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有;叶子思;卢建文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阶段性护理指导功能锻炼对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66例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患肢进行阶段性功能锻炼指导.结果:术后7天患侧上肢水肿、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并发症发生率9.1%.术后1个月患肢上举、外展、旋转等功能障碍发生率21.2%.结论:临床上采用阶段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
作者:黄盖容;谢妙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了解临床科室矽肺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基本构成及优势菌的耐药性,对2009~2010年矽肺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805株病原菌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樊凤花;潘世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2011年12月~2012年1月兰山区新桥镇中心小学发生1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按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应急处理,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蒋东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评价APN排班模式在儿科中的实施.方法:将护士13人,每天设A、P、N 3班,A班4人(A1、A2、A3、A4),上班时间8:00~16:00;P班2人(P1、P2),上班时间15:30~23:00;N班1人,上班时间22:30~8:00.结果:与传统排班模式比较,APN排班模式实施后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结论:APN排班模式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提升了护理质量,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士的满意度.
作者:曹(瑜)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作为微创外科手术已获得社会公认.但开展LC早期常易出现并发症[1].有些并发症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后果.2003年8月~2011年8月开展LC术921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秀琴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近年来,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高血压病可以诱发多种疾病,但多数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不到位而加重病情.因此,加强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迫在眉睫.方法:通过90例高血压患者在社区护理干预前后的5个方面进行评估对比.结果:多数高血压患者在社区护理干预后5个方面有了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开展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潘凤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氯胺酮静脉全麻是小儿常见手术的临床上的一种主要麻醉方法,其严重也常见的并发症是:麻醉后的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它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更好地预防呼吸道阻塞,使患儿顺利的度过围术期,2010年3月~2011年4月对38例氯胺酮静脉全麻的围术期护理体会(其中发生2例呼吸窒息),报告如下.
作者:何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和护理方法.方法:对10例窒息新生儿进行复苏抢救工作和复苏后的护理.结果:治疗过程中有9例没有并发症,1例患儿病例发生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结论:通过10例窒息新生儿的积极复苏抢救,配合恰当的护理可避免新生儿窒息及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贾国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患者管路并发症的治疗和护理方法.方法:对23例血液净化管路并发症患者,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并且给于精心护理,导管感染者应用抗生素封管和全身用药治疗;导管血栓形成者用负压抽吸和1万U/ml尿激酶进行管腔正压封管.结果:12例导管感染患者通过3~7次静脉加封管治疗,感染均得以控制;11例导管血栓形成患者,过用负压抽吸和1万U/ml尿激酶进行管腔正压封管,全部再通,无1例出血及拔管.结论:抗生素封管是对血液净化管路感染的有效方法;尿激酶溶栓和早期负压抽吸治疗管路血栓形成效果显著.精心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介小霞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剖宫产手术是解决难产和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挽救孕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随着剖宫产和麻醉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成熟,电子胎心监护仪的普遍使用,民众对医疗质量的几乎苛求,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干扰了孕妇自然分娩过程,给妇女带来了生殖健康危害,给儿童造成生理、心理和行为障碍及增加家庭的人力、经济上的负担,由简单的医疗问题转变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提高对剖宫产的正确认识,规范剖宫产的适应证和产科行为,提高产科质量,促进生殖健康,支持阴道分娩,降低医疗费用,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完善医疗体制改革等,着实需要开拓临床路径,降低剖宫产率,对我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通过2006~2011年的临床探索,实施从孕前到产褥期历经4个阶段的指导措施,提高接产技术,对降低剖宫产率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时爱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惠州惠城区产前筛查网络的建立对降低出生缺陷的干预性预防手法的结果,分析其取得的效果.方法:联合多部门的婚育资料建立产期筛查网络,并对新婚、已怀孕和高危孕妇等利用化学发光法、血红蛋白电泳等检验方法来筛查唐氏综合征、地中海贫血等疾病,并输入网络系统中.结果:网络系统能快速、方便在多部门中进行信息的反馈,使得各部门间的基层夫妇的婚育数据情况达到无缝链接,及时反馈信息,能有效减低婴儿出生缺陷.结论:通过产前筛查网络能有效提高惠州惠城区群体的人口素质,降低婴儿的出生缺陷几率.
作者:薛玲;李杏梅;黄凤媚;余秋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是护理专业学习的主要科目,是护生实习前向临床过渡的实践课程,该课程全部在实验室内完成.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护理学基础>,为<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护理专业技术实训>包含了各种护理基本技能操作,学生们只有掌握了各种护理技能操作才有可能顺利走向护理工作岗位,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由此看出护理实训技术实验课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实验课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学会各种操作技能.
作者:王淑阁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人口问题不是单一的行政指令或某几项政策措施就能应对的,它是一个系统应对的综合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根本和主体,说到底仍然是产生生育行为和选择生存方式的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计生问题,首先必须通过技术和管理规范人的生育和生存行为.而要规范人的生育和生存行为,又必须规范支配人的这一行为的意识和制度.这客观上就提出了计划生育宣传同生育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要求.
作者:李莉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收治的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与护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例患者经有效治疗与护理均顺利痊愈出院,无肺栓塞发生.结论:加强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与早期护理,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关键.
作者:张华凌;赖亦惠;邱爽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典型心梗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收治不典型急性心梗患者62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62例患者中,男48例,女14例,易误诊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结论:不典型心梗有上升及年轻化趋势,心电图及心肌酶学、肌钙蛋白的动态观察对不典型急性心梗诊断的重要意义,临床医生要提高对不典型心梗的警惕性.
作者:唐聚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的变化及剖宫产率上升的因素.方法:对8209例剖宫产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剖宫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剖宫产指征中瘢痕子宫位于第1位,社会因素逐年上升.结论: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背景和医生行医模式的改变,剖宫产手术指征远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社会因素对剖宫产率的影响应值得重视.
作者:任改荣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脑出血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9例采用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治疗组1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1.6mg,1次/日,静滴.两组组疗程均15天,观察评价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恢复情况及CT扫描测量水肿体积.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意识恢复时间及神经功能缺损减少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不仅可以缩短昏迷时间,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安全可靠.
作者:程红兵;李胜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hs-CRP的测定对AMI的临床意义.方法:设立AMI组与正常对照组,AMI组为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正常对照组为4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测定法,分别测定AMI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hs-CRP的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AMI组阳性率81.3%;正常对照组阴性率95.0%.AMI组血清hs-CRP水平(10.49±6.52mg/L)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1.31±1.25m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的升高,间接提示炎症可能参与了AMI的发病过程,血清hs-CRP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作为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一项良好的指标.
作者:钟军;文家远;欧秀成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单药奈达铂同期放疗治疗宫颈癌护理效果.方法:对61例宫颈癌患者采用单药奈达铂同期放疗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分别顺利完成6周放化疗程后,均出现胃肠道反应和放射性直肠炎;其中出现骨髓抑制35例和肾毒性反应8例,仅4例出现过敏反应.结论:正确预处理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精心护理,对减轻患者放、化疗不良反应和顺利完成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颜明明;徐志渊;陈华铃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总结毛细支气管炎发展成为哮喘的影响因素及发生率.方法:对58例毛细支气管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有21例发展成为哮喘,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有特应性体质、接触过敏原、家族过敏史、人工喂养,父母吸烟等因素的患儿哮喘发生率较高(P<0.05或P<0.01).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易发展为哮喘,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过敏原因素、个体特应性体质、环境因素等影响哮喘的发生.高危因素应尽量避免,早期防治.
作者:关玉晶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