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琼艳(综述);段满林(审校)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首次提出疾病中体细胞突变和甲基化改变。这个观点总结了本领域的新发现和对肿瘤影响。从患者仅有的10%~15%基因突变到低频率相对大范围基因突变,基因组的研究揭示了疾病显著的分子异质性。 NOTCH1和SF3B1突变启动了疾病进展。广泛的基因组研究显示CLL转变和增强子区大范围低甲基化有关。这种表观遗传学程序保留了原始和记忆B细胞起源假设。 CLL表观遗传学和基因组研究为更多个体化诊断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前景。
作者:刘宇宏;李晓勇(综述);张王刚(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上颌窦癌临床上较少见,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左右。患者就诊时多数已为中晚期,常侵及周围重要组织及器官,临床上治愈率很低。现在普遍认为,上颌窦癌的复发和转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上颌窦解剖的特殊性、基因学特点、生物学特性、治疗的方法、肿瘤的分期和分级等。该文就影响该疾病复发和转移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寻找合适的方法以提高上颌窦癌的治愈率。
作者:张兴杰(综述);马士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 EMG)检测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河南省南阳南石医院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50例,均经磁共振成像( MRI)、术前EMG和术中体感诱发电位( SEP)检查,比较诊断符合率。结果术前神经 EMG检查诊断上臂丛损伤、下臂丛损伤及全臂丛损伤的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极好, Kappa 值均大于0.75。术前神经EMG检查对臂丛神经损伤定性诊断的符合率为82.2%(125/152),显著高于MRI诊断的68.4%(104/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EP诊断符合率80.9%(123/152)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神经EMG检查可有效提高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符合率和正确判断损伤性质,减少漏诊。
作者:魏天 刊期: 2015年第13期
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是促进血管内皮损伤修复及有益再生,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损伤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分化抑制因子1( Id1)、转录因子E2-2在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调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共同参与血管内皮损伤修复,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深入探讨Id1及E2-2对以上功能调控的分子机制将为促进血管内皮有益再生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作者:夏曦(综述);王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急诊科接诊并进行心肺复苏的106例院前心脏停搏患者按照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进行分组,其中成功组55例、失败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心脏停搏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因素主要有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等。其中危险因素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OR =1.342,95%CI 1.124~1.741)和气管插管时间(>2 min)(OR=1.998,95%CI 1.342~2.685);保护因素为:电击除颤开始时间(≤5 min)(OR =1.532,95%CI 1.357~1.699)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标准量)(OR =2.142,95%CI 2.012~3.969)。结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院前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作者:谭宗林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外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越发年轻化。在乳腺癌患者中,一部分表现出家族聚集性、发病早,且累及家系中多个成员。乳腺癌易患基因1、2(BRCA1、2)是乳腺癌遗传性易患基因。有研究证实,BRCA1、2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对国内外乳腺癌BRCA基因突变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就 BRC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防治和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李念(综述);续哲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自杀性中毒的规律、特征,探索防范和干预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527例自杀性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性别、年龄、职业、毒物种类等特点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毒以18~44岁年龄段多(61.5%);病例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工人多(65.6%),中学文化水平病例多(45.4%);自杀性中毒常见的毒物为农药和药物(80.8%),农药常见为有机磷农药、百草枯和杀鼠剂,药物中以安眠药、解热镇痛药和混合药物为主;城市自杀毒物多为药物,为24.5%(129/527),而农村多为农药,为25.6%(135/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中毒发生以7月病例达高峰(21.6%);病死率为3.0%(16/527)。结论中毒是常见的自杀方式,严格管理农药、药品及其他危险化学品,限制购买、使用,加强监管,避免自杀工具的随意获得,关注公众心理健康,建立自杀干预和预警机制,提供危机咨询和援助,是减少自杀性中毒发生的关键。
作者:杨春燕;赵群远;马瑞芳;张颖;陈时;韩瑞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并评价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患者围术期血液指标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OSAHS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将参加健康体格检查的54例老年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血液中各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轻中度和重度患者术前及术后红细胞计数( RBC )、血红蛋白( Hb)水平及血细胞比容( HC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重度组RBC、Hb及HCT均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轻中度及重度患者术后6个月 RBC、Hb 水平及 HCT均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重度患者术后促红细胞生成素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重度患者呼吸紊乱指数(AHI)显著高于轻中度患者(P<0.05),夜间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2)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P<0.05);术后轻中度及重度患者AHI 均低于术前(P<0.05),夜间 LSaO2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改良等离子辅助下悬雍垂腭咽成型术对老年OSAHS的疗效理想,可有效降低患者的RBC、Hb以及HCT水平。
作者:刘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与多层螺旋 CT(MSCT)对甲状腺结节的显示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CDUS、MSCT及临床资料。分别统计两种检查方法对甲状腺结节检出率的高低及对包膜、钙化及其内部密度均匀性的显示能力。结果5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手术病理共检出113枚结节,113枚结节均可见包膜,瘤周或瘤内有钙化灶43枚,无钙化灶的70枚瘤体内密度均匀32枚,不均匀38枚。术前 CDUS、MSCT 分别检出97枚(85.8%)、89枚(78.8%)结节,有包膜的结节分别为88枚(90.7%)、73枚(82.0%),有钙化灶结节分别为43枚、43枚(100.0%),结节内密度不均匀分别为37枚(68.5%)、21枚(45.6%)。术前CDUS与MSCT对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及对包膜及钙化的显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CDUS对瘤内密度均匀性显示能力优于MSCT(P<0.05)。结论 CDUS与MSCT对甲状腺结节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及显示能力,但CDUS对包膜、钙化及瘤内密度均匀性显示能力方面优于 MSCT, CDUS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晓红;葛鹏;侯明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臭氧联合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是拒绝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射频热凝组和臭氧联合射频组,各40例。射频热凝组行射频热凝术治疗,臭氧联合射频组在射频热凝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臭氧髓核氧化术。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法、改良MacNab方法和远红外热成像检查患者双下肢红外热图温差3种方法观察术后疗效。结果射频热凝组和臭氧联合射频组治疗前 VAS 评分、双下肢红外热图温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射频热凝组的 VAS 评分显著高于臭氧联合射频组[(4.2±1.1)比(2.9±1.3)](P<0.01);双下肢红外热图温差显著高于臭氧联合射频组[(0.42±0.05)℃比(0.32±0.02)℃](P<0.01)。射频热凝组总有效率为72.5%,臭氧联合射频组总有效率为92.5%,臭氧联合射频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射频热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臭氧联合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单纯采用射频治疗的疗效更佳,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下肢血供。
作者:杨振玲;乔长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 NIHSS)评分法分为NIHSS轻型、NIHSS中型和NIHSS重型,根据患者不同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浆NT-proBNP表达水平。结果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经NIHSS评分,轻型18例、中型40例、重型27例,随着 NIHSS 评分逐渐升高,血浆NT-proBNP 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死亡15例,存活70例,死亡组患者血浆NT-proBN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 P<0.01)。结论血浆NT-proBNP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有效实验室指标。
作者:陈德宣;杨晓颖;张洁;于振宇;金叶;夏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鼻咽癌的病因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策略与其他头颈部肿瘤具有明显差别。鼻咽癌早期患者采用单纯根治性放疗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局部晚期则多选择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但部分化疗药物不良反应较大,使患者耐受性及依从性差。分子靶向药物具有低毒性及高度特异性的特点,有望成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的新选择。
作者:李欢欢(综述);张丽珍(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IRI)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坏死,心功能障碍的结果。 IRI与自主神经的激活关系密不可分。 IRI中产生的各种理化因子激活交感神经传入纤维,而交感过度兴奋反过来也能加剧IRI,如此恶性循环。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刺激能保护心脏,减轻IRI。日后有望将迷走神经刺激作为常规治疗手段以减轻IRI的发生。
作者:屈园园(综述);余锂镭;江洪(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前众多研究报道,糖尿病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等方面,并在转基因治疗、胰岛素增敏效、胰岛素三维结构、糖尿病综合防治体系及外科手术、干细胞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文通过总结和归纳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糖尿病研究的报道,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分析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作者:钱虹(综述);陆锐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挑战,既要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又要尽量保留运动语言等重要神经功能。近年来诸多新技术的应用使手术有了改观,多模态神经导航引入了功能磁共振成像以及神经纤维束的影像,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术中磁共振成像及术中超声的优势是实时成像;清醒开颅及皮质电刺激术中功能作图技术评估神经功能佳;应用肿瘤特异性荧光成像可在术中依靠荧光辨别肿瘤组织。以上新策略改善了手术效果,给患者带来福音。
作者:孙立军;王虎(综述);亢建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特有的,起源于胎盘以广泛的孕产妇内皮功能障碍为特点的一个系统性综合征,至今其分子机制大部分仍是未知的。造成孕期胎盘血管形成异常的因素主要为高水平的抗血管生成因子、低水平促血管生成因子及两者调节失衡,血管生成调节失衡可能代表一个“后共同通路”,并且是导致子痫前期临床特征性表现的原因。新研究表明,多种微 RNA参与子痫前期,对胎盘血管形成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宁艳;姜桐(综述);蔡丽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创伤性凝血病( TIC)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病率较高,大量输血后,如处理不当,会加重凝血病,凝血功能障碍是大量输血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识别TIC,适时合理启动大量输血方案,合理使用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等可有效纠正TIC,提高输血效果,改善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袁玉荣(综述);潘修银(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73例,依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及高血压分级情况进行分组,其中单纯冠心病(A组)43例,合并高血压Ⅰ级(B组)45例,合并高血压Ⅱ级(C组)44例,合并高血压Ⅲ级(D组)41例,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统计各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包括NN间期标准差(SDNN)、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 SDANN)、NN间期标准差均值( ASDNN),分析各组数据间差异。结果 SDNN、SDANN和ASDNN在A、B、C、D四组分别为(122±20) ms、(109±19) ms、(99±16) ms、(87±13) ms,(110±18) ms、(96±17) ms、(85±14) ms、(76±13) ms及(67±12) ms、(58±10) ms、(50±9) ms、(43±8) ms,两两比较显示,A组各指标高于B、C、D组,B组各指标高于C、D组,C组各指标高于 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较单纯冠心病患者更加严重,随着高血压病等级增高,心率变异性降低,临床应引起重视。
作者:徐心怡;陈欣然;马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酒的频率和饮用量都明显增加,由此引起的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酒精性心肌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酒精损害心肌潜在的机制包括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对心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氧化应激、细胞死亡、脂肪酸代谢紊乱、蛋白质合成、分解障碍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
作者:汝晓雪(综述);周立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正畸医师采用骨皮质切开术辅助加速正畸牙移动以缩短治疗时间。骨皮质切开后快速牙移动的理论基础与局部加速现象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该技术可以使正畸治疗时间缩短为传统治疗时间的1/2~1/3,并且牙根吸收减少,牙槽骨量增加,且复发较低,适用于大部分错牙合畸形。尽管骨皮质切开加速牙移动有诸多优点,但尚不能作为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对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缺乏完善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韦溅萍(综述);马佳君;张锡忠(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