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钙离子通道与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进展

黄燕(综述);黄从新(审校)

关键词:心房颤动, 钙超载, L型钙通道, T型钙通道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关于房颤发生的分子和离子机制的研究已有很多。众多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内的钙超载对房颤的发生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心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则与细胞内钙超载的形成密切相关。该文就钙超载、L型钙通道和T型钙通道的表达及功能变化与房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房颤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CXCL12-CXCR4/CXCR7轴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是指由白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分泌的、可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作用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吸引白细胞移行到感染部位的一些低分子量蛋白质。随着对其的深入研究发现,趋化因子与其受体共同构成的网络系统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还发现,CXC类趋化因子亚家族的成员之一的趋化因子C-X-C趋化因子配体12及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趋化因子受体7,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多种生物学过程相关。

    作者:刘申婷;殷娜(综述);何明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预测循环衰竭患者的容量反应性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塌陷指数( cIVC)预测自主呼吸条件下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方法选取60例有自主呼吸的急性循环衰竭患者,根据补液后主动脉流速时间指数( VTI)的变化分组,VTI≥15%为有反应组(30例),VTI<15%为无反应组(30例),根据相应的 cIVC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然后再使用ROC曲线评估cIVC对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补液前后VTI分别为(12.5±4.2) cm、(15.9±4.1) cm;补液前 IVC的呼吸变异度分别为(23.1±18.3)%、(24.7±19.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 cIVC 预测急性循环衰竭患者容量液体反应性的 ROC 曲线下的面积为0.843(95%CI 0.62~0.84),佳界值为40%,特异度为68%,灵敏度为71%。结论对于有自主呼吸的急性循环衰竭患者,cIVC >40%可能提示有容量反应性,可予积极液体复苏。而cIVC<40%,补液需慎重。

    作者:麦叶;黄钰财;贺志飚;李瑞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急诊科接诊并进行心肺复苏的106例院前心脏停搏患者按照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进行分组,其中成功组55例、失败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心脏停搏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因素主要有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等。其中危险因素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OR =1.342,95%CI 1.124~1.741)和气管插管时间(>2 min)(OR=1.998,95%CI 1.342~2.685);保护因素为:电击除颤开始时间(≤5 min)(OR =1.532,95%CI 1.357~1.699)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标准量)(OR =2.142,95%CI 2.012~3.969)。结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院前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作者:谭宗林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近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在多认为主要是由代谢紊乱导致的氧化应激、血管性缺血缺氧、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治疗应在血糖控制的基础上,应用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抗氧化、抑制山梨醇生成等药物,临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年中医治疗DPN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于其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方药、作用机制等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吕树泉;张淑芳(综述);苏秀海(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罗哌卡因术毕切口浸润在腰椎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腰椎手术全身麻醉术毕切口浸润罗哌卡因对术后镇痛及镇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腰椎手术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试验组手术结束后用罗哌卡因在切口处逐层浸润,对照组手术结束后用0.9%NaCl溶液在切口处逐层浸润。记录患者拔管后即刻及术后4、8、12、24 h 视觉模拟量表( 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结果,以及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拔管后即刻及术后2、4、8、12 h VAS 评分为(1.2±0.6)分,(1.3±0.9)分,(2.3±1.0)分,(3.3±1.3)分,(3.0±1.1)分,(2.6±1.0)分;(2.6±1.0)分,(3.4±1.3)分,(3.8±1.5)分,(4.0±1.4)分,(4.5±1.1)分,(2.8±1.0)分,Ramsay 分别为(2.2±0.3)分,(2.3±0.9)分,(2.5±0.7)分,(2.3±0.6)分,(2.2±0.8)分,(2.3±0.7)分;(3.6±0.8)分,(3.3±0.7)分,(3.5±0.6)分,(3.6±1.0)分,(3.5±0.8)分,(3.4±0.9)分。试验组拔管后即刻及术后2、4、8、12 h VAS和 Ramsay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6%和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腰椎手术术毕用罗哌卡因逐层浸润手术切口可明显降低术后早期VAS评分,镇痛效果明显。

    作者:杨晓瑞;钟坤根;李琳;郝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神经肌电图检测应用于臂丛神经损伤诊断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 EMG)检测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河南省南阳南石医院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50例,均经磁共振成像( MRI)、术前EMG和术中体感诱发电位( SEP)检查,比较诊断符合率。结果术前神经 EMG检查诊断上臂丛损伤、下臂丛损伤及全臂丛损伤的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极好, Kappa 值均大于0.75。术前神经EMG检查对臂丛神经损伤定性诊断的符合率为82.2%(125/152),显著高于MRI诊断的68.4%(104/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EP诊断符合率80.9%(123/152)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神经EMG检查可有效提高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符合率和正确判断损伤性质,减少漏诊。

    作者:魏天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新进展

    重型颅脑损伤( SHI)患者伤后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消耗明显增加,机体处于明显的负氮平衡状态及严重的全身代谢紊乱,导致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增加,如不能及时补充营养,可加重患者继发性脑损害,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全身代谢及负氮平衡,不仅有利于机体的修复,还有利于减少病残和死亡。该文就SHI的代谢特点、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黄鹏(综述);黄寨(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解剖要点及手术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来宾市人民医院的40例正常成人腰椎磁共振成像( MRI)图片(男女各20例),并测定与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合所测得数据在经甲醛浸泡的6具成人尸体上模拟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术(试验组),术后沿入路经椎间隙进行横断面解剖,观察入路的解剖毗邻关系,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在另6具成人尸体上常规行后路椎间融合术(对照组),同样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结果①经测定,男、女两组 L3~4、L4~5测得的各项数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的面积与对照组行常规后路椎间融合术间融合的面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融合面积均达30%以上;③沿克氏针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腰大肌的过程中未见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在侧方经皮外侧入路的手术操作区域,存在着一个由腰节段血管、腰神经、交感干组成的大小约为29 mm ×30 mm的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区域,为侧方经皮外侧入路手术操作的“安全范围”。结论经皮后外侧入路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是相对安全的,并椎间融合面积达到临床要求。术前在MRI图片上测定的个体化数据,对该术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向敏;杨文彬;何菊鲜;韦国平;王成日;覃鑫;刘意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围术期血液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并评价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患者围术期血液指标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OSAHS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将参加健康体格检查的54例老年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血液中各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轻中度和重度患者术前及术后红细胞计数( RBC )、血红蛋白( Hb)水平及血细胞比容( HC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重度组RBC、Hb及HCT均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轻中度及重度患者术后6个月 RBC、Hb 水平及 HCT均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重度患者术后促红细胞生成素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重度患者呼吸紊乱指数(AHI)显著高于轻中度患者(P<0.05),夜间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2)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P<0.05);术后轻中度及重度患者AHI 均低于术前(P<0.05),夜间 LSaO2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改良等离子辅助下悬雍垂腭咽成型术对老年OSAHS的疗效理想,可有效降低患者的RBC、Hb以及HCT水平。

    作者:刘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α-烯醇化酶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肿瘤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种与能量代谢有关的蛋白,这些蛋白可能提供促进肿瘤生长的正向环境,也可能参与对肿瘤抵抗和清除的防御反应。α-烯醇化酶( ENO1)作为一种多功能的蛋白,参与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发现,ENO1在头颈部肿瘤、呼吸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妇科肿瘤及其他相关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因此,ENO1可能成为预测某些肿瘤发生、发展、疗效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作者:陈小芸;刘会玲;张栋栋;范维(综述);郭钰珍(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Id1和E2-2参与血管内皮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是促进血管内皮损伤修复及有益再生,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损伤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分化抑制因子1( Id1)、转录因子E2-2在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调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共同参与血管内皮损伤修复,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深入探讨Id1及E2-2对以上功能调控的分子机制将为促进血管内皮有益再生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作者:夏曦(综述);王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脊髓损伤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致死性损伤。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随着脊髓损伤修复机制研究的深入和临床救治水平的提高,需要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目前已有重物坠落法模型、钳夹模型、牵拉损伤模型等多种动物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形式脊髓损伤,为研究各类脊髓损伤的神经修复机制提供条件。该文就脊髓损伤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合理选用模型及制作与临床各类脊髓损伤发病机制更为接近的动物实验模型提供参考。

    作者:李经辉;刘禹(综述);余化霖(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降钙素原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抗生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急性加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进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生物标志物(如降钙素原)的检测已经成为诊断及指导 COPD抗生素治疗的一种重要工具。然而,关于降钙素原指导COPD治疗的潜在作用仍在临床研究阶段。该文将通过目前国内外现有的证据证明降钙素原可以用于指导COPD的抗生素治疗。

    作者:高巍(综述);霍建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随着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压力的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日益增长,其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冠心病的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血脂、血压、凝血功能等。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与冠心病关系密切,亚临床甲减常伴有高脂血症、高凝状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通过早期检测甲状腺功能对异常甲状腺功能患者及早干预可一定程度上影响冠心病的发展。

    作者:吴秀秀(综述);王大新;何胜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亲环素A与慢性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

    在全球范围内,心力衰竭仍然是一个常见的、致残的、致死性的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和早期患高血压、缺血性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人口的存活,心力衰竭负担逐渐加重,与此同时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治如在无症状综合征期改善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报道也不断增多。新研究表明,亲环素A通过CD147分子、血管紧张素Ⅱ等在心血管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有可能成为心力衰竭研究的新靶点。

    作者:周丽平(综述);吴士礼;包宗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产前应激对子代行为及神经生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人类神经内分泌系统在胎儿时期已经发育较为完整,因此生命早期环境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发育,以及成年后个体行为、情绪和机体功能等都具有深远影响。如果妊娠期间母代受到长期的情绪困扰或压力,可影响子代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导致子代智力活动和语言发育轻微受损及行为异常。该文就产前应激对子代的行为及神经生化的影响作简要概述,以期为产前应激相关工作的展开进行理论铺垫。

    作者:朱德豪;魏盛(综述);薛玲(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早期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分析早期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0年3月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收治的34例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31例、T细胞淋巴瘤3例,均为Ⅰ~Ⅱ期。18例给予放疗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即先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吡星、泼尼松等药组成( CHOP)方案化疗3~4个周期,序贯受累野放疗,放疗后再给予2~3个周期CHOP方案化疗,16例采用单纯放疗。近期疗效根据恶性淋巴瘤 Cheson 疗效判定标准评价。结果34例患者确诊前被误诊18例,误诊率为52.9%。34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近期总有效率均为100.0%。综合治疗组3年生存率为88.9%(16/18),单纯放疗组为75.0%(12/16),但单纯放疗组37.5%(6/18)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给予CHOP方案化疗的66.7%(12/18)获近期缓解。综合治疗组口腔干燥症、牙齿脱落、面部肌肉萎缩、口腔溃疡发生率均低于单纯放疗组[16.7%(3/18)比93.8%(15/16),11.1%(2/18)比50.0%(8/16),0.9%(1/18)比37.5%(6/16),0.9%(1/18)比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容易被误诊、误治,综合治疗较单纯放疗后期放射性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丁富强;乔红梅;杨永宏;段新虎;王波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钙离子通道与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关于房颤发生的分子和离子机制的研究已有很多。众多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内的钙超载对房颤的发生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心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则与细胞内钙超载的形成密切相关。该文就钙超载、L型钙通道和T型钙通道的表达及功能变化与房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房颤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作者:黄燕(综述);黄从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微RNA在眼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微RNA( microRNA)为生物体内内源性小分子 RNA,由约22个单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 分子构成。 microRNA参加生物体内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转录调节、能量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及相关病例生理过程。 microRNA是生物(包括人)体内重要的生物调节小分子,在体内行使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研究显示,microRNA 在眼科疾病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随着 microRNA 及眼科相关疾病的研究逐步深入,micorRNA有望成为眼科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开辟新的领域。

    作者:张万红(综述);焦慧英(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血小板微粒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微粒是血小板在活化和凋亡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微颗粒,其膜上表达有多种活性标志物,使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活性。血小板微粒不仅具有很强的促凝活性,而且还有一定的抗凝、抗炎及介导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作用;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随着对血小板微粒认识的不断深入,其有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新的诊疗靶点。

    作者:梁鹏(综述);周新华;陈开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