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娇(综述);孔为民(审校)
前列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时代,其中 Sipuleucel-T已经用于症状轻微的激素抵抗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其他用于前列腺癌治疗的还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Ipilimumab )、树突状细胞疫苗(DCVax)以及肿瘤抗原(GVAXΞ和 PROSTVAC-VF)等,均在早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乐观的应用前景,并均已进入临床Ⅲ期研究。因此,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是可行的、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作者:罗妍;葛蕙心(综述);王文玲;修瑾(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血脑屏障( BBB)是脑屏障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脑的内环境稳定,调节脑内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但 BBB 的存在是当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及其他措施难以跨越的障碍。安全有效地开放BBB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前提,为了攻克服这一难关,人们进行了很多尝试。新近研究发现,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具有可逆、无创地开放特定部位脑组织 BBB的特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在基础和临床前期研究中评价超声联合微泡技术开放BBB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覃君芳;李世勇(综述);任叶青(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贺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头孢呋新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痰热清注射液,20 mL痰热清注射液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6%(35/37)比73.0%(2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胸部X 线片炎症吸收、浓痰、咳嗽、胸痛、发热及啰音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5.1±1.0) d比(8.2±1.1) d,(4.4±0.8) d比(7.9±1.0) d,(4.2±0.6) d比(8.0±1.2) d,(5.2±1.0) d 比(7.6±1.2) d,(2.01±0.23) d 比(3.88±0.62) d,(5.5±1.0) d比(8.0±1.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6098±689)元比(7988±982)元],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8.8±1.5) d 比(14.9±2.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C 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23±5) mg/L比(35±7) mg/L,(7.7±0.9)×109/L比(11.4±1.7)×109/L,(59±7)%比(6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热清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能快速恢复,可缩短住院时间,其总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作者:叶敏;杨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12月在北京市房山区妇幼保健院进行阴道试产的产妇5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镇痛组(186例)和对照组(314例),镇痛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分析两组患者的产程、活跃期及产妇及新生儿的结局。结果镇痛组产妇的总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均显著长于对照组[(960.2±23.1) min 比(780.8±18.3) min、(420.3±30.2) min 比(300.4±25.3) min 及(88.3±5.2) min 比(56.9±3.8) min,P<0.01];产后2 h两组产妇的出血量及尿潴留发生率、自然分娩率、羊水污染达Ⅱ度及Ⅲ度的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后1 min 及5 min Apgar 评分≤7分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应用腰硬联合麻醉镇痛会延长产妇的分娩时间,但对产妇母婴结局的影响并不明显。
作者:马海蓉;曹红敏;佟明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磷脂酸及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长期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氯吡格雷片(75 mg/d)口服治疗,联合用药14 d以后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长期服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Barthel评分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血清磷脂酸、脂联素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67%(58/60)比83.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98±0.98)分比(9.63±1.22)分](P<0.01),而Barthel评分、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2±5)分比(52±4)分和(85±5)分比(65±6)分](P <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磷脂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4±0.8)μmol/L 比(6.8±1.2)μmol/L(P <0.01),而 IMT 及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78±0.46) cm 比(1.40±0.32) cm,(92±5) mg/L比(73±5) mg/L](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能有效降低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磷脂酸水平,提高脂联素水平,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及动脉硬化。
作者:吴慧君;左凤同;刘辉;刘洁琼;张丽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单纯蓝光治疗与联合复合中药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收治的120例已被确诊为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儿采用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而对照组患儿仅采用蓝光照射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主要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55/60),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42/6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治疗后1、3及7 d,两组患儿的血清内胆红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有下降,且观察组患儿的降低速度更快[对照组:205±27、180±25、113±18比256±31;观察组:178±26、125±20、80±15比253±31,P<0.05];观察组患儿的胆红素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5.4±2.1) d比(10.7±3.4) d];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7.1±3.1) d比(12.5±4.7) d](P<0.05)。结论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明显缩短胆红素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提高其临床疗效,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林方;孙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骨性关节炎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已使数百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后交叉韧带保留型( CR)全膝关节置换( CR-TKA)患者,在手术中的一些技术细节、手术步骤及术后康复锻炼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该文从后方稳定型( PS)假体与CR假体的选择、止血带的应用、髌骨置换及术后否需要使用持续被动运动进行康复锻炼等方面对现阶段CR-TKA患者围术期常见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琨宇(综述);王文波(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诱导对剖宫产新生儿Apgar评分和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于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剖宫产的80例足月初产妇,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Ⅰ或Ⅱ级,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0.5 mg/kg氯胺酮复合丙泊酚2 mg/kg麻醉诱导,观察组给予1.0 mg/kg氯胺酮复合丙泊酚2 mg/kg麻醉诱导。记录两组产妇围术期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及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娩出后1、5和10 min的Apgar评分及新生儿出生后3、14和28 d的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分值。结果两组诱导后、插管后1 min的心率呈上升趋势,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诱导后下降,插管后1 min上升;与诱导前比较,两组产妇插管后1 min 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升高,心率增快(P<0.01),而观察组的收缩压和心率明显低于和慢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娩出后5 min、10 min 的 Apgar评分、NBNA 评分呈上升趋势,观察组新生儿1 min 和5 min 的Apgar 评分、NBN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1.0 mg/kg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2 mg/kg麻醉诱导产妇血压及心率变化较小,且对新生儿呼吸无抑制风险。
作者:岳惠玉;白文娟;刘梅;郑军;韩丽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肝硬化基础上合并的低分化小肝细胞癌( HCC)磁共振成像( MRI)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强化或轻中度强化,在弥散加权成像( DWI)上多呈高信号,容易诊断。但当分化较好的小HCC DWI表现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且常规MRI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强化或仅有轻度强化时,与肝硬化结节或结节样增生的影像表现有重叠,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该文通过常规 MRI扫描、DWI扫描、增强扫描及临床生化特征,综述了肝硬化基础上合并小HCC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小HCC的诊断水平。
作者:周立新(综述);陆建常(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真核延长因子Ⅱ激酶(eEF2K)是一个在钙调蛋白通路中结构和功能上比较独特的蛋白激酶。 eEF2K可以在蛋白质合成、细胞周期及在肿瘤细胞中诱导自噬和凋亡,且在蛋白质延伸过程中起一个关键作用。其下游基因真核延长因子Ⅱ( eEF2)属于 GTP家族成员是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 eEF2K磷酸化eEF2,从而抑制eEF2的活性阻止蛋白质的正常合成。近年来,在脑胶质瘤、乳腺癌等多种肿瘤中报道eEF2K表达上调,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进一步探讨 eEF2K在肿瘤细胞中的潜在分子机制,将有望成为肿瘤治疗中新的生物指标和药物靶点。
作者:宋洪美;马建华;祝鸿程;孙新臣;何田丽(综述);马建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腹膜透析患者长期存在的微炎症状态是导致透析失败的重要因素。 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降钙素原等腹膜透析相关炎性因子是微炎症状态的重要调控因素,也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监测指标。研究炎性因子的表达和调控微炎症的机制对明确腹膜透析失败机制、增强改进腹膜透析疗效、判断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施燕春(综述);项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 MRI)动态增强结合CT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重庆市中医院就诊的子宫内膜癌疑似患者210例,分别采用MRI、CT扫描和术后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计算诊断符合率和病理学分期准确率。结果 MRI动态增强结合CT诊断准确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954]高于单独CT扫描(AUC=0.864)和单独MRI(AUC=0.921);MRI动态增强结合CT、单独 CT扫描、单独 MRI与病理学分期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83、0.670和0.743,MRI动态增强结合CT一致性明显高于单独 CT扫描和MRI扫描。结论 MRI动态增强结合CT能准确诊断子宫内膜癌,对肿瘤术前分期及选择治疗手段有重要意义。
作者:萧勇;刘丹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FGFR2)作为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在一系列正常细胞活动信号转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异常活化会导致多种肿瘤的发生及进展。 FGFR2与胃癌的临床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密切相关。针对FGFR2的抑制剂对FGFR2高表达胃癌细胞系及建立的移植瘤模型中的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以 FGFR2为分子靶点治疗FGFR2高表达胃癌,将为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开辟新路径。
作者:魏文珍(综述);王玉平;周永宁(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发性母体全身动脉内皮细胞激活、进展性炎症反应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是一类含多种生物活性的多肽生长因子,具有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胚胎发育、血管生成、免疫抑制等功能。子痫前期与 TGF-β1的表达异常相关,而TGF-β1基因多态性影响其转录和翻译,可能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谢玉珍;何青;陈海霞(综述);何文智;李映桃(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老年黄斑变性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种危险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视网膜组织退化、变薄,引起黄斑功能下降。老年黄斑变性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现代医学中,目前尚无确定的药物治疗,也未找到阻止其病程进展的好方法,临床中加强该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激光等治疗方法为主。
作者:张季瑾(综述);徐凤(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影响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10例肝癌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2例术后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的患者作为感染组,308例未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的患者作为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检查结果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感染组中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白蛋白<35 g/L、手术时间≥300 min、术中出血量≥400 mL、输血量≥4 U、术后胆瘘及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 d 患者的构成比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 =2.239,95%CI 1.363~3.678,P =0.001)、白蛋白<35 g/L(OR=1.578,95%CI 1.205~2.066,P=0.001)、手术时间≥300 min(OR=1.647,95%CI 1.384~1.960,P=0.000)、术中输血量≥4 U(OR=2.967,95%CI 1.762~4.996,P=0.000)、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 d(OR=4.765,95%CI 2.328~9.753,P =0.000)、术后胆瘘(OR =1.756,95%CI 1.248~2.471,P=0.001)是影响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低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长、术中输血量大、术后胆瘘及引流管留置时间长是肝癌肝切除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给予足够重视以降低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作者:王高翔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和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逐渐升高。老年痴呆症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给患病老人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以我国的老年痴呆症的患病形势更为严峻,急需引起卫生部门足够的重视。但是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现在尚无彻底的治疗方法。希望通过对其危险因素的研究与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
作者:刘云(综述);吴晓球(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健脾疏肝中药联合红蓝光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肝郁脾虚证痤疮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复合维生素B联合红蓝光治疗,观察组给予健脾疏肝中药联合红蓝光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灶数目、皮损情况、皮脂溢出、肤色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5%(43/46)比78.3%(3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灶数目、皮损情况、皮脂溢出、肤色情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21±0.12)分比(1.51±0.21)分,(1.61±0.32)分比(2.68±0.74)分,(1.01±0.28)分比(1.68±0.63)分,(1.11±0.41)分比(2.32±0.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分别为4.4%(2/46)、6.5%(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疏肝中药联合红蓝光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苏婕;李元文;王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在过去的几年里,与左心室相比,左心房经常被称作“被遗忘的腔室”,如今许多研究证明,左心房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中起关键性作用。超声心动图通过初的一维心房内径量化,然后二维面积和容积评估早期发现心房几何异常。直到现在,在传统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如应变多普勒,二维斑点追踪和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早期评估左心房功能障碍以及检测早期解剖改变发生前均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作者:彭芮(综述);邓爱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冠状动脉CT联合心肌灌注显像( MP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既有解剖学依据同时也从心肌灌注层面提供证据,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已有应用。但采用该技术进行冠心病等危症患者冠心病筛查的公开报道较少。冠状动脉CT与MPI相结合可更全面地从无创性检测方面了解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为冠心病患者的早期筛查、危险分层、预后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李建龙(综述);张虹(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