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RNA( 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蛋白质编码的小分子 RNA,它通过对目标mRNA的剪切和翻译抑制,发挥对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作用。 miRNA具有多靶点的特性,至少参与约1/3人类蛋白质的表达调控,并且参与调控细胞分化、凋亡,肿瘤形成、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行为。近些年研究表明,miRNA对于调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因表达、调节脂质形成和储存至关重要。
作者:于俊杰(综述);詹晓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自噬是一种重要的溶酶体介导的物质降解途径,通过净化自身多余或受损的细胞器,维持细胞内物质的再循环和调节内环境的稳态,对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均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自噬在肝脏脂质代谢方面有重要作用,自噬功能异常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一个潜在病因。但是,自噬在脂质代谢过程中的确切作用还不十分清楚,甚至有相反的结论。
作者:邓颖勋;蒋卓勤;王宇琦(综述);纪桂元(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是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组织异常增生导致的肺部疾病。研究证实,发病机制为多种原因导致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后导致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肌成纤维细胞聚集,形成成纤维细胞灶。上皮细胞凋亡可能是IPF 早期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炎症反应、细胞内张力、端粒酶活性等因素参与了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并在肺纤维化发病的早期阶段起到重要作用。该文对IPF与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刘建;刘燕梅(综述);王玉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前,对于树突状细胞( DCs)的研究一般集中于骨髓来源的DCs、脾脏 DCs及外周血DCs的形态学和免疫学特性。肝脏是人体内的重要免疫器官,肝脏DCs( LDCs)有着不同于其他组织来源DCs的表型及功能。 LDCs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 LDCs更加深入的研究,不但会对肝脏疾病的发生机制进一步的阐明,而且可以为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作者:李东浩;段力园;董建涛(综述);王玉珍(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很多疾病均可导致疼痛,如何有效缓解疼痛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研究发现,P物质是一种十一氨基酸多肽,广泛地分布于神经系统和其他外周组织器官内,其 G蛋白偶联受体神经激肽1受体密集分布于脊髓背角浅层。 P物质及其受体 NK-1受体与疼痛有密切关系。 P物质作为兴奋靶组织器官的神经递质,从初级感觉传入纤维终末释放,介导痛觉传递。 P物质和 NK-1R结合也可以介导痛觉效应。 P物质经酶解产生的N端片段和NK-1受体拮抗剂则产生镇痛作用。
作者:赵国敏(综述);尹金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微 RNA(miRNA)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基因调控作用。 miR-181 b在急性白血病和其他多种恶性实体肿瘤中表达上调,具有癌基因作用,不仅参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等调控,同时还与药物敏感性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 miR-181b的表达改变可作为预测疾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作者:孔晓琳(综述);李英花(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血管生成是内皮细胞的重要功能,在胚胎发育、组织再生、炎症﹑肿瘤的生长与转移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均有血管生成。传统的单层细胞培养(2D培养)模型是迄今常用的体外实验研究模型,但存在诸多的不足,如细胞的生长特性与体内差异较大等。三维培养(3D培养)模型上细胞呈立体生长,更接近于体内的自然生长状态。3D培养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方法,特别是近年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3 D血管生成模型的建立取得了很多新进展,在肿瘤领域的相关研究尤为活跃。
作者:任荣梅(综述);白怀(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术后部分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临床不良事件。研究表明,PCI操作可激活冠状动脉及全身炎症反应,且贯穿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抑制炎症激活可以作为控制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重要途径。丹红等中药注射液可能通过多向性效应抑制PCI术后炎症激活,故中药注射液可作为PCI围术期改善预后的有效干预措施。
作者:纪金龙(综述);褚现明;安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孕妇TORCH感染情况。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933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捕获酶联免疫法检测 TORCH病毒的IgG和IgM抗体。比较不同年份、季节TORCH的感染率。结果 TORCH四种病原体弓形虫( 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和人疱疹病毒(HSV)Ⅱ型的 IgG 抗体阳性率依次为2.42%(226/9338)、74.14%(6923/9338)、72.32%(6753/9338)、3.44%(321/9338),IgM 抗体阳性率依次为0.05%(5/9338)、0.10%(9/9338)、0.58%(54/9338)、0.05%(5/9338);RV与 CMV 的 IgG 抗体阳性率远高于TOX与HSV-Ⅱ型( P<0.05);CMV的 IgM抗体阳性率远高于 TOX、RV 与 HSV-Ⅱ型(P<0.05);2013年,TOX、RV 与 CMV 三种病原体 IgG抗体阳性率高于2012年(P <0.05);RV 与CMV的IgG抗体,夏秋季阳性率高于冬春季(P<0.05);TOX的IgG抗体,秋季阳性率高于其他3季(P<0.05);4种病原体的IgM抗体阳性率无明显的年份和季节性变化(P>0.05)。结论西安地区近两年无病原体暴发流行,且感染的季节变化不明显;目前缺少有效的方法治疗孕妇 TORCH感染,因此以预防为主。
作者:谢小娟;李小侠;李芒会;张利侠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 SW480结肠癌细胞生长增殖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SW480细胞后,采用人工重组基膜技术监测槲皮素对肿瘤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和运动活性的作用。将培养成功的细胞分为空白组和其余5个不同浓度(10、20、40、80、160 mg/L)的槲皮素作用组,观察干预结果,检测人结肠癌 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选择佳作用浓度;并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人结肠癌SW480内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结肠癌 SW480细胞经槲皮素处理后,体外侵袭、运动能力呈剂量依赖性下降( P <0.05);槲皮素能显著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浓度为10、20、40、80、160μmol/L的槲皮素作用于结肠癌 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1±1.2)%、(13.9±1.5)%、(38.8±2.2)%、(41.5±2.6)%、(45.3±2.6)%,与空白组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的结肠癌 SW480细胞内 Ki67和 PCNA的表达均呈下调表现(P<0.05)。结论槲皮素可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对人结肠癌 SW480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其凋亡。
作者:王芬;熊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评价二甲双胍(MET)联合罗格列酮(RSG)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广泛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中从2000年1月至2014年2月发表的关于以MET联合 RSG与单用 MET比较治疗T2DM 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并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0质量评价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评价,用 RevMan 5.2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 RCT 文献,共1730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MET联合RSG组较单用MET组能更有效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SMD=-0.66%,95%CI -1.02~-0.30,P =0.0004]、空腹血糖水平[SMD =-0.75mmol/L,95%CI -1.05~-0.45,P<0.00001],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1,95%CI 0.58~1.44,P=0.69]。结论 MET联合RSG较单用MET能更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提高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糖代谢,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相似。
作者:潘月华;李从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比较超声定位和体表异感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择期行上肢手术的68例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体表异感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则行超声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效果、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肌皮神经[(4.4±2.1) min 比(9.8±3.6) min]、桡神经[(4.2±1.3) min比(10.6±4.5) min]、正中神经[(6.4±2.5) min 比(15.1±6.6) min]、尺神经[(7.3±3.0) min比(18.0±7.4) min]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完全阻滞率、麻醉优良率分别为91.2%(31/34)、82.4%(28/34)、94.1%(32/34),与对照组的58.8%(20/34)、38.2%(13/34)、70.6%(24/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体表异感定位相比,超声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成功率高、麻醉效果良好且并发症相对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恒跃;吕虎;平山;杨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就诊13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组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随访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肌瘤复发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66±21) mL 比(160±37) mL、(4.9±0.9) d 比(6.3±1.2) d、5.0%(3/60)比15.7%(11/70),P<0.05或P<0.01];两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可减轻手术损伤,降低肌瘤复发率。
作者:王珂;权丽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真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检出中的病理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淮南朝阳医院诊治的胃癌患者(胃癌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临床资料,各45例,均采用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方法对标本进行研究,观察真菌和幽门螺杆菌检出情况。结果胃癌组中,真菌检出26例,占57.8%,幽门螺杆菌检出34例,占75.6%;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真菌检出0例,幽门螺杆菌检出12例,占26.7%。两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和真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真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均是诱发胃癌的致病菌。
作者:赵惠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检测在浆细胞性乳腺炎( PCM)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华润武钢总医院收治的62例PCM患者按照病程分为急性期(18例)、亚急性期(31例)和慢性期(13例);另选择30例乳腺癌患者和30例健康女性作为乳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外周血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结果健康对照组、乳腺癌组、PCM组外周血CD4+CD25+CD127-T 细胞、CD4+CD25+FoxP3+T 细胞百分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分别为(4.0±1.8)%、(4.4±1.4)%、(87±16) mg/L;(3.0±0.5)%、(2.4±1.1)%、(53±19) mg/L;(5.8±2.2)%、(5.5±1.0)%、(385±37) mg/L。 PCM 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乳腺癌组患者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PCM组 CD4+CD25+CD127-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TGF-β为(2.8±1.2)%、(1.6±0.7)%、(35±11) mg/L,亚急性期分别为(3.1±1.2)%、(2.4±1.0)%、(56±14) mg/L,慢性期为(3.5±1.2)%、(3.3±1.3)%、(70±22) mg/L,急性期显著低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亚急性期显著低于慢性期(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D4+CD25+CD127-T 细胞与 CD4+CD25+FoxP3+T 细胞、TGF-β呈正相关( r =0.589,0.724,P<0.05),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IgA、IgG、IgM、C3、C4、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无明显相关性( P>0.05)。结论 PCM 患者外周血 CD4+CD25+CD127-T 细胞显著降低,可以作为筛查PCM的指标之一。
作者:高双英;吴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营养治疗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脂水平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营养科接受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接受常规干预治疗,观察组(64例)接受针对性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体质指数等情况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高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接受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体质指数值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体质指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营养治疗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脂水平及体质指数,优化血流动力学指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郝海水;张秀芬;朱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患者的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咽科诊治的183例鼻息肉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8例,采用鼻内镜治疗;观察组9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术前7 d清晨口服泼尼松,40 mg/d,术前2 d时改为口服60 mg/d,术后3 d口服5 mg/d,术后4 d至6个月应用布地奈德雾化剂,每日2次,每次1喷,局部喷涂剂量每次50μg。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术后6个月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63±7) mL 比(140±10) mL,(36±7) min 比(47±9) min,(6±2) d 比(10±2)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后总有效率为94.7%(90/95)、复发率为2.1%(2/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66/88),复发率为10.2%(9/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Lund-Mackey、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鼻内镜治疗鼻息肉患者能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作为鼻息肉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李贤斌;吴海丽;肖艳林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河北省易县医院妇产科接受阴式子宫切除的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辅助下的阴式子宫切除,对照组给予常规阴式子宫切除。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负面情绪及机体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9±15) min]、术中出血量[(62±9) 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4±0.3) d]、卧床时间[(2.9±0.4) d]、住院总时间[(8.8±1.1) d]以及术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13.2±2.1)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3.9±1.9)分]、数字疼痛强度量表评分[(2.1±0.4)分]均低于对照组[(147±19) min、(113±515) mL、(2.1±0.4) d、(4.8±0.6) d、(11.7±1.6) d、(19.4±2.8)分、(21.4±3.2)分、(3.9±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低于对照组[(18.1±2.4)分比(23.5±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具有安全性好、损伤性小、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势,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宗秀芬;郭艳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血必净联合国产十四肽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HNP)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AHNP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国产十四肽生长抑素100μg,缓慢静脉注射后再予以250μg/h的速度静脉泵入,连续治疗7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记录患者就诊当日及治疗3 d及5 d后体液淀粉酶(淀粉酶检测试剂盒检测法);记录患者腹胀腹痛时间、恶心呕吐时间、禁食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淀粉酶、尿淀粉酶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平均腹胀腹痛时间、恶心呕吐时间、禁食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1.3) d 比(4.4±1.3) d,(3.6±1.0)d 比(5.1±1.1) d,(8.4±1.2) d 比(12.0±1.4) d,(4.9±1.4) d 比(7.1±1.7) d,(16.7±2.0) d 比(21.8±2.7) d,26.7%(8/30)比36.7%(11/30),均P<0.01]。结论血必净联合国产十四肽治疗AHNP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倪浩亮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血清脑钠肽水平对脑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进行心肺复苏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脑损伤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脑损伤组(28例)、中度脑损伤组(20例)及重度脑损伤组(20例),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2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研究对象和3组患者在自主循环回复后2、8、12、24及48 h血清脑钠肽的水平,分析不同时间脑钠肽的水平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的相关性。结果4组研究对象血清脑钠肽的水平在组间、不同时点间及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脑损伤组患者的脑钠肽高,2、8、12、24、48 h分别为(3.26±0.14) ng/L、(3.34±0.57) ng/L、(3.13±0.39) ng/L、(2.99±0.41) ng/L、(2.15±0.13) ng/L,对照组低,分别为(0.75±0.44) ng/L、(0.75±0.44) ng/L、(0.78±0.44) ng/L、(0.75±0.45) ng/L、(0.75±0.44) ng/L,且不同时点间脑钠肽水平与GCS呈负相关(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脑钠肽的水平可预测脑损伤程度,脑钠肽水平越高,脑损伤程度越严重,患者预后越差;反之,则损伤较轻,预后较好。
作者:肖铸;付斌;刘玉仁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TRAIL)对非小细胞肺癌小鼠模型肿瘤细胞凋亡诱导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非小细胞癌细胞株Tc-1于清洁小鼠右上肢皮下接种,共接种30只,每只接种浓度为5×106个Tc-1细胞。将上述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和五种浓度rhTRAIL阳性实验组),各5只。空白对照组每天注射一次磷酸盐溶液,阳性对照组每天注射不同浓度的重组人TRAIL( rhTRAIL)溶液,各组均连续注射15 d。对上述30只小鼠每2日测量肿瘤直径计算肿瘤长短直径,计算肿瘤体积。取小鼠脾脏细胞测定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干扰素( IFN)α水平。比较上述6组小鼠肿瘤体积、抑瘤率以及TNF-α、IFN-α水平。结果五组阳性对照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446±17) mm3,(378±15) mm3,(333±14) mm3,(270±13) mm3,(222±11) mm3比(532±22) mm3,P<0.05];5组阳性对照组随着rhTRAIL浓度的增加,肿瘤体积相应减小;五组阳性组小鼠的Tc-1细胞凋亡率随着rhTRAIL浓度增高,其凋亡率逐渐升高;5组阳性组小鼠的TNF-α、IFN-α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647±26) ng/L、(769±34) ng/L、(837±44) ng/L、(873±46) ng/L、(925±50) ng/L比(439±20) ng/L,P<0.05;(635±25) ng/L、(780±38) ng/L、(911±50) ng/L、(965±47) ng/L、(980±43) ng/L比(385±20) ng/L,P<0.05]。结论rhTRAIL能有效增强非小细胞肺癌小鼠体内的分泌细胞因子,有效诱导非小细胞肺癌小鼠的肿瘤细胞凋亡,说明rhTRAIL对非小细胞肺癌小鼠的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方呈祥;孙海燕;黄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桥式缝合阴道筋膜治疗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在广饶县中医院妇产科住院手术的70例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阴式子宫切除组(35例)予以传统的阴式子宫切除术,桥式缝合阴道筋膜组(35例)采用桥式缝合阴道筋膜方法,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在临床疗效、性交疼痛、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疼痛评分等。结果阴式子宫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桥式缝合阴道筋膜组[(83.1±18.4) min 比(123.2±13.5) min, P<0.05],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显著长于桥式缝合阴道筋膜组[(20.4±8.4) h 比(17.3±3.4) h、(3.0±1.4) d 比(2.2±1.1) d,P<0.05],术中出血量、疼痛积分显著高于桥式缝合阴道筋膜组[(217.4±67.5) mL 比(174.3±43.5) mL、(7.1±1.3)分比(5.2±1.4)分,P<0.05]。结论桥式缝合阴道筋膜可提高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脱垂临床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吴新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对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云南省圣约翰医院收治的83例冠心病心衰患者,在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20 mg/次,每日3次,餐后服用,治疗持续3个月。分析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心功能变化及其远期预后。结果治疗后患者NT-proBNP显著下降( P <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升高( P<0.01);治疗后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其Ⅰ、Ⅱ级患者所占比例显著升高,Ⅲ、Ⅳ级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5年随访发现,病死率为8.4%(7/83),冠心病心衰加重再住院率为24.1%(20/83)。结论盐酸曲美他嗪可降低冠心病心衰患者NT-proBNP水平,改善心功能分级,有效促进患者的预后。
作者:吕云;潘娅萍;高彦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肺癌并发肺结核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 T淋巴细胞相关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青岛市胸科医院收治的60例肺癌并发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化疗方案为足叶乙苷联合顺铂。采用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联法(S-P法)对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化疗后 CD3+、CD4+、CD8+及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化疗前(P<0.05);化疗后 CD45RA +、CD45RA +绝对值、CD45RO +绝对值及CD45RA +/RO +水平均显著高于化疗前,但化疗后CD45RO +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结论肺癌并发肺结核患者化疗后T淋巴细胞相关指标均发生明显变化,从而为判定化疗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刘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在现代骨科康复观指导下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新型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对照组采用常规股骨远端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HSS),检测受试者C反应蛋白(CRP)和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65±6) min比(81±6) min,(320±10) mL比(420±16) mL,(1.9±1.0)次比(3.4±1.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各个时间点CRP、CK水平呈上升趋势,且观察组术后各个时间点CK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 P<0.0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 HSS 评分高于对照组[(95±6)分比(8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股骨远端骨折术中采用新型前外侧入路,可以减少对软组织的损害,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汤玮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proBNP)检测在新生儿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宝鸡市中心医院小儿科收治的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新生儿患者128例,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心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组)56例,非心源性呼吸困难(非心源性组)72例,同时选择健康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依据改良ROSS新生儿心功能分级标准,将心源性组患儿分为心功能Ⅰ级31例、Ⅱ级18例、Ⅲ级7例,采用心脏超声检测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 NT-proBNP的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心源性组血清NT-proBNP水平为(4922±1244) ng/L,非心源性组为(314±47) ng/L,对照组为(58±22) ng/L,心源性组和非心源性组高于对照组,心源性组高于非心源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儿新功能分级的升高,血清 NT-proBNP水平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 NT-proBNP 水平与 LVEF 呈负相关(r =-0.564,P <0.05)。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检测在新生儿心源性与非心源性急性呼吸困难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海锋;高自颖;乔芬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宫腔纱条填塞治疗重度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术治疗重度产后出血的57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各种不同产后出血原因应用宫腔纱条填塞的病例数,以57例使用宫腔纱条填塞术产后出血患者不同出血量为观测点,分别统计各观测点治疗有效和无效行子宫切除术的人数,并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①使用宫腔纱条填塞术治疗的57例重度产后出血患者,宫缩乏力导致者19例,胎盘因素导致者36例,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者2例,7例治疗无效切除子宫。②宫腔纱条填塞术治疗重度产后出血的成功率与出血量呈负相关(r=-0.943,P<0.05),当出血量≥2500 mL时,子宫切除的概率大于子宫保留的概率( P<0.05)。结论宫腔纱条填塞术是治疗胎盘因素及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重度产后出血避免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有效措施,其有效率随产后出血量的增加而下降,当出血量≥2500 mL 时,出血控制失败而行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概率更大。
作者:梁升连;葛海艳;褚志平;应小燕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超声在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腹部超声检查可疑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患者31例,将超声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对照分析。对临床确诊为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将行超声引导下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与未行该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经临床确诊为剖宫产瘢痕妊娠29例,不全流产2例,诊断准确率为93.5%(29/31)。行超声引导下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的患者住院时间为(12.5±1.8) d,较未行该操作的患者(18.8±3.8) d短(P<0.05),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为(23.3±3.3) d,较未行该操作的患者(34.8±4.1) d短(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且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经腹部超声引导下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在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梅娜;宫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应用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60例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并纳入62例同期行传统开胸手术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29.3±42.4) min,术中出血量为(157.2±70.2) mL,术后胸腔引流量为(869.3±332.4) mL,拔管时间为(6.6±3.3) d,术后住院时间为(7.5±2.2) d,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148.3±58.4) min]、术中出血量[(230.1±100.4) mL]、术后胸腔引流量[(1806.3±458.4) mL]、拔管时间[(9.8±4.6) d]及术后住院时间[(11.2±5.5)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57/6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0/60),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3.6%,58/62)、并发症发生率(38.7%,24/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可以达到开胸手术的治疗效果,且手术损伤轻微、术后恢复快,具有微创价值。
作者:连爱民;方勇;师智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 GDM)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于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413例GDM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205例)和对照组(2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如营养宣教、运动及血糖监测;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管理。分别对两组孕妇干预前后体质量增长、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的变化、产科并发症、剖宫产率及围生儿结局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体质指数18.5~24.9、25.0~29.9、>30 kg/m2的患者孕期增重均低于对照组[(12±5) kg 比(16±7) kg、(8±6) kg 比(11±7) kg、(6±3) kg比(10±4) 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P<0.05)。干预后,研究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4.2±0.8) mmol/L 比(4.5±0.6) mmol/L、(6.0±0.8) mmol/L比(6.4±0.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巨大儿、早产、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个体化管理应用于GDM孕妇,可有效控制体质量增长及血糖水平,显著改善母婴结局。
作者:龙隽;杨海燕;邓志娇;陈美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建始县人民医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情况与耐药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建始县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患者中确诊的院内感染患者180例,调查标本来源,细菌培养后选择8种抗生素进行耐药分析。结果共分离出120株细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60例,占50.0%,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分泌物与血液标本;科室来源于神经外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和普通外科。耐药率高的3种药物为庆大霉素(65.0%)、亚胺培南(58.3%)、哌拉西林(55.0%),敏感率高的3种药物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0%)、头孢他啶(6.7%)与硫酸阿米卡星(10.0%)。结论院内感染中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比较大,多在危重科室患者中分离检测到,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与硫酸阿米卡星有较好的药物敏感性。
作者:李惠 刊期: 2015年第16期
新生儿窒息是造成新生儿脑伤残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及伤残率,但这仍是一个难点。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应用彩色多普勒监测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以及实验室检测脑特异性蛋白能早期诊断新生儿窒息,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两种检查方法均未能在临床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加强对两者的进一步研究,使其能在临床实际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对临床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早期治疗新生儿窒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世界(综述);李明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快速普及和发展,CT检查频率正逐渐提高,CT辐射剂量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可以在保证CT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该文旨在介绍低电压及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并对低剂量CT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张鹏(综述);赵英杰;李振龙(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脑出血是常见的一种病死率、致残率颇高的疾病,急性期的危害性更大。尽管临床上治疗的手段很多,如较常应用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疗效并不理想。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脑出血尤其是急性期的相关病理机制,找出更新、更好的治疗方案显得格外重要。该文就脑出血急性期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从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两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郑笑男;张铎(综述);李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已广泛应用于肾结石的治疗,30多年来,PCNL手术体位从初的俯卧位扩展到仰卧位、侧卧位,并经历了多种 PCNL 手术体位的改良。俯卧位、仰卧位和侧卧位PCNL具有确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改良手术体位更提供了同时顺行 PCNL和逆行尿路内镜的操作,不同程度上提升了碎石的成效。充分认识不同 PCNL体位的穿刺特点能为手术体位的合理选择和进一步体位改良提供依据。
作者:吴定涛(综述);陈远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检查手段也从单一的血液学检查发展到现在的血液学、影像学检查,甚至是病理活检;治疗手段也从局限的手术切除发展到含射频消融治疗等在内的多种常用手段。中医以辨证内服中药及特色外治法在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中西医学在甲状腺结节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诊疗手段等。
作者:陈悦(综述);黄皓月;魏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瘢痕疙瘩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指在皮肤创伤后局部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且超出原有损害范围。该病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等因素相关。治疗方法较多,但单一疗法的疗效均不理想,主张多种方法联合治疗。目前研究认为,瘢痕疙瘩术后联合放射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但对于手术后何时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总剂量及分次剂量选择仍无统一标准,其治疗亦存在个体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汪杰华(综述);姚晖(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寒战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可能与麻醉方式、术中用药、温度及孕妇自身因素等有关。寒战可以使机体的耗氧量成倍增加,导致低氧血症、心肌缺血的发生,严重者可使颅内压增高,甚至影响子宫收缩及使术后切口感染率增加。该文就目前剖宫产手术寒战的预防和治疗进展予以综述,探讨了预防和治疗寒战时所使用的心理安慰、物理保温及药物治疗等手段,并重点阐述了药物治疗中各类药物的优缺点。
作者:秦玫(综述);薛兴(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细胞屏障功能的损害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血管内皮屏障、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屏障、肺微血管屏障及血脑屏障的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微循环障碍,导致血浆渗漏及有效血容量不足。而肠道黏膜屏障的损害会引发细菌移位,进一步激活并扩大炎症反应。肺微血管屏障的损害则导致换气功能障碍,终导致顽固性低氧血症及呼吸衰竭。连续性血液净化能有效清除炎性介质及改善氧应激,目前被广泛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作者:陈思(综述);沈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医学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导致目前接受非心脏手术的高龄和心脏病患者日益增多。而心血管并发症是非心脏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率高危害大,是围术期并发症和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直接决定了手术的成败。因而对心血管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和预测,减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并改善患者预后,是当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发现了风险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评估体系,一些全新的高敏生化指标及无创检测也展示出良好的预测价值和应用前景。
作者:杨彬(综述);熊卫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危重病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致病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机体应激反应引起的内环境失调关系密切。危重病相关性皮质醇不足( CIRCI)是指由于高应激状态使皮质醇水平不能满足机体适应疾病严重程度的需要,在感染性休克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容易出现,在其他高应激的危重病中也很常见,其机制复杂,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研究CIRCI有望改善危重病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是近年来危重病医学研究的热点。
作者:曾德福(综述);梁大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涉及所有器官的高度异质性疾病。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流行率,病理机制和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的3个重要方面。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流行性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是由很多方面因素引起,目前普遍公认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遗传,人种和生活环境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机制研究对该病的治疗具有为关键的作用,但也是难攻克的课题,至今的研究还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许多问题还未解决。而生物标志物对于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流行率和病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生物标志物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有极大的帮助。
作者:眭维国;贾艺聪;陈洁晶;薛雯(综述);戴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随着国际卫生组织对新生儿疾病筛查越来越重视,国内外对新生儿期甲状腺功能的研究报道也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功能低下两方面。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智力低下,甚至智力障碍。为了降低甲状腺功能异常对新生儿健康的危害程度,新生儿期甲状腺功能异常筛查多被应用于临床诊断,以便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赵军育(综述);吴立江;刘晓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临床上腔镜手术期间导致严重的二氧化碳栓塞少见,但其是潜在的致命性的严重并发症,是麻醉医师应注意的重点。二氧化碳栓塞一般发生在二氧化碳注入期间或注入后不久,主要为二氧化碳误入血管或实质脏器所致。二氧化碳栓塞的临床表现由轻到严重为无症状、神经损伤、心血管性虚脱、甚至死亡等。近年来,二氧化碳栓塞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中兵(综述);张燕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高三酰甘油性腰围、腰围身高比值、脂质蓄积指数评估腹型肥胖的几个新指标,与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脂肪肝等代谢因素密切相关,可作为代谢综合征的筛查指标,同时也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相关,可预测不同的代谢疾病相关风险。相对于评估肥胖的指标有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等传统指标,更具科学性及准确性。
作者:黄沁(综述);都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的一种特异性产物。其水平增高提示体内凝血酶的生成及继发性纤溶系统的激活,是血栓前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与临床中的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特别是针对肺栓塞,作为一个早期的筛查指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减少了肺栓塞的误诊及漏诊。近年来,临床中发现在主动脉夹层、恶性肿瘤、急性脑梗死、心房颤动等疾病中 D-二聚体水平亦有升高。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评估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尤立蕊(综述);唐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人参皂苷 R g3作为传统中药人参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非常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其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还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影响肿瘤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增强患者免疫能力等。人参皂苷 Rg3单体制剂———参一胶囊是我国独立开发的一类抗癌新药,临床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该文就人参皂苷Rg3抗肿瘤作用的临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成远(综述);华海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胰腺良性肿瘤包括上皮来源的肿瘤、非上皮来源的肿瘤和良性内分泌肿瘤,患者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术前主要依靠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以及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作出诊断。胰腺良性肿瘤一经发现需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部位、术中对病灶良恶性的判断等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以完整地切除肿瘤,并大程度地保护胰腺的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作者:端传友(综述);王新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炎症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慢性炎症或组织损伤导致的持续性炎症反应通过基因损伤或促炎性因子促进细胞转化,从而诱发慢性炎症以及肿瘤生长。在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炎症反应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包括肿瘤的发生、发展、恶性转化、浸润和转移等。炎症也影响了免疫监视和对治疗的反应。该文就炎症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李启松(综述);崔玉宝(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端粒是真核细胞维持自身染色体稳定的重要成分,其 DNA 序列位于染色体的末端,端粒的长度会随着染色体的不完全复制和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端粒酶相关基因的突变会造成端粒酶活性的降低以及端粒长度缩短,过短的端粒无法保护基因组维持正常的稳定性,终造成细胞的老化、凋亡或恶变。人端粒酶反转录酶( hTERT)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端粒酶的活性一致,其表达被认为是端粒酶活性的关键步骤。该文就hTERT与肿瘤的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李三党(综述);刘宏斌(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食管癌是全世界第八大高发的恶性肿瘤。外科治疗是可切除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传统食管癌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为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微创食管切除术逐渐发展起来。微创食管切除术认为是一种安全可选择的食管癌治疗方法,目前微创食管癌切除术的研究主要为术后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缺乏长期疗效。将微创食管切除术作为可切除食管癌的标准治疗,目前还言之过早。
作者:杨鲸蓉;徐驰(综述);曾志勇;陈丰穗(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脑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因其致残率、致死率高而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传统的手术、放疗及化疗等治疗手段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近些年各种生物基因治疗不断涌现,其中溶瘤病毒的抗肿瘤作用正在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新城疫病毒( NDV)的胶质瘤治疗更是研究的热点。现就NDV的发现、溶瘤的结构基础、分类及关于治疗胶质瘤的研究及反向遗传技术的应用等进行总结。
作者:李俊卿;申汉威(综述);杨孔宾(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近几年,不同的外照射放射治疗技术以及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在肝细胞癌治疗中取得了较大进展。单纯放射治疗对早期患者可治愈,对中、晚期患者可延长生命,并可减轻疼痛。放射治疗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或口服索拉非尼或静脉化疗等方法联用,疗效可进一步提高,且毒性可耐受。因目前文献均局限于Ⅰ期/Ⅱ期临床试验或回顾性分析,故放射治疗在肝细胞癌综合治疗中的潜在作用,还需要开展Ⅲ期研究来证实。
作者:梁永(综述);何克菲(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高截留量血液透析( HCO)是近年来血液透析领域重要的研究进展之一,其可有效清除相对分子质量为65000的物质,主要用于治疗骨髓瘤管型肾病、脓毒症、横纹肌溶解征等疾病。骨髓瘤患者由于游离轻链被近曲小管吸收后沉积在上皮细胞胞质内,使肾小管细胞变性,导致急性肾衰竭。大量临床试验证明,HCO可有效清除游离轻链,促进肾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该文就 HCO在多发性骨髓瘤管型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简述。
作者:徐丰博(综述);孙懿(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其中手术治疗是早期子宫颈癌的有效治疗措施。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对盆腔结构的深入认识,早期子宫颈癌的手术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手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也明显提高。该文将早期子宫颈癌的手术治疗方案分为保留生育功能的次广泛切除手术、保留生育功能的广泛子宫颈切除术以及不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并就其治疗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徐睿(综述);黄淑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橙黄色多酚类物质,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风湿、抗氧化、抗炎症反应的药理特性,可以改善癌症、炎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症状。姜黄素对多种疼痛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如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手术后疼痛和炎症性疼痛等。
作者:张力(综述);侯娜;向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姜黄素是从姜黄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多酚类化合物,是姜黄属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显著抗炎、抗氧化、抗癌、抗突变、抗凝、抗感染和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其一直作为草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风湿病、糖尿病病足、咳嗽和鼻窦炎。姜黄素还被证明有显著地促进伤口愈合的特性。它可以作用于伤口愈合过程的不同阶段,从而加速愈合。
作者:周曙(综述);金海蓉;胡晋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存在医院环境中,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逐年升高,临床上已出现了多重耐药、泛耐药菌株,甚至全耐药菌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株是指仅对1~2种对其感染治疗有效的抗菌药物(主要是替加环素和/或多黏菌素)敏感的菌株,其分离率逐年上升,临床上选择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案非常棘手。该文就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梁大胜(综述);石齐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金花茶属于山茶科,富含400多种化学成分以及多种对人体有重要保健作用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具有抗癌、防癌、抗氧化等功能。其主要活性物质通过抑制部分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阻滞某些肿瘤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分化而发挥抗肿瘤作用。该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有关金花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抗肿瘤作用等方面的文献,对金花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赵元华;刘会芳(综述);何荣霞(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的以局部或全身皮肤黏膜色素脱失为特征的皮肤病,直接影响患者的容貌,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白癜风的发病机制不清,存在多种学说如黑素细胞自毁、自身免疫、遗传缺陷、氧化应激、微量元素失衡等,但终结果是黑素细胞减少、缺失和功能抑制。所以,黑素细胞的损害在白癜风的病机中占重要地位。中药治疗白癜风有确切疗效。借助于其他学科,中药治疗白癜风已研究至分子机制。
作者:李情(综述);许爱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丹参是研究比较全面的一种中草药,由于它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广泛而又复杂,临床上常将其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近年来,随着对药物联合应用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丹参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通过丹参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丹参可与多种药物联用,并且能起到增强药物治疗效果的作用,这使对丹参的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丹参的临床价值也越来越高。
作者:王媛媛(综述);原永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类风湿关节炎( RA)属中医痹症范畴,在现代医学研究,RA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病理学改变分为基本病变和各器官病变;西医治疗基本参照指南,中医治疗 RA,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和症型,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依据进行辨证论治,结合西医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疗效。由于RA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作用机制也未明确,也没有完全符合该病的动物模型,需进一步搞好基础研究,建立适当的病症契合的RA动物模型,筛选组方,完善基础理论研究。
作者:张庆丽;杨卫彬;杨静;胡春花;李倩(综述);张裕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