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于东(综述);徐薇(审校)
微RNA( microRNA)为生物体内内源性小分子 RNA,由约22个单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 分子构成。 microRNA参加生物体内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转录调节、能量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及相关病例生理过程。 microRNA是生物(包括人)体内重要的生物调节小分子,在体内行使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研究显示,microRNA 在眼科疾病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随着 microRNA 及眼科相关疾病的研究逐步深入,micorRNA有望成为眼科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开辟新的领域。
作者:张万红(综述);焦慧英(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解剖要点及手术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来宾市人民医院的40例正常成人腰椎磁共振成像( MRI)图片(男女各20例),并测定与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合所测得数据在经甲醛浸泡的6具成人尸体上模拟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术(试验组),术后沿入路经椎间隙进行横断面解剖,观察入路的解剖毗邻关系,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在另6具成人尸体上常规行后路椎间融合术(对照组),同样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结果①经测定,男、女两组 L3~4、L4~5测得的各项数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的面积与对照组行常规后路椎间融合术间融合的面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融合面积均达30%以上;③沿克氏针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腰大肌的过程中未见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在侧方经皮外侧入路的手术操作区域,存在着一个由腰节段血管、腰神经、交感干组成的大小约为29 mm ×30 mm的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区域,为侧方经皮外侧入路手术操作的“安全范围”。结论经皮后外侧入路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是相对安全的,并椎间融合面积达到临床要求。术前在MRI图片上测定的个体化数据,对该术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向敏;杨文彬;何菊鲜;韦国平;王成日;覃鑫;刘意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正畸医师采用骨皮质切开术辅助加速正畸牙移动以缩短治疗时间。骨皮质切开后快速牙移动的理论基础与局部加速现象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该技术可以使正畸治疗时间缩短为传统治疗时间的1/2~1/3,并且牙根吸收减少,牙槽骨量增加,且复发较低,适用于大部分错牙合畸形。尽管骨皮质切开加速牙移动有诸多优点,但尚不能作为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对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缺乏完善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韦溅萍(综述);马佳君;张锡忠(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均与社会-心理-生物代谢因素有关,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在遗传和神经发育缺陷基础上产生的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异常较常见。自1960年以来,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肥胖等不良反应受到大家的关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糖异常则较少有报道,患者在治疗前的代谢状况未引起重视。糖尿病是世界各国成人的常见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一般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肥胖、饮食习惯、环境因素及感染等因素有关,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被阐明。
作者:朱晓丹(综述);匡洪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并评价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患者围术期血液指标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OSAHS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将参加健康体格检查的54例老年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血液中各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轻中度和重度患者术前及术后红细胞计数( RBC )、血红蛋白( Hb)水平及血细胞比容( HC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重度组RBC、Hb及HCT均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轻中度及重度患者术后6个月 RBC、Hb 水平及 HCT均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重度患者术后促红细胞生成素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重度患者呼吸紊乱指数(AHI)显著高于轻中度患者(P<0.05),夜间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2)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P<0.05);术后轻中度及重度患者AHI 均低于术前(P<0.05),夜间 LSaO2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改良等离子辅助下悬雍垂腭咽成型术对老年OSAHS的疗效理想,可有效降低患者的RBC、Hb以及HCT水平。
作者:刘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2月新乐市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乳果糖组和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各50例。乳果糖组使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每次15 mL口服,每日2次,维持治疗28 d;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在乳果糖组基础上加用匹维溴铵治疗,每次50 mg 口服,每日3次,进餐时服用,维持治疗28 d。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不良反应、治疗后的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等情况。结果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2.0%,乳果糖组为68.0%,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乳果糖组(χ2=7.295,P<0.05);治疗后,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平均排便次数显著高于乳果糖组[(7.4±2.1)次/周比(4.7±2.0)次/周,P <0.05]。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治疗后有82.0%的患者粪便性状恢复至Ⅳ~Ⅴ级,高于乳果糖组62.0%,两组治疗后粪便性状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组2例(4.0%)患者出现腹泻排Ⅶ型水样便,对照组1例(2.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乳果糖联合匹维溴铵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临床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
作者:郭丽霞;周雷贵 刊期: 2015年第13期
酮症倾向糖尿病( KPD)是一类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自发性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总称,既包括经典1A型糖尿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特发性糖尿病,也包括以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酮症起病的2型糖尿病。多种证据表明 KPD 是一类异质性疾病,KPD 患者在遗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β细胞功能储备上均存在差异。 KPD合理分型,对研究其病因、发病机制,及血糖接近正常的缓解期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宇洁(综述);邓志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传统观点认为游离植骨仅适于小段骨缺损,而不适于大段骨缺损。利用钛网包裹打压松质骨游离植骨修复长骨大段骨缺损可克服以往松质骨植骨无包裹打压的缺陷,避免植骨后骨吸收现象的发生,而且患者术后可早期康复活动。其愈合方式是松质骨通过从钛网孔周围长入的血管获得营养和成骨因子形成新骨,然后新骨逐渐皮质化塑形来修复大块皮质骨骨缺损。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骨缺损愈合较快,是修复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徐可林(综述);顾三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臭氧联合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是拒绝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射频热凝组和臭氧联合射频组,各40例。射频热凝组行射频热凝术治疗,臭氧联合射频组在射频热凝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臭氧髓核氧化术。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法、改良MacNab方法和远红外热成像检查患者双下肢红外热图温差3种方法观察术后疗效。结果射频热凝组和臭氧联合射频组治疗前 VAS 评分、双下肢红外热图温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射频热凝组的 VAS 评分显著高于臭氧联合射频组[(4.2±1.1)比(2.9±1.3)](P<0.01);双下肢红外热图温差显著高于臭氧联合射频组[(0.42±0.05)℃比(0.32±0.02)℃](P<0.01)。射频热凝组总有效率为72.5%,臭氧联合射频组总有效率为92.5%,臭氧联合射频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射频热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臭氧联合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单纯采用射频治疗的疗效更佳,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下肢血供。
作者:杨振玲;乔长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自杀性中毒的规律、特征,探索防范和干预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527例自杀性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性别、年龄、职业、毒物种类等特点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毒以18~44岁年龄段多(61.5%);病例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工人多(65.6%),中学文化水平病例多(45.4%);自杀性中毒常见的毒物为农药和药物(80.8%),农药常见为有机磷农药、百草枯和杀鼠剂,药物中以安眠药、解热镇痛药和混合药物为主;城市自杀毒物多为药物,为24.5%(129/527),而农村多为农药,为25.6%(135/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中毒发生以7月病例达高峰(21.6%);病死率为3.0%(16/527)。结论中毒是常见的自杀方式,严格管理农药、药品及其他危险化学品,限制购买、使用,加强监管,避免自杀工具的随意获得,关注公众心理健康,建立自杀干预和预警机制,提供危机咨询和援助,是减少自杀性中毒发生的关键。
作者:杨春燕;赵群远;马瑞芳;张颖;陈时;韩瑞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 NIHSS)评分法分为NIHSS轻型、NIHSS中型和NIHSS重型,根据患者不同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浆NT-proBNP表达水平。结果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经NIHSS评分,轻型18例、中型40例、重型27例,随着 NIHSS 评分逐渐升高,血浆NT-proBNP 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死亡15例,存活70例,死亡组患者血浆NT-proBN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 P<0.01)。结论血浆NT-proBNP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有效实验室指标。
作者:陈德宣;杨晓颖;张洁;于振宇;金叶;夏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首次提出疾病中体细胞突变和甲基化改变。这个观点总结了本领域的新发现和对肿瘤影响。从患者仅有的10%~15%基因突变到低频率相对大范围基因突变,基因组的研究揭示了疾病显著的分子异质性。 NOTCH1和SF3B1突变启动了疾病进展。广泛的基因组研究显示CLL转变和增强子区大范围低甲基化有关。这种表观遗传学程序保留了原始和记忆B细胞起源假设。 CLL表观遗传学和基因组研究为更多个体化诊断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前景。
作者:刘宇宏;李晓勇(综述);张王刚(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华法林抗凝应用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择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华法林抗凝,初始计量为3 mg/d,根据国际标准化率维持于2.0~3.0调整剂量,维持1周。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200 mg/d,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3例发生出血,对照组4例发生出血,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8%(1/36)比8.3%(3/36)、2.8%(1/36)比8.3%(3/36)、5.6%(2/36)比16.7%(6/36),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1%(4/36)比30.6%(11/36),P<0.05]。结论华法林应用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效果较佳,安全、有效。
作者:陈晖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心肌能量代谢是影响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重要因素。曲美他嗪作为调节心肌能量代谢药物,通过降低游离脂肪酸的氧化速率,减轻线粒体内钙聚积,使心肌细胞内氧自由基产生减少,发挥线粒体保护、抗氧化应激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从而发挥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维持ATP的产生和缺血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及收缩功能。临床广泛应用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等的治疗。
作者:张莹(综述);史大卓(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随着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压力的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日益增长,其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冠心病的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血脂、血压、凝血功能等。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与冠心病关系密切,亚临床甲减常伴有高脂血症、高凝状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通过早期检测甲状腺功能对异常甲状腺功能患者及早干预可一定程度上影响冠心病的发展。
作者:吴秀秀(综述);王大新;何胜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磷酸肌酸广泛应用于各科临床,而且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近年来磷酸肌酸在围生期的应用研究发现,磷酸肌酸在孕期可改善胎儿宫内缺氧状态,在胎儿生长发育中保护神经系统,补充外源性的磷酸肌酸可使心力衰竭孕妇心肌收缩力增加,从而改善其心脏功能。另外,磷酸肌酸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出生后低血糖、治疗发生窒息新生儿的心肌损伤,提示磷酸肌酸对维护母婴健康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作用,在产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作者:吕丽贤;张陈彦;安雪丽;张铭娜(综述);张立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血清炎性因子联合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海军总医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 SAP)、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及体检的健康者各40例,分别纳入研究的 SAP 组、UAP 组、NSTEMI 组、STEMI 组和对照组,检测心肌酶谱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T)及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的水平。结果五组受试者心肌酶谱(CK-MB、hs-cTnT)及炎性因子( CRP、MMP9、TIMP1、MMP9/TIMP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SAP 组、UAP 组、NSTEMI组、STEMI组CK-MB为(8.2±0.9) U/L,(8.5±1.1) U/L,(9.2±1.4) U/L,(29.2±4.6) U/L,(71.3±10.4) U/L;hs-cTnT 为(4.3±0.6) ng/L,(4.7±0.5) ng/L,(5.1±0.7) ng/L,(21.8±4.6) ng/L,(34.2±6.3) ng/L。 SAP 组、UAP 组与对照组心肌酶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STEMI组、STE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UAP组与 SAP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NSTEMI组、STEMI 组显著高于 SAP 组( P <0.05);NSTEMI 组、STEMI 组显著高于 UAP 组( P <0.05);STEMI组显著高于 NSTEMI 组(P <0.05)。对照组、SAP 组、UAP 组、NSTEMI 组、STEMI 组CRP为(5.1±0.7) mg/L,(5.3±0.6) mg/L,(11.8±2.4) mg/L,(31.2±4.2) mg/L,(55.8±6.9) mg/L;MMP9为(14.8±2.1)μg/L,(16.3±2.8)μg/L,(28.4±4.2)μg/L,(40.6±5.9)μg/L,(66.8±9.2)μg/L;TIMP1为(49.2±6.2)μg/L,(48.5±6.8)μg/L,(32.4±5.4)μg/L,(24.4±3.5)μg/L,(15.9±2.4)μg/L;MMP9/TIMP1为0.30±0.08,0.31±0.07,0.87±0.11,1.66±0.19,4.20±0.52。炎性因子: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UAP 组、NSTEMI 组、STE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UAP 组、NSTEMI 组、STEMI 组显著高于 SAP 组( P <0.05);NSTEMI组、STEMI组显著高于UAP组( P<0.05);STEMI组显著高于NSTEMI组( 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CRP、MMP9和TIMP1水平在UAP 阶段即出现明显异常,联合检测是早期诊断疾病的理想指标。
作者:臧贵明;曹毅;王洪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IRI)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坏死,心功能障碍的结果。 IRI与自主神经的激活关系密不可分。 IRI中产生的各种理化因子激活交感神经传入纤维,而交感过度兴奋反过来也能加剧IRI,如此恶性循环。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刺激能保护心脏,减轻IRI。日后有望将迷走神经刺激作为常规治疗手段以减轻IRI的发生。
作者:屈园园(综述);余锂镭;江洪(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膝关节骨、软骨损伤是骨科的诊疗难题,对其认识不足或早期处理不当可导致创伤性骨关节炎。磁共振成像( MRI)为临床评估骨与软骨的损伤提供了敏感而可靠的手段,其可以发现常规 X线、CT无法发现的隐匿性骨折、应力性骨折、骨挫伤、骨软骨剥脱、软骨缺损及关节游离体等。该文就膝关节常规MRI扫描技术及常见骨、软骨损伤类型进行综述。
作者:刘潇(综述);龚洪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心房颤动(房颤)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关于房颤发生的分子和离子机制的研究已有很多。众多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内的钙超载对房颤的发生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心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则与细胞内钙超载的形成密切相关。该文就钙超载、L型钙通道和T型钙通道的表达及功能变化与房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房颤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作者:黄燕(综述);黄从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