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α-烯醇化酶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陈小芸;刘会玲;张栋栋;范维(综述);郭钰珍(审校)

关键词:肿瘤, α-烯醇化酶, eno1基因
摘要:肿瘤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种与能量代谢有关的蛋白,这些蛋白可能提供促进肿瘤生长的正向环境,也可能参与对肿瘤抵抗和清除的防御反应。α-烯醇化酶( ENO1)作为一种多功能的蛋白,参与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发现,ENO1在头颈部肿瘤、呼吸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妇科肿瘤及其他相关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因此,ENO1可能成为预测某些肿瘤发生、发展、疗效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IL-10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且参与多种细胞生物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在儿童哮喘、结核病、肺炎支原体肺炎、呼吸系统病毒和细菌感染中,通过调节其他细胞因子的作用而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从而影响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目前已成功研制了重组IL-10肽病毒样颗粒疫苗,通过提高体内外IL-10的生物活性来治疗IL-10不足的相关疾病。

    作者:张华娟(综述);李悦;崔振泽(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Pin1抑制剂胡桃醌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 Adr增殖、迁移及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Pin1抑制剂胡桃醌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增殖、迁移及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方法培养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分别用不含药物的DMEM(对照组)、Pin1抑制剂胡桃醌处理(处理组),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周期、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blot检测 Cyclin E的蛋白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水平。结果处理组的G2/M期比例高于对照组(t=21.848,P<0.01),G0/G1比例、S 期比例低于对照组(t=6.234,6.658,均P <0.05),Cyclin E 蛋白含量、(A0-A24)/A0值低于对照组(t =17.586,26.679,均P<0.01),处理组细胞的上清液中VEGFA、VEGFB、VEGFC水平低于对照组(t=15.237,13.894,16.382,均P<0.01)。结论 Pin1抑制剂胡桃醌能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的增殖、迁移和血管新生能力,Pin1抑制剂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的备选药物。

    作者:王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低分子肝素对中国人群脓毒症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 LWMH)治疗脓毒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电子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3年6月,收集LWMH治疗脓毒症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学质量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进行评定,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99篇相关文献,经过进一步阅读文献内容后,终纳入8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合计449例患者。提取数据后,进行 Mete 分析。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WMH 治疗可以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 RR =0.62,95%CI 0.46~0.84,P=0.002];降低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 APACHEⅡ)评分[加权标准差(WMD)=-1.87,95%CI-2.87~-0.95,P <0.0001];提高患者的 D-二聚体水平[加权标准差(WMD)=-0.31,95%CI -0.57~-0.04,P=0.03];增加患者的血小板计数[WMD=15.05,95%CI 10.85~19.25,P<0.00001]。结论 LWMH治疗脓毒症,可以降病死率和 APACHEⅡ评分,提高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计数。

    作者:唐勇;甄玲玲;张蓓;安宏;马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多层螺旋CT对甲状腺结节显示能力的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与多层螺旋 CT(MSCT)对甲状腺结节的显示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CDUS、MSCT及临床资料。分别统计两种检查方法对甲状腺结节检出率的高低及对包膜、钙化及其内部密度均匀性的显示能力。结果5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手术病理共检出113枚结节,113枚结节均可见包膜,瘤周或瘤内有钙化灶43枚,无钙化灶的70枚瘤体内密度均匀32枚,不均匀38枚。术前 CDUS、MSCT 分别检出97枚(85.8%)、89枚(78.8%)结节,有包膜的结节分别为88枚(90.7%)、73枚(82.0%),有钙化灶结节分别为43枚、43枚(100.0%),结节内密度不均匀分别为37枚(68.5%)、21枚(45.6%)。术前CDUS与MSCT对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及对包膜及钙化的显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CDUS对瘤内密度均匀性显示能力优于MSCT(P<0.05)。结论 CDUS与MSCT对甲状腺结节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及显示能力,但CDUS对包膜、钙化及瘤内密度均匀性显示能力方面优于 MSCT, CDUS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晓红;葛鹏;侯明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血乳酸水平动态监测在ICU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平动态监测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 ICU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灵山县人民医院 ICU收治的122例危重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28 d后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73例)和死亡组(49例)。观察两组患者入ICU 6、24 h后的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 APACHEⅡ)评分及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患者6、24 h的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及 APACHEⅡ评分与死亡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24 h 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6、24 h)呈正相关,与乳酸清除率(6、24 h)呈负相关(P <0.05),≥9.0 mmol/L组和5.0~8.9 mmol/L 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2.5 mmol/L 组(χ2=19.69,12.80,P <0.01)和2.5~4.9 mmol/L组(χ2=15.17,8.80,P<0.01)。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是临床判断危重患者病情恶化程度及预后情况的有效指标。

    作者:黄可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预测循环衰竭患者的容量反应性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塌陷指数( cIVC)预测自主呼吸条件下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方法选取60例有自主呼吸的急性循环衰竭患者,根据补液后主动脉流速时间指数( VTI)的变化分组,VTI≥15%为有反应组(30例),VTI<15%为无反应组(30例),根据相应的 cIVC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然后再使用ROC曲线评估cIVC对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补液前后VTI分别为(12.5±4.2) cm、(15.9±4.1) cm;补液前 IVC的呼吸变异度分别为(23.1±18.3)%、(24.7±19.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 cIVC 预测急性循环衰竭患者容量液体反应性的 ROC 曲线下的面积为0.843(95%CI 0.62~0.84),佳界值为40%,特异度为68%,灵敏度为71%。结论对于有自主呼吸的急性循环衰竭患者,cIVC >40%可能提示有容量反应性,可予积极液体复苏。而cIVC<40%,补液需慎重。

    作者:麦叶;黄钰财;贺志飚;李瑞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胆结石性疾病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胆结石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27例肝胆结石性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47例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管镜外科保胆取石术( LACC)为 LACC 组,40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为LC组,40例患者行胆管镜外科保胆取石术( CC)为 CC 组;记录3组患者的住院和手术状况,并术后随访,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住院费用 LACC 组高(9247±339)元、LC组次之(8614±322)元、CC 组低(8130±40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LC组的平均手术时间(88±28) min 短,但出血量(112±22) mL 和血红蛋白损失量(17.4±2.1) g/L高;LACC组的手术时间长,(117±32)min,但出血量(87±18) mL 和血红蛋白损失量(7.4±2.1) g/L,均低;CC组手术时间(96±31) min、出血量(105±23) mL及血红蛋白损失量(13.5±1.9) g/L,均位于中间水平;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此外,LC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5%,显著高于 LACC 组的2.3%和 CC 组的17.5%( P <0.05);且LACC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C组(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胆结石性疾病,取石彻底、损伤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洪辉;王笃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急诊科接诊并进行心肺复苏的106例院前心脏停搏患者按照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进行分组,其中成功组55例、失败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心脏停搏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因素主要有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等。其中危险因素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OR =1.342,95%CI 1.124~1.741)和气管插管时间(>2 min)(OR=1.998,95%CI 1.342~2.685);保护因素为:电击除颤开始时间(≤5 min)(OR =1.532,95%CI 1.357~1.699)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标准量)(OR =2.142,95%CI 2.012~3.969)。结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院前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作者:谭宗林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自杀性急性中毒527例分析

    目的:分析自杀性中毒的规律、特征,探索防范和干预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527例自杀性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性别、年龄、职业、毒物种类等特点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毒以18~44岁年龄段多(61.5%);病例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工人多(65.6%),中学文化水平病例多(45.4%);自杀性中毒常见的毒物为农药和药物(80.8%),农药常见为有机磷农药、百草枯和杀鼠剂,药物中以安眠药、解热镇痛药和混合药物为主;城市自杀毒物多为药物,为24.5%(129/527),而农村多为农药,为25.6%(135/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中毒发生以7月病例达高峰(21.6%);病死率为3.0%(16/527)。结论中毒是常见的自杀方式,严格管理农药、药品及其他危险化学品,限制购买、使用,加强监管,避免自杀工具的随意获得,关注公众心理健康,建立自杀干预和预警机制,提供危机咨询和援助,是减少自杀性中毒发生的关键。

    作者:杨春燕;赵群远;马瑞芳;张颖;陈时;韩瑞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心肌缺血后心肌水肿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心肌水肿是缺血性心肌病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之一,磁共振成像( MRI)能评估缺血后心肌水肿的形态和程度。该文综述了MRI对缺血性心肌水肿的分析方法,阐述了其临床应用价值和局限性。其中,T2加权像、23 Na MRI可对心肌水肿的形态做出评价,而心肌水肿的弥散加权成像、T2映射、钆对比剂注射后早期成像等技术已日益成熟,可进一步定量评估组织水肿的程度,且能够先于形态学检测到心肌信号的变化。这些分析对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程发展及临床治疗结果的判定很有意义。

    作者:王芳;李晓娟(综述);刘鹏飞(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弱视的治疗进展

    弱视是眼科常见病,不仅使患儿视力低下,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双眼视觉功能的发育,从而影响患儿立体视的建立。部分弱视经过及时适当的治疗是可逆的,其疗效与年龄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在弱视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屈光矫正、遮盖疗法、药物治疗、压抑疗法、手术治疗、知觉学习及综合治疗等。不同类型的弱视治疗方案的选择各有不同。

    作者:赵倪(综述);张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随着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压力的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日益增长,其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冠心病的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血脂、血压、凝血功能等。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与冠心病关系密切,亚临床甲减常伴有高脂血症、高凝状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通过早期检测甲状腺功能对异常甲状腺功能患者及早干预可一定程度上影响冠心病的发展。

    作者:吴秀秀(综述);王大新;何胜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酮症倾向糖尿病病因及分型研究

    酮症倾向糖尿病( KPD)是一类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自发性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总称,既包括经典1A型糖尿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特发性糖尿病,也包括以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酮症起病的2型糖尿病。多种证据表明 KPD 是一类异质性疾病,KPD 患者在遗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β细胞功能储备上均存在差异。 KPD合理分型,对研究其病因、发病机制,及血糖接近正常的缓解期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宇洁(综述);邓志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早期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分析早期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0年3月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收治的34例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31例、T细胞淋巴瘤3例,均为Ⅰ~Ⅱ期。18例给予放疗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即先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吡星、泼尼松等药组成( CHOP)方案化疗3~4个周期,序贯受累野放疗,放疗后再给予2~3个周期CHOP方案化疗,16例采用单纯放疗。近期疗效根据恶性淋巴瘤 Cheson 疗效判定标准评价。结果34例患者确诊前被误诊18例,误诊率为52.9%。34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近期总有效率均为100.0%。综合治疗组3年生存率为88.9%(16/18),单纯放疗组为75.0%(12/16),但单纯放疗组37.5%(6/18)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给予CHOP方案化疗的66.7%(12/18)获近期缓解。综合治疗组口腔干燥症、牙齿脱落、面部肌肉萎缩、口腔溃疡发生率均低于单纯放疗组[16.7%(3/18)比93.8%(15/16),11.1%(2/18)比50.0%(8/16),0.9%(1/18)比37.5%(6/16),0.9%(1/18)比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容易被误诊、误治,综合治疗较单纯放疗后期放射性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丁富强;乔红梅;杨永宏;段新虎;王波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亲环素A与慢性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

    在全球范围内,心力衰竭仍然是一个常见的、致残的、致死性的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和早期患高血压、缺血性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人口的存活,心力衰竭负担逐渐加重,与此同时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治如在无症状综合征期改善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报道也不断增多。新研究表明,亲环素A通过CD147分子、血管紧张素Ⅱ等在心血管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有可能成为心力衰竭研究的新靶点。

    作者:周丽平(综述);吴士礼;包宗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罗哌卡因术毕切口浸润在腰椎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腰椎手术全身麻醉术毕切口浸润罗哌卡因对术后镇痛及镇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腰椎手术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试验组手术结束后用罗哌卡因在切口处逐层浸润,对照组手术结束后用0.9%NaCl溶液在切口处逐层浸润。记录患者拔管后即刻及术后4、8、12、24 h 视觉模拟量表( 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结果,以及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拔管后即刻及术后2、4、8、12 h VAS 评分为(1.2±0.6)分,(1.3±0.9)分,(2.3±1.0)分,(3.3±1.3)分,(3.0±1.1)分,(2.6±1.0)分;(2.6±1.0)分,(3.4±1.3)分,(3.8±1.5)分,(4.0±1.4)分,(4.5±1.1)分,(2.8±1.0)分,Ramsay 分别为(2.2±0.3)分,(2.3±0.9)分,(2.5±0.7)分,(2.3±0.6)分,(2.2±0.8)分,(2.3±0.7)分;(3.6±0.8)分,(3.3±0.7)分,(3.5±0.6)分,(3.6±1.0)分,(3.5±0.8)分,(3.4±0.9)分。试验组拔管后即刻及术后2、4、8、12 h VAS和 Ramsay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6%和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腰椎手术术毕用罗哌卡因逐层浸润手术切口可明显降低术后早期VAS评分,镇痛效果明显。

    作者:杨晓瑞;钟坤根;李琳;郝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新进展

    重型颅脑损伤( SHI)患者伤后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消耗明显增加,机体处于明显的负氮平衡状态及严重的全身代谢紊乱,导致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增加,如不能及时补充营养,可加重患者继发性脑损害,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全身代谢及负氮平衡,不仅有利于机体的修复,还有利于减少病残和死亡。该文就SHI的代谢特点、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黄鹏(综述);黄寨(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 NIHSS)评分法分为NIHSS轻型、NIHSS中型和NIHSS重型,根据患者不同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浆NT-proBNP表达水平。结果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经NIHSS评分,轻型18例、中型40例、重型27例,随着 NIHSS 评分逐渐升高,血浆NT-proBNP 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死亡15例,存活70例,死亡组患者血浆NT-proBN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 P<0.01)。结论血浆NT-proBNP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有效实验室指标。

    作者:陈德宣;杨晓颖;张洁;于振宇;金叶;夏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产前应激对子代行为及神经生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人类神经内分泌系统在胎儿时期已经发育较为完整,因此生命早期环境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发育,以及成年后个体行为、情绪和机体功能等都具有深远影响。如果妊娠期间母代受到长期的情绪困扰或压力,可影响子代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导致子代智力活动和语言发育轻微受损及行为异常。该文就产前应激对子代的行为及神经生化的影响作简要概述,以期为产前应激相关工作的展开进行理论铺垫。

    作者:朱德豪;魏盛(综述);薛玲(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磷酸肌酸在围生期的应用

    磷酸肌酸广泛应用于各科临床,而且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近年来磷酸肌酸在围生期的应用研究发现,磷酸肌酸在孕期可改善胎儿宫内缺氧状态,在胎儿生长发育中保护神经系统,补充外源性的磷酸肌酸可使心力衰竭孕妇心肌收缩力增加,从而改善其心脏功能。另外,磷酸肌酸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出生后低血糖、治疗发生窒息新生儿的心肌损伤,提示磷酸肌酸对维护母婴健康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作用,在产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作者:吕丽贤;张陈彦;安雪丽;张铭娜(综述);张立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