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权;周宏众;张智勇;叶龙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在肾透明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影像学帮助.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资料进行分析,评价64排螺旋CT在肾透明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3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均为单发,肿瘤多发于肾上、下极,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瘤体以囊实性居多,高低混杂不均匀密度为主,可出现囊变、坏死、假包膜、钙化、转移及肿瘤侵犯等情况.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研究中同时发现由于瘤体生长程度不同,肿瘤在肾皮质期可出现强化幅度不同的高、低强化区,高强化区呈典型“快进快出”强化模式.33例病例均能准确行临床TNM分期.12例患者行肾动脉CTA检查,通过三维重建及后处理,能够准确显示肾血管解剖及变异分支,并判定瘤体供血动脉,检查中发现6例患肾动脉血管存在变异.根据33例患者CT扫描资料,统计学采用单因数方差分析检验,发现平扫瘤体实质与同侧相邻正常肾皮质、肾髓质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后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瘤体实质与同侧相邻正常肾皮质、肾髓质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CT能准确对肾透明细胞癌作出诊断,帮助临床判断肿瘤侵犯范围和术前临床分期,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支持和帮助.
作者:单连强;沈龙山;石祖强;徐榭;梁保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疗法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46例DTC术后、放射性131I治疗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73)与对照组(n=73),观察组给予TSH抑制治疗,对照组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对比2组患者术后3年及5年肿瘤复发率、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以及远处转移率.所有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实施甲状腺切除术,其中112例行甲状腺全切术,其余34例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术,对于术中快速病理提示淋巴结转移患者,给予颈部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结果 观察组术后3年肿瘤复发率、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以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4%、2.7%、2.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0%、15.1%和12.3% (P <0.05或P<0.01);术后5年观察组肿瘤复发率、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以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4.1%、2.7%和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5%、19.2%和16.4%(P<0.05或P<0.01).结论 DTC患者术后的TSH抑制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肿瘤复发率、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徐校成;王可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婴儿期婴儿贫血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来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社康中心进行系统保健的6个月婴儿631名,按喂养方式不同分组,其中母乳喂养组180名,混合喂养组236名,人工喂养组215名,对贫血患病率进行分析;对其中165名母乳喂养的婴儿,按及时添加辅食和未及时添加辅食分成2组,对贫血率进行分析.采集婴儿左手无名指末梢血20μl,应用迈瑞BC-2800三分类血球仪测定血红蛋白值.结果 母乳喂养组贫血患病率(7.22%)明显低于混合喂养组(22.03%)、人工喂养组(30.23%),母乳喂养组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乳喂养的婴儿及时添加辅食组贫血患病率5.93%,未及时添加辅食组,贫血患病率5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喂养方式和能否及时添加辅食,对婴儿贫血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保健过程中采取相应对策,提倡婴儿期母乳喂养的同时,合理添加辅食,是减少婴儿期贫血的有力措施.
作者:张凤莲;谢凤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运用超声心动图结合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分析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左室心肌运动非同步性.方法 将2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n=15)行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术,假手术组(n=10)仅开腹不做处理,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4周、8周、12周时常规超声测量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运用QTVI技术测量左室十二节段达峰时间Ts,除以R-R间期作为校正,并计算出左室心肌运动非同步性指标:校正后左室同一室壁内达峰时间差(Intra-△T')、校正后左室同一节段内达峰时间差(Inter-△T')、校正后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总差(Total-△T').结果 模型组大鼠术后8周及术后12周时心功能指标较术前及同期假手术组降低(P<0.05),左室心肌非同步化运动指标随手术时间延长逐渐延长,均高于术前及同期假手术组(P<0.05),其中模型组术后12周时较术后8周时前壁及侧壁的达峰时间差进一步延长(P<0.05).结论 运用QT-VI技术可检测到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左室心肌运动不同步性存在于同一室壁内、同一节段内,且早于心功能衰竭出现.
作者:彭珍;厉志洪;刘茹;张佳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脑出血属中医“出血性中风”范畴,近年来广泛采用活血化瘀法、分期辨证治疗脑出血,但在应用中未全面考虑脑出血各期病理损害特点,亦未根据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治则、治法,对出血性中风的分期较为笼统、混乱,未准确把握活血化瘀类方药的用药时机、用量、用法、种类、配伍及适应症、禁忌症等,这限制了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为此,本文拟深入探讨活血化瘀法在脑出血各病理阶段的具体应用.方法 以脑出血的病理变化过程、分期为主线,从分期辨证视角探讨活血化瘀法,通过对各期病理变化和中医病机、证候特点的阐述,结合个人临证经验,参阅国内外新文献,揭示出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各期的具体运用.结果 脑出血可分为超急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等.超急期应以防治血肿扩大为主,治当凉血散瘀止血;急性期要以活血利水为基础,随证施以开窍、平肝、通腑泄热等法;亚急性期需祛邪扶正,益气养血活血;恢复期主要是益气化瘀、滋阴化瘀、通络化瘀及祛痰化瘀等;后遗症期常需通络化瘀、温阳化瘀,并需运用活血化瘀法预防中风复发.结论 活血化瘀治疗脑出血必须遵循分期辨证用药原则,根据不同病理阶段的不同证型选方遣药,与其它治法灵活配合运用,不可一味活血化瘀.
作者:彭伟献;陈远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且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有创通气治疗的效果,以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绍兴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62例AECOPD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35例成功撤机拔管,撤机成功率56.45%;14例撤机拔管失败,失败率为22.58%,其中9例再次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5例行气管切开需长期机械通气;1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20.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时HGB,治疗后WBC、NEU%、CRP、HGB、ALB、MODS以及通气时间对AECOPD伴严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时HGB、治疗后NEU%、ALB含量、机械通气时间为治疗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机械通气是抢救、治疗AECOPD伴严重呼吸衰竭的有效且可靠的手段,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积极处理可干预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顾兰囡;蔡海英;任疆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变位于中脑黑质,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化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约为1700/10万,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进展和总体预后至关重要.
作者:陈伟贤;张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介入栓塞治疗对胎盘植入、疤痕子宫妊娠、引产、顺产、剖宫产、前置胎盘妊娠等相关妊娠预防和治疗出血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以来宿州市立医院收治103例妊娠有关出血,19例胎盘植入,6例疤痕子宫妊娠,6例引产后出血,17例顺产后出血,5例前置胎盘妊娠,50例剖宫产后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用明胶海绵颗粒及明胶海绵小条在庆大盐水输送下,缓慢注入子宫动脉,以子宫动脉远段及分支血流消失作为栓塞目的.应用于清宫或产后出血.结果 79例出血患者,77例介入治疗后止血效果理想,止血率97.46%,2例止血失败,术后仍出血行子宫切除,24例预防性栓塞,1周内清宫,出血量40~ 100 ml不等,平均70 ml,除子宫切除者,其他患者没有出现较为严重合并症.患者出院后随访,除子宫切除病例,其他患者月经均在2月内复潮,周期月与经量与以前相比变化不明显.结论 介入栓塞术对患者起效迅速,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较快,能保留女性子宫,维持女性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要求再次生育的年轻女性,对女性心理能起到极大安慰,是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极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孔辉;丁勇;芦亚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措施,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偏瘫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影响,以减少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的时间,提高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将海军总医院2013年7月-2014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40例.常规护理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除常规护理之外,增加运动、认知、言语功能的护理,持续6周,观察2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运动功能均有所提高,康复护理组运动功能提高总体效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组较常规护理组认知功能的改善率高(P< 0.05);Barthel指数康复护理组升高幅度较常规组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认知功能,对缩短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时间,提高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
作者:王慧英;刘荣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对神经内科住院病房肺部感染患者所感染的病原菌及其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中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共计6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7例.年龄55~ 88岁,平均年龄(64.0±6.9)岁.收集痰液进行痰菌分离和病原菌培养,根据所得结果进行药敏试验.对主要致病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神经内科肺部感染患者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菌种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中检出的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均为100%;对于头孢西丁、头孢噻肟的耐药性均超过50%;铜绿假单胞菌对于氨苄西林、头孢西丁、头孢喹肟、头孢唑林、头孢曲松的耐药性均为100%;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于氨苄西林的耐药性为10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西丁、头孢他汀、亚胺培南、庆大霉素、丁胺卡那、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的耐药性均为1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氨苄西林、头孢西丁、利福平、青霉素的耐药性为100%.结论 神经内科需定期对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进行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以便能及时采用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作者:孙余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本研究探讨近3年温州市三级综合医院成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及其分布特点,为目前该市的疾病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近3年温州市综合医院同期存活(231 752例)、死亡(9546例)患者的一般情况、死亡原因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采用ICD-10疾病和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统计标准(卫统8表-1)进行分类;通过卫生部死因登记报告专用软件deathReg2005进行统计,用Excel和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温州地区三级综合医院近3年住院死亡率为4.12%.第一死因分别是损伤与中毒(~ 50岁),恶性肿瘤(50~ 60岁),心脏病(60 ~ 70岁),脑血管病(70 ~80岁),自然死亡(80岁~).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中毒和呼吸道疾病是近3年温州地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男性心脏病死因顺位提前,女性死因顺位中损伤与中毒提前.脑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肺癌、脑栓塞为前四位单种死因.结论 改善交通与环境,加强饮食卫生;减轻男性公民的社会心理压力,戒除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女性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工作,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这些将是以后预防保健的重点.
作者:马继红;朱峰;陈浩然;李德泉;吴青松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1064 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联合胶原蛋白敷贴治疗面部色素沉着的综合临床疗效,为治疗面部色素沉着的患者寻找一种更加安全、便捷、有效的方法.方法 将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孝感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441例面部色素沉着的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随机分为3组,A组148例,B组150例,C组143例;A组用1064 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联合胶原蛋白敷贴治疗,B组单用胶原蛋白敷贴治疗,C组单用1064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治疗前后要求患者严格防晒、避光.3组分别治疗12周,在治疗0、1、2、4、8、12周分别观察各组色素改变的情况,并记录结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总有效例数105例,总有效率70.95%,B组总有效例数49例,总有效率32.66%,C组总有效例数57例,总有效率39.86%;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见复发病例及明显不良反应;B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5例复发;C组出现激光后色素沉着斑7例.结论 1064 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联合胶原蛋白敷贴治疗面部色素沉着疗效确切,治疗效果优于单用胶原蛋白敷贴治疗和单用1064 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单用激光带来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面部色素沉着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方木平;梁虹;王珊珊;吴一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下2型糖尿病患者双向转诊的效果.方法 选取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3年的治疗,每组各50例.A组为实施家庭医生制下双向转诊组,B组为实施家庭医生制下不执行双向转诊组,C组为自行就诊的患者.观察治疗后的患者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平均动脉压(MAP)、血糖(FBG、2h-PBG、HbA1c)及血脂.观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率、就诊满意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治疗3年后,A组患者的血糖、血脂控制情况明显优于B、C两组,A、B组的MAP显著低于C组(P值均<0.05).②治疗3年后,A组患者的血糖、血脂的达标率高于B、C组患者(P<0.05,P<0.01);A、B组患者血压的达标率高于C组患者(P<0.01,P<0.05).③3年后肾脏、神经、眼部病变的并发症发生率A组分别上升8%(4/50)、2% (1/50)、2% (1/50),与B组上升14%(7/50)、2%(1/50)、6% (3/50),与C组上升24% (12/50)、6%(3/50)、12%(6/5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组患者在就诊便利性、住院便利性、医疗费用支出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B、C组(P<0.05,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在家庭医生制下实施双向转诊有助于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及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赵文穗;季黎明;邱琼;李黎;潘向东;于爱华;王艳;蒋晓华;陈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观察CT引导下颅外非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分支射频热凝与传统的半月节射频热凝镇痛技术在80岁以上高龄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41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22例于CT定位引导下经患侧眶上孔、圆孔、卵圆孔穿刺行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作为观察组,并与另19例接受传统经皮卵圆孔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的患者作对照.观察2组治疗的操作时间、疗效(术后即刻、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均于CT引导下穿刺进入相应眶上孔和/或圆孔及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均获得了即刻和持久镇痛效果,但非半月节组治疗操作时间显著短于传统半月神经节射频组[(27.92±8.46) min vs.(46.87 ±23.13)min,P<0.01],并发症更少(角膜溃疡:(0/22 vs.1/19),非疼痛区感觉减退(0/22 vs.4/19),而面部血肿发生率和两年复发率相当(5/22 vs.6/19、2/22 vs.1/19).结论 CT引导下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和传统的经皮卵圆孔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技术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但前者比后者具有更高的分支选择性,且操作更加快捷,更适合用于80岁以上全身情况较差的高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有效治疗.
作者:罗永香;黄冰;姚明;过建国;张利;陆雅萍;周煦燕;侯健;任小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甲状腺改良根治术及颈廓清术后甲状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表现以及分布规律,探讨超声诊断甲状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瑞安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癌且予以甲状腺改良根治术以及颈廓清术的128名患者,术后行超声检查,依照颈部分区对疑似转移淋巴结进行标记,观察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影像,同期将颈部分区的疑似淋巴结送病理检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128例患者经超声诊断后102例淋巴结有转移,病理证实95例,超声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3.14%(95/102);廓清术标本中转移性淋巴结Ⅰ区、Ⅱ区、Ⅲ区、Ⅳ区、Ⅴ区、Ⅵ区的转移率分别为10.53%、33.78%、48.94%、55.17%、35.59%、67.39%,Ⅵ区淋巴结转移率(67.39%)高;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微钙化以及淋巴门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95%置信区间:1.261~2.106,1.532~ 2.503).结论 甲状腺癌淋巴转移的关键位置为颈部Ⅵ区,应严格注意扫查颈部Ⅵ区;有无微钙化以及淋巴门在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王朋会;林纪光;陈激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近年,全科团队与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相关研究逐步深入,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把握“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改着力点,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家庭医生式服务”这一更加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现代医学观念的新型服务模式,以全科医生为责任主体、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管理为工作内容、以契约关系为服务形式、提供连续、安全、有效和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这是不断摸索更能贴合居民健康需求服务模式的阶段性创举,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团队各角色服务职能的作用,强化个人责任制,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构建以社区作为基础、家庭医生式服务作为核心的基本公共卫生体系,为有序、有效地落实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方案提供针对性的策略建议:增强岗位胜任力,提高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参与度;增强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岗位吸引力,订单定向补人力缺口;完善家庭医生首诊、转诊的实现机制等.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对“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当前社会环境的机遇和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建议,从而充分利用内部优势及规避外部风险,探讨该模式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作者:张冬莹;郑婵娇;黄翔;赖秀娟;杨华杰;林之喆;余昌泽;周志衡;王家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风湿性多肌痛(PMR)的临床特点及浅谈诊治体会,提高对风湿性多肌痛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诊治情况.结果 女性多见,男∶女=1∶2.76,平均年龄(65.67±10.49)岁,平均病程(5.41±5.22)个月.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痛、骨盆带肌痛,其中以肩、骨盆带肌痛两处同时受累者多;其次为晨僵,再次为关节肿痛、发热、乏力及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所有患者均有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分别为(76.79±21.09) mm/h及(52.03±37.49)mg/L.50% (32/64)的患者合并贫血,绝大部分为轻度贫血;50%以上(37/64)患者出现铁蛋白升高(531.84±165.02) ng/ml,26.4%(14/53)的患者HLA-B27阳性.MR提示关节周围炎症改变.63例患者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l例单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8.69±5.65)d;炎性指标改善,血沉和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6.42±8.53)d和(7.98±2.83)d.复发率为28.1%(18/64).结论 对于50岁以上患者出现急性或亚急性颈、肩、骨盆带肌的疼痛,应考虑PMR的可能.对于疑诊患者可应用超声或MR检查协助诊断.
作者:戴巧定;宋欣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EGCG对哮喘小鼠肺部气道变应性反应炎症以及Th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6~ 10周、平均重量为202 g的C57BL/6小鼠(雄雌不拘),分为治疗组(EGCG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各8只.比较3组小鼠的细胞总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例,BALF及血浆炎性因子表达(ELISA法),CD4+T细胞中Foxp3+ CD25+T细胞所占的比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小鼠24只,每组各8只.3组小鼠的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组小鼠BALF的IL-4、IL-5、IL-10及IFN-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组小鼠血浆IL-4、IL-5、IL-10及IFN-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组小鼠的血浆(F=16.75,P<0.01)、BALF(F=22.58,P<0.01)中的Foxp3+T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小鼠血浆、BALF的MMP-9、TIMP-1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治疗组小鼠的MMP-9、TIMP-1均低于对照组;3组小鼠的黏液分泌、胶原沉积面积以及杯状细胞在上皮细胞中的比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EGCG能通过诱导Foxp3和IL-10的表达,对Th2型免疫反应进行有效抑制,并降低MMPO、TIMP-1的水平从而改善气道炎症和降低气道重塑.
作者:周阿旺;徐静;赵力;夏斌;赵世品;张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前,尽管在全世界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胃癌仍为世界上常见的第四位恶性肿瘤,第二位癌症死亡原因[1].该病仍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下降并不明显.1988年Correa提出的胃癌发生模式是: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重度)-胃癌.因此,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和根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stis,CAG)是阻止CAG向胃癌发展、降低胃癌发生率的有效手段.虽经长期的研究,CAG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仍末完全阐明.现将近几年来CAG的诊断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路敏敏;金世禄;刘宝珍;凌立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心理治疗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56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银屑灵冲剂,1包/次,3次/d,冲服;皮损部位采用氯氟舒松软膏涂抹治疗,2次/d;观察组(n=5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言语交流、医患共同研究分析、宣传教育及心理安慰等各种措施予以心理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银屑病评分标准(PAS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变化.结果 观察组痊愈32例,显效16例,好转6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痊愈21例,显效18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9.6%,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PASI、DLQI、SAS和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3.32±2.21,7.41±2.17,35.85±4.82,40.34±5.12)降低较对照组(8.65±3.45,10.79±3.22,40.54±5.73,45.36±5.53)更为显著,均P<0.05.结论 心理治疗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可明显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琳;王婷;刘晓峥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