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泡上皮细胞凋亡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刘建;刘燕梅(综述);王玉光(审校)

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 肺泡上皮细胞, 细胞凋亡
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是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组织异常增生导致的肺部疾病。研究证实,发病机制为多种原因导致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后导致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肌成纤维细胞聚集,形成成纤维细胞灶。上皮细胞凋亡可能是IPF 早期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炎症反应、细胞内张力、端粒酶活性等因素参与了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并在肺纤维化发病的早期阶段起到重要作用。该文对IPF与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P物质及其受体神经激肽1受体与疼痛的相关性研究

    很多疾病均可导致疼痛,如何有效缓解疼痛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研究发现,P物质是一种十一氨基酸多肽,广泛地分布于神经系统和其他外周组织器官内,其 G蛋白偶联受体神经激肽1受体密集分布于脊髓背角浅层。 P物质及其受体 NK-1受体与疼痛有密切关系。 P物质作为兴奋靶组织器官的神经递质,从初级感觉传入纤维终末释放,介导痛觉传递。 P物质和 NK-1R结合也可以介导痛觉效应。 P物质经酶解产生的N端片段和NK-1受体拮抗剂则产生镇痛作用。

    作者:赵国敏(综述);尹金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超声在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在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腹部超声检查可疑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患者31例,将超声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对照分析。对临床确诊为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将行超声引导下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与未行该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经临床确诊为剖宫产瘢痕妊娠29例,不全流产2例,诊断准确率为93.5%(29/31)。行超声引导下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的患者住院时间为(12.5±1.8) d,较未行该操作的患者(18.8±3.8) d短(P<0.05),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为(23.3±3.3) d,较未行该操作的患者(34.8±4.1) d短(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且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经腹部超声引导下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在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梅娜;宫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甲状腺结节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检查手段也从单一的血液学检查发展到现在的血液学、影像学检查,甚至是病理活检;治疗手段也从局限的手术切除发展到含射频消融治疗等在内的多种常用手段。中医以辨证内服中药及特色外治法在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中西医学在甲状腺结节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诊疗手段等。

    作者:陈悦(综述);黄皓月;魏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的一种特异性产物。其水平增高提示体内凝血酶的生成及继发性纤溶系统的激活,是血栓前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与临床中的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特别是针对肺栓塞,作为一个早期的筛查指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减少了肺栓塞的误诊及漏诊。近年来,临床中发现在主动脉夹层、恶性肿瘤、急性脑梗死、心房颤动等疾病中 D-二聚体水平亦有升高。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评估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尤立蕊(综述);唐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盐酸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分析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对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云南省圣约翰医院收治的83例冠心病心衰患者,在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20 mg/次,每日3次,餐后服用,治疗持续3个月。分析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心功能变化及其远期预后。结果治疗后患者NT-proBNP显著下降( P <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升高( P<0.01);治疗后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其Ⅰ、Ⅱ级患者所占比例显著升高,Ⅲ、Ⅳ级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5年随访发现,病死率为8.4%(7/83),冠心病心衰加重再住院率为24.1%(20/83)。结论盐酸曲美他嗪可降低冠心病心衰患者NT-proBNP水平,改善心功能分级,有效促进患者的预后。

    作者:吕云;潘娅萍;高彦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宫腔纱条填塞治疗重度产后出血57例分析

    目的:探讨宫腔纱条填塞治疗重度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术治疗重度产后出血的57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各种不同产后出血原因应用宫腔纱条填塞的病例数,以57例使用宫腔纱条填塞术产后出血患者不同出血量为观测点,分别统计各观测点治疗有效和无效行子宫切除术的人数,并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①使用宫腔纱条填塞术治疗的57例重度产后出血患者,宫缩乏力导致者19例,胎盘因素导致者36例,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者2例,7例治疗无效切除子宫。②宫腔纱条填塞术治疗重度产后出血的成功率与出血量呈负相关(r=-0.943,P<0.05),当出血量≥2500 mL时,子宫切除的概率大于子宫保留的概率( P<0.05)。结论宫腔纱条填塞术是治疗胎盘因素及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重度产后出血避免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有效措施,其有效率随产后出血量的增加而下降,当出血量≥2500 mL 时,出血控制失败而行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概率更大。

    作者:梁升连;葛海艳;褚志平;应小燕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西安地区9338例孕妇TORCH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孕妇TORCH感染情况。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933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捕获酶联免疫法检测 TORCH病毒的IgG和IgM抗体。比较不同年份、季节TORCH的感染率。结果 TORCH四种病原体弓形虫( 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和人疱疹病毒(HSV)Ⅱ型的 IgG 抗体阳性率依次为2.42%(226/9338)、74.14%(6923/9338)、72.32%(6753/9338)、3.44%(321/9338),IgM 抗体阳性率依次为0.05%(5/9338)、0.10%(9/9338)、0.58%(54/9338)、0.05%(5/9338);RV与 CMV 的 IgG 抗体阳性率远高于TOX与HSV-Ⅱ型( P<0.05);CMV的 IgM抗体阳性率远高于 TOX、RV 与 HSV-Ⅱ型(P<0.05);2013年,TOX、RV 与 CMV 三种病原体 IgG抗体阳性率高于2012年(P <0.05);RV 与CMV的IgG抗体,夏秋季阳性率高于冬春季(P<0.05);TOX的IgG抗体,秋季阳性率高于其他3季(P<0.05);4种病原体的IgM抗体阳性率无明显的年份和季节性变化(P>0.05)。结论西安地区近两年无病原体暴发流行,且感染的季节变化不明显;目前缺少有效的方法治疗孕妇 TORCH感染,因此以预防为主。

    作者:谢小娟;李小侠;李芒会;张利侠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药现代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 RA)属中医痹症范畴,在现代医学研究,RA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病理学改变分为基本病变和各器官病变;西医治疗基本参照指南,中医治疗 RA,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和症型,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依据进行辨证论治,结合西医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疗效。由于RA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作用机制也未明确,也没有完全符合该病的动物模型,需进一步搞好基础研究,建立适当的病症契合的RA动物模型,筛选组方,完善基础理论研究。

    作者:张庆丽;杨卫彬;杨静;胡春花;李倩(综述);张裕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必净联合国产十四肽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30例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血必净联合国产十四肽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HNP)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AHNP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国产十四肽生长抑素100μg,缓慢静脉注射后再予以250μg/h的速度静脉泵入,连续治疗7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记录患者就诊当日及治疗3 d及5 d后体液淀粉酶(淀粉酶检测试剂盒检测法);记录患者腹胀腹痛时间、恶心呕吐时间、禁食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淀粉酶、尿淀粉酶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平均腹胀腹痛时间、恶心呕吐时间、禁食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1.3) d 比(4.4±1.3) d,(3.6±1.0)d 比(5.1±1.1) d,(8.4±1.2) d 比(12.0±1.4) d,(4.9±1.4) d 比(7.1±1.7) d,(16.7±2.0) d 比(21.8±2.7) d,26.7%(8/30)比36.7%(11/30),均P<0.01]。结论血必净联合国产十四肽治疗AHNP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倪浩亮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瘢痕疙瘩术后辅助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瘢痕疙瘩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指在皮肤创伤后局部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且超出原有损害范围。该病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等因素相关。治疗方法较多,但单一疗法的疗效均不理想,主张多种方法联合治疗。目前研究认为,瘢痕疙瘩术后联合放射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但对于手术后何时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总剂量及分次剂量选择仍无统一标准,其治疗亦存在个体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汪杰华(综述);姚晖(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肺癌并发肺结核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相关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肺癌并发肺结核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 T淋巴细胞相关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青岛市胸科医院收治的60例肺癌并发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化疗方案为足叶乙苷联合顺铂。采用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联法(S-P法)对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化疗后 CD3+、CD4+、CD8+及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化疗前(P<0.05);化疗后 CD45RA +、CD45RA +绝对值、CD45RO +绝对值及CD45RA +/RO +水平均显著高于化疗前,但化疗后CD45RO +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结论肺癌并发肺结核患者化疗后T淋巴细胞相关指标均发生明显变化,从而为判定化疗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刘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高截留量血液透析膜在多发性骨髓瘤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高截留量血液透析( HCO)是近年来血液透析领域重要的研究进展之一,其可有效清除相对分子质量为65000的物质,主要用于治疗骨髓瘤管型肾病、脓毒症、横纹肌溶解征等疾病。骨髓瘤患者由于游离轻链被近曲小管吸收后沉积在上皮细胞胞质内,使肾小管细胞变性,导致急性肾衰竭。大量临床试验证明,HCO可有效清除游离轻链,促进肾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该文就 HCO在多发性骨髓瘤管型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简述。

    作者:徐丰博(综述);孙懿(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新进展

    新生儿窒息是造成新生儿脑伤残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及伤残率,但这仍是一个难点。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应用彩色多普勒监测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以及实验室检测脑特异性蛋白能早期诊断新生儿窒息,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两种检查方法均未能在临床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加强对两者的进一步研究,使其能在临床实际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对临床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早期治疗新生儿窒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世界(综述);李明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新生儿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诊疗进展

    随着国际卫生组织对新生儿疾病筛查越来越重视,国内外对新生儿期甲状腺功能的研究报道也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功能低下两方面。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智力低下,甚至智力障碍。为了降低甲状腺功能异常对新生儿健康的危害程度,新生儿期甲状腺功能异常筛查多被应用于临床诊断,以便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赵军育(综述);吴立江;刘晓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新城疫病毒的分类及治疗胶质瘤研究的进展

    脑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因其致残率、致死率高而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传统的手术、放疗及化疗等治疗手段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近些年各种生物基因治疗不断涌现,其中溶瘤病毒的抗肿瘤作用正在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新城疫病毒( NDV)的胶质瘤治疗更是研究的热点。现就NDV的发现、溶瘤的结构基础、分类及关于治疗胶质瘤的研究及反向遗传技术的应用等进行总结。

    作者:李俊卿;申汉威(综述);杨孔宾(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危重病相关性皮质醇不足的研究进展

    危重病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致病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机体应激反应引起的内环境失调关系密切。危重病相关性皮质醇不足( CIRCI)是指由于高应激状态使皮质醇水平不能满足机体适应疾病严重程度的需要,在感染性休克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容易出现,在其他高应激的危重病中也很常见,其机制复杂,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研究CIRCI有望改善危重病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是近年来危重病医学研究的热点。

    作者:曾德福(综述);梁大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食管癌微创治疗进展

    食管癌是全世界第八大高发的恶性肿瘤。外科治疗是可切除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传统食管癌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为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微创食管切除术逐渐发展起来。微创食管切除术认为是一种安全可选择的食管癌治疗方法,目前微创食管癌切除术的研究主要为术后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缺乏长期疗效。将微创食管切除术作为可切除食管癌的标准治疗,目前还言之过早。

    作者:杨鲸蓉;徐驰(综述);曾志勇;陈丰穗(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自噬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质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自噬是一种重要的溶酶体介导的物质降解途径,通过净化自身多余或受损的细胞器,维持细胞内物质的再循环和调节内环境的稳态,对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均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自噬在肝脏脂质代谢方面有重要作用,自噬功能异常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一个潜在病因。但是,自噬在脂质代谢过程中的确切作用还不十分清楚,甚至有相反的结论。

    作者:邓颖勋;蒋卓勤;王宇琦(综述);纪桂元(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肝细胞癌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近几年,不同的外照射放射治疗技术以及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在肝细胞癌治疗中取得了较大进展。单纯放射治疗对早期患者可治愈,对中、晚期患者可延长生命,并可减轻疼痛。放射治疗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或口服索拉非尼或静脉化疗等方法联用,疗效可进一步提高,且毒性可耐受。因目前文献均局限于Ⅰ期/Ⅱ期临床试验或回顾性分析,故放射治疗在肝细胞癌综合治疗中的潜在作用,还需要开展Ⅲ期研究来证实。

    作者:梁永(综述);何克菲(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微RNA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微RNA( 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蛋白质编码的小分子 RNA,它通过对目标mRNA的剪切和翻译抑制,发挥对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作用。 miRNA具有多靶点的特性,至少参与约1/3人类蛋白质的表达调控,并且参与调控细胞分化、凋亡,肿瘤形成、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行为。近些年研究表明,miRNA对于调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因表达、调节脂质形成和储存至关重要。

    作者:于俊杰(综述);詹晓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