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临床研究现状

张均锦(综述);陆春(审校)

关键词:肩关节, 脱位, 手法复位
摘要:手法复位是目前肩关节脱位临床为常用的复位方法,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损伤小,疗效肯定。杠杆法利用杠杠支点,省力快捷,但局部软组织的应力较大,并发症多,适用范围小;重力法无需寻找杠杠支点,利用重力进行牵引,节省人力,但所需时间较长,对场地设备要求高,不适用于现场急救;牵拉法临床为常用,操作简便,对局部软组织损伤小,对场地设备要求低,适用于现场急救,但复位成功率相对较低,与术者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手法的熟练程度相关。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脊髓损伤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致死性损伤。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随着脊髓损伤修复机制研究的深入和临床救治水平的提高,需要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目前已有重物坠落法模型、钳夹模型、牵拉损伤模型等多种动物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形式脊髓损伤,为研究各类脊髓损伤的神经修复机制提供条件。该文就脊髓损伤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合理选用模型及制作与临床各类脊髓损伤发病机制更为接近的动物实验模型提供参考。

    作者:李经辉;刘禹(综述);余化霖(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医学女硕士研究生性行为现状及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认知调查

    目的:调查医学全日制女硕士研究生性行为现状及对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的认知,为HPV及宫颈癌的预防和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某综合型大学医学院按研一、研二、研三3个年级分别随机抽取103例医学专业全日制女硕士研究生,共309名,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00份。56.3%(169/300)有性行为经历,33.7%(101/300)无性行为经历,10.0%(30/300)不愿透露相关信息。21.9%(37/169)在年龄<20岁开始性行为,34.9%(59/169)选择非避孕套等其他避孕法。 HPV知晓率为100%(300/300),宫颈癌筛查知晓率为94.3%(283/300),HPV疫苗知晓率为54.3%(163/300),且认知水平随年级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医学女硕士研究生对宫颈癌患病危险因素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医学女硕士研究生接种HPV疫苗的意愿呈一般水平,有性行为经历的女生更愿意接种 HPV疫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医学女硕士研究生虽然对 HPV 的知晓率很高,但对HPV疫苗、HPV感染等相关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应对其加强健康教育,使之对 HPV 相关知识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作者:陈玲;谷灿;廖淑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Id1和E2-2参与血管内皮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是促进血管内皮损伤修复及有益再生,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损伤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分化抑制因子1( Id1)、转录因子E2-2在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调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共同参与血管内皮损伤修复,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深入探讨Id1及E2-2对以上功能调控的分子机制将为促进血管内皮有益再生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作者:夏曦(综述);王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交锁髓内钉配合自主体位治疗模式在股骨骨折中的疗效研究

    目的:分析交锁髓内钉配合自主体位治疗模式在股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遵化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骨折患者98例,采用投掷硬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后给予自主体位配合协助体位治疗,对照组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后给予协助体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髋关节和膝关节功能、负面情绪评分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87.8%,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arris评分、HSS评分分别为(65±7)分、(90±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5)分、(76±8)分(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4±0.4)分比(4.6±1.6)分,(18.6±2.6)分比(37.6±5.4)分,(14.4±1.5)分比(39.3±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交锁髓内钉配合自主体位治疗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股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关节功能,降低负面情绪。

    作者:张鸿图;孙亚玲;田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解剖要点及手术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来宾市人民医院的40例正常成人腰椎磁共振成像( MRI)图片(男女各20例),并测定与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合所测得数据在经甲醛浸泡的6具成人尸体上模拟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术(试验组),术后沿入路经椎间隙进行横断面解剖,观察入路的解剖毗邻关系,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在另6具成人尸体上常规行后路椎间融合术(对照组),同样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结果①经测定,男、女两组 L3~4、L4~5测得的各项数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的面积与对照组行常规后路椎间融合术间融合的面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融合面积均达30%以上;③沿克氏针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腰大肌的过程中未见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在侧方经皮外侧入路的手术操作区域,存在着一个由腰节段血管、腰神经、交感干组成的大小约为29 mm ×30 mm的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区域,为侧方经皮外侧入路手术操作的“安全范围”。结论经皮后外侧入路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是相对安全的,并椎间融合面积达到临床要求。术前在MRI图片上测定的个体化数据,对该术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向敏;杨文彬;何菊鲜;韦国平;王成日;覃鑫;刘意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钛网包裹打压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研究现状

    传统观点认为游离植骨仅适于小段骨缺损,而不适于大段骨缺损。利用钛网包裹打压松质骨游离植骨修复长骨大段骨缺损可克服以往松质骨植骨无包裹打压的缺陷,避免植骨后骨吸收现象的发生,而且患者术后可早期康复活动。其愈合方式是松质骨通过从钛网孔周围长入的血管获得营养和成骨因子形成新骨,然后新骨逐渐皮质化塑形来修复大块皮质骨骨缺损。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骨缺损愈合较快,是修复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徐可林(综述);顾三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血小板微粒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微粒是血小板在活化和凋亡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微颗粒,其膜上表达有多种活性标志物,使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活性。血小板微粒不仅具有很强的促凝活性,而且还有一定的抗凝、抗炎及介导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作用;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随着对血小板微粒认识的不断深入,其有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新的诊疗靶点。

    作者:梁鹏(综述);周新华;陈开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神经肌电图检测应用于臂丛神经损伤诊断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 EMG)检测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河南省南阳南石医院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50例,均经磁共振成像( MRI)、术前EMG和术中体感诱发电位( SEP)检查,比较诊断符合率。结果术前神经 EMG检查诊断上臂丛损伤、下臂丛损伤及全臂丛损伤的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极好, Kappa 值均大于0.75。术前神经EMG检查对臂丛神经损伤定性诊断的符合率为82.2%(125/152),显著高于MRI诊断的68.4%(104/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EP诊断符合率80.9%(123/152)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神经EMG检查可有效提高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符合率和正确判断损伤性质,减少漏诊。

    作者:魏天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UCP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的病程、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及氧化应激损伤密切相关。解偶联蛋白( UCP)是一类线粒体内膜蛋白,在维持体温、能量代谢、脂肪酸代谢及氧化应激损伤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UCP基因多态性可导致 UCP功能异常,使胰岛素、非酯化脂肪酸和活性氧类调节紊乱,促进DR的发生、发展。该文综述了UCP的生理学功能、UCP基因多态性与DR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为阐明DR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刘永莹(综述);杨莹(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晚期结直肠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靶向治疗在其治疗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中的关键环节,针对新生血管的靶向药物在肿瘤综合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在临床中被批准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抗血管药物主要有贝伐单抗、阿柏西普、瑞格非尼等。该文就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晚期结直肠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伟林(综述);闻浩(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酒精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与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酒的频率和饮用量都明显增加,由此引起的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酒精性心肌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酒精损害心肌潜在的机制包括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对心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氧化应激、细胞死亡、脂肪酸代谢紊乱、蛋白质合成、分解障碍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

    作者:汝晓雪(综述);周立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急诊科接诊并进行心肺复苏的106例院前心脏停搏患者按照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进行分组,其中成功组55例、失败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心脏停搏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因素主要有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等。其中危险因素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OR =1.342,95%CI 1.124~1.741)和气管插管时间(>2 min)(OR=1.998,95%CI 1.342~2.685);保护因素为:电击除颤开始时间(≤5 min)(OR =1.532,95%CI 1.357~1.699)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标准量)(OR =2.142,95%CI 2.012~3.969)。结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院前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作者:谭宗林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围术期血液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并评价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患者围术期血液指标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OSAHS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将参加健康体格检查的54例老年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血液中各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轻中度和重度患者术前及术后红细胞计数( RBC )、血红蛋白( Hb)水平及血细胞比容( HC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重度组RBC、Hb及HCT均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轻中度及重度患者术后6个月 RBC、Hb 水平及 HCT均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重度患者术后促红细胞生成素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重度患者呼吸紊乱指数(AHI)显著高于轻中度患者(P<0.05),夜间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2)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P<0.05);术后轻中度及重度患者AHI 均低于术前(P<0.05),夜间 LSaO2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改良等离子辅助下悬雍垂腭咽成型术对老年OSAHS的疗效理想,可有效降低患者的RBC、Hb以及HCT水平。

    作者:刘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治疗策略进展

    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挑战,既要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又要尽量保留运动语言等重要神经功能。近年来诸多新技术的应用使手术有了改观,多模态神经导航引入了功能磁共振成像以及神经纤维束的影像,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术中磁共振成像及术中超声的优势是实时成像;清醒开颅及皮质电刺激术中功能作图技术评估神经功能佳;应用肿瘤特异性荧光成像可在术中依靠荧光辨别肿瘤组织。以上新策略改善了手术效果,给患者带来福音。

    作者:孙立军;王虎(综述);亢建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

    在所有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和卒中,1/5发生于后循环供血区。后循环缺血性事件尽管很重要,但受到的关注远不如颈动脉供血区。近的研究表明,后循环缺血性事件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高,特别是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者,因此有效的二级预防很重要。有效的二级预防需要准确的临床诊断、探查根本病因以及有效的内科、外科或神经介入治疗,但新近的研究结果正在改进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该文主要关注后循环卒中和TIA 的诊断、辅助检查和二级预防以及近来的一些进展。

    作者:关景霞(综述);卢祖能(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血乳酸水平动态监测在ICU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平动态监测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 ICU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灵山县人民医院 ICU收治的122例危重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28 d后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73例)和死亡组(49例)。观察两组患者入ICU 6、24 h后的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 APACHEⅡ)评分及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患者6、24 h的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及 APACHEⅡ评分与死亡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24 h 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6、24 h)呈正相关,与乳酸清除率(6、24 h)呈负相关(P <0.05),≥9.0 mmol/L组和5.0~8.9 mmol/L 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2.5 mmol/L 组(χ2=19.69,12.80,P <0.01)和2.5~4.9 mmol/L组(χ2=15.17,8.80,P<0.01)。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是临床判断危重患者病情恶化程度及预后情况的有效指标。

    作者:黄可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临床研究现状

    手法复位是目前肩关节脱位临床为常用的复位方法,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损伤小,疗效肯定。杠杆法利用杠杠支点,省力快捷,但局部软组织的应力较大,并发症多,适用范围小;重力法无需寻找杠杠支点,利用重力进行牵引,节省人力,但所需时间较长,对场地设备要求高,不适用于现场急救;牵拉法临床为常用,操作简便,对局部软组织损伤小,对场地设备要求低,适用于现场急救,但复位成功率相对较低,与术者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手法的熟练程度相关。

    作者:张均锦(综述);陆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酮症倾向糖尿病病因及分型研究

    酮症倾向糖尿病( KPD)是一类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自发性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总称,既包括经典1A型糖尿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特发性糖尿病,也包括以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酮症起病的2型糖尿病。多种证据表明 KPD 是一类异质性疾病,KPD 患者在遗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β细胞功能储备上均存在差异。 KPD合理分型,对研究其病因、发病机制,及血糖接近正常的缓解期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宇洁(综述);邓志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气压循环治疗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气压循环治疗仪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糖尿病2科住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气压治疗组,每组6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降糖、改善循环等治疗,气压治疗组为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气压循环治疗仪物理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阈值振动检测仪测定的数值变化。结果治疗后气压治疗组 DPN情况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常规治疗组15例缓解,缓解率25.0%,气压治疗组32例缓解,缓解率53.3%,常规治疗组缓解率显著低于气压治疗组( 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气压循环物理治疗对DPN患者效果显著,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赵怡伟;任建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α-烯醇化酶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肿瘤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种与能量代谢有关的蛋白,这些蛋白可能提供促进肿瘤生长的正向环境,也可能参与对肿瘤抵抗和清除的防御反应。α-烯醇化酶( ENO1)作为一种多功能的蛋白,参与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发现,ENO1在头颈部肿瘤、呼吸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妇科肿瘤及其他相关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因此,ENO1可能成为预测某些肿瘤发生、发展、疗效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作者:陈小芸;刘会玲;张栋栋;范维(综述);郭钰珍(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