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碧;卡丽毕努尔·力提甫;刘畅;吐汉·艾买提
目的 根据新疆某大学本科护理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班(简称民族班)、汉族学生为主的班级(简称汉族班)网络评教结果多次出现反差较大现象,探讨民族班和汉族班学生不同民族的认知差异,相同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期望等,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提高临床护理学教学质量寻求佳策略.方法 调查新疆某大学护理学院本科护理学专业2008级、2009级民族班、汉族班学生对临床护理教学管理、质量、价值取向,学生学习习惯,个体情感期望等,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民族班和汉族班学生对临床护理学教学管理、质量、价值取向,学生学习习惯,个体情感期望等差异明显.结论 面对不同教学对象,应当明其有别、知其所需、投其所好,抓住临床护理学教育薄弱环节,努力创建知识与智慧、思想与价值观,理智与情感共融的高等护理人才教育新局面.
作者:袁碧;卡丽毕努尔·力提甫;刘畅;吐汉·艾买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本文介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列举了医学院校贫困生的衍生性就业困难和成长诉求表现,对贫困生成长动能偏弱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及其内在和谐的有机建构问题.
作者:闫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孝道伦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加强高等护理人才的孝道教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探索高等护理教育老年护理课程中孝道意识的养成,探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切入点,提升传统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作者:俎德玲;诸葛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早期接触临床是为临床医学专业设立的临床前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新设课程,课程建设十分关键.武汉大学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建设包括教学手段改革和教学内容建设,实践表明,通过课程建设,该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制伦理和医德观念,增强沟通能力,提高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作者:赵芳;熊世熙;陈明;周斌;雷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测评八年制医学生职业精神现状,为开展职业精神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改编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评估表,由导师、带教教师和病人对82名实习期八年制医学生的职业精神进行评价.结果 八年制医学生职业精神总体评价较好,在7个职业精神评价指标中,“尽职尽责”评分低,“荣誉感和正直”评分高;带教教师与导师评分仅在8个指标(共29个指标)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但与病人评分在6个指标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评分低于带教教师评分;不同年级医学生的职业精神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该强化医学生尽职尽责和沟通能力教育,教育医学生帮助同行改进不足、介入他人不专业操作、深入探究医学不确定问题,并增强情绪自控及沟通能力培养,且注意从病人对医生的职业行为期望方面着手实施.
作者:李亚平;梁莉;邓声莉;宋爽;熊瑶;陈翔;田勇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对国内部分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分析表明,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课程体系相似,仍普遍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课程设置较混乱、教学时数不均衡;实践课程和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本文提出,应当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改革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重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和学时分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生成绩评定,使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内在需求.
作者:徐宛玲;王建国;崔明辰;宋国华;王福青;高凤兰;张福华;张延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多次报考考生的背景特征及历次考试笔试成绩的变化情况,了解考生难以通过考试的原因,为完善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11年通过全国临床执业医师医学综合笔试的46 529名多次报考考生为研究对象,运用SAS软件,分析考生的背景特征及历次报考过程中背景特征的纵向变化;分析考生历次医学综合笔试,临床、基础成绩的变化趋势和增长幅度.结果 2011年通过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多次报考考生,少报考次数为2次,多报考次数为11次,50.0%的报考者在3次以上.随着报考次数的增多,高学历为本科以下、在职、有助理医师资格、西部考区、县及县以下单位的考生所占比例增大;特别是县以下医疗机构的考生中,已经获得助理医师资格的占比为78.2%,而且随着报考次数增多其占比增大.首次报考学历相同的考生,学历提升幅度越大,报考次数越少;提升了学历的考生报考次数平均不超过7次.报考次数在7次以内的考生,医学综合笔试、临床、基础成绩随着考试次数的增加均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逐渐减小,其笔试成绩的上升主要得益于临床医学成绩的提高.结论 提高自身医学学历可以将多考试次数减少到7次,是早日通过考试的有效途径.已经获得助理医师资格的县级以下考生在多次考试中的比例较高,国家应当为基层卫生工作者另行制订职称和职务评定体系,以减少无效的报考.
作者:张丽娜;张颖;康晓平;何佳;黄广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基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具有不同心理问题的医学生传授运动处方的相关知识,帮助其掌握根据自身心理健康症状合理制定并实施运动处方的方法,形成“运动处方、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心理健康自我运动干预模式,为促进医学生身心健康探寻新途径.
作者:张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以护理技能实训基地为载体的抛锚式教学对学生临床处置能力的培养效果.方法 选择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1级护理专业24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抛锚式教学训练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训练前后教师和学生采用修订的量表分别评定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结果 训练前,对学生临床处置能力的评分:学生自评总分为(68.59士14.52)分,教师对其评价总分为(62.71士8.02)分;训练后,学生自评总分为(80.38士11.39)分,教师对其评价总分为(110.36士6.59)分.训练前后学生自评和教师对其评价的总分及量表中各条目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护理技能实训基地为载体的抛锚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张玲芝;孙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当今社会对医学职业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开展医学职业素质教育与考核,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应当着重研究的一项课题.因此,应该对职业素质做出明确的界定,分析影响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开展相应的教学和多种形式的考核,以培养具有全新医学职业素质的医学人才.
作者:曹德品;樊立华;赵光;杨琳丽;杨立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本文对2008年~2012年《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刊出论文作者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指标有作者发文量、合作情况、高产作者、基金来源和分布、地区分布、机构分布、高产机构等.结果表明,该刊作者分布范围、合作率高,并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对刊物影响较大、造诣较深的活跃核心作者群,基金项目论文逐年提高,北京、广东和湖北地区医学教育研究领域力量雄厚,总体分布尚不均衡.
作者:杨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血源性职业暴露认知行为能力的方法.方法 2012年6月至7月,对进入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短期见习的第三军医大学128名护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她们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她们的薄弱环节,集中采取视频教育结合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法对其中32名学生开展血源性职业暴露认知行为能力培训,比较培训前后学生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 32名学生培训前只有39.6%的学生掌握了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后提高到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集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视频教育结合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行场景模拟实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认知行为能力.
作者:杨莎;游建平;张怡;陈静;吴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比较长学制医学生与医学研究生思维创新技能和学术表现能力特点,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举行课堂实验设计报告,测评和总结性评价报告者能力诸因素.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查阅文献、独立设计实验、准备幻灯片、课堂报告实验设计、回答评委提问等过程受到高水平思维技能训练.聘请实验研究和医学教育经验丰富的专家就课堂实验设计报告产生提问问题,测评实验设计质量、回答问题灵敏程度和学术表现能力.结果显示,优胜医学研究生组的15名学生在“实验设计”“口头报告”“电子演示文档(PPT)制作”及其细则测评项目得分均居首位,显现出较高学术水平、认知能力、思维技能和学术表现能力;长学制医学生组的16名学生总体得分和“PPT制作”质量得分接近研究生组,两者明显高于医学研究生组的104名学生.而长学制医学生组的“PPT美工”项目得分组内排序位于首位,显现出良好的文字能力、视觉美学鉴赏力和表现力.3个组的“实验设计”项目得分均组内排序位于末位,长学制医学生组得分接近优胜医学研究生组,高于医学研究生组.同时,优胜医学研究生组和医学研究生组的低得分项目是“思维创新”,而长学制医学生得分低项目是“操作可行”.研究结果表明,长学制医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技能、知识结构、创新潜能和学术表现能力接近医学研究生中的优秀者,是一种优质智力资源,利于实现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他们还需要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作者:韩丹;刘青;吴俊芳;张先荣;余言松;王文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了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医学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展了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的以研究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由科学家及其团队担任导师,以课程为抓手,强化学生科研能力、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凭借学院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与实验室以及在研的近千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依托院士、“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并充分利用12所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优势,形成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科研思维培养为核心,学生自主参与、全方位立体交叉的医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把科学思维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应用理论知识于科学实验及临床实践,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及能力,提高科研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
作者:陆斌杰;张美娇;黄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对黑龙江省全科医师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通过培训前后的技能考试结果,评价临床模拟技能教学对全科医师临床技能培养的效果.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黑龙江省全科医师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培训前后技能考核成绩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培训的学员的技能考核成绩显著提高,比较培训前后的成绩,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501,P<0.05),18项技能考试前后成绩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临床模拟技能中心对全科医师进行技能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全科医师的临床技能操作水平和诊疗能力.
作者:韩冰;王鹏鹏;李剑锋;仰曙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中等职业人才素质的需求,引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方法 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广泛实践,观察其教学效果.结果 (1)树立了人人成功的学生观;(2)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观;(3)明确了多元化的目标和要求;(4)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元智能;(5)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结论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改革,能够为学生提供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多元化智能的发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徐琪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12年,190个国家的16万学生选修了人工智能课程,全球掀起了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开发的热潮.MOOC是指具有精细设计的高质量的课程内容、短视频设计、大规模学习者参与讨论、具有强辐射性等特征的网络课程.MOOC的这些特点符合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要求,对目前医学院校进行的课程整合、讨论式教学很有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临床思维等能力.采用MOOC与传统授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将会有效促进医学教育改革;而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的形式,将会促进我国不同地区医学教育的共同发展.
作者:俞赤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医学模拟技术为医学教学提供了安全实践的机会,因此成为近10年来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发展的重要领域.急重症救治技能是医学本科生必须掌握的通科技能之一,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医学本科生的该技能培训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培养目标局限、教学内容片面、培训手段单一、缺乏有效整合等,使得培训效果不佳并隐含着诸多医疗隐患.对此,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在既往多年大量急重症救治培训基础上,开展了以高仿真医学模拟训练为主体的本科生危重症救治技能选修课,进行了整合“核心胜任力”教学目标的医学模拟训练的实践.
作者:颜洪;鲁开智;黄河清;张倩;王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改革实施现状,分析学生需求.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上海市4所高等医学院校的122名2011年入学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进行相关调查.结果 88.5%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设置公共基础课;80.3%的被调查者对网络化的教学模式表示认可;47.5%的被调查者认为医院没有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住院医师参与临床科研和学术活动.对毕业后择业情况的调查显示:39.3%的被调查者的就业去向是三级医院;22.1%的被调查者选择二级医院;28.7%的被调查者选择继续深造或从事非医疗行业;9.9%的被调查者选择一级或社区医院.对于导师指导方式,64.7%的被调查者认为集体指导方式有待完善,84.4%的被调查者更倾向选择传统单一导师的指导方式.结论 公共基础课程可以采用网络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单一导师指导仍然是目前更可取的导师指导模式,应加强对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作者:吴静;李觉;王光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实施医学专业认证,重在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二级教学督导是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二级督导制度保障系统、健全二级督导组织机构系统、强化二级督导目标任务系统、完善二级督导信息反馈系统,建立二级督导组、同行教师、学生信息员构成的督教、督管、督学三位一体的二级督导体系,形成检查—反馈—改进—检查的闭合循环的长效督导运行机制,实行全方位、实时、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推进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基础的医学教育,逐步实现转化式学习,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作者:贺圣文;赵仁宏;孙宏伟;吕世军;高鹏;秦骁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