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刘伟国;杨小锋
目的 探讨生物药品疏血通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和血清应答因子(SRF)表达的影响及其促进血管生长的机制.方法 在内皮细胞培养基中加入药物疏血通的稀释液,药物与细胞作用后.在6个特定的时间点.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通过阳性细胞计数,检测VEGFR-2和SRF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疏血通处理组VEGFR-2和SR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 疏血通能明显增加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VEGFR-2和SRF的表达,其促血管生长的可能机制之一是通过诱导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作者:高峰;刘伟国;杨小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对严重烧伤患者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同时期严重程度相当的烧伤住院患者分为UTI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UTI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UTI 20万U每天静脉滴注3次,连续7-10d.测定两组患者烧伤后48h、72h、5d、7d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l)、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 K-M B)、肌酸激酶(C K)、BUN、ALT、AST的水平.结果 UTI治疗组各项指标下降较明显.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TI能有效保护严重烧伤患者的脏器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邬薇薇;吴天斌;陈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椎间盘退变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如髓核细胞由软骨细胞表型转变为纤维软骨细胞表型,细胞外基质中蛋白多糖、水及Ⅱ型胶原蛋白丢失破坏了正常椎间盘和椎体的解剖结构,直接导致椎间盘力学特征丧失.
作者:刘建;张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在门静脉高压症联合手术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将67例均行联合手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抗凝组(32例)在术后行抗凝治疗:对照组(35例)术后未行抗凝治疗.比较两组间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远期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及手术前后门静脉高压胃病的改善情况.结果 抗凝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对照组远期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为30.0%,明显高于抗凝组的7.1%(P<0.05).抗凝组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得到明显缓解.结论 抗凝治疗可明显降低联合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远期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作者:陆炜;王李华;申桂娟;诸葛勇华;胡雅国;吴显清;徐天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例1 女,24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发热(T39.5℃).于2005年4月11日17:00左右来医院就诊.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林可霉素1.2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赖氨匹林0.5g静脉滴注.
作者:郭定法;许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BC-HRP法检测轻中型、危重型组HFRS患者及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并观察其动态变化,同时检测尿蛋白(UP)和血PLT、BUN及Cr水平.结果 轻中型及危重型组HFRS患者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危重型组TNF-α水平增高幅度明显大于轻中型组(P<0.01),且持续时间明显长于轻中型组(P<0.01). TNF-α水平与UP、BUN及Cr水平呈正相关,与PLT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HFR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TNF-α水平关系十分密切.早期检测TNF-α及UP、BUN、PLT等的水平有助于HFRS的诊断.连续动态观察有利于监测病情和评估预后.
作者:汪建宏;吴卫春;张丽萍;鲍芹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下移和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液淤滞形成的团块,可伴有出血、脱垂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往的治疗多采用外剥内扎术即Milligan-Morgan手术,对于环形脱出的痔采用痔环切术,血栓性外痔采取痔剥离术.
作者:刘冬保;张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可行性、准确性以及比较几种方法对SLN转移灶检出率的差异.方法 对86例乳腺癌患者用亚甲蓝示踪行SLN活检.获取的SLN分别进行常规HE染色、连续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测定CK19和MUCI粘蛋白、RT-PCR法测定CK19和MUCI粘蛋白.比较4种方法对SLN转移灶的检出率.结果 86例乳腺癌患者中,80例检出SLN,检出率93.0%,共切除151枚SLN.SLN常规HE染色法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敏感性94.74%(36/38),准确率97.50%(78/80),假阴性率5.26%(2/38).常规HE染色诊断检出率46.36%;连续切片诊断检出率54.30%;免疫组化检测检出率56.29%;RT-PCR法CK19、MUCI粘蛋白联合检测检出率73.50%.结论 SLN活检可有效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状态,RT-PCR法检测乳腺癌SLN转移敏感.
作者:姜蔚;郑雅娟;孙可望;许励;干小仙;蔡文伟;张静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膝关节解剖结构复杂,常规X线平片因为骨质重叠较多,常常引起漏诊,不能及时明确诊断.普通CT检查能明确显示膝关节骨折的部位以及类型,但CT轴位图像对关节面水平凹陷、小骨片移位及粉碎程度不能明确显示,这使临床医师判断病情、选择治疗方式以及手术途径时,对图像客观分析缺乏立体感和整体感.
作者:赵蓓;段润卿;薛建秀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交通事故或建筑工地高处坠落常导致胸部创伤,其中肺挫伤是常见的类型,由此引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起病急,进展快,是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潘云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颅骨钻孔血肿腔冲洗外引流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主流术式.2002年以来本院用这种术式治疗CSDH 113例,发现了一种新的并发症--膜夹层血肿.
作者:陶志强;方激扬;黄建跃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颅内转移瘤是全身性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结果,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颅内转移瘤也呈增加现象.
作者:金成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核素显像在下消化道出血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为临床准确应用该方法来提高诊断效率提供依据.方法 68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99mTc-RBC显像,观察显像结果,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了解患者性别、年龄、慢性病史、检查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否稳定、检查前4h血便次数、以前消化道出血史、是否正在进行止血治疗等因素间的关系,并将核素显像定位结果与患者手术、DSA或肠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核素显像发现有活动性消化道出血者30例,阳性率为44.1%;检查前便血次数多者易出现阳性结果,检查前正在进行止血治疗者易出现阴性结果.(2)23例诊断明确的核素显像阳性患者,核素显像定位基本准确18例,定位准确率为78.3%,其中小肠出血的准确率为81.3%(13/16),结肠出血的准确率为71.4%(5/7).结论 核素显像可以初步确定下消化道出血部位,为临床进一步处理提供帮助;检查时患者是否处于出血期是影响核素显像阳性率的主要因素.
作者:尹丰;占宏伟;刘洪彪;许唯;叶小娟;何刚强;张宏;孙达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兔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周后存活的兔随机分为实验组(枕大池注血)和对照组(枕大池注0.9%氯化纳注射液),分别在注血前1d(D0)及二次注血后2d(D5)行3D-CTA检查,观察DCVS情况及脑血管等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实验组兔基底动脉直径D5平均为D0的69.7%±4.3%,对照组D5平均为D0的98.2%±1.4%,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见基底动脉管壁增厚.内皮细胞脱落.结论 3D-CTA是一种可靠、快速和无创的方法.可有效判断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为DCVS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
作者:周乐平;王均炉;胡章勇;虞慧畅;陈伟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53、C-erbβ-2及Ras三种癌相关基因蛋白产物,探讨这三种癌相关基因与胃癌发生、发展、分化和预后的关系及三者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82例原发性胃癌细胞中和1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53、C-erb β-2及Ras的表达,观察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期胃癌患者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p53、C-erb β-2、Ras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较正常胃黏膜均显著升高.有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肿瘤直径>4cm、有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C-erb β-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4cm、无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肿瘤直径>4cm的胃癌患者Ras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4cm的胃癌患者.p53、C-erb β-2、Ras阳性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p53表达与C-erb β-2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p53的失活和突变以及C-erb β-2、Ras的过度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有关.p53、C-erb β-2与胃癌的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53、C-erb β-2、Ras可作为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突变型p53、C-erb β-2及Ras的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较差,其中突变型p53与C-erb β-2呈同步表达(正相关).多基因联合检测能更充分地反映胃癌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周戎二;陈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自椎弓根螺钉钢板用于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以来,为了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小创伤,后路复位固定、椎管减压术已是常规方法.
作者:曹武;万双林;虞和君;范顺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在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和促进康复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1].肠内营养(EN)具有符合生理状态、保护胃肠黏膜、防止菌群易位以及使用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2],在外科危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得到重视.我院外科对58例危重患者通过不同途径实施EN,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海明;李松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胆囊切除术后有少部分患者反复发作右上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传统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发生率高达4%~40%[1].
作者:陈方宏;袁建华;李玉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长度多态技术(PCR-RFLP)检测103例CAS患者和108例健康对照者的apoE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同时检测其血脂水平.结果 CAS组apoE基因型E2/2、E2/3、E2/4、E3/3、E3/4和E4/4的频率分别为0%、11.7%、1.9%、47.6%、35.6%和2.9%.apoE等位基因ε 2、ε 3和ε 4的频率依次为5.8%、66.0%和28.2%;而对照组相应基因频率分别为2.8%、16.7%、0.9%、65.7%、13.9%、0和9.3%、82.4%、8.3%;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CAS组apoE基因E3/4和等位基因ε4的频率明显增高,而E3/3、ε 3的频率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 apoE等位基因ε 4在CAS患者中出现的频率显著增高,很可能是引发CAS的潜在危险因子.
作者:邱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概述为解决供器官短缺这一难题,1994年Yamaoka等完成全球首例成人活体右半肝移植,为众多终末期肝病病人点燃了新的希望明灯.
作者:郑树森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