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近况

吕树泉;张淑芳(综述);苏秀海(审校)

关键词: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医药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在多认为主要是由代谢紊乱导致的氧化应激、血管性缺血缺氧、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治疗应在血糖控制的基础上,应用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抗氧化、抑制山梨醇生成等药物,临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年中医治疗DPN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于其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方药、作用机制等有了新的认识。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骨皮质切开术加速正畸牙移动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正畸医师采用骨皮质切开术辅助加速正畸牙移动以缩短治疗时间。骨皮质切开后快速牙移动的理论基础与局部加速现象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该技术可以使正畸治疗时间缩短为传统治疗时间的1/2~1/3,并且牙根吸收减少,牙槽骨量增加,且复发较低,适用于大部分错牙合畸形。尽管骨皮质切开加速牙移动有诸多优点,但尚不能作为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对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缺乏完善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韦溅萍(综述);马佳君;张锡忠(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UCP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的病程、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及氧化应激损伤密切相关。解偶联蛋白( UCP)是一类线粒体内膜蛋白,在维持体温、能量代谢、脂肪酸代谢及氧化应激损伤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UCP基因多态性可导致 UCP功能异常,使胰岛素、非酯化脂肪酸和活性氧类调节紊乱,促进DR的发生、发展。该文综述了UCP的生理学功能、UCP基因多态性与DR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为阐明DR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刘永莹(综述);杨莹(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

    在所有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和卒中,1/5发生于后循环供血区。后循环缺血性事件尽管很重要,但受到的关注远不如颈动脉供血区。近的研究表明,后循环缺血性事件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高,特别是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者,因此有效的二级预防很重要。有效的二级预防需要准确的临床诊断、探查根本病因以及有效的内科、外科或神经介入治疗,但新近的研究结果正在改进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该文主要关注后循环卒中和TIA 的诊断、辅助检查和二级预防以及近来的一些进展。

    作者:关景霞(综述);卢祖能(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心肌缺血后心肌水肿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心肌水肿是缺血性心肌病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之一,磁共振成像( MRI)能评估缺血后心肌水肿的形态和程度。该文综述了MRI对缺血性心肌水肿的分析方法,阐述了其临床应用价值和局限性。其中,T2加权像、23 Na MRI可对心肌水肿的形态做出评价,而心肌水肿的弥散加权成像、T2映射、钆对比剂注射后早期成像等技术已日益成熟,可进一步定量评估组织水肿的程度,且能够先于形态学检测到心肌信号的变化。这些分析对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程发展及临床治疗结果的判定很有意义。

    作者:王芳;李晓娟(综述);刘鹏飞(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血小板微粒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微粒是血小板在活化和凋亡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微颗粒,其膜上表达有多种活性标志物,使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活性。血小板微粒不仅具有很强的促凝活性,而且还有一定的抗凝、抗炎及介导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作用;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随着对血小板微粒认识的不断深入,其有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新的诊疗靶点。

    作者:梁鹏(综述);周新华;陈开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急诊科接诊并进行心肺复苏的106例院前心脏停搏患者按照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进行分组,其中成功组55例、失败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心脏停搏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因素主要有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等。其中危险因素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OR =1.342,95%CI 1.124~1.741)和气管插管时间(>2 min)(OR=1.998,95%CI 1.342~2.685);保护因素为:电击除颤开始时间(≤5 min)(OR =1.532,95%CI 1.357~1.699)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标准量)(OR =2.142,95%CI 2.012~3.969)。结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院前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作者:谭宗林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局部晚期鼻咽癌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的病因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策略与其他头颈部肿瘤具有明显差别。鼻咽癌早期患者采用单纯根治性放疗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局部晚期则多选择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但部分化疗药物不良反应较大,使患者耐受性及依从性差。分子靶向药物具有低毒性及高度特异性的特点,有望成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的新选择。

    作者:李欢欢(综述);张丽珍(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目前众多研究报道,糖尿病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等方面,并在转基因治疗、胰岛素增敏效、胰岛素三维结构、糖尿病综合防治体系及外科手术、干细胞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文通过总结和归纳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糖尿病研究的报道,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分析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作者:钱虹(综述);陆锐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膝关节骨及软骨损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膝关节骨、软骨损伤是骨科的诊疗难题,对其认识不足或早期处理不当可导致创伤性骨关节炎。磁共振成像( MRI)为临床评估骨与软骨的损伤提供了敏感而可靠的手段,其可以发现常规 X线、CT无法发现的隐匿性骨折、应力性骨折、骨挫伤、骨软骨剥脱、软骨缺损及关节游离体等。该文就膝关节常规MRI扫描技术及常见骨、软骨损伤类型进行综述。

    作者:刘潇(综述);龚洪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血清炎性因子联合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血清炎性因子联合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海军总医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 SAP)、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及体检的健康者各40例,分别纳入研究的 SAP 组、UAP 组、NSTEMI 组、STEMI 组和对照组,检测心肌酶谱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T)及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的水平。结果五组受试者心肌酶谱(CK-MB、hs-cTnT)及炎性因子( CRP、MMP9、TIMP1、MMP9/TIMP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SAP 组、UAP 组、NSTEMI组、STEMI组CK-MB为(8.2±0.9) U/L,(8.5±1.1) U/L,(9.2±1.4) U/L,(29.2±4.6) U/L,(71.3±10.4) U/L;hs-cTnT 为(4.3±0.6) ng/L,(4.7±0.5) ng/L,(5.1±0.7) ng/L,(21.8±4.6) ng/L,(34.2±6.3) ng/L。 SAP 组、UAP 组与对照组心肌酶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STEMI组、STE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UAP组与 SAP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NSTEMI组、STEMI 组显著高于 SAP 组( P <0.05);NSTEMI 组、STEMI 组显著高于 UAP 组( P <0.05);STEMI组显著高于 NSTEMI 组(P <0.05)。对照组、SAP 组、UAP 组、NSTEMI 组、STEMI 组CRP为(5.1±0.7) mg/L,(5.3±0.6) mg/L,(11.8±2.4) mg/L,(31.2±4.2) mg/L,(55.8±6.9) mg/L;MMP9为(14.8±2.1)μg/L,(16.3±2.8)μg/L,(28.4±4.2)μg/L,(40.6±5.9)μg/L,(66.8±9.2)μg/L;TIMP1为(49.2±6.2)μg/L,(48.5±6.8)μg/L,(32.4±5.4)μg/L,(24.4±3.5)μg/L,(15.9±2.4)μg/L;MMP9/TIMP1为0.30±0.08,0.31±0.07,0.87±0.11,1.66±0.19,4.20±0.52。炎性因子: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UAP 组、NSTEMI 组、STE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UAP 组、NSTEMI 组、STEMI 组显著高于 SAP 组( P <0.05);NSTEMI组、STEMI组显著高于UAP组( P<0.05);STEMI组显著高于NSTEMI组( 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CRP、MMP9和TIMP1水平在UAP 阶段即出现明显异常,联合检测是早期诊断疾病的理想指标。

    作者:臧贵明;曹毅;王洪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新进展

    重型颅脑损伤( SHI)患者伤后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消耗明显增加,机体处于明显的负氮平衡状态及严重的全身代谢紊乱,导致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增加,如不能及时补充营养,可加重患者继发性脑损害,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全身代谢及负氮平衡,不仅有利于机体的修复,还有利于减少病残和死亡。该文就SHI的代谢特点、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黄鹏(综述);黄寨(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接收的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行开腹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结果,并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病理类型主要以腺癌为主,手术前后病理类型一致,符合率为92.5%(74/80)。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127±42) mL比(268±76) mL],手术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139±23) min 比(187±84) min,(26±12) h比(38±17) h,(9.4±2.1) d比(14.8±4.2)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排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2 d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较开腹手术可以明显地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行,是临床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有效途径。

    作者:范婷婷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降钙素原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抗生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急性加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进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生物标志物(如降钙素原)的检测已经成为诊断及指导 COPD抗生素治疗的一种重要工具。然而,关于降钙素原指导COPD治疗的潜在作用仍在临床研究阶段。该文将通过目前国内外现有的证据证明降钙素原可以用于指导COPD的抗生素治疗。

    作者:高巍(综述);霍建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解剖要点及手术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来宾市人民医院的40例正常成人腰椎磁共振成像( MRI)图片(男女各20例),并测定与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合所测得数据在经甲醛浸泡的6具成人尸体上模拟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术(试验组),术后沿入路经椎间隙进行横断面解剖,观察入路的解剖毗邻关系,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在另6具成人尸体上常规行后路椎间融合术(对照组),同样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结果①经测定,男、女两组 L3~4、L4~5测得的各项数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的面积与对照组行常规后路椎间融合术间融合的面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融合面积均达30%以上;③沿克氏针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腰大肌的过程中未见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在侧方经皮外侧入路的手术操作区域,存在着一个由腰节段血管、腰神经、交感干组成的大小约为29 mm ×30 mm的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区域,为侧方经皮外侧入路手术操作的“安全范围”。结论经皮后外侧入路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是相对安全的,并椎间融合面积达到临床要求。术前在MRI图片上测定的个体化数据,对该术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向敏;杨文彬;何菊鲜;韦国平;王成日;覃鑫;刘意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 VDAC)位于线粒体外膜,形成了线粒体和代谢产物之间的分界,作为“守门员”控制着代谢产物的进出以及线粒体与其他细胞器的对话,同时,VDAC 也是线粒体介导凋亡的关键成员。除了调节线粒体的代谢和产能功能,VDAC 通过与不同配体和蛋白相互作用,作为细胞生存和死亡信号的汇聚点,这些功能可能使VDAC成为合理的新治疗发展的靶点。现就哺乳动物VDAC蛋白(尤其是VDAC1)的结构、功能、与相关蛋白的关系以及 VDAC 参与的疾病作一综述。

    作者:戴琼艳(综述);段满林(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上颌窦癌复发和转移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上颌窦癌临床上较少见,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左右。患者就诊时多数已为中晚期,常侵及周围重要组织及器官,临床上治愈率很低。现在普遍认为,上颌窦癌的复发和转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上颌窦解剖的特殊性、基因学特点、生物学特性、治疗的方法、肿瘤的分期和分级等。该文就影响该疾病复发和转移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寻找合适的方法以提高上颌窦癌的治愈率。

    作者:张兴杰(综述);马士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产前应激对子代行为及神经生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人类神经内分泌系统在胎儿时期已经发育较为完整,因此生命早期环境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发育,以及成年后个体行为、情绪和机体功能等都具有深远影响。如果妊娠期间母代受到长期的情绪困扰或压力,可影响子代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导致子代智力活动和语言发育轻微受损及行为异常。该文就产前应激对子代的行为及神经生化的影响作简要概述,以期为产前应激相关工作的展开进行理论铺垫。

    作者:朱德豪;魏盛(综述);薛玲(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促纤维化/抗纤维化因子失衡与肾脏纤维化

    肾脏纤维化基本病理过程是细胞外基质过多地积聚、沉积及降解不足。主要的致纤维化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的活化或转变,产生大量的细胞外基质;而主要的抗纤维化细胞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从而抑制肾小球系膜及间质纤维化。目前认为促纤维化与抗纤维化细胞因子的失衡是肾脏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作者:王延叶(综述);于为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多层螺旋CT对甲状腺结节显示能力的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与多层螺旋 CT(MSCT)对甲状腺结节的显示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CDUS、MSCT及临床资料。分别统计两种检查方法对甲状腺结节检出率的高低及对包膜、钙化及其内部密度均匀性的显示能力。结果5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手术病理共检出113枚结节,113枚结节均可见包膜,瘤周或瘤内有钙化灶43枚,无钙化灶的70枚瘤体内密度均匀32枚,不均匀38枚。术前 CDUS、MSCT 分别检出97枚(85.8%)、89枚(78.8%)结节,有包膜的结节分别为88枚(90.7%)、73枚(82.0%),有钙化灶结节分别为43枚、43枚(100.0%),结节内密度不均匀分别为37枚(68.5%)、21枚(45.6%)。术前CDUS与MSCT对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及对包膜及钙化的显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CDUS对瘤内密度均匀性显示能力优于MSCT(P<0.05)。结论 CDUS与MSCT对甲状腺结节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及显示能力,但CDUS对包膜、钙化及瘤内密度均匀性显示能力方面优于 MSCT, CDUS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晓红;葛鹏;侯明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无创检测活体组织内化学代谢物质的技术手段,对物质改变敏感且可重复性高。1 HMRS作为一种客观的特异性指标已成为痴呆的主要研究手段,有效弥补了其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认知量表的状况。1 HMRS 已被证实在痴呆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痴呆主要的类型阿尔茨海默病是1 HMRS的研究热点。

    作者:陈飞;张志平(综述);董从松;戴真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