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问题学习教学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影响的研究

蒲丹;吴立玲;王韵

关键词:基于问题学习, 批判性思维, 相关性, 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中医学生、教师和案例3个因素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影响.方法 以北京大学2013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1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汇总PBL教学过程中针对医学生、教师和案例3个因素的评估分数.课程结束后,应用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量表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评价.以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总分为因变量,以PBL教学中的3个因素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以PBL教学中3个因素的得分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总分及7项特质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医学生批判性思维总得分为303.5分,7项特质的平均分均超过40分.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BL教学中医学生和案例2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相关性分析显示,案例和医学生的得分与批判性思维总分及部分特质得分呈正相关,尤其是自信心和求知欲特质.结论 PBL教学中,医学生自身的表现和案例的质量是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因素,需要在教学管理中加强.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学习偏好分析的医学文献检索混合式教学设计和优化

    目的 建立与知识点特征相适应、与学习行为规律相符合的混合式教学体系与学习资源,集各教学形式之长,优化教学设计.方法 对学生学习偏好和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复旦大学2015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与2015级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中参加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A必修课程的1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课程在线平台收集学习行为数据,应用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偏好,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法分析数据.结果 对于不同类型知识,学生对在线自主学习、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翻转课堂、教师课堂讲授结合学生上机操作4种教学形式的偏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导论(x2=36.01,P<0.001);基础知识倾向于在线学习,综合应用及思维方法类倾向于传统课堂讲授;对教学形式具有不同偏好的学生,其讨论参与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7,P<0.001),但在线自测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学习资源呈现形式,拆分为知识点的PDF格式的PPT受青睐.结论 在混合式教学设计中,不能仅停留于微视频制作和翻转课堂,应充分考虑各类型知识在学习特征上的差异,针对学生学习的偏好,综合实施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在线自主学习优势,精心设计PBL和翻转课堂,加深难点知识内化,构建微格化的多维度学习资源,建立自主学习的倒逼机制.

    作者:王宇芳;符礼平;曹兵;刘振球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了解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影响因素,探讨改善其心理健康的措施.方法 选择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参加规范化培训的244名住院医师(以下简称规培医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规培医师存在的心理问题,按照每个选项的百分比进行数据的分析.结果 56.6%(138/244)的规培医师经常或一直感到压力,31.6% (77/244)的规培医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规培医师心理健康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习工作压力、经济收入低、对积极心理调节和异常心理识别等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不够等.结论 通过缓解规培医师学习工作压力、提高他们的收入、培养基于实践学习的能力、增加其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支持性心理干预活动等措施,可以改善规培医师心理健康不佳的状况.

    作者:张磊;吴皓;堵明辉;王筝扬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医学生对医师职业精神认同现状的研究

    目的 研究医学生对医师职业精神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医师职业精神的培育途径.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来自两所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及“5+3”一体化)和口腔医学专业共547名学生进行医师职业精神认同情况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综合评分为(4.00±0.460)分,其中,职业意志维度评分高为(4.33±0.609)分,职业认知维度评分低为(3.63±0.511)分,总分为5分.是否为“父母建议或指导”和“周遭环境影响”而学医的医学生对医师职业精神综合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专业、学制医学生对医师职业精神综合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571,P<0.05);“选择成为医师”的不同意愿程度的医学生对医师职业精神综合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066,P<0.01).结论 医学生对医师职业精神认同度良好,职业意志较强,职业认知相对较弱.学医动因和专业学制对医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有较显著影响.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医师职业认知、明确学医初衷和端正学医态度,有助于提升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

    作者:孙佳婷;吴熙;曲格平;蔡心仪;陈俊键;方燕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同济大学医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全程采用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加强“早临床”内涵建设,全程贯穿医学人文教育;科教协同,顶层设计实践教学,与科研能力训练密切结合.配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改革,结合基础整合课程进行双语教材编写,扎实推进卓越医师培养,取得一定的成效.

    作者:吕立夏;姜文霞;邵志华;李玉娴;曹金凤;蔡巧玲;杨文卓;徐磊;徐国彤;郑加麟;章小清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韩国首尔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与启示

    本文分析了韩国首尔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启示.

    作者:李秀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某医学院校不同专业临床输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为保证临床输血学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临床输血质量和安全,某医学院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临床输血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课程按照不同专业学生在未来职业岗位上处于临床输血工作的不同环节,依据岗位胜任力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设置临床输血学课程.课程改革后,不仅强化了各专业学生对输血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他们在未来岗位上更好地胜任输血工作,将所学运用于临床工作中.

    作者:韩乐乐;刘成玉;王海燕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同伴互助学习在消化内科临床操作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同伴互助学习(peer-assisted learning,PAL)在消化内科临床操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实践评价.方法 选取2015年~201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科实习的8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腹腔穿刺及胃管留置的教学,其中43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44名学生为实验组,接受PAL教学.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操作考试及理论考试成绩;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比较两组7个维度的评判性思维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其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 实验组学生腹腔穿刺和胃管操作考试成绩分别为(84.86±4.54)分和(83.76±4.14)分,高于对照组学生的(80.09±4.64)分和(79.79±5.0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两组学生操作考试及理论考试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75±2.35)vs (80.92±3.63),P<0.05].实验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217.62±31.76)分,优于对照组学生的(80.92±3.6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寻找真相”、“系统化能力”和“自信心”方面优势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AL教学有助于操作实践技能的学习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间沟通、交流和协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作者:丁雯瑾;蒋更如;归曦;范建高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医德培育路径的探索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医德培育体系,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实现医学生个人价值与职业价值的重要保障.高等院校应当积极探索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路径,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医学生医德培育内容,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医疗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舆论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到医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整合医学人文课程资源,拓展医学人文课程的内容,强化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医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积极开展医德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医学生理解、认同、内化、践行.

    作者:刘健;李怀珍;邵路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以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为抓手 提高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院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北京大学医学部近年来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实践探索,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基本功比赛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和青年教师队伍发展,以及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的一些思考.

    作者:易慧;刘穗燕;朱蓓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医学生对沟通技能的积极态度与共情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测评医学生对沟通技能的态度,探讨共情能力与沟通技能积极态度的相关性,以期为培养医学生积极的医患沟通技能态度提供参考.方法 以上海地区3所高校临床医学专业195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按年级分层,以班级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现场问卷调研.采用描述性分析、£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分层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医学生沟通技能积极态度评分(51.68±6.760)分;共情能力总分(103.24±14.348)分.沟通技能积极态度与共情能力呈正相关(r=0.588,P<0.01).分层回归结果表明,医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态度、对沟通重要性的认知和共情能力对沟通技能积极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共能解释方差变异量为0.359.在控制了前两步的变量之后,共情能力所能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0.272.结论 医学生对沟通技能的态度总体是积极的,培养共情能力对提升医学生的积极沟通态度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胡世钰;黄蕾;冯威;李清伟;傅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世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回顾及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思考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新时代.本文通过回顾百年来世界医学教育发展中的三代改革,梳理了世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并进一步对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历程进行总结,认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存在3个滞后和3个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就八年制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思考,尝试提出其改革发展的相关建议.

    作者:吴红斌;王维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护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实践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按照“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进行建设,形成“基础护理模块、专科护理模块、人文护理模块”3大实验教学模块,初步构建起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同时从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开放共享和信息安全等方面加强实验室管理,积累了一定的护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经验.

    作者:林婷;李红;胡蓉芳;林雁;刘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超声引导在椎间孔镜手术穿刺置管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穿刺置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微创脊柱中心培训的40名无椎间孔镜手术基础的进修医师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医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人,采用超声引导教学方法;对照组20人,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两组医师教学时数和教学目标均相同.教学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考核等主客观评价指标考查教学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医师对解剖关系、手术入路、穿刺及置管部位、手术技巧的掌握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医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声引导教学方法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对椎间孔镜穿刺入路和穿刺技巧的理解,提高对椎间孔镜穿刺置管流程的理解和记忆,使医师更有信心自己进行椎间孔镜穿刺置管的手术操作.结论 超声引导有利于提高椎间孔镜手术穿刺置管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张明博;黄鹏;王月香;武成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骨科年轻医师医患沟通现况分析和培训模式探讨

    本研究对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50名年轻医师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从而了解年轻医师医患沟通的现状,对医患沟通的认知程度和对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的需求.结果显示,70.0%(35/50)的调查对象曾经接受过不完整的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96.0% (48/50)的调查对象曾经历过医患沟通矛盾,98.0%(49/50)的调查对象自认为并不擅长与患者沟通,40.0% (20/50)的调查对象对当前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和医学人文的教育状况总体评价为一般,92.0% (46/50)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沟通技能的培训.因此,应当将医患沟通纳入住院医师必修培训课程体系,提升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技能,使之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胜任力.同时,根据骨科专业的特殊性,开展专门针对骨科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课程.

    作者:顾宏林;詹世强;昌耘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构建

    目的 构建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二级和三级评价指标及其权重.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定指标要素及其权重值.结果 构建24项二级指标和51项三级指标.结论 专家具有较高代表性,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具体地评价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作者:程姗姗;赵秋利;张宏丽;袁嘉聪;段喜成;李宏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医学生模块化在线信息素养课程设计初探

    针对信息素质教育面授时间有限等问题,为适应医学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需要,提升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采用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实施(Implement)和评估(Evaluate),即ADDIE模型通过课程分析、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评估3个阶段,构建医学生模块化在线信息素养课程,课程具有嵌入与独立并存、与循证医学相融合、可扩展性、可行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作者:杨朝晖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寓患者安全教育于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初探

    目的 研究在护理学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课程中融入患者安全教育内容,对学生患者安全知识、态度和技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四川地区某高校护理学院2014级四年制75名护理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专题讲授患者安全、在教学内容中分析并强化患者安全要素、增加警示案例学习等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患者安全知识、态度和技能,并在授课前后采用患者安全知识、态度、技能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课程结束后学生在医疗差错相关知识、医疗差错发生后我该怎么做、患者安全的个人态度维度评分均高于课程开始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寓患者安全教育于护理学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课程,提高了学生的患者安全知识、态度和技能.

    作者:文信;冯先琼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统筹式轮转与按学科轮转在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初探

    目的 研究统筹式轮转与按学科轮转在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差别,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规范化培训人员纳入本研究,记录住院医师的轮转方式、专业组数量、管理病种数量和手术例数.从住院医师、带教教师和患者感受三方面来进行比较.结果 统筹式轮转中,住院医师轮转的专业组数量、管理病种数量均高于按学科轮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手术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医师自评问卷结果显示,在轮转总效果、学习兴趣、临床能力、临床思维、医患沟通能力方面,两种轮转方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统筹式轮转医师的教师反馈和患者体验优于按学科轮转医师.结论 统筹式轮转中,住院医师学习的病种更多,更有利于学习兴趣、临床能力、临床思维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师反馈学习效果更好,患者体验较好.统筹式轮转使受培训的住院医师可以由浅入深地学习专科知识,有助于青年医师的快速成长.

    作者:洪颖;刘子源;李学民;王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临床医师综合考评方法探析

    目的 建立临床医师的综合考评方法,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医师素质.方法 以肿瘤医师为例,根据医师的工作特点和性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中心13名医师的临床、科研、教学、科普和业务学习情况,得出指标体系各维度评分和总分,采用雷达图分析法结合医师的实际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医师整体素质量化评分中位数为36.5分,学科带头人综合评分122.6分,明显高于学科骨干平均的综合评分,而学科骨干平均的综合评分也高于学科主力的综合评分.学科带头人各维度得分均较高,尤其是科研维度.各层次人才的素质发展并不平衡,但与实际情况相符.结论 肿瘤医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雷达图分析法,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了13名医师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为医师的培养提供依据.

    作者:林育林;姬忠贺;李鑫宝;赵东兵;李子禹;李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学生感知教师关怀与职业认同感相关性研究

    目的 调查护理专业(本科、大专、中专)和助产专业(大专)学生感知教师关怀及职业认同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学生感知教师关怀问卷、职业认同感问卷,对2017年6月~7月在河南省某妇幼专科医院实习的595名护理专业、助产专业学生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学生感知教师关怀和职业认同的关系.结果 595名学生感知教师关怀和职业认同总分分别为(133.93±11.73)分、(43.85±4.69)分,两者呈正相关(r=0.440,P<0.01).结论 临床教师对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学生的关怀有待加强,学生职业认同有待提高,且教师关怀对学生职业认同有积极影响.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怀,以提高其职业认同感.

    作者:窦姗姗;贾锰;白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