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综述);周晓梅(审校)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手术患者尤其是老年手术患者麻醉和术后认知的损害,其发生机制不明确。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老年患者进行手术的机会大大增加,且大多数老年患者会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随着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手术患者在不同麻醉深度下POCD的发生有了更多的研究与认识,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了解不同麻醉深度下POCD的发生情况及其作用机制,可为POCD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作者:杨继梅(综述);唐霓;王晓斌(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高血糖可激活细胞内的多元醇通路,引起山梨醇的蓄积,从而造成细胞水肿,摄取肌醇能力障碍,细胞Na +-K +-ATP酶活性下降,神经细胞内环境紊乱、代谢平衡破坏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终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醛糖还原酶是该通路的关键限速酶,其抑制剂可减少山梨醇的蓄积并改善神经功能。此外在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发展的其他代谢通路中,多元醇通路也参与其中,可能是造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动因素。
作者:胡影影(综述);李全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骨科植入物与周围宿主组织的生物学界面对于临床疗效至关重要。其佳效果包括骨内生长、刺激成骨、血管生成以及改善机械稳定性。理想的初始和翻修骨科承重金属植入物应高度多孔,并可通过生物、化学和物理改进方法诱导干细胞生长和成骨分化,改善骨整合和骨诱导,同时抑制炎症和感染。新型生物、化学和机械方法的联合应用可能是更有效的策略,以控制和改进植入物-骨界面,从而提高长期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永庆(综述);李琪佳;王志强(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帕罗西汀联合百乐眠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武汉市汉口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120例,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帕罗西汀治疗,每次20 mg,晨起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百乐眠进行治疗,每次1.08 g,早晚各1次。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7%(55/60)比76.7%(4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低于对照组[(12.1±1.0) U/L 比(23.5±3.1) U/L,(7.2±1.0) U/L 比(20.1±2.7) U/L],雌二醇水平高于对照组[(46.5±6.5)μg/L比(33.3±5.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5-羟色胺水平高于对照组[(168±18)μmol/L 比(116±15)μmol/L],睡眠质量指数低于对照组[(7.5±1.1)分比(12.6±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帕罗西汀联合百乐眠治疗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胡红涛;艾艳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骨缺损的治疗对于骨科医师来说一直是一项严峻的考验,目前多种技术已在临床上成功用于骨缺损。自体骨移植仍然是治疗<5 cm 骨缺损的常用方法,Masquelet 技术和牵拉成骨技术适用于较大范围骨缺损的治疗,而大范围骨缺损可考虑采用血管化腓骨移植治疗方式,在某些情况下肢体缩短也适用于骨缺损的治疗,但各种方法的并发症均普遍存在。作为临床医师,准确的判断和手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将各种并发症降到低。
作者:刘晓峰(综述);梁庆威(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瘢痕疙瘩( KD)是病理性瘢痕的一种,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对其治疗仍无突破性进展。 KD在各人种间的遗传异质性、易感变异效应各不相同,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条染色体上的多个基因位点,且可能有特异的基因变异参与其中。同时,有多个基因通路参与 KD的发病过程,而对其发病过程中不同基因突变及遗传变异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KD的个性化诊断和治疗。
作者:陈迎霞(综述);刘畅(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后果严重,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且不同患者的预后差异很大,因而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判断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血浆生物学标志物(如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纤维蛋白原等)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而不同类别的血浆生物标志物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作者:杨纪元(综述);费爱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 NTIS)在绝大部分急、慢性疾病中均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近年来,NTIS在新生儿中并不罕见。甲状腺功能异常改变的类型呈多样性,致病原因可能包括窒息缺氧、感染性疾病、胎龄、母亲相关因素及能量摄入不足等。其致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关于NTIS是否需要治疗仍未有定论。
作者:张婷(综述);赵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7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5例,均接受下肢动脉DSA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情况。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为金标准,计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的诊断效能。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共显示病变血管529段,其中轻度狭窄379段、中度狭窄100段,重度狭窄32段,闭塞18段。以DSA为标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之诊断符合519段。其中对血管狭窄高估4段,对血管狭窄低估6段。一致性检验显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 DSA对下肢动脉闭塞症诊断情况Kappa值=0.984。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的诊断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99.8%、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99.9%、准确度为99.7%。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诊断灵敏度为96.6%、特异度为99.2%、阳性预测值为95.3%、阴性预测值为99.4%、准确度为98.8%。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文景;李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人体肠道多种微生物菌群可以维持宿主的内环境稳态。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中起着不同的保护性作用或致病性作用。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了解肠道菌群参与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有助于临床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及治疗。而微生态制剂对人体能发挥保护作用,可用于预防及辅助治疗结直肠癌。肠道菌群对于人体健康关系重大,值得更多、更详尽的研究。
作者:伍威;陈敬地;黄振鹏(综述);于红刚(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国产阿卡波糖联合格列吡嗪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凝血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武汉市第十三医院收治的6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格列吡嗪治疗,每次5~10 mg,每日3次,分别于餐前半小时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国产阿卡波糖治疗,每次25~50 mg,每日3次,咀嚼口服。所有患者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血糖、血脂、凝血指标变化,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2%(31/34)比70.6%(2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呈升高趋势,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HDL-C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 FIB )含量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FIB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呈上升趋势,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3/34),对照组为6.7%(2/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阿卡波糖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良好,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血脂及凝血指标。
作者:侯保俊;吴海燕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渭南市中心医院接诊的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转铁蛋白( TRF)、胆红素的变化,对黄疸消退时间进行记录,比较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RF水平高于对照组[(1.96±0.28) g/L比(1.62±0.22)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观察组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94±16)μmol/L 比(116±21)μmol/L],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2.9±0.8) d 比(4.4±1.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0%(48/50)比78.0%(39/50)],体质量、身长、头围发育情况均高于对照组[(4583±189) g 比(3943±132) g,(63.6±2.6) cm比(57.2±2.0) cm,(43.6±1.4) cm比(38.1±1.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疗效显著,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消除黄疸,促进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刘静;张鸾;王二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术对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5年5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120例,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脾破裂伤缝合修补术,观察组为射频消融术。对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小板(PLT)、免疫功能及相关手术指标予以比较。结果两组不同时间段PLT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两组在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组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观察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显著高于对照组[(2.58±0.68) g/L比(2.04±0.42) g/L、(16.74±3.88) g/L比(10.35±2.32) g/L、(16.88±3.21) g/L比(12.48±2.14)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进流质食物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d腹腔引流量、非计划再次手术率显著少于对照组[(215±17) mL比(325±21) mL、(87±15) min比(152±18) min、(73±8) h 比(85±10) h、(13.2±2.4) d比(16.9±3.0) d、(185±16) mL 比(342±18) mL、0.00%(0/60)比8.33%(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7%(1/60)比16.67%(10/60)](χ2=8.107,P<0.05)。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并不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庞武;张伟;陈莉红;戴毅;朱宇;葛明刚;肖昌武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复发率高达50%,是育龄期妇女盆腔痛和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体外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为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平台。体外模型主要有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两种形式,已从传统的单一模型、二维模型发展为新型的复合模型、三维模型。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模型的建立和发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了更为仿真的研究模型。
作者:陈振振(综述);贡欣(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右美托咪定( DEX)是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抗焦虑、抗交感、减弱应激及镇痛等多重作用。 DEX的给药途径广泛,滴鼻应用无创、无鼻黏膜刺激,易被小儿和家长接受。 DEX滴鼻给药起效较快,作用平稳,对呼吸无影响,临床使用安全性高,广泛用于小儿的术前准备以及需要麻醉辅助的相关检查中,能有效减少患儿的焦虑、恐惧心理,减少麻醉药物及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麻醉质量。
作者:徐瑾(综述);邓晓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依托咪酯已经广泛用于临床麻醉,具有独特的药理特点,尤其适用于创伤、休克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危重患者的麻醉,在心胸外科麻醉和老年患者麻醉中有独特的优势。依托咪酯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保护作用,增加了在临床应用的广度。同时,依托咪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拓宽了其适应证,使它能更安全地应用于临床麻醉和镇静。
作者:夏丰娜(综述);贾慧群(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其细胞和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导致DR患者严重视力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抗VEGF药物已广泛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并在向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及增殖性 DR 等眼部其他血管性疾病治疗方向扩展,它的发明预示着眼科血管性疾病治疗新时代的到来。
作者:胡丽丽(综述);艾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84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和热灌注化疗组,各42例。热灌注化疗组给予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 TACE 治疗,两组患者均完成8个周期的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远期生存率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sIL-2R、HIF-2α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近期的总有效率[85.7%(36/42)]及疗效均高于热灌注化疗组[52.4%(2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918,P <0.05;Z =5.092,P <0.05);联合治疗组无进展生存期为(18.9±3.8)个月,热灌注化疗组为(12.8±3.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18,P=0.000);联合治疗组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高于热灌注化疗组(76.2%比35.7%、52.4%比19.0%),而复发率低于热灌注化疗组(11.9%比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sIL-2R、HIF-2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治疗组血清 VEGF、sIL-2R、HIF-2α水平较热灌注化疗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 TACE 能有效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VEGF、sIL-2R、HIF-2α的表达有关。
作者:喻雄杰;李艳丽;雷金华;俞远东;狄全书;曹凤军 刊期: 201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