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综述);何克菲(审校)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的一种特异性产物。其水平增高提示体内凝血酶的生成及继发性纤溶系统的激活,是血栓前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与临床中的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特别是针对肺栓塞,作为一个早期的筛查指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减少了肺栓塞的误诊及漏诊。近年来,临床中发现在主动脉夹层、恶性肿瘤、急性脑梗死、心房颤动等疾病中 D-二聚体水平亦有升高。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评估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尤立蕊(综述);唐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姜黄素是从姜黄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多酚类化合物,是姜黄属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显著抗炎、抗氧化、抗癌、抗突变、抗凝、抗感染和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其一直作为草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风湿病、糖尿病病足、咳嗽和鼻窦炎。姜黄素还被证明有显著地促进伤口愈合的特性。它可以作用于伤口愈合过程的不同阶段,从而加速愈合。
作者:周曙(综述);金海蓉;胡晋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细胞屏障功能的损害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血管内皮屏障、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屏障、肺微血管屏障及血脑屏障的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微循环障碍,导致血浆渗漏及有效血容量不足。而肠道黏膜屏障的损害会引发细菌移位,进一步激活并扩大炎症反应。肺微血管屏障的损害则导致换气功能障碍,终导致顽固性低氧血症及呼吸衰竭。连续性血液净化能有效清除炎性介质及改善氧应激,目前被广泛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作者:陈思(综述);沈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桥式缝合阴道筋膜治疗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在广饶县中医院妇产科住院手术的70例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阴式子宫切除组(35例)予以传统的阴式子宫切除术,桥式缝合阴道筋膜组(35例)采用桥式缝合阴道筋膜方法,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在临床疗效、性交疼痛、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疼痛评分等。结果阴式子宫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桥式缝合阴道筋膜组[(83.1±18.4) min 比(123.2±13.5) min, P<0.05],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显著长于桥式缝合阴道筋膜组[(20.4±8.4) h 比(17.3±3.4) h、(3.0±1.4) d 比(2.2±1.1) d,P<0.05],术中出血量、疼痛积分显著高于桥式缝合阴道筋膜组[(217.4±67.5) mL 比(174.3±43.5) mL、(7.1±1.3)分比(5.2±1.4)分,P<0.05]。结论桥式缝合阴道筋膜可提高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脱垂临床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吴新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新生儿窒息是造成新生儿脑伤残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及伤残率,但这仍是一个难点。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应用彩色多普勒监测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以及实验室检测脑特异性蛋白能早期诊断新生儿窒息,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两种检查方法均未能在临床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加强对两者的进一步研究,使其能在临床实际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对临床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早期治疗新生儿窒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世界(综述);李明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丹参是研究比较全面的一种中草药,由于它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广泛而又复杂,临床上常将其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近年来,随着对药物联合应用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丹参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通过丹参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丹参可与多种药物联用,并且能起到增强药物治疗效果的作用,这使对丹参的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丹参的临床价值也越来越高。
作者:王媛媛(综述);原永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快速普及和发展,CT检查频率正逐渐提高,CT辐射剂量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可以在保证CT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该文旨在介绍低电压及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并对低剂量CT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张鹏(综述);赵英杰;李振龙(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建始县人民医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情况与耐药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建始县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患者中确诊的院内感染患者180例,调查标本来源,细菌培养后选择8种抗生素进行耐药分析。结果共分离出120株细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60例,占50.0%,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分泌物与血液标本;科室来源于神经外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和普通外科。耐药率高的3种药物为庆大霉素(65.0%)、亚胺培南(58.3%)、哌拉西林(55.0%),敏感率高的3种药物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0%)、头孢他啶(6.7%)与硫酸阿米卡星(10.0%)。结论院内感染中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比较大,多在危重科室患者中分离检测到,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与硫酸阿米卡星有较好的药物敏感性。
作者:李惠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端粒是真核细胞维持自身染色体稳定的重要成分,其 DNA 序列位于染色体的末端,端粒的长度会随着染色体的不完全复制和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端粒酶相关基因的突变会造成端粒酶活性的降低以及端粒长度缩短,过短的端粒无法保护基因组维持正常的稳定性,终造成细胞的老化、凋亡或恶变。人端粒酶反转录酶( hTERT)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端粒酶的活性一致,其表达被认为是端粒酶活性的关键步骤。该文就hTERT与肿瘤的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李三党(综述);刘宏斌(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危重病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致病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机体应激反应引起的内环境失调关系密切。危重病相关性皮质醇不足( CIRCI)是指由于高应激状态使皮质醇水平不能满足机体适应疾病严重程度的需要,在感染性休克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容易出现,在其他高应激的危重病中也很常见,其机制复杂,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研究CIRCI有望改善危重病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是近年来危重病医学研究的热点。
作者:曾德福(综述);梁大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微RNA( 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蛋白质编码的小分子 RNA,它通过对目标mRNA的剪切和翻译抑制,发挥对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作用。 miRNA具有多靶点的特性,至少参与约1/3人类蛋白质的表达调控,并且参与调控细胞分化、凋亡,肿瘤形成、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行为。近些年研究表明,miRNA对于调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因表达、调节脂质形成和储存至关重要。
作者:于俊杰(综述);詹晓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脑出血是常见的一种病死率、致残率颇高的疾病,急性期的危害性更大。尽管临床上治疗的手段很多,如较常应用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疗效并不理想。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脑出血尤其是急性期的相关病理机制,找出更新、更好的治疗方案显得格外重要。该文就脑出血急性期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从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两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郑笑男;张铎(综述);李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其中手术治疗是早期子宫颈癌的有效治疗措施。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对盆腔结构的深入认识,早期子宫颈癌的手术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手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也明显提高。该文将早期子宫颈癌的手术治疗方案分为保留生育功能的次广泛切除手术、保留生育功能的广泛子宫颈切除术以及不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并就其治疗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徐睿(综述);黄淑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存在医院环境中,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逐年升高,临床上已出现了多重耐药、泛耐药菌株,甚至全耐药菌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株是指仅对1~2种对其感染治疗有效的抗菌药物(主要是替加环素和/或多黏菌素)敏感的菌株,其分离率逐年上升,临床上选择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案非常棘手。该文就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梁大胜(综述);石齐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TRAIL)对非小细胞肺癌小鼠模型肿瘤细胞凋亡诱导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非小细胞癌细胞株Tc-1于清洁小鼠右上肢皮下接种,共接种30只,每只接种浓度为5×106个Tc-1细胞。将上述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和五种浓度rhTRAIL阳性实验组),各5只。空白对照组每天注射一次磷酸盐溶液,阳性对照组每天注射不同浓度的重组人TRAIL( rhTRAIL)溶液,各组均连续注射15 d。对上述30只小鼠每2日测量肿瘤直径计算肿瘤长短直径,计算肿瘤体积。取小鼠脾脏细胞测定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干扰素( IFN)α水平。比较上述6组小鼠肿瘤体积、抑瘤率以及TNF-α、IFN-α水平。结果五组阳性对照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446±17) mm3,(378±15) mm3,(333±14) mm3,(270±13) mm3,(222±11) mm3比(532±22) mm3,P<0.05];5组阳性对照组随着rhTRAIL浓度的增加,肿瘤体积相应减小;五组阳性组小鼠的Tc-1细胞凋亡率随着rhTRAIL浓度增高,其凋亡率逐渐升高;5组阳性组小鼠的TNF-α、IFN-α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647±26) ng/L、(769±34) ng/L、(837±44) ng/L、(873±46) ng/L、(925±50) ng/L比(439±20) ng/L,P<0.05;(635±25) ng/L、(780±38) ng/L、(911±50) ng/L、(965±47) ng/L、(980±43) ng/L比(385±20) ng/L,P<0.05]。结论rhTRAIL能有效增强非小细胞肺癌小鼠体内的分泌细胞因子,有效诱导非小细胞肺癌小鼠的肿瘤细胞凋亡,说明rhTRAIL对非小细胞肺癌小鼠的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方呈祥;孙海燕;黄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 SW480结肠癌细胞生长增殖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SW480细胞后,采用人工重组基膜技术监测槲皮素对肿瘤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和运动活性的作用。将培养成功的细胞分为空白组和其余5个不同浓度(10、20、40、80、160 mg/L)的槲皮素作用组,观察干预结果,检测人结肠癌 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选择佳作用浓度;并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人结肠癌SW480内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结肠癌 SW480细胞经槲皮素处理后,体外侵袭、运动能力呈剂量依赖性下降( P <0.05);槲皮素能显著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浓度为10、20、40、80、160μmol/L的槲皮素作用于结肠癌 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1±1.2)%、(13.9±1.5)%、(38.8±2.2)%、(41.5±2.6)%、(45.3±2.6)%,与空白组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的结肠癌 SW480细胞内 Ki67和 PCNA的表达均呈下调表现(P<0.05)。结论槲皮素可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对人结肠癌 SW480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其凋亡。
作者:王芬;熊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血管生成是内皮细胞的重要功能,在胚胎发育、组织再生、炎症﹑肿瘤的生长与转移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均有血管生成。传统的单层细胞培养(2D培养)模型是迄今常用的体外实验研究模型,但存在诸多的不足,如细胞的生长特性与体内差异较大等。三维培养(3D培养)模型上细胞呈立体生长,更接近于体内的自然生长状态。3D培养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方法,特别是近年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3 D血管生成模型的建立取得了很多新进展,在肿瘤领域的相关研究尤为活跃。
作者:任荣梅(综述);白怀(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就诊13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组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随访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肌瘤复发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66±21) mL 比(160±37) mL、(4.9±0.9) d 比(6.3±1.2) d、5.0%(3/60)比15.7%(11/70),P<0.05或P<0.01];两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可减轻手术损伤,降低肌瘤复发率。
作者:王珂;权丽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真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检出中的病理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淮南朝阳医院诊治的胃癌患者(胃癌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临床资料,各45例,均采用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方法对标本进行研究,观察真菌和幽门螺杆菌检出情况。结果胃癌组中,真菌检出26例,占57.8%,幽门螺杆菌检出34例,占75.6%;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真菌检出0例,幽门螺杆菌检出12例,占26.7%。两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和真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真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均是诱发胃癌的致病菌。
作者:赵惠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随着国际卫生组织对新生儿疾病筛查越来越重视,国内外对新生儿期甲状腺功能的研究报道也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功能低下两方面。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智力低下,甚至智力障碍。为了降低甲状腺功能异常对新生儿健康的危害程度,新生儿期甲状腺功能异常筛查多被应用于临床诊断,以便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赵军育(综述);吴立江;刘晓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