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金花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赵元华;刘会芳(综述);何荣霞(审校)

关键词:金花茶,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抗氧化, 抗肿瘤作用
摘要:金花茶属于山茶科,富含400多种化学成分以及多种对人体有重要保健作用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具有抗癌、防癌、抗氧化等功能。其主要活性物质通过抑制部分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阻滞某些肿瘤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分化而发挥抗肿瘤作用。该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有关金花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抗肿瘤作用等方面的文献,对金花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腔镜手术导致二氧化碳栓塞的研究进展

    临床上腔镜手术期间导致严重的二氧化碳栓塞少见,但其是潜在的致命性的严重并发症,是麻醉医师应注意的重点。二氧化碳栓塞一般发生在二氧化碳注入期间或注入后不久,主要为二氧化碳误入血管或实质脏器所致。二氧化碳栓塞的临床表现由轻到严重为无症状、神经损伤、心血管性虚脱、甚至死亡等。近年来,二氧化碳栓塞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中兵(综述);张燕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营养治疗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脂水平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分析营养治疗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脂水平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营养科接受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接受常规干预治疗,观察组(64例)接受针对性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体质指数等情况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高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接受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体质指数值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体质指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营养治疗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脂水平及体质指数,优化血流动力学指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郝海水;张秀芬;朱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药现代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 RA)属中医痹症范畴,在现代医学研究,RA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病理学改变分为基本病变和各器官病变;西医治疗基本参照指南,中医治疗 RA,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和症型,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依据进行辨证论治,结合西医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疗效。由于RA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作用机制也未明确,也没有完全符合该病的动物模型,需进一步搞好基础研究,建立适当的病症契合的RA动物模型,筛选组方,完善基础理论研究。

    作者:张庆丽;杨卫彬;杨静;胡春花;李倩(综述);张裕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肝细胞癌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近几年,不同的外照射放射治疗技术以及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在肝细胞癌治疗中取得了较大进展。单纯放射治疗对早期患者可治愈,对中、晚期患者可延长生命,并可减轻疼痛。放射治疗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或口服索拉非尼或静脉化疗等方法联用,疗效可进一步提高,且毒性可耐受。因目前文献均局限于Ⅰ期/Ⅱ期临床试验或回顾性分析,故放射治疗在肝细胞癌综合治疗中的潜在作用,还需要开展Ⅲ期研究来证实。

    作者:梁永(综述);何克菲(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药物治疗策略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存在医院环境中,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逐年升高,临床上已出现了多重耐药、泛耐药菌株,甚至全耐药菌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株是指仅对1~2种对其感染治疗有效的抗菌药物(主要是替加环素和/或多黏菌素)敏感的菌株,其分离率逐年上升,临床上选择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案非常棘手。该文就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梁大胜(综述);石齐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非心脏手术后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和预测研究现状

    医学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导致目前接受非心脏手术的高龄和心脏病患者日益增多。而心血管并发症是非心脏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率高危害大,是围术期并发症和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直接决定了手术的成败。因而对心血管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和预测,减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并改善患者预后,是当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发现了风险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评估体系,一些全新的高敏生化指标及无创检测也展示出良好的预测价值和应用前景。

    作者:杨彬(综述);熊卫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肺泡上皮细胞凋亡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是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组织异常增生导致的肺部疾病。研究证实,发病机制为多种原因导致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后导致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肌成纤维细胞聚集,形成成纤维细胞灶。上皮细胞凋亡可能是IPF 早期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炎症反应、细胞内张力、端粒酶活性等因素参与了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并在肺纤维化发病的早期阶段起到重要作用。该文对IPF与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刘建;刘燕梅(综述);王玉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食管癌微创治疗进展

    食管癌是全世界第八大高发的恶性肿瘤。外科治疗是可切除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传统食管癌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为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微创食管切除术逐渐发展起来。微创食管切除术认为是一种安全可选择的食管癌治疗方法,目前微创食管癌切除术的研究主要为术后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缺乏长期疗效。将微创食管切除术作为可切除食管癌的标准治疗,目前还言之过早。

    作者:杨鲸蓉;徐驰(综述);曾志勇;陈丰穗(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炎症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炎症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慢性炎症或组织损伤导致的持续性炎症反应通过基因损伤或促炎性因子促进细胞转化,从而诱发慢性炎症以及肿瘤生长。在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炎症反应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包括肿瘤的发生、发展、恶性转化、浸润和转移等。炎症也影响了免疫监视和对治疗的反应。该文就炎症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李启松(综述);崔玉宝(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检测在新生儿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proBNP)检测在新生儿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宝鸡市中心医院小儿科收治的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新生儿患者128例,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心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组)56例,非心源性呼吸困难(非心源性组)72例,同时选择健康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依据改良ROSS新生儿心功能分级标准,将心源性组患儿分为心功能Ⅰ级31例、Ⅱ级18例、Ⅲ级7例,采用心脏超声检测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 NT-proBNP的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心源性组血清NT-proBNP水平为(4922±1244) ng/L,非心源性组为(314±47) ng/L,对照组为(58±22) ng/L,心源性组和非心源性组高于对照组,心源性组高于非心源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儿新功能分级的升高,血清 NT-proBNP水平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 NT-proBNP 水平与 LVEF 呈负相关(r =-0.564,P <0.05)。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检测在新生儿心源性与非心源性急性呼吸困难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海锋;高自颖;乔芬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二甲双胍(MET)联合罗格列酮(RSG)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广泛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中从2000年1月至2014年2月发表的关于以MET联合 RSG与单用 MET比较治疗T2DM 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并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0质量评价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评价,用 RevMan 5.2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 RCT 文献,共1730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MET联合RSG组较单用MET组能更有效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SMD=-0.66%,95%CI -1.02~-0.30,P =0.0004]、空腹血糖水平[SMD =-0.75mmol/L,95%CI -1.05~-0.45,P<0.00001],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1,95%CI 0.58~1.44,P=0.69]。结论 MET联合RSG较单用MET能更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提高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糖代谢,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相似。

    作者:潘月华;李从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超声在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在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腹部超声检查可疑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患者31例,将超声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对照分析。对临床确诊为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将行超声引导下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与未行该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经临床确诊为剖宫产瘢痕妊娠29例,不全流产2例,诊断准确率为93.5%(29/31)。行超声引导下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的患者住院时间为(12.5±1.8) d,较未行该操作的患者(18.8±3.8) d短(P<0.05),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为(23.3±3.3) d,较未行该操作的患者(34.8±4.1) d短(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且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经腹部超声引导下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在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梅娜;宫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危重病相关性皮质醇不足的研究进展

    危重病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致病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机体应激反应引起的内环境失调关系密切。危重病相关性皮质醇不足( CIRCI)是指由于高应激状态使皮质醇水平不能满足机体适应疾病严重程度的需要,在感染性休克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容易出现,在其他高应激的危重病中也很常见,其机制复杂,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研究CIRCI有望改善危重病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是近年来危重病医学研究的热点。

    作者:曾德福(综述);梁大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姜黄素镇痛作用研究进展

    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橙黄色多酚类物质,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风湿、抗氧化、抗炎症反应的药理特性,可以改善癌症、炎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症状。姜黄素对多种疼痛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如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手术后疼痛和炎症性疼痛等。

    作者:张力(综述);侯娜;向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的一种特异性产物。其水平增高提示体内凝血酶的生成及继发性纤溶系统的激活,是血栓前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与临床中的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特别是针对肺栓塞,作为一个早期的筛查指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减少了肺栓塞的误诊及漏诊。近年来,临床中发现在主动脉夹层、恶性肿瘤、急性脑梗死、心房颤动等疾病中 D-二聚体水平亦有升高。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评估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尤立蕊(综述);唐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微RNA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微RNA( 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蛋白质编码的小分子 RNA,它通过对目标mRNA的剪切和翻译抑制,发挥对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作用。 miRNA具有多靶点的特性,至少参与约1/3人类蛋白质的表达调控,并且参与调控细胞分化、凋亡,肿瘤形成、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行为。近些年研究表明,miRNA对于调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因表达、调节脂质形成和储存至关重要。

    作者:于俊杰(综述);詹晓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真菌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检出中的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真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检出中的病理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淮南朝阳医院诊治的胃癌患者(胃癌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临床资料,各45例,均采用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方法对标本进行研究,观察真菌和幽门螺杆菌检出情况。结果胃癌组中,真菌检出26例,占57.8%,幽门螺杆菌检出34例,占75.6%;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真菌检出0例,幽门螺杆菌检出12例,占26.7%。两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和真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真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均是诱发胃癌的致病菌。

    作者:赵惠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新进展

    新生儿窒息是造成新生儿脑伤残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及伤残率,但这仍是一个难点。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应用彩色多普勒监测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以及实验室检测脑特异性蛋白能早期诊断新生儿窒息,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两种检查方法均未能在临床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加强对两者的进一步研究,使其能在临床实际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对临床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早期治疗新生儿窒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世界(综述);李明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胰腺良性肿瘤的术前诊断及外科治疗进展

    胰腺良性肿瘤包括上皮来源的肿瘤、非上皮来源的肿瘤和良性内分泌肿瘤,患者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术前主要依靠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以及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作出诊断。胰腺良性肿瘤一经发现需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部位、术中对病灶良恶性的判断等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以完整地切除肿瘤,并大程度地保护胰腺的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作者:端传友(综述);王新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就诊13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组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随访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肌瘤复发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66±21) mL 比(160±37) mL、(4.9±0.9) d 比(6.3±1.2) d、5.0%(3/60)比15.7%(11/70),P<0.05或P<0.01];两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可减轻手术损伤,降低肌瘤复发率。

    作者:王珂;权丽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