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持续泵注甲氧明在高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中的应用价值

魏光武;宋米娜;张玲

关键词:甲氧明, 老年, 麻醉, 诱导, 给药方式
摘要:目的:持续泵注甲氧明在高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武汉市第五医院行手术治疗需全身麻醉的高龄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组(应用0.9%NaCl注射液5 mL)、B组(诱导前应用0.05 mg/kg甲氧明静脉注射)、C组(诱导过程中,当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础血压20%时,应用0.05 mg/kg甲氧明静脉注射)及D组(持续泵注甲氧明,每小时用量为4μg/kg),各40例。记录患者诱导前5 min( T0),诱导后2 min( 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 min(T3),插管后10 min(T4)、插管后15 min(T5)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化情况。记录和比较各组麻黄碱用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低血压及心电图ST改变的发生情况。结果四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呈先降低后回升趋势,但 B、D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在T1-4时点,波动比A、C组小;B组患者舒张压、心率在T2时点,波动比 D组小,四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 组麻黄碱用显著高于 B、C、D 组[(6.1±1.5) mg比(3.7±1.1) mg,(4.6±1.2) mg,(3.1±0.9) mg],且C组显著高于B组及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心动过速、低血压及ST改变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C 组心动过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 A 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诱导麻醉中应用甲氧明能够稳定高龄患者循环系统指标,低血压及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临床应用价值高,且持续泵注甲氧明效果更好。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黄斑变性的临床治疗研究新进展

    老年黄斑变性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种危险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视网膜组织退化、变薄,引起黄斑功能下降。老年黄斑变性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现代医学中,目前尚无确定的药物治疗,也未找到阻止其病程进展的好方法,临床中加强该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激光等治疗方法为主。

    作者:张季瑾(综述);徐凤(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MRI动态增强结合CT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 MRI)动态增强结合CT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重庆市中医院就诊的子宫内膜癌疑似患者210例,分别采用MRI、CT扫描和术后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计算诊断符合率和病理学分期准确率。结果 MRI动态增强结合CT诊断准确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954]高于单独CT扫描(AUC=0.864)和单独MRI(AUC=0.921);MRI动态增强结合CT、单独 CT扫描、单独 MRI与病理学分期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83、0.670和0.743,MRI动态增强结合CT一致性明显高于单独 CT扫描和MRI扫描。结论 MRI动态增强结合CT能准确诊断子宫内膜癌,对肿瘤术前分期及选择治疗手段有重要意义。

    作者:萧勇;刘丹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在开放血脑屏障中的研究进展

    血脑屏障( BBB)是脑屏障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脑的内环境稳定,调节脑内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但 BBB 的存在是当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及其他措施难以跨越的障碍。安全有效地开放BBB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前提,为了攻克服这一难关,人们进行了很多尝试。新近研究发现,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具有可逆、无创地开放特定部位脑组织 BBB的特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在基础和临床前期研究中评价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开放BBB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覃君芳;李世勇(综述);任叶青(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蛋白C、蛋白S、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在脑卒中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蛋白C、蛋白S、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脑卒中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保定市第五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40例分为缺血性卒中组(68例)和出血性脑卒中组(72例),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140例脑卒中患者随访6~12个月,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度组(31例)、中度组(64例)和重度组(45例)。检测各组受试对象蛋白C、蛋白S、CRP、 Hcy、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并计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蛋白C、蛋白S、CRP、Hcy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卒中组、出血性脑卒中组CRP、Hcy显著高于对照组[(23.8±3.1) mg/L,(24.1±3.6) mg/L 比(5.7±0.5) mg/L;(39±4)μmol/L,(40±5)μmol/L比(28±3)μmol/L](P<0.05),缺血性卒中组、出血性脑卒中组间CRP、Hc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重度组、中度组 CRP、Hcy 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47.3±5.8),(28.7±3.4) mg/L 比(17.9±2.5) mg/L;(45±6),(41±5)μmol/L 比(30±4)μmol/L](P<0.05),重度组CRP、Hcy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RP、Hcy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636,0.538,P<0.05),蛋白C、蛋白S与神经功能缺损无明显相关性(r=0.057,0.085,P>0.05)。结论 CRP、Hcy与脑卒中的发病密切相关,CRP、Hcy检测能够作为评估脑卒中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齐晓艳;曹永峰;吕勃;肖波;王光辉;张艳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血清磷脂酸及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磷脂酸及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长期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氯吡格雷片(75 mg/d)口服治疗,联合用药14 d以后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长期服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Barthel评分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血清磷脂酸、脂联素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67%(58/60)比83.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98±0.98)分比(9.63±1.22)分](P<0.01),而Barthel评分、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2±5)分比(52±4)分和(85±5)分比(65±6)分](P <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磷脂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4±0.8)μmol/L 比(6.8±1.2)μmol/L(P <0.01),而 IMT 及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78±0.46) cm 比(1.40±0.32) cm,(92±5) mg/L比(73±5) mg/L](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能有效降低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磷脂酸水平,提高脂联素水平,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及动脉硬化。

    作者:吴慧君;左凤同;刘辉;刘洁琼;张丽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12月在北京市房山区妇幼保健院进行阴道试产的产妇5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镇痛组(186例)和对照组(314例),镇痛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分析两组患者的产程、活跃期及产妇及新生儿的结局。结果镇痛组产妇的总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均显著长于对照组[(960.2±23.1) min 比(780.8±18.3) min、(420.3±30.2) min 比(300.4±25.3) min 及(88.3±5.2) min 比(56.9±3.8) min,P<0.01];产后2 h两组产妇的出血量及尿潴留发生率、自然分娩率、羊水污染达Ⅱ度及Ⅲ度的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后1 min 及5 min Apgar 评分≤7分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应用腰硬联合麻醉镇痛会延长产妇的分娩时间,但对产妇母婴结局的影响并不明显。

    作者:马海蓉;曹红敏;佟明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单纯蓝光治疗与复合中药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单纯蓝光治疗与联合复合中药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收治的120例已被确诊为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儿采用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而对照组患儿仅采用蓝光照射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主要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55/60),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42/6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治疗后1、3及7 d,两组患儿的血清内胆红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有下降,且观察组患儿的降低速度更快[对照组:205±27、180±25、113±18比256±31;观察组:178±26、125±20、80±15比253±31,P<0.05];观察组患儿的胆红素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5.4±2.1) d比(10.7±3.4) d];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7.1±3.1) d比(12.5±4.7) d](P<0.05)。结论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明显缩短胆红素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提高其临床疗效,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林方;孙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左心房大小和功能的方法学进展

    在过去的几年里,与左心室相比,左心房经常被称作“被遗忘的腔室”,如今许多研究证明,左心房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中起关键性作用。超声心动图通过初的一维心房内径量化,然后二维面积和容积评估早期发现心房几何异常。直到现在,在传统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如应变多普勒,二维斑点追踪和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早期评估左心房功能障碍以及检测早期解剖改变发生前均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作者:彭芮(综述);邓爱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脂联素与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各种危险因素(如年龄的增长、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及脑卒中)均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形成。脂联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主要存在于循环血液中,具有潜在的抗炎、改善内皮功能、抗动脉硬化及抗糖尿病的作用;脂联素还可通过大脑中胰岛素信号的转导来参与认知功能的调节。随着对脂联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及其作用机制的不断揭示,其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用于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

    作者:韩亚(综述);宋荣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婴幼儿围术期的体温保护

    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体温异常,尤其是低体温的发生较为常见。由于体温异常会给患儿带来一系列诸多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围术期婴幼儿的体温保护意识,完善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体温监测,并积极采取有效的体温保护措施,预防和治疗婴幼儿围术期低体温,同时又要防止高体温的发生,力求提高婴幼儿围术期体温保护的质量。

    作者:孙忠朋(综述);郅娟;杨冬(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健脾疏肝中药联合红蓝光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健脾疏肝中药联合红蓝光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肝郁脾虚证痤疮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复合维生素B联合红蓝光治疗,观察组给予健脾疏肝中药联合红蓝光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灶数目、皮损情况、皮脂溢出、肤色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5%(43/46)比78.3%(3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灶数目、皮损情况、皮脂溢出、肤色情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21±0.12)分比(1.51±0.21)分,(1.61±0.32)分比(2.68±0.74)分,(1.01±0.28)分比(1.68±0.63)分,(1.11±0.41)分比(2.32±0.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分别为4.4%(2/46)、6.5%(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疏肝中药联合红蓝光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苏婕;李元文;王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持续泵注甲氧明在高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持续泵注甲氧明在高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武汉市第五医院行手术治疗需全身麻醉的高龄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组(应用0.9%NaCl注射液5 mL)、B组(诱导前应用0.05 mg/kg甲氧明静脉注射)、C组(诱导过程中,当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础血压20%时,应用0.05 mg/kg甲氧明静脉注射)及D组(持续泵注甲氧明,每小时用量为4μg/kg),各40例。记录患者诱导前5 min( T0),诱导后2 min( 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 min(T3),插管后10 min(T4)、插管后15 min(T5)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化情况。记录和比较各组麻黄碱用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低血压及心电图ST改变的发生情况。结果四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呈先降低后回升趋势,但 B、D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在T1-4时点,波动比A、C组小;B组患者舒张压、心率在T2时点,波动比 D组小,四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 组麻黄碱用显著高于 B、C、D 组[(6.1±1.5) mg比(3.7±1.1) mg,(4.6±1.2) mg,(3.1±0.9) mg],且C组显著高于B组及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心动过速、低血压及ST改变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C 组心动过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 A 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诱导麻醉中应用甲氧明能够稳定高龄患者循环系统指标,低血压及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临床应用价值高,且持续泵注甲氧明效果更好。

    作者:魏光武;宋米娜;张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分子治疗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具备纳米级尺寸大小的3D 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分子(PAMAM),因其表面功能基团丰富、易穿透生物膜、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各种药物分子、基因物质等的输送。PAMAM树状大分子本身具有抗菌、抗病毒能力,能够显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纯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的增殖,而以树状大分子为基础的局部抗微生物药也越来越受关注。

    作者:李胜男(综述);陈蕾(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巴塞罗那临床分期B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巴塞罗那临床分期系统( BCLC) B 期肝癌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 )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采用超声引导下 RFA( RFA组)治疗或 TACE( TACE组)治疗的BCLC B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92例BCLC B期肝癌患者术后随访1~37个月, RFA组35例患者术后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9%、53.4%、42.7%,中位生存期为27.3个月;TACE组57例患者术后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4%、33.5%、22.4%,中位生存期为12.6个月。RFA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高于 TACE组( P<0.05)。结论 RFA治疗可能较 TACE 治疗更能提高BCLC-B期肝癌患者的短期生存疗效。

    作者:周华东;陈先祥;蔡庆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胸腔镜辅助下行传统经胸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胸腔镜辅助下行传统经胸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接诊的80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胸腔镜辅助下行传统经胸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通过单独的传统经胸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肺部复张正常率、骨折对位率、切口愈合率,临床效果以及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进胸切口、术后胸引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胸腔引流管拔出时间、胸痛缓解时间、自行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3.0±0.6) d 比(7.1±1.6) d,(6.5±1.8) d比(12.3±2.3) d,(7.2±1.8) d比(20.0±2.1) d,(14.0±2.4) d 比(21.0±3.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肺部复张正常率、骨折对位率、切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100.0%(40/40)比80.0%(32/40),95.0%(38/40)比75.0%(30/40),97.5%(39/40)比77.5%(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5%(39/40)比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胸引量少于对照组[(56±11) mL 比(106±16) mL,(66±19)min 比(86±10) min,(356±26) mL 比(451±31) mL],进胸切口小于对照组[(4.1±1.2) cm 比(13.2±1.4)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胸腔镜辅助下行传统经胸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的传统经胸术内固定术,其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及出血量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尚勇;高会敏;李志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谷氨酰胺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与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7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在发病2 d内经胃镜辅助作用,通过鼻空肠营养管注入空肠营养物,1000 mL/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谷氨酰胺,静脉滴注0.4 g/kg。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和肝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9%(37/39)比71.8%(28/39)]( P <0.01)。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6(4.34±0.22) ng/L、IL-8(11.35±1.02) ng/L、肿瘤坏死因子α(8.98±1.22) ng/L 及高敏 C 反应蛋白(0.98±0.02) mg/L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7.24±1.11) mg/L、(16.02±1.34) mg/L、(14.24±2.32) mg/L、(1.78±0.21) mg/L](P<0.01)。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肌酐(100.87±9.02)μmol/L、血尿素氮(4.87±0.88) mmol/L、天冬氨酸转氨酶(24.87±2.31) U/L、丙氨酸转氨酶(25.92±4.23) U/L及总胆红素(13.21±1.32)μmol/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14.35±15.21)μmol/L、(6.88±1.02) mmol/L、(50.21±5.74) U/L、(48.22±5.21) U/L、(20.78±3.21)μmol/L](P <0.01)。观察组患者的 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9±0.7)分比(7.1±1.1)分],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8.8±1.1) d 比(14.9±2.2) d;(4.2±0.7) d比(7.9±1.1) d](P<0.01)。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应用谷氨酰胺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与肝功能,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振宁;卢晓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两种选择性β1受体阻断剂对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心脏功能及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140例CH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美托洛尔组和比索洛尔组,每组70例。美托洛尔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起始剂量为每次6.25 mg,每日2次,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及病情发展逐渐增加药量;比索洛尔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起始剂量为每次1.25 mg,每日1次,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及病情发展逐渐增加药量。两组患者均持续服药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脑钠肽和 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以及6 min步行试验距离(6 min WD)。结果治疗后,比索洛尔组的总有效率为95.71%(67/70),高于美托洛尔组患者的84.29%(5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3,P=0.030)。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升高,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V)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V)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比索洛尔组患者的 LVEF 高于美托洛尔组、LVESV 以及 LVEDV 均低于美托洛尔组患者[(38.0±4.4)%比(34.7±1.2)%、(49.1±3.1) mL 比(52.9±6.2) mL、(62.2±6.4) mL 比(65.1±8.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钠肽和NT-proBNP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6 min WD较治疗前长,且比索洛尔组患者的6 min WD长于美托洛尔组,脑钠肽和NT-proBNP水平低于美托洛尔组[(381±69) m 比(346±63) m,(453±22)μg/L 比(793±22)μg/L 和(614±72) ng/L比(938±8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美托洛尔相比,比索洛尔治疗CHF的临床疗效更好,其可显著改善心功能指标,降低脑钠肽和 NT-proBNP水平,增加6 min WD。

    作者:孟辉;王宇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肝硬化内小肝细胞癌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肝硬化基础上合并的低分化小肝细胞癌( HCC)磁共振成像( MRI)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强化或轻中度强化,在弥散加权成像( DWI)上多呈高信号,容易诊断。但当分化较好的小HCC DWI表现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且常规MRI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强化或仅有轻度强化时,与肝硬化结节或结节样增生的影像表现有重叠,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该文通过常规 MRI扫描、DWI扫描、增强扫描及临床生化特征,综述了肝硬化基础上合并小HCC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小HCC的诊断水平。

    作者:周立新(综述);陆建常(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改良子宫压迫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子宫压迫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剖宫产术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改良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子宫动脉结扎法治疗。观察与评价两组产妇的止血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h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止血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8%(36/38)比76.3%(2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 h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558±86) mL 比(958±125) mL,(42±10) mL比(81±1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3%(2/38)比21.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中实施改良子宫压迫缝合术,能有效预防或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术后的出血量,且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作者:杨义凤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时代,其中 Sipuleucel-T已经用于症状轻微的激素抵抗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其他用于前列腺癌治疗的还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Ipilimumab )、树突状细胞疫苗(DCVax)以及肿瘤抗原(GVAXΞ和 PROSTVAC-VF)等,均在早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乐观的应用前景,并均已进入临床Ⅲ期研究。因此,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是可行的、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作者:罗妍;葛蕙心(综述);王文玲;修瑾(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