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胡丽丽(综述);艾明(审校)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其细胞和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导致DR患者严重视力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抗VEGF药物已广泛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并在向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及增殖性 DR 等眼部其他血管性疾病治疗方向扩展,它的发明预示着眼科血管性疾病治疗新时代的到来。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对良性卵巢囊肿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目的:分析腹腔镜对良性卵巢囊肿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自贡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良性卵巢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时间、肛门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月经与性激素水平(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变化的情况,临床疗效,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时间、肛门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63±9) min 比(87±8) min,(76±8) mL 比(127±9) mL,(1.45±0.27) d比(2.58±0.31) d,(1.14±0.23) d比(2.24±0.26) d,(4.4±0.6) d比(7.0±0.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观察组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高于对照组[(15.8±2.0) U/L 比(8.7±1.3) U/L,(16.0±2.2) U/L 比(8.7±1.2) U/L],雌二醇水平低于对照组[(29.0±3.7) ng/L比(47.7±6.9)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月经异常合计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21.7%(13/60)比68.3%(4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7%(58/60)比73.3%(44/60),98.3%(59/60)比66.3%(41/60)],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比8.3%(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的卵巢囊肿效果良好,对卵巢的功能影响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罗一;金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7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5例,均接受下肢动脉DSA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情况。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为金标准,计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的诊断效能。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共显示病变血管529段,其中轻度狭窄379段、中度狭窄100段,重度狭窄32段,闭塞18段。以DSA为标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之诊断符合519段。其中对血管狭窄高估4段,对血管狭窄低估6段。一致性检验显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 DSA对下肢动脉闭塞症诊断情况Kappa值=0.984。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的诊断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99.8%、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99.9%、准确度为99.7%。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诊断灵敏度为96.6%、特异度为99.2%、阳性预测值为95.3%、阴性预测值为99.4%、准确度为98.8%。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文景;李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颈性眩晕病因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颈性眩晕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与计算机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普及,其发病率有所上升并出现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因而引起了广泛关注。临床上,颈性眩晕虽然较常见,但其诊断较为笼统。且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也没有确切的诊断标准,故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颈性眩晕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加强对其病因和治疗的认识。

    作者:常刚;韩建龙;邱思强(综述);左金良(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

    代谢综合征( MS)是临床上多个症候群的聚合体,病因病机复杂,涉及胰岛素抵抗、肥胖、机体炎症状态、脂质代谢紊乱、神经内分泌异常等多个方面,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中医对MS有独特的认识,治疗手段多样,临床上通过辨证论治、专方治疗、单味药治疗、中成药治疗以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程,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董平(综述);李佑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遗传因素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 AS)是一种涉及多种危险因素的复杂性疾病,主要为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B27是 AS的主要易患基因。非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易患基因位点,如内质网氨基肽酶(ERAP)1和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可能参与关节炎症的发生。近年对于AS发病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功能变异型的识别和确认仍然是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重大的挑战,直接参与关节强直进展的AS相关易患基因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仍不清楚。

    作者:于文文(综述);赵东宝(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血糖可激活细胞内的多元醇通路,引起山梨醇的蓄积,从而造成细胞水肿,摄取肌醇能力障碍,细胞Na +-K +-ATP酶活性下降,神经细胞内环境紊乱、代谢平衡破坏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终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醛糖还原酶是该通路的关键限速酶,其抑制剂可减少山梨醇的蓄积并改善神经功能。此外在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发展的其他代谢通路中,多元醇通路也参与其中,可能是造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动因素。

    作者:胡影影(综述);李全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百全毫米波治疗手指屈指肌腱腱鞘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百全毫米波治疗仪治疗手指屈指肌腱腱鞘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潍坊医学院附属淄博市第一医院骨二科收治的屈指肌腱腱鞘炎患者134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守治疗,健康教育和适当制动患指,患处给予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百全毫米波治疗仪治疗,毫米波辐射器置于手掌侧远掌横纹附近疼痛重的痛点、手部的穴位及经络,每日2次,40 min/次,每个疗程7 d,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04%(61/67)比67.16%(4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05±0.98)分比(3.21±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观察组SF-36量表中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82.75±9.74)分比(70.42±12.16)分、(86.91±14.87)分比(71.12±15.34)分、(86.91±14.87)分比(59.23±12.40)分、(60.96±5.77)分比(51.35±4.63)分、(66.98±7.72)分比(52.46±6.52)分、(77.88±12.43)分比(57.33±10.38)分、(87.25±10.69)分比(75.11±14.13)分、(65.73±8.25)分比(48.41±6.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所有患者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百全毫米波疗法治疗手指屈肌腱腱鞘炎,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恢复手指屈指功能,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管廷进;祝清华;丁明;马啸;周海英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人体肠道多种微生物菌群可以维持宿主的内环境稳态。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中起着不同的保护性作用或致病性作用。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了解肠道菌群参与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有助于临床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及治疗。而微生态制剂对人体能发挥保护作用,可用于预防及辅助治疗结直肠癌。肠道菌群对于人体健康关系重大,值得更多、更详尽的研究。

    作者:伍威;陈敬地;黄振鹏(综述);于红刚(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骨缺损治疗方式的选择

    骨缺损的治疗对于骨科医师来说一直是一项严峻的考验,目前多种技术已在临床上成功用于骨缺损。自体骨移植仍然是治疗<5 cm 骨缺损的常用方法,Masquelet 技术和牵拉成骨技术适用于较大范围骨缺损的治疗,而大范围骨缺损可考虑采用血管化腓骨移植治疗方式,在某些情况下肢体缩短也适用于骨缺损的治疗,但各种方法的并发症均普遍存在。作为临床医师,准确的判断和手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将各种并发症降到低。

    作者:刘晓峰(综述);梁庆威(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关于作者署名的相关事项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少肌症的诊治及其与糖尿病的关系

    少肌症包括各种原因尤其是增龄导致肌量减少、肌力降低及肌肉功能的减退,进而导致身体功能及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者甚至死亡。少肌症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目前多学科协会对少肌症有着不同的认识。少肌症与糖尿病尤其是老年2型糖尿病关系极为密切,两者可通过多种机制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少肌症的正确诊治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包括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方法,对于提高老年人群生活质量、预防摔倒、甚至促进老年人群糖尿病的管理尤为重要。

    作者:于菁(综述);王秋月(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其细胞和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导致DR患者严重视力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抗VEGF药物已广泛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并在向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及增殖性 DR 等眼部其他血管性疾病治疗方向扩展,它的发明预示着眼科血管性疾病治疗新时代的到来。

    作者:胡丽丽(综述);艾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右美托咪定在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制与作用研究进展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抑制交感神经兴奋以及调节认知功能等作用。近年来,右美托咪定在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IRI)中的独特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右美托咪定缓解IRI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减少氧化应激反应造成的损伤;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少炎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再生并减少细胞坏死等。右美托咪定在预防及降低IRI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作者:汪晓强;胡一鹏(综述);吴飞翔(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肠道动力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

    急性重症胰腺炎( SAP)常伴随器官功能障碍,而肠道是早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初以肠道动力障碍常见,进一步可能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探索SAP时肠道动力障碍的机制至关重要,而SAP出现肠道功能障碍的原因可能与胃肠激素比例失调、神经调节、胃肠道 Cajal间质细胞、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内毒素血症、胰腺炎相关性腹水等相关。

    作者:叶美玲(综述);彭燕(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模型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复发率高达50%,是育龄期妇女盆腔痛和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体外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为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平台。体外模型主要有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两种形式,已从传统的单一模型、二维模型发展为新型的复合模型、三维模型。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模型的建立和发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了更为仿真的研究模型。

    作者:陈振振(综述);贡欣(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CD147与甲状腺癌的研究进展

    CD147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不仅影响肿瘤的浸润及转移,同时对肿瘤细胞能量代谢方式亦有一定的影响。甲状腺癌作为常见的恶性内分泌腺癌,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个研究甲状腺癌的新方向,为其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新方案。而CD147参与了甲状腺癌的生长、转移及预后等,所以研究其与甲状腺癌的关系,为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方面带来了新的曙光。

    作者:赵静(综述);刘长梅(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帕罗西汀联合百乐眠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帕罗西汀联合百乐眠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武汉市汉口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120例,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帕罗西汀治疗,每次20 mg,晨起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百乐眠进行治疗,每次1.08 g,早晚各1次。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7%(55/60)比76.7%(4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低于对照组[(12.1±1.0) U/L 比(23.5±3.1) U/L,(7.2±1.0) U/L 比(20.1±2.7) U/L],雌二醇水平高于对照组[(46.5±6.5)μg/L比(33.3±5.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5-羟色胺水平高于对照组[(168±18)μmol/L 比(116±15)μmol/L],睡眠质量指数低于对照组[(7.5±1.1)分比(12.6±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帕罗西汀联合百乐眠治疗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胡红涛;艾艳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射频消融术对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术对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5年5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120例,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脾破裂伤缝合修补术,观察组为射频消融术。对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小板(PLT)、免疫功能及相关手术指标予以比较。结果两组不同时间段PLT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两组在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组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观察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显著高于对照组[(2.58±0.68) g/L比(2.04±0.42) g/L、(16.74±3.88) g/L比(10.35±2.32) g/L、(16.88±3.21) g/L比(12.48±2.14)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进流质食物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d腹腔引流量、非计划再次手术率显著少于对照组[(215±17) mL比(325±21) mL、(87±15) min比(152±18) min、(73±8) h 比(85±10) h、(13.2±2.4) d比(16.9±3.0) d、(185±16) mL 比(342±18) mL、0.00%(0/60)比8.33%(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7%(1/60)比16.67%(10/60)](χ2=8.107,P<0.05)。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并不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庞武;张伟;陈莉红;戴毅;朱宇;葛明刚;肖昌武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TRPM7通道与血管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TRPM7)是一种具有阳离子通道和蛋白激酶双重结构的膜蛋白,因而TRPM7也被称为通道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以及脑血管病均可由于血管损伤导致,TRPM7与血管损伤的关系密切,TRPM7通道具有负向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随着对TRPM7通道的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相信该通道会为内科医师介入研究血管性疾病提供一个新的靶向目标。

    作者:倪训然(综述);张黎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医学综述》的指标数值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