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促纤维化/抗纤维化因子失衡与肾脏纤维化

王延叶(综述);于为民(审校)

关键词:肾脏纤维化,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转化生长因子β, 肝细胞生长因子
摘要:肾脏纤维化基本病理过程是细胞外基质过多地积聚、沉积及降解不足。主要的致纤维化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的活化或转变,产生大量的细胞外基质;而主要的抗纤维化细胞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从而抑制肾小球系膜及间质纤维化。目前认为促纤维化与抗纤维化细胞因子的失衡是肾脏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产前应激对子代行为及神经生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人类神经内分泌系统在胎儿时期已经发育较为完整,因此生命早期环境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发育,以及成年后个体行为、情绪和机体功能等都具有深远影响。如果妊娠期间母代受到长期的情绪困扰或压力,可影响子代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导致子代智力活动和语言发育轻微受损及行为异常。该文就产前应激对子代的行为及神经生化的影响作简要概述,以期为产前应激相关工作的展开进行理论铺垫。

    作者:朱德豪;魏盛(综述);薛玲(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局部晚期鼻咽癌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的病因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策略与其他头颈部肿瘤具有明显差别。鼻咽癌早期患者采用单纯根治性放疗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局部晚期则多选择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但部分化疗药物不良反应较大,使患者耐受性及依从性差。分子靶向药物具有低毒性及高度特异性的特点,有望成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的新选择。

    作者:李欢欢(综述);张丽珍(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地佐辛在预防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地佐辛在预防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全身麻醉手术的98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在手术结束前30 min,生理盐水组注射生理盐水,而地佐辛组以同样的方法注射地佐辛注射液0.1 mg/kg。对比两组患者苏醒期的躁动情况、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5 min 后呼吸频率、睁眼时间等项目,以评价麻醉效果。结果地佐辛组术后5、15、25 min 躁动率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4.1%(2/49)比46.9%(23/49),χ2=23.681,P <0.05;6.1%(3/49)比55.1%(27/49),χ2=27.671,P <0.05;8.2%(4/49)比59.2%(29/49),χ2=28.555,P<0.05]。地佐辛组呼吸恢复时间和睁眼时间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3±1.5) min 比(4.9±1.3) min,(8.7±2.2) min 比(8.1±2.5) min,均P>0.05]。结论地佐辛具有良好的预防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

    作者:毕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

    在所有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和卒中,1/5发生于后循环供血区。后循环缺血性事件尽管很重要,但受到的关注远不如颈动脉供血区。近的研究表明,后循环缺血性事件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高,特别是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者,因此有效的二级预防很重要。有效的二级预防需要准确的临床诊断、探查根本病因以及有效的内科、外科或神经介入治疗,但新近的研究结果正在改进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该文主要关注后循环卒中和TIA 的诊断、辅助检查和二级预防以及近来的一些进展。

    作者:关景霞(综述);卢祖能(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临床研究现状

    手法复位是目前肩关节脱位临床为常用的复位方法,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损伤小,疗效肯定。杠杆法利用杠杠支点,省力快捷,但局部软组织的应力较大,并发症多,适用范围小;重力法无需寻找杠杠支点,利用重力进行牵引,节省人力,但所需时间较长,对场地设备要求高,不适用于现场急救;牵拉法临床为常用,操作简便,对局部软组织损伤小,对场地设备要求低,适用于现场急救,但复位成功率相对较低,与术者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手法的熟练程度相关。

    作者:张均锦(综述);陆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促纤维化/抗纤维化因子失衡与肾脏纤维化

    肾脏纤维化基本病理过程是细胞外基质过多地积聚、沉积及降解不足。主要的致纤维化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的活化或转变,产生大量的细胞外基质;而主要的抗纤维化细胞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从而抑制肾小球系膜及间质纤维化。目前认为促纤维化与抗纤维化细胞因子的失衡是肾脏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作者:王延叶(综述);于为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73例,依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及高血压分级情况进行分组,其中单纯冠心病(A组)43例,合并高血压Ⅰ级(B组)45例,合并高血压Ⅱ级(C组)44例,合并高血压Ⅲ级(D组)41例,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统计各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包括NN间期标准差(SDNN)、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 SDANN)、NN间期标准差均值( ASDNN),分析各组数据间差异。结果 SDNN、SDANN和ASDNN在A、B、C、D四组分别为(122±20) ms、(109±19) ms、(99±16) ms、(87±13) ms,(110±18) ms、(96±17) ms、(85±14) ms、(76±13) ms及(67±12) ms、(58±10) ms、(50±9) ms、(43±8) ms,两两比较显示,A组各指标高于B、C、D组,B组各指标高于C、D组,C组各指标高于 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较单纯冠心病患者更加严重,随着高血压病等级增高,心率变异性降低,临床应引起重视。

    作者:徐心怡;陈欣然;马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超声斑点追踪测量三尖瓣环位移的应用进展

    超声斑点追踪测量三尖瓣环位移是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一种简单、准确、快速的新方法,对图像质量要求不高,目前在临床上已开始应用。此方法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准确性高,与右心功能指标相关性好,适用于多种疾病对右心室收缩功能影响的评价。目前已应用于正常人、耐力训练者、肺动脉高压患者、尿毒症、糖尿病及心脏术后患者右心室功能的评价,还可用于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存活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彭于东(综述);徐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骨皮质切开术加速正畸牙移动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正畸医师采用骨皮质切开术辅助加速正畸牙移动以缩短治疗时间。骨皮质切开后快速牙移动的理论基础与局部加速现象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该技术可以使正畸治疗时间缩短为传统治疗时间的1/2~1/3,并且牙根吸收减少,牙槽骨量增加,且复发较低,适用于大部分错牙合畸形。尽管骨皮质切开加速牙移动有诸多优点,但尚不能作为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对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缺乏完善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韦溅萍(综述);马佳君;张锡忠(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遗传基础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首次提出疾病中体细胞突变和甲基化改变。这个观点总结了本领域的新发现和对肿瘤影响。从患者仅有的10%~15%基因突变到低频率相对大范围基因突变,基因组的研究揭示了疾病显著的分子异质性。 NOTCH1和SF3B1突变启动了疾病进展。广泛的基因组研究显示CLL转变和增强子区大范围低甲基化有关。这种表观遗传学程序保留了原始和记忆B细胞起源假设。 CLL表观遗传学和基因组研究为更多个体化诊断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前景。

    作者:刘宇宏;李晓勇(综述);张王刚(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 NIHSS)评分法分为NIHSS轻型、NIHSS中型和NIHSS重型,根据患者不同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浆NT-proBNP表达水平。结果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经NIHSS评分,轻型18例、中型40例、重型27例,随着 NIHSS 评分逐渐升高,血浆NT-proBNP 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死亡15例,存活70例,死亡组患者血浆NT-proBN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 P<0.01)。结论血浆NT-proBNP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有效实验室指标。

    作者:陈德宣;杨晓颖;张洁;于振宇;金叶;夏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UCP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的病程、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及氧化应激损伤密切相关。解偶联蛋白( UCP)是一类线粒体内膜蛋白,在维持体温、能量代谢、脂肪酸代谢及氧化应激损伤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UCP基因多态性可导致 UCP功能异常,使胰岛素、非酯化脂肪酸和活性氧类调节紊乱,促进DR的发生、发展。该文综述了UCP的生理学功能、UCP基因多态性与DR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为阐明DR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刘永莹(综述);杨莹(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CXCL12-CXCR4/CXCR7轴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是指由白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分泌的、可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作用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吸引白细胞移行到感染部位的一些低分子量蛋白质。随着对其的深入研究发现,趋化因子与其受体共同构成的网络系统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还发现,CXC类趋化因子亚家族的成员之一的趋化因子C-X-C趋化因子配体12及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趋化因子受体7,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多种生物学过程相关。

    作者:刘申婷;殷娜(综述);何明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胆结石性疾病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胆结石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27例肝胆结石性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47例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管镜外科保胆取石术( LACC)为 LACC 组,40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为LC组,40例患者行胆管镜外科保胆取石术( CC)为 CC 组;记录3组患者的住院和手术状况,并术后随访,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住院费用 LACC 组高(9247±339)元、LC组次之(8614±322)元、CC 组低(8130±40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LC组的平均手术时间(88±28) min 短,但出血量(112±22) mL 和血红蛋白损失量(17.4±2.1) g/L高;LACC组的手术时间长,(117±32)min,但出血量(87±18) mL 和血红蛋白损失量(7.4±2.1) g/L,均低;CC组手术时间(96±31) min、出血量(105±23) mL及血红蛋白损失量(13.5±1.9) g/L,均位于中间水平;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此外,LC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5%,显著高于 LACC 组的2.3%和 CC 组的17.5%( P <0.05);且LACC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C组(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胆结石性疾病,取石彻底、损伤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洪辉;王笃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乳腺癌易患基因1、2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外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越发年轻化。在乳腺癌患者中,一部分表现出家族聚集性、发病早,且累及家系中多个成员。乳腺癌易患基因1、2(BRCA1、2)是乳腺癌遗传性易患基因。有研究证实,BRCA1、2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对国内外乳腺癌BRCA基因突变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就 BRC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防治和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李念(综述);续哲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自杀性急性中毒527例分析

    目的:分析自杀性中毒的规律、特征,探索防范和干预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527例自杀性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性别、年龄、职业、毒物种类等特点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毒以18~44岁年龄段多(61.5%);病例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工人多(65.6%),中学文化水平病例多(45.4%);自杀性中毒常见的毒物为农药和药物(80.8%),农药常见为有机磷农药、百草枯和杀鼠剂,药物中以安眠药、解热镇痛药和混合药物为主;城市自杀毒物多为药物,为24.5%(129/527),而农村多为农药,为25.6%(135/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中毒发生以7月病例达高峰(21.6%);病死率为3.0%(16/527)。结论中毒是常见的自杀方式,严格管理农药、药品及其他危险化学品,限制购买、使用,加强监管,避免自杀工具的随意获得,关注公众心理健康,建立自杀干预和预警机制,提供危机咨询和援助,是减少自杀性中毒发生的关键。

    作者:杨春燕;赵群远;马瑞芳;张颖;陈时;韩瑞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无创检测活体组织内化学代谢物质的技术手段,对物质改变敏感且可重复性高。1 HMRS作为一种客观的特异性指标已成为痴呆的主要研究手段,有效弥补了其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认知量表的状况。1 HMRS 已被证实在痴呆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痴呆主要的类型阿尔茨海默病是1 HMRS的研究热点。

    作者:陈飞;张志平(综述);董从松;戴真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心肌缺血后心肌水肿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心肌水肿是缺血性心肌病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之一,磁共振成像( MRI)能评估缺血后心肌水肿的形态和程度。该文综述了MRI对缺血性心肌水肿的分析方法,阐述了其临床应用价值和局限性。其中,T2加权像、23 Na MRI可对心肌水肿的形态做出评价,而心肌水肿的弥散加权成像、T2映射、钆对比剂注射后早期成像等技术已日益成熟,可进一步定量评估组织水肿的程度,且能够先于形态学检测到心肌信号的变化。这些分析对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程发展及临床治疗结果的判定很有意义。

    作者:王芳;李晓娟(综述);刘鹏飞(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交锁髓内钉配合自主体位治疗模式在股骨骨折中的疗效研究

    目的:分析交锁髓内钉配合自主体位治疗模式在股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遵化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骨折患者98例,采用投掷硬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后给予自主体位配合协助体位治疗,对照组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后给予协助体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髋关节和膝关节功能、负面情绪评分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87.8%,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arris评分、HSS评分分别为(65±7)分、(90±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5)分、(76±8)分(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4±0.4)分比(4.6±1.6)分,(18.6±2.6)分比(37.6±5.4)分,(14.4±1.5)分比(39.3±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交锁髓内钉配合自主体位治疗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股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关节功能,降低负面情绪。

    作者:张鸿图;孙亚玲;田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预测循环衰竭患者的容量反应性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塌陷指数( cIVC)预测自主呼吸条件下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方法选取60例有自主呼吸的急性循环衰竭患者,根据补液后主动脉流速时间指数( VTI)的变化分组,VTI≥15%为有反应组(30例),VTI<15%为无反应组(30例),根据相应的 cIVC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然后再使用ROC曲线评估cIVC对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补液前后VTI分别为(12.5±4.2) cm、(15.9±4.1) cm;补液前 IVC的呼吸变异度分别为(23.1±18.3)%、(24.7±19.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 cIVC 预测急性循环衰竭患者容量液体反应性的 ROC 曲线下的面积为0.843(95%CI 0.62~0.84),佳界值为40%,特异度为68%,灵敏度为71%。结论对于有自主呼吸的急性循环衰竭患者,cIVC >40%可能提示有容量反应性,可予积极液体复苏。而cIVC<40%,补液需慎重。

    作者:麦叶;黄钰财;贺志飚;李瑞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