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倪(综述);张黎(审校)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胆结石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27例肝胆结石性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47例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管镜外科保胆取石术( LACC)为 LACC 组,40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为LC组,40例患者行胆管镜外科保胆取石术( CC)为 CC 组;记录3组患者的住院和手术状况,并术后随访,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住院费用 LACC 组高(9247±339)元、LC组次之(8614±322)元、CC 组低(8130±40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LC组的平均手术时间(88±28) min 短,但出血量(112±22) mL 和血红蛋白损失量(17.4±2.1) g/L高;LACC组的手术时间长,(117±32)min,但出血量(87±18) mL 和血红蛋白损失量(7.4±2.1) g/L,均低;CC组手术时间(96±31) min、出血量(105±23) mL及血红蛋白损失量(13.5±1.9) g/L,均位于中间水平;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此外,LC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5%,显著高于 LACC 组的2.3%和 CC 组的17.5%( P <0.05);且LACC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C组(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胆结石性疾病,取石彻底、损伤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洪辉;王笃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血清炎性因子联合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海军总医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 SAP)、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及体检的健康者各40例,分别纳入研究的 SAP 组、UAP 组、NSTEMI 组、STEMI 组和对照组,检测心肌酶谱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T)及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的水平。结果五组受试者心肌酶谱(CK-MB、hs-cTnT)及炎性因子( CRP、MMP9、TIMP1、MMP9/TIMP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SAP 组、UAP 组、NSTEMI组、STEMI组CK-MB为(8.2±0.9) U/L,(8.5±1.1) U/L,(9.2±1.4) U/L,(29.2±4.6) U/L,(71.3±10.4) U/L;hs-cTnT 为(4.3±0.6) ng/L,(4.7±0.5) ng/L,(5.1±0.7) ng/L,(21.8±4.6) ng/L,(34.2±6.3) ng/L。 SAP 组、UAP 组与对照组心肌酶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STEMI组、STE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UAP组与 SAP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NSTEMI组、STEMI 组显著高于 SAP 组( P <0.05);NSTEMI 组、STEMI 组显著高于 UAP 组( P <0.05);STEMI组显著高于 NSTEMI 组(P <0.05)。对照组、SAP 组、UAP 组、NSTEMI 组、STEMI 组CRP为(5.1±0.7) mg/L,(5.3±0.6) mg/L,(11.8±2.4) mg/L,(31.2±4.2) mg/L,(55.8±6.9) mg/L;MMP9为(14.8±2.1)μg/L,(16.3±2.8)μg/L,(28.4±4.2)μg/L,(40.6±5.9)μg/L,(66.8±9.2)μg/L;TIMP1为(49.2±6.2)μg/L,(48.5±6.8)μg/L,(32.4±5.4)μg/L,(24.4±3.5)μg/L,(15.9±2.4)μg/L;MMP9/TIMP1为0.30±0.08,0.31±0.07,0.87±0.11,1.66±0.19,4.20±0.52。炎性因子: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UAP 组、NSTEMI 组、STE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UAP 组、NSTEMI 组、STEMI 组显著高于 SAP 组( P <0.05);NSTEMI组、STEMI组显著高于UAP组( P<0.05);STEMI组显著高于NSTEMI组( 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CRP、MMP9和TIMP1水平在UAP 阶段即出现明显异常,联合检测是早期诊断疾病的理想指标。
作者:臧贵明;曹毅;王洪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解剖要点及手术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来宾市人民医院的40例正常成人腰椎磁共振成像( MRI)图片(男女各20例),并测定与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合所测得数据在经甲醛浸泡的6具成人尸体上模拟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术(试验组),术后沿入路经椎间隙进行横断面解剖,观察入路的解剖毗邻关系,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在另6具成人尸体上常规行后路椎间融合术(对照组),同样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结果①经测定,男、女两组 L3~4、L4~5测得的各项数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的面积与对照组行常规后路椎间融合术间融合的面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融合面积均达30%以上;③沿克氏针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腰大肌的过程中未见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在侧方经皮外侧入路的手术操作区域,存在着一个由腰节段血管、腰神经、交感干组成的大小约为29 mm ×30 mm的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区域,为侧方经皮外侧入路手术操作的“安全范围”。结论经皮后外侧入路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是相对安全的,并椎间融合面积达到临床要求。术前在MRI图片上测定的个体化数据,对该术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向敏;杨文彬;何菊鲜;韦国平;王成日;覃鑫;刘意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首次提出疾病中体细胞突变和甲基化改变。这个观点总结了本领域的新发现和对肿瘤影响。从患者仅有的10%~15%基因突变到低频率相对大范围基因突变,基因组的研究揭示了疾病显著的分子异质性。 NOTCH1和SF3B1突变启动了疾病进展。广泛的基因组研究显示CLL转变和增强子区大范围低甲基化有关。这种表观遗传学程序保留了原始和记忆B细胞起源假设。 CLL表观遗传学和基因组研究为更多个体化诊断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前景。
作者:刘宇宏;李晓勇(综述);张王刚(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华法林抗凝应用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择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华法林抗凝,初始计量为3 mg/d,根据国际标准化率维持于2.0~3.0调整剂量,维持1周。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200 mg/d,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3例发生出血,对照组4例发生出血,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8%(1/36)比8.3%(3/36)、2.8%(1/36)比8.3%(3/36)、5.6%(2/36)比16.7%(6/36),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1%(4/36)比30.6%(11/36),P<0.05]。结论华法林应用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效果较佳,安全、有效。
作者:陈晖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挑战,既要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又要尽量保留运动语言等重要神经功能。近年来诸多新技术的应用使手术有了改观,多模态神经导航引入了功能磁共振成像以及神经纤维束的影像,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术中磁共振成像及术中超声的优势是实时成像;清醒开颅及皮质电刺激术中功能作图技术评估神经功能佳;应用肿瘤特异性荧光成像可在术中依靠荧光辨别肿瘤组织。以上新策略改善了手术效果,给患者带来福音。
作者:孙立军;王虎(综述);亢建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肿瘤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种与能量代谢有关的蛋白,这些蛋白可能提供促进肿瘤生长的正向环境,也可能参与对肿瘤抵抗和清除的防御反应。α-烯醇化酶( ENO1)作为一种多功能的蛋白,参与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发现,ENO1在头颈部肿瘤、呼吸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妇科肿瘤及其他相关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因此,ENO1可能成为预测某些肿瘤发生、发展、疗效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作者:陈小芸;刘会玲;张栋栋;范维(综述);郭钰珍(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2月新乐市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乳果糖组和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各50例。乳果糖组使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每次15 mL口服,每日2次,维持治疗28 d;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在乳果糖组基础上加用匹维溴铵治疗,每次50 mg 口服,每日3次,进餐时服用,维持治疗28 d。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不良反应、治疗后的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等情况。结果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2.0%,乳果糖组为68.0%,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乳果糖组(χ2=7.295,P<0.05);治疗后,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平均排便次数显著高于乳果糖组[(7.4±2.1)次/周比(4.7±2.0)次/周,P <0.05]。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治疗后有82.0%的患者粪便性状恢复至Ⅳ~Ⅴ级,高于乳果糖组62.0%,两组治疗后粪便性状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2例(4.0%)患者出现腹泻排Ⅶ型水样便,对照组1例(2.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临床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
作者:郭丽霞;周雷贵 刊期: 2015年第13期
超声斑点追踪测量三尖瓣环位移是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一种简单、准确、快速的新方法,对图像质量要求不高,目前在临床上已开始应用。此方法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准确性高,与右心功能指标相关性好,适用于多种疾病对右心室收缩功能影响的评价。目前已应用于正常人、耐力训练者、肺动脉高压患者、尿毒症、糖尿病及心脏术后患者右心室功能的评价,还可用于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存活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彭于东(综述);徐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臭氧联合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是拒绝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射频热凝组和臭氧联合射频组,各40例。射频热凝组行射频热凝术治疗,臭氧联合射频组在射频热凝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臭氧髓核氧化术。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法、改良MacNab方法和远红外热成像检查患者双下肢红外热图温差3种方法观察术后疗效。结果射频热凝组和臭氧联合射频组治疗前 VAS 评分、双下肢红外热图温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射频热凝组的 VAS 评分显著高于臭氧联合射频组[(4.2±1.1)比(2.9±1.3)](P<0.01);双下肢红外热图温差显著高于臭氧联合射频组[(0.42±0.05)℃比(0.32±0.02)℃](P<0.01)。射频热凝组总有效率为72.5%,臭氧联合射频组总有效率为92.5%,臭氧联合射频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射频热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臭氧联合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单纯采用射频治疗的疗效更佳,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下肢血供。
作者:杨振玲;乔长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青光眼是以特征性视神经损伤和视功能损害为特点的一类疾病,病理性高眼压是主要危险因素。在青光眼治疗方面,既要降低眼压,又要保护视神经。视神经损伤的机制是神经节细胞的凋亡,能阻止或延缓神经节细胞凋亡的方法称为青光眼的视神经保护治疗。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抗青光眼药物、热激蛋白、神经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及基因治疗和中医药等研究。
作者:张金军(综述);董丽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心肌能量代谢是影响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重要因素。曲美他嗪作为调节心肌能量代谢药物,通过降低游离脂肪酸的氧化速率,减轻线粒体内钙聚积,使心肌细胞内氧自由基产生减少,发挥线粒体保护、抗氧化应激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从而发挥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维持ATP的产生和缺血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及收缩功能。临床广泛应用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等的治疗。
作者:张莹(综述);史大卓(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在所有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和卒中,1/5发生于后循环供血区。后循环缺血性事件尽管很重要,但受到的关注远不如颈动脉供血区。近的研究表明,后循环缺血性事件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高,特别是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者,因此有效的二级预防很重要。有效的二级预防需要准确的临床诊断、探查根本病因以及有效的内科、外科或神经介入治疗,但新近的研究结果正在改进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该文主要关注后循环卒中和TIA 的诊断、辅助检查和二级预防以及近来的一些进展。
作者:关景霞(综述);卢祖能(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急诊科接诊并进行心肺复苏的106例院前心脏停搏患者按照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进行分组,其中成功组55例、失败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心脏停搏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因素主要有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等。其中危险因素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OR =1.342,95%CI 1.124~1.741)和气管插管时间(>2 min)(OR=1.998,95%CI 1.342~2.685);保护因素为:电击除颤开始时间(≤5 min)(OR =1.532,95%CI 1.357~1.699)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标准量)(OR =2.142,95%CI 2.012~3.969)。结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院前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作者:谭宗林 刊期: 2015年第13期
酮症倾向糖尿病( KPD)是一类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自发性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总称,既包括经典1A型糖尿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特发性糖尿病,也包括以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酮症起病的2型糖尿病。多种证据表明 KPD 是一类异质性疾病,KPD 患者在遗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β细胞功能储备上均存在差异。 KPD合理分型,对研究其病因、发病机制,及血糖接近正常的缓解期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宇洁(综述);邓志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鼻咽癌的病因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策略与其他头颈部肿瘤具有明显差别。鼻咽癌早期患者采用单纯根治性放疗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局部晚期则多选择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但部分化疗药物不良反应较大,使患者耐受性及依从性差。分子靶向药物具有低毒性及高度特异性的特点,有望成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的新选择。
作者:李欢欢(综述);张丽珍(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且参与多种细胞生物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在儿童哮喘、结核病、肺炎支原体肺炎、呼吸系统病毒和细菌感染中,通过调节其他细胞因子的作用而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从而影响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目前已成功研制了重组IL-10肽病毒样颗粒疫苗,通过提高体内外IL-10的生物活性来治疗IL-10不足的相关疾病。
作者:张华娟(综述);李悦;崔振泽(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平动态监测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 ICU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灵山县人民医院 ICU收治的122例危重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28 d后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73例)和死亡组(49例)。观察两组患者入ICU 6、24 h后的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 APACHEⅡ)评分及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患者6、24 h的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及 APACHEⅡ评分与死亡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24 h 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6、24 h)呈正相关,与乳酸清除率(6、24 h)呈负相关(P <0.05),≥9.0 mmol/L组和5.0~8.9 mmol/L 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2.5 mmol/L 组(χ2=19.69,12.80,P <0.01)和2.5~4.9 mmol/L组(χ2=15.17,8.80,P<0.01)。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是临床判断危重患者病情恶化程度及预后情况的有效指标。
作者:黄可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人类神经内分泌系统在胎儿时期已经发育较为完整,因此生命早期环境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发育,以及成年后个体行为、情绪和机体功能等都具有深远影响。如果妊娠期间母代受到长期的情绪困扰或压力,可影响子代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导致子代智力活动和语言发育轻微受损及行为异常。该文就产前应激对子代的行为及神经生化的影响作简要概述,以期为产前应激相关工作的展开进行理论铺垫。
作者:朱德豪;魏盛(综述);薛玲(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致死性损伤。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随着脊髓损伤修复机制研究的深入和临床救治水平的提高,需要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目前已有重物坠落法模型、钳夹模型、牵拉损伤模型等多种动物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形式脊髓损伤,为研究各类脊髓损伤的神经修复机制提供条件。该文就脊髓损伤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合理选用模型及制作与临床各类脊髓损伤发病机制更为接近的动物实验模型提供参考。
作者:李经辉;刘禹(综述);余化霖(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