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郭丽霞;周雷贵

关键词:慢性功能性便秘, 匹维溴铵, 乳果糖
摘要:目的:探讨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2月新乐市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乳果糖组和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各50例。乳果糖组使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每次15 mL口服,每日2次,维持治疗28 d;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在乳果糖组基础上加用匹维溴铵治疗,每次50 mg 口服,每日3次,进餐时服用,维持治疗28 d。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不良反应、治疗后的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等情况。结果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2.0%,乳果糖组为68.0%,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乳果糖组(χ2=7.295,P<0.05);治疗后,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平均排便次数显著高于乳果糖组[(7.4±2.1)次/周比(4.7±2.0)次/周,P <0.05]。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治疗后有82.0%的患者粪便性状恢复至Ⅳ~Ⅴ级,高于乳果糖组62.0%,两组治疗后粪便性状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2例(4.0%)患者出现腹泻排Ⅶ型水样便,对照组1例(2.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临床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炎性因子联合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血清炎性因子联合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海军总医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 SAP)、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及体检的健康者各40例,分别纳入研究的 SAP 组、UAP 组、NSTEMI 组、STEMI 组和对照组,检测心肌酶谱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T)及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的水平。结果五组受试者心肌酶谱(CK-MB、hs-cTnT)及炎性因子( CRP、MMP9、TIMP1、MMP9/TIMP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SAP 组、UAP 组、NSTEMI组、STEMI组CK-MB为(8.2±0.9) U/L,(8.5±1.1) U/L,(9.2±1.4) U/L,(29.2±4.6) U/L,(71.3±10.4) U/L;hs-cTnT 为(4.3±0.6) ng/L,(4.7±0.5) ng/L,(5.1±0.7) ng/L,(21.8±4.6) ng/L,(34.2±6.3) ng/L。 SAP 组、UAP 组与对照组心肌酶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STEMI组、STE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UAP组与 SAP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NSTEMI组、STEMI 组显著高于 SAP 组( P <0.05);NSTEMI 组、STEMI 组显著高于 UAP 组( P <0.05);STEMI组显著高于 NSTEMI 组(P <0.05)。对照组、SAP 组、UAP 组、NSTEMI 组、STEMI 组CRP为(5.1±0.7) mg/L,(5.3±0.6) mg/L,(11.8±2.4) mg/L,(31.2±4.2) mg/L,(55.8±6.9) mg/L;MMP9为(14.8±2.1)μg/L,(16.3±2.8)μg/L,(28.4±4.2)μg/L,(40.6±5.9)μg/L,(66.8±9.2)μg/L;TIMP1为(49.2±6.2)μg/L,(48.5±6.8)μg/L,(32.4±5.4)μg/L,(24.4±3.5)μg/L,(15.9±2.4)μg/L;MMP9/TIMP1为0.30±0.08,0.31±0.07,0.87±0.11,1.66±0.19,4.20±0.52。炎性因子: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UAP 组、NSTEMI 组、STE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UAP 组、NSTEMI 组、STEMI 组显著高于 SAP 组( P <0.05);NSTEMI组、STEMI组显著高于UAP组( P<0.05);STEMI组显著高于NSTEMI组( 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CRP、MMP9和TIMP1水平在UAP 阶段即出现明显异常,联合检测是早期诊断疾病的理想指标。

    作者:臧贵明;曹毅;王洪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晚期结直肠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靶向治疗在其治疗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中的关键环节,针对新生血管的靶向药物在肿瘤综合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在临床中被批准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抗血管药物主要有贝伐单抗、阿柏西普、瑞格非尼等。该文就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晚期结直肠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伟林(综述);闻浩(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早期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分析早期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0年3月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收治的34例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31例、T细胞淋巴瘤3例,均为Ⅰ~Ⅱ期。18例给予放疗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即先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吡星、泼尼松等药组成( CHOP)方案化疗3~4个周期,序贯受累野放疗,放疗后再给予2~3个周期CHOP方案化疗,16例采用单纯放疗。近期疗效根据恶性淋巴瘤 Cheson 疗效判定标准评价。结果34例患者确诊前被误诊18例,误诊率为52.9%。34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近期总有效率均为100.0%。综合治疗组3年生存率为88.9%(16/18),单纯放疗组为75.0%(12/16),但单纯放疗组37.5%(6/18)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给予CHOP方案化疗的66.7%(12/18)获近期缓解。综合治疗组口腔干燥症、牙齿脱落、面部肌肉萎缩、口腔溃疡发生率均低于单纯放疗组[16.7%(3/18)比93.8%(15/16),11.1%(2/18)比50.0%(8/16),0.9%(1/18)比37.5%(6/16),0.9%(1/18)比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容易被误诊、误治,综合治疗较单纯放疗后期放射性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丁富强;乔红梅;杨永宏;段新虎;王波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脊髓损伤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致死性损伤。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随着脊髓损伤修复机制研究的深入和临床救治水平的提高,需要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目前已有重物坠落法模型、钳夹模型、牵拉损伤模型等多种动物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形式脊髓损伤,为研究各类脊髓损伤的神经修复机制提供条件。该文就脊髓损伤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合理选用模型及制作与临床各类脊髓损伤发病机制更为接近的动物实验模型提供参考。

    作者:李经辉;刘禹(综述);余化霖(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精神分裂症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均与社会-心理-生物代谢因素有关,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在遗传和神经发育缺陷基础上产生的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异常较常见。自1960年以来,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肥胖等不良反应受到大家的关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糖异常则较少有报道,患者在治疗前的代谢状况未引起重视。糖尿病是世界各国成人的常见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一般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肥胖、饮食习惯、环境因素及感染等因素有关,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被阐明。

    作者:朱晓丹(综述);匡洪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医学女硕士研究生性行为现状及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认知调查

    目的:调查医学全日制女硕士研究生性行为现状及对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的认知,为HPV及宫颈癌的预防和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某综合型大学医学院按研一、研二、研三3个年级分别随机抽取103例医学专业全日制女硕士研究生,共309名,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00份。56.3%(169/300)有性行为经历,33.7%(101/300)无性行为经历,10.0%(30/300)不愿透露相关信息。21.9%(37/169)在年龄<20岁开始性行为,34.9%(59/169)选择非避孕套等其他避孕法。 HPV知晓率为100%(300/300),宫颈癌筛查知晓率为94.3%(283/300),HPV疫苗知晓率为54.3%(163/300),且认知水平随年级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医学女硕士研究生对宫颈癌患病危险因素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医学女硕士研究生接种HPV疫苗的意愿呈一般水平,有性行为经历的女生更愿意接种 HPV疫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医学女硕士研究生虽然对 HPV 的知晓率很高,但对HPV疫苗、HPV感染等相关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应对其加强健康教育,使之对 HPV 相关知识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作者:陈玲;谷灿;廖淑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

    在所有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和卒中,1/5发生于后循环供血区。后循环缺血性事件尽管很重要,但受到的关注远不如颈动脉供血区。近的研究表明,后循环缺血性事件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高,特别是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者,因此有效的二级预防很重要。有效的二级预防需要准确的临床诊断、探查根本病因以及有效的内科、外科或神经介入治疗,但新近的研究结果正在改进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该文主要关注后循环卒中和TIA 的诊断、辅助检查和二级预防以及近来的一些进展。

    作者:关景霞(综述);卢祖能(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

    目的:观察华法林抗凝应用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择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华法林抗凝,初始计量为3 mg/d,根据国际标准化率维持于2.0~3.0调整剂量,维持1周。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200 mg/d,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3例发生出血,对照组4例发生出血,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8%(1/36)比8.3%(3/36)、2.8%(1/36)比8.3%(3/36)、5.6%(2/36)比16.7%(6/36),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1%(4/36)比30.6%(11/36),P<0.05]。结论华法林应用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效果较佳,安全、有效。

    作者:陈晖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新进展

    重型颅脑损伤( SHI)患者伤后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消耗明显增加,机体处于明显的负氮平衡状态及严重的全身代谢紊乱,导致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增加,如不能及时补充营养,可加重患者继发性脑损害,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全身代谢及负氮平衡,不仅有利于机体的修复,还有利于减少病残和死亡。该文就SHI的代谢特点、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黄鹏(综述);黄寨(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磷酸肌酸在围生期的应用

    磷酸肌酸广泛应用于各科临床,而且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近年来磷酸肌酸在围生期的应用研究发现,磷酸肌酸在孕期可改善胎儿宫内缺氧状态,在胎儿生长发育中保护神经系统,补充外源性的磷酸肌酸可使心力衰竭孕妇心肌收缩力增加,从而改善其心脏功能。另外,磷酸肌酸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出生后低血糖、治疗发生窒息新生儿的心肌损伤,提示磷酸肌酸对维护母婴健康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作用,在产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作者:吕丽贤;张陈彦;安雪丽;张铭娜(综述);张立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促纤维化/抗纤维化因子失衡与肾脏纤维化

    肾脏纤维化基本病理过程是细胞外基质过多地积聚、沉积及降解不足。主要的致纤维化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的活化或转变,产生大量的细胞外基质;而主要的抗纤维化细胞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从而抑制肾小球系膜及间质纤维化。目前认为促纤维化与抗纤维化细胞因子的失衡是肾脏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作者:王延叶(综述);于为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近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在多认为主要是由代谢紊乱导致的氧化应激、血管性缺血缺氧、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治疗应在血糖控制的基础上,应用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抗氧化、抑制山梨醇生成等药物,临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年中医治疗DPN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于其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方药、作用机制等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吕树泉;张淑芳(综述);苏秀海(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钙离子通道与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关于房颤发生的分子和离子机制的研究已有很多。众多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内的钙超载对房颤的发生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心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则与细胞内钙超载的形成密切相关。该文就钙超载、L型钙通道和T型钙通道的表达及功能变化与房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房颤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作者:黄燕(综述);黄从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亲环素A与慢性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

    在全球范围内,心力衰竭仍然是一个常见的、致残的、致死性的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和早期患高血压、缺血性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人口的存活,心力衰竭负担逐渐加重,与此同时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治如在无症状综合征期改善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报道也不断增多。新研究表明,亲环素A通过CD147分子、血管紧张素Ⅱ等在心血管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有可能成为心力衰竭研究的新靶点。

    作者:周丽平(综述);吴士礼;包宗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介入栓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予以有效的干预,以提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0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治疗的170例非小细胞肺癌住院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运用介入栓塞治疗,以5年生存期为准,分析影响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5年的生存例数为39例,而在5年内死亡有131例。影响介入栓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远期疗效的高危因素有病理分型( OR =7.254,95%CI 1.321~28.044)、肿瘤淋巴结转移(OR =8.382,95%CI 1.464~27.832)、肿瘤低分化(OR =8.173,95%CI 1.503~26.042)。结论肿瘤的病理分型、肿瘤淋巴结转移、肿瘤低分化等均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早期综合治疗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

    作者:周英雪;黄连军;李杰;付佳青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 VDAC)位于线粒体外膜,形成了线粒体和代谢产物之间的分界,作为“守门员”控制着代谢产物的进出以及线粒体与其他细胞器的对话,同时,VDAC 也是线粒体介导凋亡的关键成员。除了调节线粒体的代谢和产能功能,VDAC 通过与不同配体和蛋白相互作用,作为细胞生存和死亡信号的汇聚点,这些功能可能使VDAC成为合理的新治疗发展的靶点。现就哺乳动物VDAC蛋白(尤其是VDAC1)的结构、功能、与相关蛋白的关系以及 VDAC 参与的疾病作一综述。

    作者:戴琼艳(综述);段满林(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玻璃陶瓷嵌体在Ⅱ类洞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CEREC(瓷睿刻) AC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 CAD/CAM)系统制作的玻璃陶瓷嵌体修复磨牙Ⅱ类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口腔门诊收治的牙体缺损需制备Ⅱ类洞患者60例(78颗磨牙),使用 CEREC AC CAD/CAM系统制作玻璃陶瓷嵌体,修复后追踪观察3个月、6个月、1年,按照改良美国公共卫生服务标准进行临床评价,并比较修复第1磨牙和第2磨牙缺损的成功率。结果玻璃陶瓷嵌体修复1年成功率达到96.0%,第1磨牙和第2磨牙嵌体修复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EREC AC CAD/CAM系统制作玻璃陶瓷嵌体修复后磨牙Ⅱ类洞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姚娜;贾立辉;张宁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临床研究现状

    手法复位是目前肩关节脱位临床为常用的复位方法,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损伤小,疗效肯定。杠杆法利用杠杠支点,省力快捷,但局部软组织的应力较大,并发症多,适用范围小;重力法无需寻找杠杠支点,利用重力进行牵引,节省人力,但所需时间较长,对场地设备要求高,不适用于现场急救;牵拉法临床为常用,操作简便,对局部软组织损伤小,对场地设备要求低,适用于现场急救,但复位成功率相对较低,与术者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手法的熟练程度相关。

    作者:张均锦(综述);陆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急诊科接诊并进行心肺复苏的106例院前心脏停搏患者按照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进行分组,其中成功组55例、失败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心脏停搏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因素主要有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等。其中危险因素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OR =1.342,95%CI 1.124~1.741)和气管插管时间(>2 min)(OR=1.998,95%CI 1.342~2.685);保护因素为:电击除颤开始时间(≤5 min)(OR =1.532,95%CI 1.357~1.699)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标准量)(OR =2.142,95%CI 2.012~3.969)。结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院前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作者:谭宗林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骨皮质切开术加速正畸牙移动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正畸医师采用骨皮质切开术辅助加速正畸牙移动以缩短治疗时间。骨皮质切开后快速牙移动的理论基础与局部加速现象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该技术可以使正畸治疗时间缩短为传统治疗时间的1/2~1/3,并且牙根吸收减少,牙槽骨量增加,且复发较低,适用于大部分错牙合畸形。尽管骨皮质切开加速牙移动有诸多优点,但尚不能作为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对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缺乏完善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韦溅萍(综述);马佳君;张锡忠(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