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肇春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预防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5月~2002年10月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 800例.结果 1 755例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66±28) min,术后住院2~5 d.中转开腹手术45例,中转手术率2.5%.胆总管损伤4例,肝总管损伤2例,胆管损伤率0.33%.全组无死亡.结论胆囊三角解剖不清是发生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掌握胆囊三角的正确分离和果断中转手术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关键.
作者:胡泽民;常晓健;余元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风险防范措施,提高手术质量.方法对308例LC术前手术难易程度的评估、胆道系统的解剖和病理改变、术中处理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难度1级占53%,2级占31%,3级占16%;胆囊广泛粘连占13.3%;异常胆囊管占5.1%,其中类Mirizzi综合征变异有3例;单支胆囊动脉占70.2%,多支胆囊动脉占13.6%,胆囊动脉缺如或Calot′s三角炎症分辨不清占16.2%;304例成功施行LC术,仅4例中转开腹胆囊切除,中转率为1.3%.本组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术后住院平均3.1 d,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必须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和手术难度的评估,熟悉胆道系统的解剖及变异,具有娴熟的腹腔镜外科操作技巧,从而有效地防范LC的手术风险.
作者:张会键;陶凯雄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18~60岁.
作者:孙夕元;李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了解糖尿病(DM)患者的膳食摄入情况,我们对2000年1~10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14例城乡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3 d的膳食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婷;王蔚兰;李鹤;庄媛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随着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了使作者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医学期刊作为信息的载体,肩负着及时、准确报道科技成果的历史使命.在日常编辑工作中,发现许多作者由于对期刊编排程序、投稿时机及投稿对象选择不当,延误稿件发表,本文仅以编辑工作中常见的问题给作者提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广大作者有所帮助,提高文章的中选率.
作者:刘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胆管扩张症系先天性胆道畸形,是一种比较少见疾病,可肝内或肝外胆管囊性扩张,好发于女性,又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成人较少见.有关分类目前仍按1977年Todani的意见[1],将胆管囊肿分为4型,现就Carolis病、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囊管囊肿介绍如下.
作者:杨维良;张伟峰;赵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表达程度与相关胃炎的相互关系.方法经胃镜和病理确诊为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的病人350例,内镜直视下在病变明显处取活检2块.分别检查病变程度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尿素酶表达程度,对全体病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段病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尿素酶表达程度相关,41~50岁组呈现为病变多样期及尿素酶表达高峰期,其前后年龄组病变表现为与尿素酶表达相关的萎缩和增生性病变.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病变呈现为由单纯到复杂,由糜烂、溃疡到增生、隆起的变化规律.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程度表达并不影响这一规律.但可使短时间的病变复杂化.胃黏膜受该菌的定植及机体免疫反应引发的病变可能是更重要的病理基础.
作者:尹晓芹;杨晓明;高云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AF(atlas fixator)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68例,胸椎15例、腰椎53例,不同程度神经操作57例.59例同时行椎板切除减压.结果椎体高度完全恢复53例,达到正常椎体高度的90%11例,达到正常椎体高度的80% 4例.结论采用AF内固定手术系统,通过坚固有效的后中前柱复合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恢复腰椎高度和腰椎生理弯曲,扩大椎管容积.并且因术后可早期活动,固定范围小,有利于正常腰椎的活动,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减少脊髓继发损害、恢复生理功能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鹏飞;温殿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10岁.因间断骨折7年,右上臂肿痛、畸形入院,诊断为右肱骨中段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
作者:游甦;周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院1998年1月~2001年9月共收治骨科疾病并糖尿病患者57例,其中44例接受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郭爱君;田立强;孙振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非肝外胆管损伤性胆漏的预防及术后的治疗.方法对16例LC术后非肝外胆管损伤性胆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经手术治愈,15例经非手术治愈.15例(93.75%)获得随访,随访3个月~2年,效果优.结论胆漏的预防主要是对可疑迷走胆管应夹闭,胆囊床应普遍电凝;胆囊管应牢固夹闭,并用剪刀剪断.治疗上有弥漫性腹膜炎者需立即手术治疗,否则可行保守治疗.有引流管者,保持引流管通畅,必要时加用鼻胆管引流;无引流管者,可在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或加用鼻胆管引流.
作者:陈梅福;吴金术;杨平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发一种更可靠的椎动脉血流参数以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率.方法应用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检测10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和120例同期查体同龄健康人的颅外段椎动脉(VA)、颈外动脉(ECA)血流参数.结果正常人椎动脉血流总量(QVA)为(291.67±81.47) ml,椎动脉血流总量/颈外动脉血流总量(QECA)为(0.529±0.096) .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QVA为(169.85±46.26) ml, QVA/QECA为(0.315±0.034).两组比较QVA值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QVA/QECA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QVA/QECA作为一种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超声检测指标,不仅可表示脑后组动脉的供血情况,而且可排除性别、年龄、个体及基础血流变状态的影响及部分因检测者个人原因所造成的误差,更为准确可靠.QVA/QECA值<0.35,可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作者:李涛;张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防治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的并发症,探讨其使用及推广价值.方法通过对8例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术中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原因,以及防治的方法做以分析.结果全部化学性胆囊切除成功,除2例术后出现腹痛外,其余均未发现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少,手术时加以注意则能完全避免.
作者:孙淑明;马涛;吴利标;孙淑卿;郭光华;许映娜;刘婉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骨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病,是引起膝关节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膝骨性关节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局限性进行性关节软骨破坏及关节边缘的骨赘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软骨破坏所致,而目前比较明确和重要的病因是膝关节内外侧应力分布不均或下肢力线异常所致.自1999年8月~2000年12月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术后用改良Giebel槽式钢板固定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慧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5-2000年我院共收治原发性布-查综合征23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琼;易珊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老年人感染性腹泻是发病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Lew等分析28 538例腹泻死亡病例,年龄>74岁占51%,55~74岁占27%,>5岁儿童占11%.老年人死亡率高是因为老年人动脉硬化常见,心肌、肾脏、脑血管和肠缺血,加之老年人有免疫系统功能改变有关.
作者:池肇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感染性腹泻是由于食品和饮水受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污染所致.常见的病原体有:(1)细菌: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弯曲菌等,属于革兰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革兰阳性菌,李斯特菌为革兰阳性的短小杆菌;(2)病毒:甲、戊型肝炎病毒和轮状病毒等;(3)寄生虫:溶组织阿米巴、蓝氏贾弟鞭毛虫等.
作者:李延青;杨发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ISH)可不切开阴道穹隆,保持阴道生理解剖完整,又切除了子宫颈移行带达到全子宫切除的目的.现将本人施行的CISH 28例分析如下.
作者:姜祥丽;刘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感染性腹泻仍然是世界性流行的主要感染性疾病,虽然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措施的不断完善,一些严重腹泻病的病死率已大大的降低,但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包括新出现的霍乱新菌株O-139的流行、大肠杆菌O-157所致食物中毒以及旅游者腹泻、医院内感染腹泻特别是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免疫功能受损(包括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等,使得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更加复杂.此外,在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行为,其中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目前感染性腹泻治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作者:巩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1年3月~2000年6月我院对28例胆管缺损的患者应用带蒂胃肠壁瓣修复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全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