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国红;丁飚;黄晓莉
目的:比较巴塞罗那临床分期系统( BCLC) B 期肝癌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 )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采用超声引导下 RFA( RFA组)治疗或 TACE( TACE组)治疗的BCLC B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92例BCLC B期肝癌患者术后随访1~37个月, RFA组35例患者术后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9%、53.4%、42.7%,中位生存期为27.3个月;TACE组57例患者术后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4%、33.5%、22.4%,中位生存期为12.6个月。RFA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高于 TACE组( P<0.05)。结论 RFA治疗可能较 TACE 治疗更能提高BCLC-B期肝癌患者的短期生存疗效。
作者:周华东;陈先祥;蔡庆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血脑屏障( BBB)是脑屏障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脑的内环境稳定,调节脑内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但 BBB 的存在是当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及其他措施难以跨越的障碍。安全有效地开放BBB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前提,为了攻克服这一难关,人们进行了很多尝试。新近研究发现,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具有可逆、无创地开放特定部位脑组织 BBB的特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在基础和临床前期研究中评价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开放BBB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覃君芳;李世勇(综述);任叶青(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在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多种因素可导致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状态。围术期应激性高血糖状态能够影响患者的恢复,并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风险。该文结合循证医学研究进展讨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血糖、术前血糖、术中血糖、术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短期和长期病死率及并发症的相互关系,并阐述心脏外科手术血糖控制目标。
作者:邵明凤;陈丽华;焦祥龙(综述);王守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肝硬化基础上合并的低分化小肝细胞癌( HCC)磁共振成像( MRI)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强化或轻中度强化,在弥散加权成像( DWI)上多呈高信号,容易诊断。但当分化较好的小HCC DWI表现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且常规MRI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强化或仅有轻度强化时,与肝硬化结节或结节样增生的影像表现有重叠,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该文通过常规 MRI扫描、DWI扫描、增强扫描及临床生化特征,综述了肝硬化基础上合并小HCC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小HCC的诊断水平。
作者:周立新(综述);陆建常(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7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在发病2 d内经胃镜辅助作用,通过鼻空肠营养管注入空肠营养物,1000 mL/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谷氨酰胺,静脉滴注0.4 g/kg。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和肝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9%(37/39)比71.8%(28/39)]( P <0.01)。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6(4.34±0.22) ng/L、IL-8(11.35±1.02) ng/L、肿瘤坏死因子α(8.98±1.22) ng/L 及高敏 C 反应蛋白(0.98±0.02) mg/L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7.24±1.11) mg/L、(16.02±1.34) mg/L、(14.24±2.32) mg/L、(1.78±0.21) mg/L](P<0.01)。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肌酐(100.87±9.02)μmol/L、血尿素氮(4.87±0.88) mmol/L、天冬氨酸转氨酶(24.87±2.31) U/L、丙氨酸转氨酶(25.92±4.23) U/L及总胆红素(13.21±1.32)μmol/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14.35±15.21)μmol/L、(6.88±1.02) mmol/L、(50.21±5.74) U/L、(48.22±5.21) U/L、(20.78±3.21)μmol/L](P <0.01)。观察组患者的 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9±0.7)分比(7.1±1.1)分],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8.8±1.1) d 比(14.9±2.2) d;(4.2±0.7) d比(7.9±1.1) d](P<0.01)。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应用谷氨酰胺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与肝功能,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振宁;卢晓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孕三烯酮联合腹腔镜下电凝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的7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观察组采用孕三烯酮联合腹腔镜下电凝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电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康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治疗前后生殖激素[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9%(34/37)比73.0%(2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后的康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肛门的排气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10.2±1.8) d比(28.2±4.3) d、(3.5±0.5) d比(8.3±2.2) d、(22±5) h比(33±5) h、(66±9) mL比(130±1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E2、LH、FSH 均低于对照组[(99±23) ng/L比(156±29) ng/L,(2.7±0.8) U/L比(3.9±1.2) U/L,(2.6±1.1) U/L比(3.8±1.4)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1%(3/37)比59.5%(2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三烯酮联合腹腔镜下电凝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创伤小,恢复快,不良反应少,受孕率高,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孙秀利;任倍莹;缑良芝;王远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胃镜下黏膜剥离术在食管黏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3年4月至2014年9月单县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74例早期食管癌并癌前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胃镜下黏膜剥离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通过随访的形式了解两组患者术后复发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结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并发出血、穿孔率显著少于对照组[2.7%(1/37)、0(0/37)比16.2%(6/37)、10.8%(4/37)],复发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0.0%(0/37)比3.5%(5/37)](P <0.05);观察组中病变直径≤3 cm切缘阳性率及>3 cm的切缘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0/22)比20.0%(4/20),6.7%(1/15)比41.2%(7/17)](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63±11) min 比(31±10) min、(6.5±2.1) d 比(8.9±3.4) d、(1.3±0.2)万元比(2.1±0.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病变有较低的并发症、较高的安全性、创伤较小及疗效较好,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王春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具备纳米级尺寸大小的3D 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分子(PAMAM),因其表面功能基团丰富、易穿透生物膜、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各种药物分子、基因物质等的输送。PAMAM树状大分子本身具有抗菌、抗病毒能力,能够显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纯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的增殖,而以树状大分子为基础的局部抗微生物药也越来越受关注。
作者:李胜男(综述);陈蕾(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在过去的几年里,与左心室相比,左心房经常被称作“被遗忘的腔室”,如今许多研究证明,左心房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中起关键性作用。超声心动图通过初的一维心房内径量化,然后二维面积和容积评估早期发现心房几何异常。直到现在,在传统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如应变多普勒,二维斑点追踪和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早期评估左心房功能障碍以及检测早期解剖改变发生前均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作者:彭芮(综述);邓爱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钙敏感受体(CaSR)、25-羟基维生素D[25(OH)D]、血钙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40例乳腺纤维瘤患者为乳腺纤维瘤组。检测CaSR、25(OH)D、钙的表达水平。结果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乳腺纤维瘤组织中 CaS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9%(112/126)、60.0%(12/20)、50.0%(20/40),乳腺癌组织中CaSR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乳腺纤维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Ⅰ~Ⅱ期、Ⅲ~Ⅳ期患者 CaSR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8%(62/74)、96.2%(5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癌组血清25(OH)D、钙水平低于乳腺纤维瘤组[(34±5) nmol/L 比(50±7) nmol/L;(2.23±0.14) mmol/L 比(2.32±0.1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中CaSR的表达阳性率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s =0.467,P=0.015)。结论 CaSR、25(OH)D、钙在乳腺癌中呈异常表达;乳腺癌中CaSR的表达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病及进展。
作者:赵秋剑;高海锋;王利公;李有怀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冠状动脉CT联合心肌灌注显像( MP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既有解剖学依据同时也从心肌灌注层面提供证据,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已有应用。但采用该技术进行冠心病等危症患者冠心病筛查的公开报道较少。冠状动脉CT与MPI相结合可更全面地从无创性检测方面了解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为冠心病患者的早期筛查、危险分层、预后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李建龙(综述);张虹(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改良子宫压迫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剖宫产术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改良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子宫动脉结扎法治疗。观察与评价两组产妇的止血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h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止血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8%(36/38)比76.3%(2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 h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558±86) mL 比(958±125) mL,(42±10) mL比(81±1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3%(2/38)比21.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中实施改良子宫压迫缝合术,能有效预防或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术后的出血量,且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作者:杨义凤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骨折时间对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 )手术后胸腰椎体内骨水泥弥散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和平里医院行PVP手术的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34例,根据骨折至手术时间,分为急性组(骨折时间<3周)44例、亚急性组(骨折时间3~6周)44例、陈旧组(骨折时间>6周)46例,记录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后对患者进行CT复查,采用 CT影像呈现患者术后椎体内骨水泥弥散情况,观察骨水泥的形状,判断骨水泥在椎体内是偏心分布还是均匀分布;比较患者的骨水泥弥散体积和患者椎体体积;根据 CT影像统计患者的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急性组、亚急性组、陈旧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特征、骨水泥弥散范围、骨水泥形状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急性组骨水泥弥散系数、骨水泥弥散体积高于亚急性组和陈旧组[(2.52±0.21)比(2.34±0.37),(2.13±0.20);(11.4±3.1) mL比(8.5±1.3) mL,(6.6±2.2) mL],亚急性组骨水泥弥散系数、骨水泥弥散体积高于陈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陈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亚急性组和急性组[23.91%(11/46)比11.36%(5/44)、4.55%(2/44),P<0.05]。结论骨水泥的弥散系数随着骨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尽早手术,以提高骨水泥弥散系数,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郑连生;向保国;林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跟骨板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跟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跟骨钛板内固定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两组患者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足部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2.0%(46/50)比66.7%(3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3、6、9、12个月的Maryland 评分分别为(47±5)分、(64±4)分、(76±9)分、(86±10)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分别为(51±6)分、(72±7)分、(85±11)分、(91±12)分,两组患者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不良和负重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0%(16/50)比52.1%(25/48),10.0%(5/50)比25.0%(1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板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明显改善患者Maryland评分,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马延辉;王磊;董喆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12月在北京市房山区妇幼保健院进行阴道试产的产妇5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镇痛组(186例)和对照组(314例),镇痛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分析两组患者的产程、活跃期及产妇及新生儿的结局。结果镇痛组产妇的总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均显著长于对照组[(960.2±23.1) min 比(780.8±18.3) min、(420.3±30.2) min 比(300.4±25.3) min 及(88.3±5.2) min 比(56.9±3.8) min,P<0.01];产后2 h两组产妇的出血量及尿潴留发生率、自然分娩率、羊水污染达Ⅱ度及Ⅲ度的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后1 min 及5 min Apgar 评分≤7分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应用腰硬联合麻醉镇痛会延长产妇的分娩时间,但对产妇母婴结局的影响并不明显。
作者:马海蓉;曹红敏;佟明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肝肠钙黏着蛋白( LI-cadherin)具有细胞识别、细胞黏附的功能,并在组织器官的神经传导方面起重要作用。 LI-cadherin是现今被发现的多种钙黏着蛋白中的一员,如果 LI-cadherin 的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将导致其细胞黏附等功能出现紊乱,终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障碍。而消化道系统的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着 LI-cadherin 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LI-cadherin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一项重要的标志物,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巧斌;王飞(综述);李建国(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急性肾损伤( AKI)在重症患者中的发病率高,病死率居高不下,早期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其诊断标准仍然是基于血肌酐、尿量的变化,时间上存在滞后性;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从而降低病死率;有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多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在AKI早期即升高,表现出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用于早期诊断 AKI。寻找早期的生物标志物,以便在血肌酐开始升高之前就能对AKI做出诊断是当期研究的热点。
作者:颜培夏(综述);郑瑞强(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H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现已成为心力衰竭(HF)的主要病因。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在体内主要参与谷胱甘肽的代谢,是诊断肝胆疾病及酒精性肝病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在 CHD 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GGT与CHD的发生、发展机制密切相关,其在CHD及HF的预后监测中起重要作用,现已成为 CHD新的标志物,为CH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作者:张文斌;马振国;徐斯驰(综述);唐其柱(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FGFR2)作为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在一系列正常细胞活动信号转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异常活化会导致多种肿瘤的发生及进展。 FGFR2与胃癌的临床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密切相关。针对FGFR2的抑制剂对FGFR2高表达胃癌细胞系及建立的移植瘤模型中的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以 FGFR2为分子靶点治疗FGFR2高表达胃癌,将为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开辟新路径。
作者:魏文珍(综述);王玉平;周永宁(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体温异常,尤其是低体温的发生较为常见。由于体温异常会给患儿带来一系列诸多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围术期婴幼儿的体温保护意识,完善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体温监测,并积极采取有效的体温保护措施,预防和治疗婴幼儿围术期低体温,同时又要防止高体温的发生,力求提高婴幼儿围术期体温保护的质量。
作者:孙忠朋(综述);郅娟;杨冬(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