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蛋白C、蛋白S、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在脑卒中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齐晓艳;曹永峰;吕勃;肖波;王光辉;张艳玲

关键词:神经功能缺损, 蛋白C, 蛋白S, 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摘要:目的:探讨蛋白C、蛋白S、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脑卒中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保定市第五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40例分为缺血性卒中组(68例)和出血性脑卒中组(72例),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140例脑卒中患者随访6~12个月,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度组(31例)、中度组(64例)和重度组(45例)。检测各组受试对象蛋白C、蛋白S、CRP、 Hcy、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并计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蛋白C、蛋白S、CRP、Hcy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卒中组、出血性脑卒中组CRP、Hcy显著高于对照组[(23.8±3.1) mg/L,(24.1±3.6) mg/L 比(5.7±0.5) mg/L;(39±4)μmol/L,(40±5)μmol/L比(28±3)μmol/L](P<0.05),缺血性卒中组、出血性脑卒中组间CRP、Hc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重度组、中度组 CRP、Hcy 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47.3±5.8),(28.7±3.4) mg/L 比(17.9±2.5) mg/L;(45±6),(41±5)μmol/L 比(30±4)μmol/L](P<0.05),重度组CRP、Hcy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RP、Hcy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636,0.538,P<0.05),蛋白C、蛋白S与神经功能缺损无明显相关性(r=0.057,0.085,P>0.05)。结论 CRP、Hcy与脑卒中的发病密切相关,CRP、Hcy检测能够作为评估脑卒中预后的指标之一。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贺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头孢呋新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痰热清注射液,20 mL痰热清注射液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6%(35/37)比73.0%(2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胸部X 线片炎症吸收、浓痰、咳嗽、胸痛、发热及啰音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5.1±1.0) d比(8.2±1.1) d,(4.4±0.8) d比(7.9±1.0) d,(4.2±0.6) d比(8.0±1.2) d,(5.2±1.0) d 比(7.6±1.2) d,(2.01±0.23) d 比(3.88±0.62) d,(5.5±1.0) d比(8.0±1.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6098±689)元比(7988±982)元],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8.8±1.5) d 比(14.9±2.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C 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23±5) mg/L比(35±7) mg/L,(7.7±0.9)×109/L比(11.4±1.7)×109/L,(59±7)%比(6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热清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能快速恢复,可缩短住院时间,其总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作者:叶敏;杨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对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时循环系统以及麻醉深度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对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时循环系统以及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于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0例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编码法分为依托咪酯组和丙泊酚组,各40例。依托咪酯组给予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维库溴胺诱导插管;丙泊酚组给予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胺诱导插管。监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 T1)、诱导中( T2)及维持后10 min (T3)、30 min(T4)、50 min(T5)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两组T2心率均较 T1时下降,T3、T4、T5时均回升[依托咪酯组:(91±8)次/min、(110±6)次/min、(111±9)次/min、(107±8)次/min 比(108±9)次/min;丙泊酚组:(86±5)次/min、(105±7)次/min、(109±9)次/min、(102±6)次/min 比(107±8)次/min],保持平稳,依托咪酯组各时间点心率均高于丙泊酚组(P<0.05)。依托咪酯组T2、T3、T4、T5时MAP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丙泊酚组呈下降趋势[依托咪酯组:(53±7) mmHg(1 mmHg=0.133 kPa)、(54±7) mmHg、(55±9) mmHg、(54±6) mmHg;丙泊酚组:(46±8) mmHg、(46±8) mmHg、(45±7) mmHg、(43±6) mmHg],依托咪酯组各时点 MAP 高于丙泊酚组(P <0.05)。依托咪酯组和丙泊酚组所有患者SpO2均为100%。依托咪酯组和丙泊酚组T2、T3、T4、T5时BIS较诱导前显著降低( P<0.05),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依托咪酯用于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时循环系统稳定性优于丙泊酚,且两种药物所致麻醉深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林辉;陶勇;叶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真核延长因子Ⅱ激酶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

    真核延长因子Ⅱ激酶(eEF2K)是一个在钙调蛋白通路中结构和功能上比较独特的蛋白激酶。 eEF2K可以在蛋白质合成、细胞周期及在肿瘤细胞中诱导自噬和凋亡,且在蛋白质延伸过程中起一个关键作用。其下游基因真核延长因子Ⅱ( eEF2)属于 GTP家族成员是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 eEF2K磷酸化eEF2,从而抑制eEF2的活性阻止蛋白质的正常合成。近年来,在脑胶质瘤、乳腺癌等多种肿瘤中报道eEF2K表达上调,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进一步探讨 eEF2K在肿瘤细胞中的潜在分子机制,将有望成为肿瘤治疗中新的生物指标和药物靶点。

    作者:宋洪美;马建华;祝鸿程;孙新臣;何田丽(综述);马建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血糖与心脏外科手术循证医学研究进展

    在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多种因素可导致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状态。围术期应激性高血糖状态能够影响患者的恢复,并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风险。该文结合循证医学研究进展讨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血糖、术前血糖、术中血糖、术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短期和长期病死率及并发症的相互关系,并阐述心脏外科手术血糖控制目标。

    作者:邵明凤;陈丽华;焦祥龙(综述);王守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老年黄斑变性的临床治疗研究新进展

    老年黄斑变性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种危险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视网膜组织退化、变薄,引起黄斑功能下降。老年黄斑变性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现代医学中,目前尚无确定的药物治疗,也未找到阻止其病程进展的好方法,临床中加强该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激光等治疗方法为主。

    作者:张季瑾(综述);徐凤(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和收缩同步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 Hcy )与左心室同步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4~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并高 Hcy(Hcy>15μmol/L)患者79例。按二尖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E峰与二尖瓣环组织频谱舒张早期 e峰比值(E/e)分为 D1组(E/e≤15, n=39),D2组(E/e>15,n=40)。选取同期入院Hcy正常的高血压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测量室间隔厚度( IVST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Ds )、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房内径收缩期前后径(LAD),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射血分数(EF)。测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与二尖瓣舒张晚期 A 峰比值( E/A)、E/e,并计算 Tei 指数。三维超声测左心房容积(LAV)并计算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测量心电图 QRS波起点距左心室16节段达收缩小容积点时间间隔的标准差心率校正标准化值[ Tmsv16-SD ( R-R%)]。检测血清中 Hcy 浓度及空腹血糖(FBG)。结果 D2组Hcy水平显著高于D1组及对照组[(22.3±4.1)μmol/L比(19.5±2.8)μmol/L、(9.5±3.10)μmol/L,P<0.05],D1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D2组 FBG显著高于 D1组及对照组[(6.2±1.6) mmol/L比(5.6±1.1) mmol/L、(5.5±0.9) mmol/L,P<0.05],D1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D2组 Tmsv16-SD ( R-R%)显著高于 D1组和对照组[(4.07±2.60)%比(1.64±0.85)%、(1.72±1.14)%, P <0.05]。 D2组 LAVI 较 D1组、对照组显著增高[(29.7±3.2) mL/m2比(27.3±2.9) mL/m2、(22.1±3.6) mL/m2,P <0.05],D1组 LAVI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0.05)。 D2组 Tei 指数较 D1组和对照组显著增高[(0.56±0.16)比(0.48±0.17)、(0.46±0.08),P <0.05],D1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Hcy 与 Tmsv16-SD (R-R%)呈正相关(r=0.289,P<0.001)。结论 E/e>15的H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下降,且与Hcy浓度呈正相关。 H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较普通高血压患者更差。

    作者:肖锐;周长钰;索娅;李广平;富华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在开放血脑屏障中的研究进展

    血脑屏障( BBB)是脑屏障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脑的内环境稳定,调节脑内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但 BBB 的存在是当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及其他措施难以跨越的障碍。安全有效地开放BBB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前提,为了攻克服这一难关,人们进行了很多尝试。新近研究发现,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具有可逆、无创地开放特定部位脑组织 BBB的特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在基础和临床前期研究中评价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开放BBB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覃君芳;李世勇(综述);任叶青(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参考文献的重要性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可以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可以起到情报检索与文献计量研究作用;可以节省论文篇幅。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出院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出院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于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48例为研究对象,评估患者出院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其停药原因;并初步探讨依从性对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CE)发生的影响。结果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及1年依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分别占98.3%(342/348)、92.8%(323/348)及81.9%(285/34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671,P=0.000)、文化程度(OR =1.278,P =0.003)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OR=2.012,P=0.008)是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随访期间依从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累计MACE 发生率为3.4%(10/291),显著低于非依抗血小板治疗患者[12.7%(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出院后抗血小板治疗存在非依从问题,影响患者的预后,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及是否行PCI治疗制订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

    作者:庄国红;丁飚;黄晓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AGEs及脂质代谢指标的变化

    目的:探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晚期糖基化代谢终产物( AGEs)及脂质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203例,按照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分为周围神经病变组( DPN组)和非周围神经病变组( NDPN组),分别为101例和10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AGEs及血清脂质代谢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均进行治疗,6个月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神经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 DPN 组患者 AGEs、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 B、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 NDPN 组[(20.1±3.2)μg/L 比(15.1±2.5)μg/L,(2.3±0.2) mmol/L比(1.6±0.8) mmol/L,(5.7±1.4) mmol/L比(3.4±1.5) mmol/L,(3.6±0.8) mmol/L 比(2.2±0.7) mmol/L,(1.3±0.3) g/L 比(0.6±0.2) g/L,(2.8±0.7)比(1.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DPN组患者治疗后HbA1c、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低于治疗前[(7.3±1.2)%比(10.2±2.9)%,(6.9±1.9) mmol/L 比(9.5±2.1) mmol/L,(8.4±1.7) mmol/L 比(10.9±2.3) mmol/L],正中神经和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37±4) m/s、(37±4) m/s]以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2±5) m/s、(43±4) m/s]均高于治疗前[(42±3)m/s、(42±4)m/s;(46±5)m/s、(48±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GEs以及脂质代谢紊乱相互作用导致糖尿病外周神经的进一步病变,具体机制尚未明确,需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卓浩;庞德水;周冬梅;李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不同剂型利福平治疗肺结核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及对血糖的影响

    目的:探析不同剂型利福平在肺结核伴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9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肺结核伴糖尿病患者8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抗结核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应用利福平胶囊予以治疗,口服0.45~0.6 g利福平胶囊,每日1次,睡前服用;观察组患者则应用利福平粉针剂予以治疗,静脉滴注0.45~0.6 g利福平粉针剂,每日1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病灶吸收情况、痰菌转阴情况、空腹血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病灶吸收率、痰菌转阴率以及临床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9%(40/44)比73.8%(31/42),95.5%(42/44)比81.0%(34/42),93.2%(41/44)比76.2%(3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6.28±1.32) mmol/L比(6.96±1.58) mmol/L](P<0.05);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3.6%(6/44)比33.3%(14/42),11.4%(5/44)比35.7%(1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伴糖尿病患者应用利福平粉针剂治疗,能够获得较利福平胶囊更好的临床效果,并且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值得加以推广。

    作者:蔡波;薛雯雯;马小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微创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微创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北京市仁和医院收治的200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开放性肾切开取石术,观察组应用微创钬激光碎石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改善效果、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0%(98/100)比82.0%(82/100)](P<0.0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53±9) min比(95±13) min、(64±13) mL比(124±17) mL、(6.2±1.2) d比(12.5±2.4) d、(13.2±2.1) d比(19.2±4.4) d](P<0.01)。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0%(12/100)比35.0%(35/100)](P<0.01)。结论复杂性肾结石患者应用微创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结石清除率较高,结石残留率较低,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其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苏运强;王杨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分子治疗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具备纳米级尺寸大小的3D 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分子(PAMAM),因其表面功能基团丰富、易穿透生物膜、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各种药物分子、基因物质等的输送。PAMAM树状大分子本身具有抗菌、抗病毒能力,能够显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纯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的增殖,而以树状大分子为基础的局部抗微生物药也越来越受关注。

    作者:李胜男(综述);陈蕾(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孕三烯酮联合腹腔镜下电凝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究孕三烯酮联合腹腔镜下电凝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的7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观察组采用孕三烯酮联合腹腔镜下电凝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电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康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治疗前后生殖激素[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9%(34/37)比73.0%(2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后的康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肛门的排气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10.2±1.8) d比(28.2±4.3) d、(3.5±0.5) d比(8.3±2.2) d、(22±5) h比(33±5) h、(66±9) mL比(130±1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E2、LH、FSH 均低于对照组[(99±23) ng/L比(156±29) ng/L,(2.7±0.8) U/L比(3.9±1.2) U/L,(2.6±1.1) U/L比(3.8±1.4)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1%(3/37)比59.5%(2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三烯酮联合腹腔镜下电凝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创伤小,恢复快,不良反应少,受孕率高,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孙秀利;任倍莹;缑良芝;王远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骨折时间对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后胸腰椎体内骨水泥弥散的影响

    目的:研究骨折时间对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 )手术后胸腰椎体内骨水泥弥散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和平里医院行PVP手术的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34例,根据骨折至手术时间,分为急性组(骨折时间<3周)44例、亚急性组(骨折时间3~6周)44例、陈旧组(骨折时间>6周)46例,记录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后对患者进行CT复查,采用 CT影像呈现患者术后椎体内骨水泥弥散情况,观察骨水泥的形状,判断骨水泥在椎体内是偏心分布还是均匀分布;比较患者的骨水泥弥散体积和患者椎体体积;根据 CT影像统计患者的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急性组、亚急性组、陈旧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特征、骨水泥弥散范围、骨水泥形状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急性组骨水泥弥散系数、骨水泥弥散体积高于亚急性组和陈旧组[(2.52±0.21)比(2.34±0.37),(2.13±0.20);(11.4±3.1) mL比(8.5±1.3) mL,(6.6±2.2) mL],亚急性组骨水泥弥散系数、骨水泥弥散体积高于陈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陈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亚急性组和急性组[23.91%(11/46)比11.36%(5/44)、4.55%(2/44),P<0.05]。结论骨水泥的弥散系数随着骨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尽早手术,以提高骨水泥弥散系数,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郑连生;向保国;林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常见问题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骨性关节炎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已使数百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后交叉韧带保留型( CR)全膝关节置换( CR-TKA)患者,在手术中的一些技术细节、手术步骤及术后康复锻炼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该文从后方稳定型( PS)假体与CR假体的选择、止血带的应用、髌骨置换及术后否需要使用持续被动运动进行康复锻炼等方面对现阶段CR-TKA患者围术期常见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琨宇(综述);王文波(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老年痴呆症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和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逐渐升高。老年痴呆症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给患病老人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以我国的老年痴呆症的患病形势更为严峻,急需引起卫生部门足够的重视。但是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现在尚无彻底的治疗方法。希望通过对其危险因素的研究与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

    作者:刘云(综述);吴晓球(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血清磷脂酸及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磷脂酸及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长期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氯吡格雷片(75 mg/d)口服治疗,联合用药14 d以后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长期服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Barthel评分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血清磷脂酸、脂联素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67%(58/60)比83.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98±0.98)分比(9.63±1.22)分](P<0.01),而Barthel评分、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2±5)分比(52±4)分和(85±5)分比(65±6)分](P <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磷脂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4±0.8)μmol/L 比(6.8±1.2)μmol/L(P <0.01),而 IMT 及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78±0.46) cm 比(1.40±0.32) cm,(92±5) mg/L比(73±5) mg/L](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能有效降低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磷脂酸水平,提高脂联素水平,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及动脉硬化。

    作者:吴慧君;左凤同;刘辉;刘洁琼;张丽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改良子宫压迫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子宫压迫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剖宫产术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改良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子宫动脉结扎法治疗。观察与评价两组产妇的止血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h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止血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8%(36/38)比76.3%(2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 h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558±86) mL 比(958±125) mL,(42±10) mL比(81±1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3%(2/38)比21.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中实施改良子宫压迫缝合术,能有效预防或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术后的出血量,且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作者:杨义凤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的结构、功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关系

    尽管目前对于子宫腺肌病的诊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在过去的50多年里,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被广泛接受的是子宫腺肌病是由内膜基底层向下浸润生长嵌入肌层导致的,但内膜是如何浸润生长的仍在研究中。而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的自我损伤与自我修复导致子宫内膜浸润、增殖,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何莹;任青(综述);程忠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