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瑞舒伐他汀调控Sirt1/NF-κB信号通路干预阿霉素损伤小鼠肝脏的研究

王秀;王志蕴

关键词:SIRT1, NF-κB, 阿霉素, 肝脏损伤, 瑞舒伐他汀
摘要:目的 探讨Sirt1/NF-κB信号通路在阿霉素诱导小鼠肝脏损伤中的作用及瑞舒伐他汀对该通路的干预效果.方法 3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干预组预先给予瑞舒伐他汀悬液10 mg/(kg·d)5d,与模型组分别给予阿霉素15 mg/kg建立肝脏损伤模型,干预组继续瑞舒伐他汀干预5d.末次灌胃24h后处死全部小鼠,半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血脂、肝功能;同时检测肝组织匀浆SOD、MDA含量;HE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Sirt1、NF-κB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TC、TG、LDL-C、ALT、AST明显升高(P<0.05),HDL-C显著降低(P<0.05),匀浆MDA增多,SOD降低(P<0.05),肝细胞肿胀,血管拥挤,淋巴细胞浸润,Sirt1表达减少,NF-κB增加(P<0.05).干预组较模型组血清TC、TG、LDL-C、ALT、AST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升高(P<0.05),SOD增多,MDA降低(P<0.05),肝细胞结构完整、炎细胞减少,Sia1表达增加,NF-κB降低(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通过调控Sirt1/NF-κB表达,有效保护阿霉素诱导的肝脏毒性损伤.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社区多种骨质疏松简易筛查工具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病率随预期寿命的延长及年龄相关疾病的出现而上升[1],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不仅危害个人,也给国家造成经济负担[2-3].由于骨质疏松症具有隐匿性,很多患者出现髋部骨折后才被诊断,Guglielmi G[4]研究认为早期诊断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

    作者:沈菲;李忆鲁;沈文忠;沈雁红;徐蓉;陆斌;顾娟;丁海光;平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采用经腹或经阴道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腹或经阴道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术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5年7月妇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418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208例,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照组210例,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肿瘤平均直径、剔除肿瘤平均重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剔除肿瘤平均直径和平均重量、子宫肌瘤数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阴道剔除术剔除肿瘤的效果和经腹剔除术基本相同.在随访过程中,2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均已完全缓解,但观察组患者影响性生活例数略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开始正常工作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短、无疤痕腹壁、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正常工作时间更快等优点,微创理念显著,因此需要临床医师严格按照子宫肌瘤的绝对适应证的前提下,在术前确定掌握子宫肌瘤部位、数量、大小直径和子宫的活动程度,然后进行个体性方法的选择,提高患者术后整体临床疗效.

    作者:孙洁;白图门;杨素芬;董迅;郝志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上海某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应用家庭医生个体化策略的效果

    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个体化策略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上海某社区14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73例和个体组76例.传统组应用传统家庭医生责任制,个体组应用家庭医生个体化策略.比较2组患者管理前、后的病情及管理结束时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结果 管理6个月后,传统组患者各不良习惯率较管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患者各不良习惯率显著低于管理前及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血脂和BMI情况:传统组患者各指标稍低于管理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患者各指标均显著优于传统组及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患者对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满意度(88.16%)明显高于传统组(7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患者对自身疾病控制情况的满意度(77.63%)显著高于传统组(4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家庭医生个体化策略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实施管理,能更有效的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行为,达到更好地改善患者病情、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效果,值得在家庭医生慢病管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徐红雨;赵晓燕;祝丽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miRNA分子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微小RNAs (miRNA)分子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0例肺结核患者、30例潜伏结核感染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反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活动组)、潜伏结核感染患者(潜伏组)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miR-29a、miR-21-5p和miR-155-5p的表达水平,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ROC曲线分析.结果 活动组血浆miR-29a、miR-21-5p和miR-155-5p表达水平分别为2.11 ±0.43、4.74±1.29、3.17±0.6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潜伏组(P<0.05);潜伏组血浆miR-155-5p表达水平为0.96±0.2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潜伏组血浆miR-29a、miR-21-5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29a、miR-21-5p、miR-155-5p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ROC曲线图下面积分别为0.732、0.846和0.91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69.2%、73.3%和82.9%、86.7%和90.0%.结论 在活动性肺结核及潜伏结核感染患者中血浆miR-29a、miR-21-5p和miR-1556p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可作为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重要指标,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蔡青山;陈园园;夏强;孙亚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射波刀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初步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射波刀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CT或MRI检查,排除脑部肿瘤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对照组采用伽马刀治疗,研究组采用射波刀治疗,靶点位置为三叉神经根入桥脑段前2.5 mm处,准直器标准为4 mm,剂量曲线区间为70%~ 90%,中心剂量为66.50~ 84.25 Gy,边缘剂量为60 ~66Gy,靶点大小为4.0mm×3.0mm,4.0×(3.7 ~5.0)mm2.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二次治疗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12个月,研究组2例靶点确定不精确,经CT脑池造影重新确定靶点,进行二次治疗,二次治疗率为5%,对照组4例进行二次治疗,二次治疗率为10.0%,研究组二次治疗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伽马刀相比,射波刀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明显,适合于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戴毅;吴建新;倪晓影;钱伟;蔚华;胡金华;冯兴刚;吴玉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施出院计划对早产儿的有效延续居家护理效果评价

    目的 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实施出院计划对于家长抑郁焦虑程度和早产儿6个月内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100例早产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开展出院计划家居护理,对比分析护理后2组早产儿家长抑郁评分、早产儿3个月以及6个月的身高、体重情况.结果 试验组早产儿家长护理后抑郁评分为(35.8±4.4)分、焦虑评分为(34.1±0.6)分,与对照组的抑郁评分(42.7±4.8)分、焦虑评分(46.9±0.8)分相比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早产儿3个月、6个月时身高分别为(59.8±8.9) cm、(67.5±6.4) c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身高(49.5±9.5) cm、(55.5±5.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早产儿3个月、6个月时体重分别为(6.8±1.1)kg、(8.1±1.5)k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体重(5.1±0.8)kg、(6.9±1.3)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新生早产儿中实施出院计划的效果显著,改善了早产儿家长的抑郁焦虑症状,促进早产儿出院后体格发育.

    作者:莫敏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老年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评价

    目的 分析老年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PICC-RI)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方法 对自2013年1月-2015年9月在医院接受治疗并留置PICC导管的258例老年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PICC-RI的发生情况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内容包括年龄(以70岁为界分组)、性别、季节(春秋/夏冬)、穿刺方式(直接/赛丁格穿刺)、留置时间(以7d为界)、导管移动(有/无)、并发症(是/否)、周期性导管维护(有/无)、免疫功能(正常/低下)等因素,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共有31例患者出现术后PICC-RI,感染率为12.0%,分离出28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16株(57.1%),革兰阳性菌11株(39.3%),真菌1株(3.6%);单因素分析显示,在导管移动、并发症、导管维护、穿刺方式、留置时间、季节、免疫功能等发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夏冬季节、直接穿刺、有并发症、留置时间超过7d、无周期性导管维护、免疫功能低下等危险因素可引起老年肿瘤患者PICC-RI发生,将以上因素进行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夏冬季节、有导管移动、留置时间超过7d、无周期性导管维护、免疫功能低下是老年肿瘤患者PICC-R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是老年肿瘤患者PICC-RI发生主要的因素,同时感染发生同样和留置时间超过7d、有导管移动、冬夏置管、无周期性导管维护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徐洪恩;贾勇士;吴树强;吴颖;高惠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40例原发性失眠对患者的睡眠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研究

    目的 使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研究艾司西酞普兰对患者的睡眠的改善情况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80例睡眠有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初期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的初始剂量为5 mg/d,在早饭之后服用,根据患者病情的加重逐步增到20 mg/d,唑吡坦片初始剂量为5~ 10 mg/d,睡前服用,疗程为8周.对照组仅采用唑吡坦片初始剂量为5~10 mg/d,睡前服用,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的指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的PSQ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在第8周末,观察组患者的PSQI总分比对照组低(P<0.05).2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的PHQ-9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在第8周末,观察组患者的PHQ-9总分比对照组低(P<0.05).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都不严重,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2.5%,对照组为27.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得到有效改善,但是震颤、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要高度重视.

    作者:王静;胡艳丽;徐伟杰;沈文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内科学教学中CBL和PBL教学法的联合运用

    目的 鉴于医学临床学科的难度较大、普通医学院校开展传统PBL教学方法在临床课程中教学效果小住的现状,探讨联合CBL与PBL教学法的作用,探讨在普通医学院校中多种教学方法联合应用在提高教学效果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使PBL教学更加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方法 在整合临床学科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新形式的PBL教学,以内科学教学为例,对传统PBL教学的案例、指导教师配置、教学环节设置、指导教师扮演角色等方面进行改革.采用临床指导老师精心选取的案例、指导教师选用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医生担任、教学中增加“基础知识复习”“基础知识巩固”环节等措施对PBL教学的效果进行加强并使PBL教学的过程和内容紧扣教学大纲和学习目标.结果 CBL与PBL均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组合作,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克服单纯PBL的讨论不能紧扣学习大纲、分散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力以及花费学生太多时间的不足.结论 单纯的PBL教学面临诸多挑战,而CBL、PBL的联合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普通医学院校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学习临床课程时联合PBL、CBL等多种教学法更有助于改善学习效果,重要知识的复习和运用能力的锻炼,可以调高PBL教学的效率、提高PBL教学与教学大纲的吻合程度.

    作者:金国玺;高涌;毕娅欣;于磊;陈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IL-18基因-607C/A位点多态性、血清IL-18蛋白水平与认知损害的关联分析

    目的 比较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L-18蛋白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认知功能损害与IL-18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入组温州康宁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患者158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50名健康对照者.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定认知水平,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IL-18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IL-18基因-607C/A位点多态性,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检测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IL-18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BANS总分、即刻记忆和延迟记忆分也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发现,IL-18蛋白水平与RBANS总分和即刻记忆和延迟记忆因子分成正相关(P<0.05).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IL-18是RBANS总分和即刻记忆、延迟记忆的独立决定因素.结论 免疫反应在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中起重要作用,IL-18在慢性患者中起神经保护性作用.

    作者:温娜;唐伟;潘建设;章金良;杨馥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衰竭,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从而引起典型症状或体征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在CHF的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改善CHF患者预后,尤其是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能显著降低CHF患者病死率[1-2].因此,卡维地洛被认为是治疗CHF的首选β受体阻滞剂.本文主要就卡维地洛在CHF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乾配;谢波;李一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赴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会全科医学培训的启示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民众对医疗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全科医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英国是众多较早开展全科医师医疗体系的国家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探索,英国已拥有较为完善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灵活、独立、高效运行的全科医疗诊所;严谨的全科社区就诊制度;协同良好的社区与全科门诊的整合式服务;严密、完善的医疗质量监管体系;严格、高标准、同质化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等等.英国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服务宗旨和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的六大价值观与我国的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要求是相似的.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层卫生工作综合如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医养结合,开展全科签约服务具有很好的学习借鉴作用.经过2周的培训,通过对英国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发现要加强我国全科医学体系建设,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建立完善的全科医生“守门人”制度,做好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加强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服务团队建设,推动医学模式在社区的转变;要进一步加强全科规培基地骨干师资队伍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为核心,在社区层面横向整合多方社会服务资源;加大宣传,正确引导居民的就医需求;探讨适合我国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从而推动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

    作者:雷李美;蓝翔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低温等离子消融手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7年3月-2012年2月诊治的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93例,行低温等离子切除术43例,行喉部分切开术50例,统计2组患者的术后复发、并发症及短期生存率等情况.结果 低温等离子切除患者中有2例复发,分别为T1b、T2,喉部分切除患者中共有5例患者复发,分别为Tis期1例、T1a期3例、T2期1例,2组间复发情况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0.950,P=0.329);行低温等离子切除患者仅有1例出现吞咽及呼吸障碍;而喉部分切除患者中切口感染5例、咽漏3例、吞咽及呼吸障碍4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032,P=0.003);研究随访3年,对所有患者进行生存状况统计显示,低温等离子组中5例(11.63%)患者病情进展死亡,T1b期2例(4.65%)、T2期3例(6.98%);喉部分切除术组死亡7例(18.00%),其中T1a期2例(4.00%)、T1b期2例(4.00%)、T2期3例(6.00%).2组间生存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58,0.035,0.734,P>0.05).结论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在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中,组织损伤较轻,且并发症少,能够保证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早期声门型喉癌较理想的治疗选择,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伟昌;张巧真;蒋慈英;卢仲明;余朝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外用抗菌剂洁悠神联合抗返流引流袋预防留置导尿伴随性尿路感染

    目的 通过在留置尿管表面和尿道外口周围的组织喷涂外用抗菌剂洁悠神,并使用抗返流引流袋,观察其预防和降低留置导尿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将符合实验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护理和普通引流袋,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实验组在常规留置导尿护理基础上,于留置尿管表面、尿道外口、龟头和包皮处喷涂外用抗菌剂洁悠神,并使用抗返流引流袋,根据使用说明书引流袋每周更换1次.比较2组患者第3、7天膀胱尿细菌培养的结果.结果 对照组培养细菌3d有12株,7d有30株,实验组则分别为5株和8株.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留置导尿感染率明显降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总体、3d以及7d阳性率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d与7d阳性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3d与7d阳性率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在留置尿管表面和尿道外口周围组织喷涂洁悠神,并使用抗返流引流袋,可显著降低留置导尿患者膀胱尿细菌培养阳性率,提示能预防和降低留置导尿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其效果可维持7d以上.但随着留置导尿时间的延长,留置导尿伴随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作者:南存金;苏红侠;何有华;王怡君;陈映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血清低拷贝HBV DNA检测的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HCC)患者血清低拷贝HBV DNA的检测,探讨乙肝病毒低复制水平与肝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明确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低拷贝HBV 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所有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中,选取85例血清HBV DNA水平持续小于1 000 IU/ml的患者,对其病情发生、发展、演变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同时获得其血清,进行乙型肝炎标志物、肝功能、甲胎蛋白及低拷贝HBV DNA的检测,后分析各项指标与低拷贝HBV DNA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85例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当中,乙型肝炎标志物HBeAg阳性者有15例,占17.65%,HBeAg阴性者70例,占82.35%.肝功能指标(ALT及AST)异常者52例,占61.18%.甲胎蛋白(AFP)异常升高者65例,占76.47%.低拷贝HBV DNA水平大于20 IU/ml者72例,占84.71%.低拷贝HBV DNA水平小于20 IU/ml者13例,占15.29%.结论 乙型肝炎相关性HCC与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复制有关,常规的HBV DNA检测只能检测HBV DNA水平大于1 000 IU/ml的患者,乙肝病毒低复制患者往往会被忽视,导致患者不能及时抗病毒治疗而使得病情发展.因此这种检测已不能满足临床的实际要求,乙型肝炎患者低拷贝HBV DNA检测更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童永喜;项波;潘克女;黄海军;潘红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法检测HCV-Ab临界值附近标本的结果探讨

    目的 对于用ELISA法检测HCV-Ab结果在临界值周围的可疑标本,用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法进一步检测,以探讨不同方法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检出率及其感染的危险性.方法 收集住院患者中经2种不同的HCV-Ab ELISA法试剂①或试剂②检测结果S/CO≥0.4至<1.0的血清标本24份,其金标试纸条法检测均为阴性,分别用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A)测HCV-Ab法进行检测.结果 24份用ELISA法检测S/CO值处于临界值的标本,经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法检测阳性16份(阳性率66.67%),CLIA测HCV-Ab法检测阳性16份(阳性率66.67%),HCV-Ab ELISA法试剂①阳性6份(阳性率25.00%),试剂②阳性10份(阳性率41.67%).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分析法与ELISA法试剂①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ELISA法试剂②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分析法对HCV的检出率高于ELISA法和金标试纸条法,因此,对ELISA法检测HCV-Ab结果在临界值周围的可疑标本,可能存在感染性,应对这些可疑标本做进一步的检测,可选择性的应用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分析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A)法等方法联合进行检测,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防误检和漏检.

    作者:陈娜云;姚仁南;马继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锌指蛋白21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锌指蛋白217(zinc finger protein 217,ZNF21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3月-2014年7月间于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58例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同期收集临床疑似诊断为胃癌但经活检病理证实为良性疾病的胃黏膜组织30例.采用qRT-PCR检测ZNF217 mRNA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ZNF217蛋白表达.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ZNF217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结果 ZNF217 mRN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6.911 ±0.139)显著高于对应癌旁组织(1.372±0.205),P<0.001;ZNF21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也呈现异常高表达状态(x2 =39.910,P<0.001),并且胃癌组织中ZNF217蛋白高表达与肿瘤体积增大(x2 =5.810,P=0.016)、淋巴结转移(x2=5.778,P=0.016)及高TNM分期(x2=4.806,P=0.028)呈显著正相关.ROC分析提示:ZNF217的表达作为诊断胃癌的价值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在0.8附近.结论 ZNF217 mRNA及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高水平ZNF217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恶性临床及病理特征有关.ZNF217在胃癌早期诊断及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及临床研究价值.

    作者:马学强;梁斌;袁世超;刘翰林;朱雄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瑞舒伐他汀调控Sirt1/NF-κB信号通路干预阿霉素损伤小鼠肝脏的研究

    目的 探讨Sirt1/NF-κB信号通路在阿霉素诱导小鼠肝脏损伤中的作用及瑞舒伐他汀对该通路的干预效果.方法 3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干预组预先给予瑞舒伐他汀悬液10 mg/(kg·d)5d,与模型组分别给予阿霉素15 mg/kg建立肝脏损伤模型,干预组继续瑞舒伐他汀干预5d.末次灌胃24h后处死全部小鼠,半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血脂、肝功能;同时检测肝组织匀浆SOD、MDA含量;HE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Sirt1、NF-κB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TC、TG、LDL-C、ALT、AST明显升高(P<0.05),HDL-C显著降低(P<0.05),匀浆MDA增多,SOD降低(P<0.05),肝细胞肿胀,血管拥挤,淋巴细胞浸润,Sirt1表达减少,NF-κB增加(P<0.05).干预组较模型组血清TC、TG、LDL-C、ALT、AST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升高(P<0.05),SOD增多,MDA降低(P<0.05),肝细胞结构完整、炎细胞减少,Sia1表达增加,NF-κB降低(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通过调控Sirt1/NF-κB表达,有效保护阿霉素诱导的肝脏毒性损伤.

    作者:王秀;王志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髓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髓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发生率,并探讨患者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36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经X线、CT检查和临床症状确诊,且均行髓内固定治疗,并排除不符合本研究的病例.统计患者内固定治疗后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并依据内固定效果将患者分为内固定成功组(316例)和内固定失败组(51例).制作危险因素调查表,统计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复位程度、骨质疏松、内固定位置和基础疾病等相关危险因素,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6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髓内固定治疗后,51例患者出现了内固定失败,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为13.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类型、复位程度、骨质疏松、内固定位置和基础疾病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单因素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类型、复位程度、骨质疏松、内固定位置和基础疾病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髓内固定治疗,具有较高的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而年龄、骨密度、骨折类型、复位程度、内固定位置和基础疾病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应重视这些危险因素.

    作者:崔凯;曹玉强;邰鹏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102例天疱疮患者合并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天疱疮患者的转归及感染情况,并分析诱发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对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天疱疮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不同选取个体化治疗方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并积极给予其他相关治疗如保护胃黏膜、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主要选用甲泼尼龙,初始激素剂量相当于泼尼松30~40 mg/d(轻症)、60~ 80 mg/d(中症)、80 ~ 100 mg/d(重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转归及感染情况,分析感染率与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治疗后,病情缓解患者93例,缓解率为91.18%;死亡患者3例,病死率为2.94%.共有37例患者出现感染,感染率为36.27%.其中皮肤感染28例,肺部感染5例,败血症4例,尿路感染5例,口腔念珠菌感染6例,多重感染8例.标本培养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高,约占总感染人数的13.73%.患者感染率与病情程度有关,重症天疱疮感染率(48.89%)高于中症(30.00%)和轻症(17.65%),中症与轻症患者之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天疱疮合并感染临床发病率较高,且易并发重症感染.在临床工作中,要重视皮肤护理及感染的预防,尤其对于重症天疱疮患者,一旦明确感染,应及时足量使用相关敏感抗菌药物.

    作者:楼小航;刘继峰;吴纪龙;邢臣径;陈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