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婷婷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 LWMH)治疗脓毒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电子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3年6月,收集LWMH治疗脓毒症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学质量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进行评定,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99篇相关文献,经过进一步阅读文献内容后,终纳入8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合计449例患者。提取数据后,进行 Mete 分析。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WMH 治疗可以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 RR =0.62,95%CI 0.46~0.84,P=0.002];降低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 APACHEⅡ)评分[加权标准差(WMD)=-1.87,95%CI-2.87~-0.95,P <0.0001];提高患者的 D-二聚体水平[加权标准差(WMD)=-0.31,95%CI -0.57~-0.04,P=0.03];增加患者的血小板计数[WMD=15.05,95%CI 10.85~19.25,P<0.00001]。结论 LWMH治疗脓毒症,可以降病死率和 APACHEⅡ评分,提高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计数。
作者:唐勇;甄玲玲;张蓓;安宏;马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血清炎性因子联合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海军总医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 SAP)、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及体检的健康者各40例,分别纳入研究的 SAP 组、UAP 组、NSTEMI 组、STEMI 组和对照组,检测心肌酶谱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T)及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的水平。结果五组受试者心肌酶谱(CK-MB、hs-cTnT)及炎性因子( CRP、MMP9、TIMP1、MMP9/TIMP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SAP 组、UAP 组、NSTEMI组、STEMI组CK-MB为(8.2±0.9) U/L,(8.5±1.1) U/L,(9.2±1.4) U/L,(29.2±4.6) U/L,(71.3±10.4) U/L;hs-cTnT 为(4.3±0.6) ng/L,(4.7±0.5) ng/L,(5.1±0.7) ng/L,(21.8±4.6) ng/L,(34.2±6.3) ng/L。 SAP 组、UAP 组与对照组心肌酶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STEMI组、STE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UAP组与 SAP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NSTEMI组、STEMI 组显著高于 SAP 组( P <0.05);NSTEMI 组、STEMI 组显著高于 UAP 组( P <0.05);STEMI组显著高于 NSTEMI 组(P <0.05)。对照组、SAP 组、UAP 组、NSTEMI 组、STEMI 组CRP为(5.1±0.7) mg/L,(5.3±0.6) mg/L,(11.8±2.4) mg/L,(31.2±4.2) mg/L,(55.8±6.9) mg/L;MMP9为(14.8±2.1)μg/L,(16.3±2.8)μg/L,(28.4±4.2)μg/L,(40.6±5.9)μg/L,(66.8±9.2)μg/L;TIMP1为(49.2±6.2)μg/L,(48.5±6.8)μg/L,(32.4±5.4)μg/L,(24.4±3.5)μg/L,(15.9±2.4)μg/L;MMP9/TIMP1为0.30±0.08,0.31±0.07,0.87±0.11,1.66±0.19,4.20±0.52。炎性因子: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UAP 组、NSTEMI 组、STE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UAP 组、NSTEMI 组、STEMI 组显著高于 SAP 组( P <0.05);NSTEMI组、STEMI组显著高于UAP组( P<0.05);STEMI组显著高于NSTEMI组( 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CRP、MMP9和TIMP1水平在UAP 阶段即出现明显异常,联合检测是早期诊断疾病的理想指标。
作者:臧贵明;曹毅;王洪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急性加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进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生物标志物(如降钙素原)的检测已经成为诊断及指导 COPD抗生素治疗的一种重要工具。然而,关于降钙素原指导COPD治疗的潜在作用仍在临床研究阶段。该文将通过目前国内外现有的证据证明降钙素原可以用于指导COPD的抗生素治疗。
作者:高巍(综述);霍建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酒的频率和饮用量都明显增加,由此引起的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酒精性心肌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酒精损害心肌潜在的机制包括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对心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氧化应激、细胞死亡、脂肪酸代谢紊乱、蛋白质合成、分解障碍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
作者:汝晓雪(综述);周立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均与社会-心理-生物代谢因素有关,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在遗传和神经发育缺陷基础上产生的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异常较常见。自1960年以来,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肥胖等不良反应受到大家的关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糖异常则较少有报道,患者在治疗前的代谢状况未引起重视。糖尿病是世界各国成人的常见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一般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肥胖、饮食习惯、环境因素及感染等因素有关,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被阐明。
作者:朱晓丹(综述);匡洪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平动态监测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 ICU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灵山县人民医院 ICU收治的122例危重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28 d后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73例)和死亡组(49例)。观察两组患者入ICU 6、24 h后的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 APACHEⅡ)评分及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患者6、24 h的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及 APACHEⅡ评分与死亡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24 h 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6、24 h)呈正相关,与乳酸清除率(6、24 h)呈负相关(P <0.05),≥9.0 mmol/L组和5.0~8.9 mmol/L 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2.5 mmol/L 组(χ2=19.69,12.80,P <0.01)和2.5~4.9 mmol/L组(χ2=15.17,8.80,P<0.01)。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是临床判断危重患者病情恶化程度及预后情况的有效指标。
作者:黄可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心肌能量代谢是影响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重要因素。曲美他嗪作为调节心肌能量代谢药物,通过降低游离脂肪酸的氧化速率,减轻线粒体内钙聚积,使心肌细胞内氧自由基产生减少,发挥线粒体保护、抗氧化应激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从而发挥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维持ATP的产生和缺血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及收缩功能。临床广泛应用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等的治疗。
作者:张莹(综述);史大卓(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臭氧联合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是拒绝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射频热凝组和臭氧联合射频组,各40例。射频热凝组行射频热凝术治疗,臭氧联合射频组在射频热凝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臭氧髓核氧化术。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法、改良MacNab方法和远红外热成像检查患者双下肢红外热图温差3种方法观察术后疗效。结果射频热凝组和臭氧联合射频组治疗前 VAS 评分、双下肢红外热图温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射频热凝组的 VAS 评分显著高于臭氧联合射频组[(4.2±1.1)比(2.9±1.3)](P<0.01);双下肢红外热图温差显著高于臭氧联合射频组[(0.42±0.05)℃比(0.32±0.02)℃](P<0.01)。射频热凝组总有效率为72.5%,臭氧联合射频组总有效率为92.5%,臭氧联合射频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射频热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臭氧联合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单纯采用射频治疗的疗效更佳,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下肢血供。
作者:杨振玲;乔长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挑战,既要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又要尽量保留运动语言等重要神经功能。近年来诸多新技术的应用使手术有了改观,多模态神经导航引入了功能磁共振成像以及神经纤维束的影像,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术中磁共振成像及术中超声的优势是实时成像;清醒开颅及皮质电刺激术中功能作图技术评估神经功能佳;应用肿瘤特异性荧光成像可在术中依靠荧光辨别肿瘤组织。以上新策略改善了手术效果,给患者带来福音。
作者:孙立军;王虎(综述);亢建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 VDAC)位于线粒体外膜,形成了线粒体和代谢产物之间的分界,作为“守门员”控制着代谢产物的进出以及线粒体与其他细胞器的对话,同时,VDAC 也是线粒体介导凋亡的关键成员。除了调节线粒体的代谢和产能功能,VDAC 通过与不同配体和蛋白相互作用,作为细胞生存和死亡信号的汇聚点,这些功能可能使VDAC成为合理的新治疗发展的靶点。现就哺乳动物VDAC蛋白(尤其是VDAC1)的结构、功能、与相关蛋白的关系以及 VDAC 参与的疾病作一综述。
作者:戴琼艳(综述);段满林(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Pin1抑制剂胡桃醌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增殖、迁移及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方法培养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分别用不含药物的DMEM(对照组)、Pin1抑制剂胡桃醌处理(处理组),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周期、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blot检测 Cyclin E的蛋白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水平。结果处理组的G2/M期比例高于对照组(t=21.848,P<0.01),G0/G1比例、S 期比例低于对照组(t=6.234,6.658,均P <0.05),Cyclin E 蛋白含量、(A0-A24)/A0值低于对照组(t =17.586,26.679,均P<0.01),处理组细胞的上清液中VEGFA、VEGFB、VEGFC水平低于对照组(t=15.237,13.894,16.382,均P<0.01)。结论 Pin1抑制剂胡桃醌能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的增殖、迁移和血管新生能力,Pin1抑制剂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的备选药物。
作者:王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弱视是眼科常见病,不仅使患儿视力低下,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双眼视觉功能的发育,从而影响患儿立体视的建立。部分弱视经过及时适当的治疗是可逆的,其疗效与年龄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在弱视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屈光矫正、遮盖疗法、药物治疗、压抑疗法、手术治疗、知觉学习及综合治疗等。不同类型的弱视治疗方案的选择各有不同。
作者:赵倪(综述);张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调查医学全日制女硕士研究生性行为现状及对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的认知,为HPV及宫颈癌的预防和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某综合型大学医学院按研一、研二、研三3个年级分别随机抽取103例医学专业全日制女硕士研究生,共309名,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00份。56.3%(169/300)有性行为经历,33.7%(101/300)无性行为经历,10.0%(30/300)不愿透露相关信息。21.9%(37/169)在年龄<20岁开始性行为,34.9%(59/169)选择非避孕套等其他避孕法。 HPV知晓率为100%(300/300),宫颈癌筛查知晓率为94.3%(283/300),HPV疫苗知晓率为54.3%(163/300),且认知水平随年级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医学女硕士研究生对宫颈癌患病危险因素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医学女硕士研究生接种HPV疫苗的意愿呈一般水平,有性行为经历的女生更愿意接种 HPV疫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医学女硕士研究生虽然对 HPV 的知晓率很高,但对HPV疫苗、HPV感染等相关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应对其加强健康教育,使之对 HPV 相关知识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作者:陈玲;谷灿;廖淑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地佐辛在预防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全身麻醉手术的98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在手术结束前30 min,生理盐水组注射生理盐水,而地佐辛组以同样的方法注射地佐辛注射液0.1 mg/kg。对比两组患者苏醒期的躁动情况、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5 min 后呼吸频率、睁眼时间等项目,以评价麻醉效果。结果地佐辛组术后5、15、25 min 躁动率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4.1%(2/49)比46.9%(23/49),χ2=23.681,P <0.05;6.1%(3/49)比55.1%(27/49),χ2=27.671,P <0.05;8.2%(4/49)比59.2%(29/49),χ2=28.555,P<0.05]。地佐辛组呼吸恢复时间和睁眼时间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3±1.5) min 比(4.9±1.3) min,(8.7±2.2) min 比(8.1±2.5) min,均P>0.05]。结论地佐辛具有良好的预防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
作者:毕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创伤性凝血病( TIC)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病率较高,大量输血后,如处理不当,会加重凝血病,凝血功能障碍是大量输血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识别TIC,适时合理启动大量输血方案,合理使用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等可有效纠正TIC,提高输血效果,改善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袁玉荣(综述);潘修银(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在所有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和卒中,1/5发生于后循环供血区。后循环缺血性事件尽管很重要,但受到的关注远不如颈动脉供血区。近的研究表明,后循环缺血性事件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高,特别是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者,因此有效的二级预防很重要。有效的二级预防需要准确的临床诊断、探查根本病因以及有效的内科、外科或神经介入治疗,但新近的研究结果正在改进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该文主要关注后循环卒中和TIA 的诊断、辅助检查和二级预防以及近来的一些进展。
作者:关景霞(综述);卢祖能(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73例,依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及高血压分级情况进行分组,其中单纯冠心病(A组)43例,合并高血压Ⅰ级(B组)45例,合并高血压Ⅱ级(C组)44例,合并高血压Ⅲ级(D组)41例,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统计各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包括NN间期标准差(SDNN)、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 SDANN)、NN间期标准差均值( ASDNN),分析各组数据间差异。结果 SDNN、SDANN和ASDNN在A、B、C、D四组分别为(122±20) ms、(109±19) ms、(99±16) ms、(87±13) ms,(110±18) ms、(96±17) ms、(85±14) ms、(76±13) ms及(67±12) ms、(58±10) ms、(50±9) ms、(43±8) ms,两两比较显示,A组各指标高于B、C、D组,B组各指标高于C、D组,C组各指标高于 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较单纯冠心病患者更加严重,随着高血压病等级增高,心率变异性降低,临床应引起重视。
作者:徐心怡;陈欣然;马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膝关节骨、软骨损伤是骨科的诊疗难题,对其认识不足或早期处理不当可导致创伤性骨关节炎。磁共振成像( MRI)为临床评估骨与软骨的损伤提供了敏感而可靠的手段,其可以发现常规 X线、CT无法发现的隐匿性骨折、应力性骨折、骨挫伤、骨软骨剥脱、软骨缺损及关节游离体等。该文就膝关节常规MRI扫描技术及常见骨、软骨损伤类型进行综述。
作者:刘潇(综述);龚洪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上颌窦癌临床上较少见,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左右。患者就诊时多数已为中晚期,常侵及周围重要组织及器官,临床上治愈率很低。现在普遍认为,上颌窦癌的复发和转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上颌窦解剖的特殊性、基因学特点、生物学特性、治疗的方法、肿瘤的分期和分级等。该文就影响该疾病复发和转移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寻找合适的方法以提高上颌窦癌的治愈率。
作者:张兴杰(综述);马士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解剖要点及手术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来宾市人民医院的40例正常成人腰椎磁共振成像( MRI)图片(男女各20例),并测定与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合所测得数据在经甲醛浸泡的6具成人尸体上模拟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术(试验组),术后沿入路经椎间隙进行横断面解剖,观察入路的解剖毗邻关系,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在另6具成人尸体上常规行后路椎间融合术(对照组),同样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结果①经测定,男、女两组 L3~4、L4~5测得的各项数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的面积与对照组行常规后路椎间融合术间融合的面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融合面积均达30%以上;③沿克氏针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腰大肌的过程中未见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在侧方经皮外侧入路的手术操作区域,存在着一个由腰节段血管、腰神经、交感干组成的大小约为29 mm ×30 mm的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区域,为侧方经皮外侧入路手术操作的“安全范围”。结论经皮后外侧入路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是相对安全的,并椎间融合面积达到临床要求。术前在MRI图片上测定的个体化数据,对该术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向敏;杨文彬;何菊鲜;韦国平;王成日;覃鑫;刘意强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