、术后12 h(T4)的HR、MAP、ECG各导联ST段变化,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结果 与T0比较,两组患者在T1时MAP降低,HR增快,C组T1、T2、T3和T4的ST段阳性变化发生率增加,SV、CO、CI降低(均P<0.05).与C组比较,G组术中MAP升高,HR减慢,T1、T2、T3的ST段阳性变化发生率降低,术中SV、CO、CI各指标增加(均P<0.05).结论 术中持续输注极化液可稳定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围术期维持血流动力学变化,降低心肌缺血发生率,保护心血管功能.
作者:成建庆;葛叶盈;狄正林;蔡燕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rcinoma,TNBC)是指乳腺癌细胞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的乳腺癌亚型,占乳腺癌的15%~19%[1].ER、PR和HER-2基因表达对预测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判断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郝亮;余日胜;崔凤;任兴昌;徐海滨;汤丽珠;邓国辉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