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真核延长因子Ⅱ激酶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

宋洪美;马建华;祝鸿程;孙新臣;何田丽(综述);马建新(审校)

关键词:真核延长因子Ⅱ激酶, 真核延长因子Ⅱ, 肿瘤
摘要:真核延长因子Ⅱ激酶(eEF2K)是一个在钙调蛋白通路中结构和功能上比较独特的蛋白激酶。 eEF2K可以在蛋白质合成、细胞周期及在肿瘤细胞中诱导自噬和凋亡,且在蛋白质延伸过程中起一个关键作用。其下游基因真核延长因子Ⅱ( eEF2)属于 GTP家族成员是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 eEF2K磷酸化eEF2,从而抑制eEF2的活性阻止蛋白质的正常合成。近年来,在脑胶质瘤、乳腺癌等多种肿瘤中报道eEF2K表达上调,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进一步探讨 eEF2K在肿瘤细胞中的潜在分子机制,将有望成为肿瘤治疗中新的生物指标和药物靶点。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保定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40例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口服醒脾养儿颗粒治疗(<1岁儿童每次1袋,每日2次;1~3岁儿童每次2袋,每日2次;>3岁儿童每次3~4袋,每次2次),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每次1袋,每日2次),两组患儿均治疗3 d。比较两组患儿体温、腹胀、腹泻、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好转时间,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2、3日采用放射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生长抑素、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结果联合组患儿发热[(1.4±0.2) d]、腹胀[(2.4±0.5) d]、腹泻[(2.6±0.7) d]、大便性状[(3.2±0.6) d]等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大便次数[(1.7±0.4)次]与对照组[(2.3±0.6) d、(3.7±0.8) d、(4.5±1.0) d、(5.4±1.1) d、(2.9±0.6)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1.4%(64/70),对照组为78.6%(55/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6/70),对照组为4.3%(3/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血清生长抑素、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在组间、不同时点间以及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生长抑素的水平呈上升趋势,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联合组各时段血清生长抑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儿胃肠激素有关。

    作者:张少辉;李宝静;王志华;冀超玉;张瑜;张远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微创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微创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北京市仁和医院收治的200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开放性肾切开取石术,观察组应用微创钬激光碎石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改善效果、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0%(98/100)比82.0%(82/100)](P<0.0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53±9) min比(95±13) min、(64±13) mL比(124±17) mL、(6.2±1.2) d比(12.5±2.4) d、(13.2±2.1) d比(19.2±4.4) d](P<0.01)。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0%(12/100)比35.0%(35/100)](P<0.01)。结论复杂性肾结石患者应用微创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结石清除率较高,结石残留率较低,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其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苏运强;王杨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两种选择性β1受体阻断剂对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心脏功能及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140例CH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美托洛尔组和比索洛尔组,每组70例。美托洛尔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起始剂量为每次6.25 mg,每日2次,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及病情发展逐渐增加药量;比索洛尔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起始剂量为每次1.25 mg,每日1次,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及病情发展逐渐增加药量。两组患者均持续服药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脑钠肽和 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以及6 min步行试验距离(6 min WD)。结果治疗后,比索洛尔组的总有效率为95.71%(67/70),高于美托洛尔组患者的84.29%(5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3,P=0.030)。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升高,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V)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V)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比索洛尔组患者的 LVEF 高于美托洛尔组、LVESV 以及 LVEDV 均低于美托洛尔组患者[(38.0±4.4)%比(34.7±1.2)%、(49.1±3.1) mL 比(52.9±6.2) mL、(62.2±6.4) mL 比(65.1±8.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钠肽和NT-proBNP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6 min WD较治疗前长,且比索洛尔组患者的6 min WD长于美托洛尔组,脑钠肽和NT-proBNP水平低于美托洛尔组[(381±69) m 比(346±63) m,(453±22)μg/L 比(793±22)μg/L 和(614±72) ng/L比(938±8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美托洛尔相比,比索洛尔治疗CHF的临床疗效更好,其可显著改善心功能指标,降低脑钠肽和 NT-proBNP水平,增加6 min WD。

    作者:孟辉;王宇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12月在北京市房山区妇幼保健院进行阴道试产的产妇5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镇痛组(186例)和对照组(314例),镇痛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分析两组患者的产程、活跃期及产妇及新生儿的结局。结果镇痛组产妇的总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均显著长于对照组[(960.2±23.1) min 比(780.8±18.3) min、(420.3±30.2) min 比(300.4±25.3) min 及(88.3±5.2) min 比(56.9±3.8) min,P<0.01];产后2 h两组产妇的出血量及尿潴留发生率、自然分娩率、羊水污染达Ⅱ度及Ⅲ度的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后1 min 及5 min Apgar 评分≤7分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应用腰硬联合麻醉镇痛会延长产妇的分娩时间,但对产妇母婴结局的影响并不明显。

    作者:马海蓉;曹红敏;佟明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不同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诱导对剖宫产新生儿Apgar评分和神经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诱导对剖宫产新生儿Apgar评分和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于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剖宫产的80例足月初产妇,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Ⅰ或Ⅱ级,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0.5 mg/kg氯胺酮复合丙泊酚2 mg/kg麻醉诱导,观察组给予1.0 mg/kg氯胺酮复合丙泊酚2 mg/kg麻醉诱导。记录两组产妇围术期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及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娩出后1、5和10 min的Apgar评分及新生儿出生后3、14和28 d的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分值。结果两组诱导后、插管后1 min的心率呈上升趋势,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诱导后下降,插管后1 min上升;与诱导前比较,两组产妇插管后1 min 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升高,心率增快(P<0.01),而观察组的收缩压和心率明显低于和慢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娩出后5 min、10 min 的 Apgar评分、NBNA 评分呈上升趋势,观察组新生儿1 min 和5 min 的Apgar 评分、NBN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1.0 mg/kg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2 mg/kg麻醉诱导产妇血压及心率变化较小,且对新生儿呼吸无抑制风险。

    作者:岳惠玉;白文娟;刘梅;郑军;韩丽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时代,其中 Sipuleucel-T已经用于症状轻微的激素抵抗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其他用于前列腺癌治疗的还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Ipilimumab )、树突状细胞疫苗(DCVax)以及肿瘤抗原(GVAXΞ和 PROSTVAC-VF)等,均在早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乐观的应用前景,并均已进入临床Ⅲ期研究。因此,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是可行的、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作者:罗妍;葛蕙心(综述);王文玲;修瑾(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分子治疗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具备纳米级尺寸大小的3D 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分子(PAMAM),因其表面功能基团丰富、易穿透生物膜、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各种药物分子、基因物质等的输送。PAMAM树状大分子本身具有抗菌、抗病毒能力,能够显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纯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的增殖,而以树状大分子为基础的局部抗微生物药也越来越受关注。

    作者:李胜男(综述);陈蕾(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持续泵注甲氧明在高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持续泵注甲氧明在高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武汉市第五医院行手术治疗需全身麻醉的高龄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组(应用0.9%NaCl注射液5 mL)、B组(诱导前应用0.05 mg/kg甲氧明静脉注射)、C组(诱导过程中,当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础血压20%时,应用0.05 mg/kg甲氧明静脉注射)及D组(持续泵注甲氧明,每小时用量为4μg/kg),各40例。记录患者诱导前5 min( T0),诱导后2 min( 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 min(T3),插管后10 min(T4)、插管后15 min(T5)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化情况。记录和比较各组麻黄碱用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低血压及心电图ST改变的发生情况。结果四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呈先降低后回升趋势,但 B、D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在T1-4时点,波动比A、C组小;B组患者舒张压、心率在T2时点,波动比 D组小,四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 组麻黄碱用显著高于 B、C、D 组[(6.1±1.5) mg比(3.7±1.1) mg,(4.6±1.2) mg,(3.1±0.9) mg],且C组显著高于B组及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心动过速、低血压及ST改变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C 组心动过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 A 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诱导麻醉中应用甲氧明能够稳定高龄患者循环系统指标,低血压及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临床应用价值高,且持续泵注甲氧明效果更好。

    作者:魏光武;宋米娜;张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进展

    急性肾损伤( AKI)在重症患者中的发病率高,病死率居高不下,早期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其诊断标准仍然是基于血肌酐、尿量的变化,时间上存在滞后性;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从而降低病死率;有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多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在AKI早期即升高,表现出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用于早期诊断 AKI。寻找早期的生物标志物,以便在血肌酐开始升高之前就能对AKI做出诊断是当期研究的热点。

    作者:颜培夏(综述);郑瑞强(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肝硬化内小肝细胞癌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肝硬化基础上合并的低分化小肝细胞癌( HCC)磁共振成像( MRI)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强化或轻中度强化,在弥散加权成像( DWI)上多呈高信号,容易诊断。但当分化较好的小HCC DWI表现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且常规MRI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强化或仅有轻度强化时,与肝硬化结节或结节样增生的影像表现有重叠,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该文通过常规 MRI扫描、DWI扫描、增强扫描及临床生化特征,综述了肝硬化基础上合并小HCC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小HCC的诊断水平。

    作者:周立新(综述);陆建常(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脂联素与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各种危险因素(如年龄的增长、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及脑卒中)均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形成。脂联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主要存在于循环血液中,具有潜在的抗炎、改善内皮功能、抗动脉硬化及抗糖尿病的作用;脂联素还可通过大脑中胰岛素信号的转导来参与认知功能的调节。随着对脂联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及其作用机制的不断揭示,其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用于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

    作者:韩亚(综述);宋荣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H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现已成为心力衰竭(HF)的主要病因。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在体内主要参与谷胱甘肽的代谢,是诊断肝胆疾病及酒精性肝病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在 CHD 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GGT与CHD的发生、发展机制密切相关,其在CHD及HF的预后监测中起重要作用,现已成为 CHD新的标志物,为CH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作者:张文斌;马振国;徐斯驰(综述);唐其柱(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谷氨酰胺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与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7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在发病2 d内经胃镜辅助作用,通过鼻空肠营养管注入空肠营养物,1000 mL/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谷氨酰胺,静脉滴注0.4 g/kg。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和肝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9%(37/39)比71.8%(28/39)]( P <0.01)。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6(4.34±0.22) ng/L、IL-8(11.35±1.02) ng/L、肿瘤坏死因子α(8.98±1.22) ng/L 及高敏 C 反应蛋白(0.98±0.02) mg/L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7.24±1.11) mg/L、(16.02±1.34) mg/L、(14.24±2.32) mg/L、(1.78±0.21) mg/L](P<0.01)。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肌酐(100.87±9.02)μmol/L、血尿素氮(4.87±0.88) mmol/L、天冬氨酸转氨酶(24.87±2.31) U/L、丙氨酸转氨酶(25.92±4.23) U/L及总胆红素(13.21±1.32)μmol/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14.35±15.21)μmol/L、(6.88±1.02) mmol/L、(50.21±5.74) U/L、(48.22±5.21) U/L、(20.78±3.21)μmol/L](P <0.01)。观察组患者的 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9±0.7)分比(7.1±1.1)分],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8.8±1.1) d 比(14.9±2.2) d;(4.2±0.7) d比(7.9±1.1) d](P<0.01)。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应用谷氨酰胺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与肝功能,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振宁;卢晓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在开放血脑屏障中的研究进展

    血脑屏障( BBB)是脑屏障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脑的内环境稳定,调节脑内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但 BBB 的存在是当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及其他措施难以跨越的障碍。安全有效地开放BBB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前提,为了攻克服这一难关,人们进行了很多尝试。新近研究发现,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具有可逆、无创地开放特定部位脑组织 BBB的特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在基础和临床前期研究中评价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开放BBB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覃君芳;李世勇(综述);任叶青(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和收缩同步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 Hcy )与左心室同步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4~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并高 Hcy(Hcy>15μmol/L)患者79例。按二尖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E峰与二尖瓣环组织频谱舒张早期 e峰比值(E/e)分为 D1组(E/e≤15, n=39),D2组(E/e>15,n=40)。选取同期入院Hcy正常的高血压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测量室间隔厚度( IVST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Ds )、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房内径收缩期前后径(LAD),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射血分数(EF)。测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与二尖瓣舒张晚期 A 峰比值( E/A)、E/e,并计算 Tei 指数。三维超声测左心房容积(LAV)并计算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测量心电图 QRS波起点距左心室16节段达收缩小容积点时间间隔的标准差心率校正标准化值[ Tmsv16-SD ( R-R%)]。检测血清中 Hcy 浓度及空腹血糖(FBG)。结果 D2组Hcy水平显著高于D1组及对照组[(22.3±4.1)μmol/L比(19.5±2.8)μmol/L、(9.5±3.10)μmol/L,P<0.05],D1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D2组 FBG显著高于 D1组及对照组[(6.2±1.6) mmol/L比(5.6±1.1) mmol/L、(5.5±0.9) mmol/L,P<0.05],D1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D2组 Tmsv16-SD ( R-R%)显著高于 D1组和对照组[(4.07±2.60)%比(1.64±0.85)%、(1.72±1.14)%, P <0.05]。 D2组 LAVI 较 D1组、对照组显著增高[(29.7±3.2) mL/m2比(27.3±2.9) mL/m2、(22.1±3.6) mL/m2,P <0.05],D1组 LAVI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0.05)。 D2组 Tei 指数较 D1组和对照组显著增高[(0.56±0.16)比(0.48±0.17)、(0.46±0.08),P <0.05],D1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Hcy 与 Tmsv16-SD (R-R%)呈正相关(r=0.289,P<0.001)。结论 E/e>15的H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下降,且与Hcy浓度呈正相关。 H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较普通高血压患者更差。

    作者:肖锐;周长钰;索娅;李广平;富华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出院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出院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于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48例为研究对象,评估患者出院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其停药原因;并初步探讨依从性对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CE)发生的影响。结果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及1年依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分别占98.3%(342/348)、92.8%(323/348)及81.9%(285/34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671,P=0.000)、文化程度(OR =1.278,P =0.003)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OR=2.012,P=0.008)是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随访期间依从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累计MACE 发生率为3.4%(10/291),显著低于非依抗血小板治疗患者[12.7%(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出院后抗血小板治疗存在非依从问题,影响患者的预后,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及是否行PCI治疗制订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

    作者:庄国红;丁飚;黄晓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健脾疏肝中药联合红蓝光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健脾疏肝中药联合红蓝光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肝郁脾虚证痤疮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复合维生素B联合红蓝光治疗,观察组给予健脾疏肝中药联合红蓝光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灶数目、皮损情况、皮脂溢出、肤色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5%(43/46)比78.3%(3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灶数目、皮损情况、皮脂溢出、肤色情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21±0.12)分比(1.51±0.21)分,(1.61±0.32)分比(2.68±0.74)分,(1.01±0.28)分比(1.68±0.63)分,(1.11±0.41)分比(2.32±0.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分别为4.4%(2/46)、6.5%(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疏肝中药联合红蓝光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苏婕;李元文;王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对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时循环系统以及麻醉深度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对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时循环系统以及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于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0例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编码法分为依托咪酯组和丙泊酚组,各40例。依托咪酯组给予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维库溴胺诱导插管;丙泊酚组给予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胺诱导插管。监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 T1)、诱导中( T2)及维持后10 min (T3)、30 min(T4)、50 min(T5)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两组T2心率均较 T1时下降,T3、T4、T5时均回升[依托咪酯组:(91±8)次/min、(110±6)次/min、(111±9)次/min、(107±8)次/min 比(108±9)次/min;丙泊酚组:(86±5)次/min、(105±7)次/min、(109±9)次/min、(102±6)次/min 比(107±8)次/min],保持平稳,依托咪酯组各时间点心率均高于丙泊酚组(P<0.05)。依托咪酯组T2、T3、T4、T5时MAP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丙泊酚组呈下降趋势[依托咪酯组:(53±7) mmHg(1 mmHg=0.133 kPa)、(54±7) mmHg、(55±9) mmHg、(54±6) mmHg;丙泊酚组:(46±8) mmHg、(46±8) mmHg、(45±7) mmHg、(43±6) mmHg],依托咪酯组各时点 MAP 高于丙泊酚组(P <0.05)。依托咪酯组和丙泊酚组所有患者SpO2均为100%。依托咪酯组和丙泊酚组T2、T3、T4、T5时BIS较诱导前显著降低( P<0.05),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依托咪酯用于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时循环系统稳定性优于丙泊酚,且两种药物所致麻醉深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林辉;陶勇;叶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血清磷脂酸及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磷脂酸及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长期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氯吡格雷片(75 mg/d)口服治疗,联合用药14 d以后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长期服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Barthel评分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血清磷脂酸、脂联素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67%(58/60)比83.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98±0.98)分比(9.63±1.22)分](P<0.01),而Barthel评分、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2±5)分比(52±4)分和(85±5)分比(65±6)分](P <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磷脂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4±0.8)μmol/L 比(6.8±1.2)μmol/L(P <0.01),而 IMT 及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78±0.46) cm 比(1.40±0.32) cm,(92±5) mg/L比(73±5) mg/L](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能有效降低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磷脂酸水平,提高脂联素水平,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及动脉硬化。

    作者:吴慧君;左凤同;刘辉;刘洁琼;张丽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胃镜下黏膜剥离术在食管黏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胃镜下黏膜剥离术在食管黏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3年4月至2014年9月单县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74例早期食管癌并癌前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胃镜下黏膜剥离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通过随访的形式了解两组患者术后复发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结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并发出血、穿孔率显著少于对照组[2.7%(1/37)、0(0/37)比16.2%(6/37)、10.8%(4/37)],复发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0.0%(0/37)比3.5%(5/37)](P <0.05);观察组中病变直径≤3 cm切缘阳性率及>3 cm的切缘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0/22)比20.0%(4/20),6.7%(1/15)比41.2%(7/17)](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63±11) min 比(31±10) min、(6.5±2.1) d 比(8.9±3.4) d、(1.3±0.2)万元比(2.1±0.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病变有较低的并发症、较高的安全性、创伤较小及疗效较好,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王春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