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高秀兰;李莉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脑血管病, 现报道如下, 危险因素, 发病, 动态追踪, 患者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我们动态追踪了一些COPD患者脑血管病发病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顺铂联合香菇多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2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顺铂联合香菇多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将6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32例患者放尽胸水后经胸腔内注入顺铂加香菇多糖进行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放尽胸水后经胸腔内注入顺铂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4.4%)高于对照组(50.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顺铂联合香菇多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有确切疗效.明显提高化疗药敏感性,提高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

    作者:余汉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橄榄桥小脑萎缩的临床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关系

    橄榄桥小脑萎缩(OPCA)是多系统变性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诊断根据临床特点、脑CT、MRI可以确定.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OPCA与脑MRI检查阳性结果无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此报告,并探讨其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李杰;王允杰;张淑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前列腺增生症术后尿道狭窄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前列腺切除术后尿道狭窄的原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前列腺切除术后33例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开放手术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后发生尿道狭窄患者分别有14例(占5.3%)和19例(占2.5%).结论术前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术中操作不当及术后护理不当、泌尿系感染是手术后发生尿道狭窄的主要原因,经尿道冷刀内切开术及电切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刘向伟;李建国;路彦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神经心理测验在痴呆中的应用

    神经心理测验在痴呆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其可以提供较客观的辅助证据.成套神经心理测验可以评估认知功能的各个方面,因此能够探测到非常细微的认知功能损害.成套神经心理测验对各种类型的痴呆的诊断均有帮助.本文重点介绍常用的成套神经心理测验、简易的神经心理测验在痴呆诊断和筛查中的应用以及不同类型痴呆的神经心理学特点.

    作者:薛海波;张明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伴肌酸磷酸激酶增高的低钾性周期性麻痹2例报告

    作者发现2例低钾患者有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为主的肌酶增高的现象,且随着肌力的恢复很快下降至或接近正常,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月萍;蔡艺灵;韦加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脑瘫延迟诊断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分析及探讨大连市脑瘫患者延迟诊断的影响因素及原因.方法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延迟诊断的影响因素.结果对脑瘫延迟诊断有影响的因素有脑瘫的类型(四肢瘫)、患儿父母的城乡分布、是否为初诊发现.结论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消除城乡差别、普及脑瘫的常识、提高基层医院的诊治水平及建立高危新生儿病例的长期监测都将成为减少脑瘫患儿延迟诊断的重要举措.

    作者:高晓虹;李润洁;曲宸绪;李晓枫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盆腔CT扫描在直肠癌病人诊治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直肠癌细胞DNA倍体测定和临床病理学分析,验证直肠癌术前盆腔CT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通过直肠癌术前盆腔CT扫描、直肠癌细胞核DNA含量测定和肿瘤病理学诊断并进行相关性研究,分析CT诊断的临床符合率.结果直肠癌CT改变可出现在病程早期,CT判定肿瘤侵袭范围与临床病理符合率为88.5%,诊断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符合率达93.1%.随肿瘤侵袭加深、病变范围扩大及转移,肿瘤细胞DNA异倍体出现率及含量明显增加,肿瘤的影像学改变与细胞DNA异倍体出现关系密切,两者符合率85%~96%,差异显著(P<0.05).结论直肠癌术前CT扫描显示有明显外周侵袭征象的病例其细胞核DNA异倍体明显增加,与临床病理诊断相符,提示CT在直肠癌患者术前检查中具重要意义,为术前治疗、手术范围确定和估测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鲁明良;郑国宝;张士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布氏杆菌病合并脑膜炎1例报道

    患者,男,19岁,农民.主因发热伴头痛、大汗、脊柱痛40余天于2002年8月4日入院.40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冷、寒战伴头痛、脊柱痛及全身不适,且乏力、恶心,无呕吐及关节痛,夜间大汗,睡眠差,初口服安乃近10余天,当时体温可下降,过后又复升,体温高达39 ℃.

    作者:尹洪竹;王麟士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经肛门吻合口近端减压管在急症左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术的应用

    随着一期吻合术的成功率提高,更多的病得益于此术,但仍有部分病人失败而发生吻合口瘘,给病人带来心身负担,甚至危及生命.我们应用经肛门吻合近端置管减压,取得了良好的预防作用,现回顾报告如下.

    作者:高智亭;吴潼;李荣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体感诱发电位在椎管内占位显微手术中的监测

    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SEP)在神经外科脊髓疾病显微手术中的监测作用,避免或减少医源性脊髓损伤.方法 28例病人行术前、术中SEP全程监测,包括脊髓SEP(SSEP)及皮层SEP(CSEP),术中及时把监测信息反馈给术者.并将术中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对照分析.结果椎管内占位手术在行髓内肿瘤切除时易引发SEP波幅降低及潜时延长.术中监测按Frankel分级D、E级患者波幅较基准电位下降不超过50%,潜伏期延长不超过7%;B、C级患者波幅较基准电位下降不超过40%,潜伏期延长不超过5%.术后不会引起脊髓功能不可逆损害.结论脊髓手术时行SSEP和CSEP联合监测可及时反映出脊髓功能的变化,提高术者术中操作的安全性,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侯为民;黄承光;周晖;卢亦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我们动态追踪了一些COPD患者脑血管病发病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秀兰;李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卷曲霉素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观察

    化学疗法在控制结核病的流行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使90%以上的初治肺结核患者获得治愈.然而随着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MDR-TB)对全球结核病控制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寻找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显得尤为迫切.

    作者:陈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癌术前选择性动脉导向化疗对组织和细胞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应用免疫导向技术术前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ADM-3H11对20例胃癌病人术前行选择性动脉导向化疗.选择6例胃癌病人局部灌注阿霉素(ADM)作为对照组,并对术后标本进行观察.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在导向治疗组中有60.0%(12/20)病例出现癌细胞核固缩、碎裂、细胞浆凝固、细胞间质出现炎细胞浸润,这些变化以中度为主,重度及轻度变化较少.而对照组肿瘤细胞变化不明显.结论作为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法,术前选择性动脉灌注ADM-3H11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张吉瑞;郭文斌;姜清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神经心理学现状与展望

    神经心理学是从神经学角度研究心理学问题,即以脑作为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研究脑与心理的关系.在国外,神经心理学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前苏联学者Luria<神经心理学原理>(1973)一书的发表奠定了近代神经心理学的基础.Sperry因其割裂脑的研究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作者:高素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倾斜仰卧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肾盂结石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肾盂结石时患者的较佳体位.方法 98例单纯肾盂结石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9例,分别采取仰卧位(组1)和倾斜仰卧位(组2)B超定位、ESWL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次数、冲击次数、需特殊处理的输尿管石街和ESWL后3个月结石排净率.结果治疗次数,组1为(1.76±0.69)次,多于组2(1.22±0.51)次,P<0.001;每次治疗的冲击次数,组1为(2 385±189)次多于组2(2 275±293)次,P<0.01;需特殊处理的石街,组1(22.45%)高于组2(4.08%)(P<0.01);结石排净率,组1(83.7%)低于组2(95.9%)(P<0.05).结论倾斜仰卧位ESWL治疗单纯肾盂结石,在降低治疗次数和并发症的情况下能取得较仰卧位更好的疗效.

    作者:桂西青;郑克立;詹鸣;郭德荣;王桂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以真菌性脑膜炎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1例报告

    患者,女,40岁.主因间断发热2个月伴头痛、恶心、呕吐半个月入院.该患者生于东北,在香港居住10余年.发病后在香港医院做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抗炎治疗无效,并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及视物不清症状,遂回当地医院住院.既往有乙肝病史20年.

    作者:张艳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长期家庭氧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长期家庭氧疗(LTDOT)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PaO2、PaCO2、肺功能、生活质量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进行长期家庭氧疗,对照组在家无氧疗.两组于缓解期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年定期测定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观察两组2年、5年的生存率.结果 LTDOT组2年后,PaO2明显升高,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年后仍维持较高水平,PaCO2与基础值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FEV1 2年内有明显提高,但以后又缓慢下降;5年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PaO2呈进行性下降,而PaCO2呈进行性升高,FEV1呈进行性下降.结论 COPD患者进行LTDOT,能提高PaO2,使PaCO2维持较低水平,能使FEV1在初2年内提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周淑琴;霍学云;苏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肾皮质腺瘤2例报告

    肾腺瘤为肾实质发生的肿瘤,因有临床症状就诊而被发现者较少见,我院自1988-2002年共确诊2例有症状肾腺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永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采用美国波士顿公司GDC栓塞治疗17例患者中1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者,术前Hunt和Hess分级:Ⅰ~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2例.结果 1例死亡,3例轻度短期神经功能障碍,13例痊愈.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为理想,但还需随访观察.

    作者:姜士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获取组织学标本的应用技术及意义

    目的探讨在日常气管镜检查中,经支气管针吸活检获取组织学标本的应用技术及对单纯纵隔肿物进行穿刺活检的意义.方法在气管镜室,对52例CT扫描提示单纯纵隔肿物或肿大淋巴结的患者分别进行细胞学及组织学的穿刺活检.结果 52例患者中,有47例获得可供切片诊断的组织学标本,其中30例为良性肿物,5例未获得组织学标本.结论在气管镜检查过程中,较好地运用组织学穿刺活检针,可以较好地对良性肿物的诊断提供准确的组织学标本,在相当程度上可避免纵隔镜的使用.

    作者:荣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