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薇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风险防范措施,提高手术质量.方法对308例LC术前手术难易程度的评估、胆道系统的解剖和病理改变、术中处理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难度1级占53%,2级占31%,3级占16%;胆囊广泛粘连占13.3%;异常胆囊管占5.1%,其中类Mirizzi综合征变异有3例;单支胆囊动脉占70.2%,多支胆囊动脉占13.6%,胆囊动脉缺如或Calot′s三角炎症分辨不清占16.2%;304例成功施行LC术,仅4例中转开腹胆囊切除,中转率为1.3%.本组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术后住院平均3.1 d,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必须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和手术难度的评估,熟悉胆道系统的解剖及变异,具有娴熟的腹腔镜外科操作技巧,从而有效地防范LC的手术风险.
作者:张会键;陶凯雄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随着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了使作者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医学期刊作为信息的载体,肩负着及时、准确报道科技成果的历史使命.在日常编辑工作中,发现许多作者由于对期刊编排程序、投稿时机及投稿对象选择不当,延误稿件发表,本文仅以编辑工作中常见的问题给作者提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广大作者有所帮助,提高文章的中选率.
作者:刘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非肝外胆管损伤性胆漏的预防及术后的治疗.方法对16例LC术后非肝外胆管损伤性胆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经手术治愈,15例经非手术治愈.15例(93.75%)获得随访,随访3个月~2年,效果优.结论胆漏的预防主要是对可疑迷走胆管应夹闭,胆囊床应普遍电凝;胆囊管应牢固夹闭,并用剪刀剪断.治疗上有弥漫性腹膜炎者需立即手术治疗,否则可行保守治疗.有引流管者,保持引流管通畅,必要时加用鼻胆管引流;无引流管者,可在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或加用鼻胆管引流.
作者:陈梅福;吴金术;杨平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防治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的并发症,探讨其使用及推广价值.方法通过对8例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术中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原因,以及防治的方法做以分析.结果全部化学性胆囊切除成功,除2例术后出现腹痛外,其余均未发现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少,手术时加以注意则能完全避免.
作者:孙淑明;马涛;吴利标;孙淑卿;郭光华;许映娜;刘婉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1年3月~2000年6月我院对28例胆管缺损的患者应用带蒂胃肠壁瓣修复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全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表达程度与相关胃炎的相互关系.方法经胃镜和病理确诊为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的病人350例,内镜直视下在病变明显处取活检2块.分别检查病变程度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尿素酶表达程度,对全体病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段病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尿素酶表达程度相关,41~50岁组呈现为病变多样期及尿素酶表达高峰期,其前后年龄组病变表现为与尿素酶表达相关的萎缩和增生性病变.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病变呈现为由单纯到复杂,由糜烂、溃疡到增生、隆起的变化规律.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程度表达并不影响这一规律.但可使短时间的病变复杂化.胃黏膜受该菌的定植及机体免疫反应引发的病变可能是更重要的病理基础.
作者:尹晓芹;杨晓明;高云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并应用无水酒精治疗囊肿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囊肿穿刺抽吸后注射无水酒精.结果治愈率为78%(35/45),显效率22%(10/45),有效率100%(45/45).结论 CT引导下介入治疗囊肿疗效显著,且操作方法简单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蒋高民;李兴波;范力军;杨常运;杨毅;崔卓;臧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院自1984年以来手术治疗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结肠肝曲肿瘤16例,全部都有漏诊、误诊经过.现就胆囊结石合并结肠肝曲肿瘤16例漏误诊的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但尚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院1998年1月~2001年9月共收治骨科疾病并糖尿病患者57例,其中44例接受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郭爱君;田立强;孙振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病历摘要患者,男,38岁,干部.因休克、昏迷4 d于2000年11月16日入院.11月13日晨劳累后于排尿时突发晕厥,约2 min,双目直视,无抽搐、小便失禁、口吐白沫.急送入当地医院测血压0/0 mmHg,HR 48次/min.考虑为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给予抗休克、抗感染、护肝等治疗,血压恢复正常,昏迷加深,黄染逐渐加深,于是转入我院.病程中,无发热、咳嗽,小便量正常.既往无心脏、肝脏、肾脏病史.
作者:丁祥武;罗和生;余保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NHDC)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抢救,病死率极高.现将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15例NHDC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分析如下.
作者:童永红;王玉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以回盲部病变为主的12例肠道结核、8例肠淋巴瘤及24例肠道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的回顾分析,找出其特点并比较不同的诊断方法.方法对三种疾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特点及内镜所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三者均以男性发病率为高,年龄分布以肠结核与克罗恩病较为年轻.结论这三种临床表现相近的肠道疾病在鉴别诊断上是有一定困难的,但通过以上分析还是能找出一些异同点的.影像学检查各具特点,但除了克罗恩病以外,误诊率较高.内镜检查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这三种疾病大多位于黏膜下,必须深凿才能取得满意的组织.
作者:陈隆典;张晓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测定不同阶段肝硬化患者血浆的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内毒素水平,探索它们对肝硬化腹水形成和肝功能损害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测血浆NO的代谢产物NO-2浓度(Griess法),ET-1浓度(放免法),内毒素浓度(鲎试验的显色基质法)及肝功能.结果 (1)血浆NO、ET及内毒素浓度在肝硬化各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有腹水组明显高于无腹水组;(2)血浆NO、ET、内毒素水平随肝功能损害加重逐渐升高;(3)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与NO、ET水平分别呈正相关,NO与ET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浆内毒素、NO和ET升高可能在肝硬化病程进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是形成腹水的重要因素,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协同作用是肝硬化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姜虹;刘丽娜;谷玲;傅宝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ISH)可不切开阴道穹隆,保持阴道生理解剖完整,又切除了子宫颈移行带达到全子宫切除的目的.现将本人施行的CISH 28例分析如下.
作者:姜祥丽;刘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几年来有关小儿矮小症的实验室与临床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本文就小儿矮小症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陈陵;刘国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并周期性麻痹(周麻)临床特点.方法 31例甲亢并周麻与31例初诊的非周麻性Graves病行临床对比分析,比较其临床表现,测定其TT3、TT4、TSH、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甲亢并周麻组其高代谢症状群发生率、突眼发生率、甲状腺肿大发生率、ISI及血TT3、TT4、K+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BG、2hPBG、FINS及BMI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甲亢并周麻时往往甲亢症状较轻而不典型,胰岛素抵抗与甲亢患者发生周期性麻痹可能有关.
作者:高琳;杨孟雪;唐诗伟;王小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引起胃肠道感染常见的病毒有轮状病毒(Rotavirus)、诺沃克样病毒(Norwalk-like virus)、腺病毒(Adenovirus)、萼状病毒(Calicivirus)、星状病毒(Astrovirus)和托拉病毒(Torovirus)等,均可引起急性胃肠炎,都有明显的腹泻,腹泻病人中由75%以上的是被前述病毒引起的.临床上当呕吐显著,潜伏期长于14 h则疑为病毒引起.整个病程不少于72 h[1].
作者:王守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10岁.因间断骨折7年,右上臂肿痛、畸形入院,诊断为右肱骨中段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
作者:游甦;周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预防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5月~2002年10月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 800例.结果 1 755例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66±28) min,术后住院2~5 d.中转开腹手术45例,中转手术率2.5%.胆总管损伤4例,肝总管损伤2例,胆管损伤率0.33%.全组无死亡.结论胆囊三角解剖不清是发生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掌握胆囊三角的正确分离和果断中转手术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关键.
作者:胡泽民;常晓健;余元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AF(atlas fixator)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68例,胸椎15例、腰椎53例,不同程度神经操作57例.59例同时行椎板切除减压.结果椎体高度完全恢复53例,达到正常椎体高度的90%11例,达到正常椎体高度的80% 4例.结论采用AF内固定手术系统,通过坚固有效的后中前柱复合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恢复腰椎高度和腰椎生理弯曲,扩大椎管容积.并且因术后可早期活动,固定范围小,有利于正常腰椎的活动,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减少脊髓继发损害、恢复生理功能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鹏飞;温殿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