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男(综述);陈蕾(审校)
在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多种因素可导致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状态。围术期应激性高血糖状态能够影响患者的恢复,并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风险。该文结合循证医学研究进展讨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血糖、术前血糖、术中血糖、术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短期和长期病死率及并发症的相互关系,并阐述心脏外科手术血糖控制目标。
作者:邵明凤;陈丽华;焦祥龙(综述);王守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诱导对剖宫产新生儿Apgar评分和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于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剖宫产的80例足月初产妇,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Ⅰ或Ⅱ级,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0.5 mg/kg氯胺酮复合丙泊酚2 mg/kg麻醉诱导,观察组给予1.0 mg/kg氯胺酮复合丙泊酚2 mg/kg麻醉诱导。记录两组产妇围术期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及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娩出后1、5和10 min的Apgar评分及新生儿出生后3、14和28 d的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分值。结果两组诱导后、插管后1 min的心率呈上升趋势,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诱导后下降,插管后1 min上升;与诱导前比较,两组产妇插管后1 min 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升高,心率增快(P<0.01),而观察组的收缩压和心率明显低于和慢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娩出后5 min、10 min 的 Apgar评分、NBNA 评分呈上升趋势,观察组新生儿1 min 和5 min 的Apgar 评分、NBN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1.0 mg/kg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2 mg/kg麻醉诱导产妇血压及心率变化较小,且对新生儿呼吸无抑制风险。
作者:岳惠玉;白文娟;刘梅;郑军;韩丽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老年黄斑变性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种危险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视网膜组织退化、变薄,引起黄斑功能下降。老年黄斑变性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现代医学中,目前尚无确定的药物治疗,也未找到阻止其病程进展的好方法,临床中加强该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激光等治疗方法为主。
作者:张季瑾(综述);徐凤(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腰硬联合麻醉时不同注药速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接受妇科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各20例。 A、B、C三组分别以10、15、20 s注射0.75%罗哌卡因2 mL。观察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检测麻醉后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记录镇痛高平面和及其出现时间,监测循环和呼吸功能。结果 A 组 T6阻滞出现时间和高平面出现时间显著早于 B 组和 C 组[(9.7±2.7) min 比(11.5±2.1) min,(13.1±2.3) min;(11.4±2.4) min 比(13.7±1.9) min,(16.7±2.8) min,P<0.05]。 B组和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 A组[5%(1/20)、10%(2/20)比20%(4/20),P <0.05]。 C 组低血压值显著低于 A 组[(68.7±9.3) mmHg(1 mmHg =0.133 kPa)比(73.7±8.1) mmHg,P<0.05],低血压出现时间显著晚于A组[(61.4±14.4) min比(31.5±10.5) min,P<0.05]。结论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时,将注药速度控制在15~20 s,患者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能够维持较久,循环较稳定,麻醉效果优。
作者:陆蓉;马国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真核延长因子Ⅱ激酶(eEF2K)是一个在钙调蛋白通路中结构和功能上比较独特的蛋白激酶。 eEF2K可以在蛋白质合成、细胞周期及在肿瘤细胞中诱导自噬和凋亡,且在蛋白质延伸过程中起一个关键作用。其下游基因真核延长因子Ⅱ( eEF2)属于 GTP家族成员是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 eEF2K磷酸化eEF2,从而抑制eEF2的活性阻止蛋白质的正常合成。近年来,在脑胶质瘤、乳腺癌等多种肿瘤中报道eEF2K表达上调,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进一步探讨 eEF2K在肿瘤细胞中的潜在分子机制,将有望成为肿瘤治疗中新的生物指标和药物靶点。
作者:宋洪美;马建华;祝鸿程;孙新臣;何田丽(综述);马建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各种危险因素(如年龄的增长、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及脑卒中)均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形成。脂联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主要存在于循环血液中,具有潜在的抗炎、改善内皮功能、抗动脉硬化及抗糖尿病的作用;脂联素还可通过大脑中胰岛素信号的转导来参与认知功能的调节。随着对脂联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及其作用机制的不断揭示,其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用于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
作者:韩亚(综述);宋荣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骨折时间对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 )手术后胸腰椎体内骨水泥弥散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和平里医院行PVP手术的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34例,根据骨折至手术时间,分为急性组(骨折时间<3周)44例、亚急性组(骨折时间3~6周)44例、陈旧组(骨折时间>6周)46例,记录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后对患者进行CT复查,采用 CT影像呈现患者术后椎体内骨水泥弥散情况,观察骨水泥的形状,判断骨水泥在椎体内是偏心分布还是均匀分布;比较患者的骨水泥弥散体积和患者椎体体积;根据 CT影像统计患者的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急性组、亚急性组、陈旧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特征、骨水泥弥散范围、骨水泥形状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急性组骨水泥弥散系数、骨水泥弥散体积高于亚急性组和陈旧组[(2.52±0.21)比(2.34±0.37),(2.13±0.20);(11.4±3.1) mL比(8.5±1.3) mL,(6.6±2.2) mL],亚急性组骨水泥弥散系数、骨水泥弥散体积高于陈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陈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亚急性组和急性组[23.91%(11/46)比11.36%(5/44)、4.55%(2/44),P<0.05]。结论骨水泥的弥散系数随着骨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尽早手术,以提高骨水泥弥散系数,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郑连生;向保国;林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冠状动脉CT联合心肌灌注显像( MP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既有解剖学依据同时也从心肌灌注层面提供证据,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已有应用。但采用该技术进行冠心病等危症患者冠心病筛查的公开报道较少。冠状动脉CT与MPI相结合可更全面地从无创性检测方面了解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为冠心病患者的早期筛查、危险分层、预后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李建龙(综述);张虹(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宫颈癌筛查是降低其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细胞学检查为主要方法的宫颈癌筛查大大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乳头瘤病毒( HPV)与宫颈癌关系的认识,HPV DNA检测在宫颈癌的筛查中的作用愈显重要,HPV感染后引起的一系列分子标志物的检测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HPV DNA检测及新型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更早期地发现HPV感染相关的宫颈病变,在宫颈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中将显示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陈娇(综述);孔为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对帕金森病痴呆患者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广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帕金森病痴呆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多奈呱齐5 mg,每日1次;对照组患者给予同等剂量安慰剂复合维生素 BC 片(每片含维生素 C 100 mg、维生素 B13 mg、维生素 B21.5 mg、维生素B60.2 mg、右旋泛酸钙1 mg、烟酰胺10 mg),每日1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情绪变化与认知能力差异。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抑郁情绪评定量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14.9±3.8)分比(22.0±2.7)分,(16.8±5.7)分比(26.2±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4%(23/26)比3.8%(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多奈哌齐对帕金森病痴呆病患者的精神症状、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均有所改善。
作者:郑海燕;朱亚兰;吴湘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孕三烯酮联合腹腔镜下电凝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的7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观察组采用孕三烯酮联合腹腔镜下电凝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电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康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治疗前后生殖激素[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9%(34/37)比73.0%(2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后的康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肛门的排气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10.2±1.8) d比(28.2±4.3) d、(3.5±0.5) d比(8.3±2.2) d、(22±5) h比(33±5) h、(66±9) mL比(130±1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E2、LH、FSH 均低于对照组[(99±23) ng/L比(156±29) ng/L,(2.7±0.8) U/L比(3.9±1.2) U/L,(2.6±1.1) U/L比(3.8±1.4)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1%(3/37)比59.5%(2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三烯酮联合腹腔镜下电凝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创伤小,恢复快,不良反应少,受孕率高,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孙秀利;任倍莹;缑良芝;王远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巴塞罗那临床分期系统( BCLC) B 期肝癌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 )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采用超声引导下 RFA( RFA组)治疗或 TACE( TACE组)治疗的BCLC B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92例BCLC B期肝癌患者术后随访1~37个月, RFA组35例患者术后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9%、53.4%、42.7%,中位生存期为27.3个月;TACE组57例患者术后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4%、33.5%、22.4%,中位生存期为12.6个月。RFA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高于 TACE组( P<0.05)。结论 RFA治疗可能较 TACE 治疗更能提高BCLC-B期肝癌患者的短期生存疗效。
作者:周华东;陈先祥;蔡庆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尽管目前对于子宫腺肌病的诊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在过去的50多年里,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被广泛接受的是子宫腺肌病是由内膜基底层向下浸润生长嵌入肌层导致的,但内膜是如何浸润生长的仍在研究中。而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的自我损伤与自我修复导致子宫内膜浸润、增殖,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何莹;任青(综述);程忠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FGFR2)作为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在一系列正常细胞活动信号转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异常活化会导致多种肿瘤的发生及进展。 FGFR2与胃癌的临床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密切相关。针对FGFR2的抑制剂对FGFR2高表达胃癌细胞系及建立的移植瘤模型中的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以 FGFR2为分子靶点治疗FGFR2高表达胃癌,将为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开辟新路径。
作者:魏文珍(综述);王玉平;周永宁(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体温异常,尤其是低体温的发生较为常见。由于体温异常会给患儿带来一系列诸多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围术期婴幼儿的体温保护意识,完善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体温监测,并积极采取有效的体温保护措施,预防和治疗婴幼儿围术期低体温,同时又要防止高体温的发生,力求提高婴幼儿围术期体温保护的质量。
作者:孙忠朋(综述);郅娟;杨冬(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医学综述》2016年第22卷第10期第2061-2063页“完全腹腔镜和开腹远端胃癌根治疗术患者术后疼痛对比”一文的更正内容。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因子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医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20 mg/d +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晚),观察组予以强化治疗(阿托伐他汀钙40 mg/d +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晚),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硬斑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软斑评分低于对照组[(4.34±0.31)分比(5.07±0.37)分](P <0.01);治疗后,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2.10±0.07) mmol/L 比(1.63±0.19) mmol/L],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0.55±0.14) mmol/L 比(1.11±0.55) mmol/L,(0.83±0.12) mmol/L 比(4.21±1.13) mmol/L,(1.37±0.08) mmol/L 比(1.65±0.19)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高敏C 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6±1.0)μg/L 比(4.0±1.2)μg/L、(5.9±2.6) ng/L 比(8.3±3.6) ng/L](P <0.01);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强化降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显著疗效,可改善患者血脂状况、内皮功能,降低炎症反应,稳定并控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甜甜;徐海丽;贺延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跟骨板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跟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跟骨钛板内固定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两组患者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足部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2.0%(46/50)比66.7%(3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3、6、9、12个月的Maryland 评分分别为(47±5)分、(64±4)分、(76±9)分、(86±10)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分别为(51±6)分、(72±7)分、(85±11)分、(91±12)分,两组患者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不良和负重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0%(16/50)比52.1%(25/48),10.0%(5/50)比25.0%(1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板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明显改善患者Maryland评分,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马延辉;王磊;董喆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Ⅰ、Ⅱ水平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胃癌患者40例(胃癌组)、萎缩性胃炎45例(萎缩性胃炎组),慢性胃炎45例(慢性胃炎组)和同时期就诊健康人群4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测定血清PGⅠ、PGⅡ水平,应用快速尿激酶法测定各组 Hp感染情况,分析PGⅠ、PGⅡ水平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慢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 Hp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2.22%(28/45)、66.67%(30/45)、70.00%(28/40)比17.50%(7/40), P <0.05],而胃癌组、慢性胃炎组及萎缩性胃炎组 Hp 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血清PGⅠ[(91.17±12.85)、(86.68±11.02)、(82.49±9.96)μg/L比(99.36±15.36)μg/L]、PGⅠ/PGⅡ[(5.92±1.78)、(5.67±0.85)、(5.38±0.78)μg/L 比(14.48±2.63)μg/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慢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Hp(+)者血清PGⅠ、PGⅠ/PGⅡ水平显著低于 Hp (-)者( P <0.05),而各组 Hp (+)者血清PGⅡ水平与H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 Hp(+)者血清 PGⅠ、PGⅠ/PGⅡ水平低于慢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及对照组(P<0.05)。萎缩性胃炎Hp(+)者血清PGⅠ、PGⅠ/PGⅡ水平低于慢性胃炎组及对照组(P<0.05),慢性胃炎Hp(+)者血清PGⅠ、PGⅠ/P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PG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血清PG水平可作为Hp阳性胃病患者癌前病变患者筛查指标,有助于早期胃癌诊断。
作者:孙怡;唐毅;刘天宇;杜恒;唐敏;王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急性肾损伤( AKI)在重症患者中的发病率高,病死率居高不下,早期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其诊断标准仍然是基于血肌酐、尿量的变化,时间上存在滞后性;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从而降低病死率;有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多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在AKI早期即升高,表现出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用于早期诊断 AKI。寻找早期的生物标志物,以便在血肌酐开始升高之前就能对AKI做出诊断是当期研究的热点。
作者:颜培夏(综述);郑瑞强(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