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因子、内皮功能及内脂素的影响研究

王良国;高瞻;夏雪;朱千里;胡龙;陈方慧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 不稳定心绞痛, 内脂素, 内皮功能, 炎性因子, 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因子、内皮功能及内脂素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5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患者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次,观察组口服瑞舒伐他汀20 mg/次,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2组患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内脂素(Visfatin)、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α)、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水平,测定2组患者内皮功能.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中HIF-1α、Visfatin、TNF-α、hs-CRP、血清中vWF、ET-1的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而2组患者血清中NO的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础动脉内径值,充气后动脉内径值以及FMD与治疗前测量相比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增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大剂量瑞舒伐他汀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综合临床疗效较好,在提高患者远期疗效方面较常规剂量明显,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使用剂量相关,因此临床应权衡使用.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ICU中脑部疾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ICU中脑部疾病治疗过程中发生急性肾损伤(AKI)时影响分期的危险因素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6月-2015年7月ICU住院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出所有脑部疾病发生AKI的患者,共59例.收集符合条件的脑部疾病发生AKI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有无慢性疾病]和各种指标(包括肾功能指标、有无休克、是否手术、是否使用肾毒性药物、甘露醇总量,以及预后、住ICU天数和住院费用).通过急性肾损伤网络(AKIN)诊断标准进行分级,观察患者住院28 d时和出院时的肾脏预后与患者的预后关系,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了解AKI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且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出影响疾病分期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统计分析得出AKIⅠ、Ⅱ、Ⅲ级分别占39.0%、30.5%和30.5%,其治愈或好转患者比例占45.8%,而未愈合患者比例占54.2%,所有患者的GCS评分5(4,7)分,甘露醇使用总量1000(400,1 440)g,使用肾毒性药物的患者22例,所有患者住ICU 14(13,23)d,总花费5.7(4.5,8.6)万元.影响AKI分期的危险因素为:GCS评分、肾毒性药物是否使用和有无合并慢性疾病,影响其转归的因素为:年龄、GCS评分、是否使用肾毒性药物、性别和AKI分级,并且AKI分期越高,住院时间和花费越高.结论 脑部疾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病死率较高,高度重视其各种危险因素,要求临床医师对脑部疾病导致的AKI进行早期预防和早期诊断,能够改善其预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

    作者:刘成;邹琪;赵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延迟脐带结扎对婴幼儿贫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延迟脐带结扎对婴幼儿贫血的影响研究,为降低临床婴幼儿贫血率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单胎妊娠阴道分娩产妇180例,将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97例、对照组83例,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常规脐带结扎(娩出10 s内结扎),实验组新生儿延迟脐带结扎(娩出2 min结扎),比较2组新生儿娩出1 min以及5 min的Apgar评分,出生后24 h、出生后4周以及出生后4个月时的血红蛋白(Hb)以及红细胞比容(HCT),出生后3d的经皮胆红素水平,以及接受光疗的平均天数、贫血率及输血率.结果 2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24h、4周以及4个月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红细胞比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水平以及光疗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贫血率以及输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延迟脐带结扎能够有效升高婴幼儿血红蛋白含量,增加了机体的铁储备量,并减少婴幼儿生理性贫血的发生率,而对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及Apgar评分未发现明显不良影响,是改善婴幼儿贫血的一种简单、安全的手段.

    作者:马杏娟;周小英;褚亚苏;王剑;励南;施丽娜;卫小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诊断、治疗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3例经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获取了1991年5月-2016年3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诊治的2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资料,其中女性10例(43.5%),男性13例(56.5%);平均发病年龄50.4岁.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典型表现为儿茶酚胺样症状,常见的症状分别为头痛7例(30.43%),心悸5例(21.7%),腹部隐痛及腹部不适5例(21.7%),肉眼血尿2例(8.7%),大汗1例(4.3%),另有10例(43.7%)患者为隐匿症状.本组异位嗜铬细胞瘤均位于腹膜后,其中14例(60.9%)位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旁,4例(17.3%)位于肾门附近,3例(13.0%)位于胰头,2例(8.7%)位于膀胱.CgA免疫组化染色是主要的病理确诊方法.23例患者全部施行手术治疗,行开放式手术的20例(87.0%),腹腔镜辅助的1例(4.3%);2例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均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大部分异位嗜铬细胞瘤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95.6%.2例恶性者术后复发,其中1例于术后25个月发生腹腔转移,并于术后40个月死亡.结论 异位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肿瘤,多位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旁,可伴高血压以及头痛、心悸等临床表现,亦有部分隐匿症状者.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该病预后普遍较好,部分恶性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常骁;沈诞;年新文;侯建国;孙颖浩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药物治疗和PCI治疗预后比较

    目的 探讨药物治疗和PCI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09年1月一2014年12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药物治疗患者623例和药物治疗+PCI治疗患者412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药物治疗组和药物治疗+ PCI治疗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和中位生存时间,药物治疗组和药物治疗+ PCI治疗组不同TIMI评分和不同年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 药物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药物治疗+ PCI治疗组(P<0.05).药物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的中位生存时间均低于药物治疗+ PCI治疗组(P<0.05).药物治疗组和药物治疗+PCI组TIMI评分0~2分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TIMI评分3~5分和6~7分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药物治疗+PCI组(P<0.05).药物治疗组的<65岁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和药物治疗+PCI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的65~75岁及>75岁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药物治疗+PCI组(P<0.05).结论 PCI治疗能够降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延长中位生存时间,对TIMI分级中高危患者及年龄>65岁的患者进行PCI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预后.

    作者:张莉;翟昌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医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服务的需求变化等使医学教育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为适应医学教育全球化的趋势及社会需要,高等医学院校需要改革教育理念,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校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往存在的以“三个中心”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教师把自己的角色从授课者、信息传递者转变成学习的管理者和辅导者,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设置,强调基础与临床的课程整合,并进行实践教学;实施病案引入、PBL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提高课堂讲课技巧和讲授艺术,增进学生学习兴趣;强化临床实习,加强医学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国家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参照,采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方法考核学生的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为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执业资格打下基础,并与形成性评定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持久的动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品学兼优的医学人才.

    作者:路永坤;董延华;靳玉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桡骨远端C型骨折为临床较常见骨折类型,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外固定支架和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选择何种术式仍存在争议,通过对比分析2种术式的临床疗效,为2种术式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外固定组42例,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内固定组42例,行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以及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Cooney腕关节评分.结果 与内固定组相比,外固定组患者手术时间[(30.2±8.9) min]、术中出血量[(21.7±7.3)ml]、住院时间[(4.3±1.2)d]及骨折愈合时间[(11.9±4.4)周]明显更少(P<0.05),外固定组的尺偏角[(20.5±3.1)°]、桡骨高度[(13.7±1.8)mm]明显大于内固定组,而掌倾角明显更小[(10.2±2.9)°](P<0.05),术后6个月Cooney腕关节评分在活动范围、握力方面评分明显更高(P<0.05);术后12个月Cooney腕关节评分在功能、活动范围、屈曲/伸展活动度及握力方面评分明显更高(P<0.05);术后1年外固定组优良率为90.5%,内固定组优良率为81.0%,2组患者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外固定支架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腕关节活动影响小及优良率高等优势.

    作者:骆峪潇;陆建民;方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绝经妇女宫颈液基细胞学ASCUS的转归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绝经妇女宫颈液基细胞学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宫颈上皮细胞(ASCUS)的转归特点.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瑞安市中医院TCT结果为ASCUS女性7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绝经分为绝经组和未绝经组,观察绝经组和未绝经组TCT检查结果、ASCUS检出率、ASCUS以上级别病变检出率、ASCUS转归情况及ASCUS的转归和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绝经组ASCUS的检出率低于未绝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检出率低于未绝经组(P<0.05),绝经组宫颈癌的检出率高于未绝经组(P<0.05);绝经组和未绝经组女性ASCUS的转归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组转归为高级别病变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比例高于未绝经组,转归为良性病变的比例低于未绝经组;绝经组ASCUS转归为高级别病变合并HPV感染者22例,21例为HPV高危感染,转归为宫颈鳞状细胞癌者9例,均为高危型HPV感染;未绝经组ASCUS转归为高级别病变合并HPV感染者15例,均为HPV高危感染,转归为宫颈鳞状细胞癌者9例,均为高危型HPV感染.结论 绝经女性ASCUS的检出率低,但转归为高级别病变和宫颈癌的几率高于未绝经女性,且转归情况和高危HPV感染关系密切.

    作者:余建飞;陈方智;施余环;钟惠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代谢的影响

    目的 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手术前后体质测量指标、糖代谢和肝肾功能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探讨TIPS术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 1月-2015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性TIPS手术治疗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TIPS手术前后体质测量指标、糖代谢和肝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TIPS手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的体重高于术前和术后7 d(P <0.05);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TIPS术后7d、1个月及6个月时干重高于术前(P<0.05).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TIPS术后7d、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TIPS手术后7d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高于手术前(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低于手术前(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低于术后7 d(P <0.05).术后7d白蛋白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白蛋白高于术前(P<0.05).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TIPS术后7d、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尿素低于术前(P<0.05).结论 TIPS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肝硬化能够增加患者体重和干重,改善肝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尿素代谢.

    作者:金瑞放;陈仁聘;林秀清;陈周峰;杨丹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Ⅲ型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配合

    目的 探讨应用Ⅲ型Gamma钉微创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配合.方法 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蚌医附院收治的应用Ⅲ型Gamma钉治疗的2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手术配合进行总结,其中手术配合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手术配合及术后配合.结果 24例患者术中均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时间40~70 min,平均时间(56.5±7.8) min,出血40~100 ml,平均(72.6±18.4) ml.术中未发生急性脑梗死、肺栓塞、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8.2±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3.4±0.5)个月,至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75~ 92分,平均(83.4±4.7)分,优良率为83.3%,未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Ⅲ型Gamma钉作为髓内固定系统,符合微创外科理念,操作简便,技术标准化、程序化,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能实现生物力学稳定.巡回护士要熟练掌握骨科牵引床、C型臂的使用方法,器械护士要熟练掌握Ⅲ型Gamma钉相关器械的使用方法及手术操作过程,手术密切的配合是手术顺利完成的必要保障.

    作者:王林娜;潘成艳;李士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

    2016年GINA哮喘定义适用于哮喘的临床诊断,同时提出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表明哮喘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强调了哮喘呼吸系统症状可变性和呼气气流受限可变性这两大特征.新定义强调了哮喘的异质性特点,表明需要对不同个体确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作者:张亚芥;代传林;潘家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不同药物联合利培酮及认知行为治疗残留型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2种不同药物联合利培酮及认知行为治疗残留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的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180例,治疗医师采用双盲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2组,观察组行盐酸舍曲林片联合利培酮及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行氯氮平联合利培酮及认知行为治疗.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估,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个人自尊量表(SES)、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和自知力评估.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行临床疗效评估,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8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自知力评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而观察组治疗后的个人自尊量表、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曲舍林片联合利培酮及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改善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认知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适合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黄磊;钱建军;田国强;蒋海潮;冯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舒芬太尼对依托咪酯全麻苏醒期躁动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用于预防老年患者依托咪酯全麻苏醒期躁动及应激反应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全麻下胃癌根治手术患者,年龄60~75岁,随机分为3组,S组为舒芬太尼组,F组为芬太尼组,R为瑞芬太尼组.S组全麻诱导、维持均为舒芬太尼,F组全麻诱导、维持均为芬太尼,R组全麻诱导、维持均为瑞芬太尼.记录患者围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术毕患者均入复苏室,观察2组患者术后全麻恢复期并记录3组手术气管导管拔管后(T1)、20 min(T2)及30 min(13)的MAP、HR及SpO2变化,复苏室停留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苏醒期的Riker镇静躁动和VAS评分,拔出导管后30 min进行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活动、哭闹、可抚慰性(FLACC)评分.结果 在麻醉诱导期和术中3组患者血液动力学均稳定.在麻醉恢复期,舒芬太尼组(S组)患者平均心率和动脉压与芬太尼组(F组)、瑞芬太尼组(R组)比较更为平稳;舒芬太尼组患者躁动发生率及Riker躁动镇静评分、FLACC评分明显低于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可使患者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环境更加稳定,不影响患者术后拔管和苏醒时间,可有效预防依托咪酯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发生率和减少应激反应.

    作者:周玉梅;郭文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北京市某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本研究以北京市某区居民为调查对象,调查其社区卫生服务认知度、使用度及满意度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涉及北京市某区居民500人,随机拦截该区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边及附近小区内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问卷回收率100.00%,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479份,数据有效率为95.80%.应用统计软件SAS 9.3对479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认知度、使用度、满意度情况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检验水准设为0.05.结果 本次调查居民平均年龄为57.74岁.调查发现,预防接种(4.39±1.64)认知度得分高,基本医疗服务(3.18±2.41)使用度得分高,家庭医生式服务(4.76±0.43)满意度平均得分高.就诊次数、户口类型、文化程度、疾病首诊机构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认知度的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就诊次数、户口类型、医疗保险类型、是否患有慢病、疾病首诊机构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使用度的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医疗保险类型、疾病首诊机构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首诊机构,服务可及性较好;居民社区卫生服务认知度有所差异,使用度整体偏低;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整体较好;认知度、使用度、满意度影响因素各有差异.

    作者:丁方然;满晓玮;赵璇;赵丽颖;蒋艳;程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ICU护士情绪智力对其工作卷入的影响

    目的 了解和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士的情绪智力与工作卷入现状,并分析情绪智力对ICU护士工作卷入的影响.方法 选取浙江省30所综合医院1 536名在职的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情绪智力量表、工作卷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相应的问卷的评分.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资料管理、统计描述,采用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层回归分析得出相关结果.结果 ①ICU护士的情绪智力量表得分为(58.28±10.08)分,处于中等水平;②ICU护士的工作卷入量表得分(40.72±6.02)分,均处于中上水平,不同年龄、不同职称和是否有职务的ICU护士工作卷入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ICU护士的情绪智力总分及其4个维度得分均与工作卷入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年龄、职称、情绪、智力及其4个维度均与工作卷入相关(均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CU护士的情绪智力与工作卷入相关,高情绪智力水平ICU护士,其工作卷入水平较高,护理管理者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地提高ICU护士的情绪智力水平,提高其工作卷入,提高ICU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李茜茜;陈洁;曹拂晓;戴卫杰;董美华;姚晓勤;邵晓露;王本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以四肢末梢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恶性淋巴瘤1例报道

    淋巴瘤(lymphoma)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血液系统发现早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病与免疫作用和感染有着密切关系[1].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且全身各器官组织均可累及,全身累及的组织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2].大部分淋巴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结外病变主要累及部位为胃肠道、鼻腔、扁桃体、中枢神经系统等,而以四肢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恶性淋巴瘤报道极少[3-4].

    作者:伍龙;张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氨茶碱与纳洛酮合用对新生儿重症疾病合并呼吸抑制的实效性探究

    目的 观察并探讨氨茶碱(aminophyUine,Ami)与纳洛酮(naloxone,Nal)合用对重症疾病并呼吸抑制(respir-atory depression,RD)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自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浙江普陀医院接受治疗的重症疾病并RD新生儿84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84例新生儿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单独采用Ami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Nal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呼气末CO2压力(PetCO2)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进行比较,并评价综合疗效,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RR、PetCO2和SPO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R、PetCO2和SPO2分别为(15.2±1.8)次/min、(42.7±5.2)mm Hg(1 mm Hg=0.133 kPa)和(99.3±1.3)%,对照组为(12.4±1.3)次/nin、(48.5±5.8)mm Hg和(99.6±0.9)%,观察组RR明显高于对照组,Pet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37/42),对照组为69.0%(29/42),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与Nal联合能明显改善新生儿重症疾病并呼吸抑制的呼吸抑制情况,效果显著,且无明显副作用,是治疗新生儿重症疾病并呼吸抑制安全有效的方案.

    作者:刘江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因子、内皮功能及内脂素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因子、内皮功能及内脂素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5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患者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次,观察组口服瑞舒伐他汀20 mg/次,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2组患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内脂素(Visfatin)、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α)、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水平,测定2组患者内皮功能.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中HIF-1α、Visfatin、TNF-α、hs-CRP、血清中vWF、ET-1的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而2组患者血清中NO的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础动脉内径值,充气后动脉内径值以及FMD与治疗前测量相比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增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大剂量瑞舒伐他汀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综合临床疗效较好,在提高患者远期疗效方面较常规剂量明显,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使用剂量相关,因此临床应权衡使用.

    作者:王良国;高瞻;夏雪;朱千里;胡龙;陈方慧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131Ⅰ联合强的松治疗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131Ⅰ联合强的松治疗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分析强的松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Graves'甲亢12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独用药组给予131Ⅰ治疗;联合用药组使用131Ⅰ治疗同时给予强的松30mg,1次/d,1个月后强的松15 mg,1次/d,第3个月5 mg,1次/d,总疗程3个月.2组患者131Ⅰ剂量确定方式相同.131Ⅰ治疗后第3、6、9个月评价患者甲状腺功能状态,同时比较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以及甲状腺相关眼病变化.结果 131Ⅰ治疗3个月后,单纯性突眼恶化率单独用药组患者为16.7%,联合用药组为10.0%(x2=0.349,P>0.05);浸润性突眼恶化率单独用药组为23.1%,联合用药组为10.0%(x2=0.219,P>0.05).2组之间总突眼恶化比较(20.0% vs.10.0%,x2=1.05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6、9个月2组TRAb分别为(112.23±45.88) IU/L vs.(90.11±46.32) IU/L,t=2.679,P<0.01;(90.55±33.55) IU/L vs.(70.77±50.88) IU/L,t=2.513,P<0.02;(44.27 ±40.56) IU/L vs.(30.66 ±37.98) IU/L,t=0.548,P>0.05.治疗3、6个月后2组患者甲亢控制率(甲功正常或甲减)分别为(70% vs.75%),(81% vs.86%),x2值分别为0.353、0.513,均P>0.05.结论 131Ⅰ联合强的松治疗较单纯131Ⅰ能减低Graves’甲亢患者第3、6个月TRAb水平,但不影响第3、6个月甲亢治疗效果.1311联合强的松较单纯131Ⅰ有利于降低Graves’甲亢患者浸润性突眼恶化率,改善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临床症状,但是否合用强的松必须根据患者眼部活动评分确定.

    作者:钟吉俊;冯萍;刘威平;高钱纲;胡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经筋推拿配合易筋经功法锻炼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中的研究

    目的 睡眠障碍是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患者相对严重的伴随症状之一,通过使用经筋推拿配合易筋经功法锻炼这一绿色、无创、无依赖性的疗法,观察其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在嘉兴市中医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干预,2次/周,40~ 60 min/次,8周为1个治疗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经筋推拿配合易筋经功法锻炼的方法干预,经筋推拿3次/周,每天下午治疗45 min左右,易筋经功法锻炼1次/d,1h/次,8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多维疲劳量表(MFI-20)和匹兹堡睡眠(PSQI)质量评分评定.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在多维疲劳量表(MFI-20)中总体疲劳、生理疲劳、活动减少、兴趣降低、精神疲劳5个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匹兹堡睡眠(PSQI)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筋推拿配合易筋经功法锻炼能有效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疲劳状态和睡眠质量,该疗法廉价、简单、有效,值得在临床中大力运用及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作为适宜技术推广.

    作者:钱立锋;姚青;朱高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比例及功能变化的研究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CD19+ CD24hiCD38hi调节性B细凤(regulatory B cells,Bregs)比例及功能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Bregs在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染色方法检测健康对照组及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CD19+ CD24hiCD38hi B细胞和CD4 T细胞比例变化情况;活细胞荧光染料CFSE染色方法检测CD19+ CD24hiCD38hi B细胞对Nafve CD4 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同时检测CD19+ CD24hiCD38hi B细胞分泌IL-10的能力及对CD4 T细胞分泌IFN-γ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患者外周血CD19+ CD24hiCD38hiB细胞比例显著降低,而CD4 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研究显示,RA患者外周血CD19+ CD24hiCD38hiB细胞分泌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其抑制Nave CD4 T细胞增殖及分泌IFN-γ的能力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RA患者外周血CD19+ CD24hi CD38hiB细胞分泌IL-10能力下降,导致免疫抑制功能降低,进而引起CD4 T细胞比例升高和IFN-γ水平升高,影响RA病情进展.

    作者:于文文;赵东宝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