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综述);原永芳(审校)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应用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60例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并纳入62例同期行传统开胸手术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29.3±42.4) min,术中出血量为(157.2±70.2) mL,术后胸腔引流量为(869.3±332.4) mL,拔管时间为(6.6±3.3) d,术后住院时间为(7.5±2.2) d,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148.3±58.4) min]、术中出血量[(230.1±100.4) mL]、术后胸腔引流量[(1806.3±458.4) mL]、拔管时间[(9.8±4.6) d]及术后住院时间[(11.2±5.5)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57/6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0/60),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3.6%,58/62)、并发症发生率(38.7%,24/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可以达到开胸手术的治疗效果,且手术损伤轻微、术后恢复快,具有微创价值。
作者:连爱民;方勇;师智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血清脑钠肽水平对脑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进行心肺复苏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脑损伤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脑损伤组(28例)、中度脑损伤组(20例)及重度脑损伤组(20例),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2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研究对象和3组患者在自主循环回复后2、8、12、24及48 h血清脑钠肽的水平,分析不同时间脑钠肽的水平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的相关性。结果4组研究对象血清脑钠肽的水平在组间、不同时点间及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脑损伤组患者的脑钠肽高,2、8、12、24、48 h分别为(3.26±0.14) ng/L、(3.34±0.57) ng/L、(3.13±0.39) ng/L、(2.99±0.41) ng/L、(2.15±0.13) ng/L,对照组低,分别为(0.75±0.44) ng/L、(0.75±0.44) ng/L、(0.78±0.44) ng/L、(0.75±0.45) ng/L、(0.75±0.44) ng/L,且不同时点间脑钠肽水平与GCS呈负相关(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脑钠肽的水平可预测脑损伤程度,脑钠肽水平越高,脑损伤程度越严重,患者预后越差;反之,则损伤较轻,预后较好。
作者:肖铸;付斌;刘玉仁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其中手术治疗是早期子宫颈癌的有效治疗措施。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对盆腔结构的深入认识,早期子宫颈癌的手术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手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也明显提高。该文将早期子宫颈癌的手术治疗方案分为保留生育功能的次广泛切除手术、保留生育功能的广泛子宫颈切除术以及不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并就其治疗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徐睿(综述);黄淑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建始县人民医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情况与耐药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建始县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患者中确诊的院内感染患者180例,调查标本来源,细菌培养后选择8种抗生素进行耐药分析。结果共分离出120株细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60例,占50.0%,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分泌物与血液标本;科室来源于神经外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和普通外科。耐药率高的3种药物为庆大霉素(65.0%)、亚胺培南(58.3%)、哌拉西林(55.0%),敏感率高的3种药物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0%)、头孢他啶(6.7%)与硫酸阿米卡星(10.0%)。结论院内感染中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比较大,多在危重科室患者中分离检测到,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与硫酸阿米卡星有较好的药物敏感性。
作者:李惠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端粒是真核细胞维持自身染色体稳定的重要成分,其 DNA 序列位于染色体的末端,端粒的长度会随着染色体的不完全复制和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端粒酶相关基因的突变会造成端粒酶活性的降低以及端粒长度缩短,过短的端粒无法保护基因组维持正常的稳定性,终造成细胞的老化、凋亡或恶变。人端粒酶反转录酶( hTERT)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端粒酶的活性一致,其表达被认为是端粒酶活性的关键步骤。该文就hTERT与肿瘤的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李三党(综述);刘宏斌(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类风湿关节炎( RA)属中医痹症范畴,在现代医学研究,RA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病理学改变分为基本病变和各器官病变;西医治疗基本参照指南,中医治疗 RA,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和症型,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依据进行辨证论治,结合西医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疗效。由于RA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作用机制也未明确,也没有完全符合该病的动物模型,需进一步搞好基础研究,建立适当的病症契合的RA动物模型,筛选组方,完善基础理论研究。
作者:张庆丽;杨卫彬;杨静;胡春花;李倩(综述);张裕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自噬是一种重要的溶酶体介导的物质降解途径,通过净化自身多余或受损的细胞器,维持细胞内物质的再循环和调节内环境的稳态,对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均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自噬在肝脏脂质代谢方面有重要作用,自噬功能异常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一个潜在病因。但是,自噬在脂质代谢过程中的确切作用还不十分清楚,甚至有相反的结论。
作者:邓颖勋;蒋卓勤;王宇琦(综述);纪桂元(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细胞屏障功能的损害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血管内皮屏障、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屏障、肺微血管屏障及血脑屏障的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微循环障碍,导致血浆渗漏及有效血容量不足。而肠道黏膜屏障的损害会引发细菌移位,进一步激活并扩大炎症反应。肺微血管屏障的损害则导致换气功能障碍,终导致顽固性低氧血症及呼吸衰竭。连续性血液净化能有效清除炎性介质及改善氧应激,目前被广泛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作者:陈思(综述);沈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临床上腔镜手术期间导致严重的二氧化碳栓塞少见,但其是潜在的致命性的严重并发症,是麻醉医师应注意的重点。二氧化碳栓塞一般发生在二氧化碳注入期间或注入后不久,主要为二氧化碳误入血管或实质脏器所致。二氧化碳栓塞的临床表现由轻到严重为无症状、神经损伤、心血管性虚脱、甚至死亡等。近年来,二氧化碳栓塞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中兵(综述);张燕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河北省易县医院妇产科接受阴式子宫切除的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辅助下的阴式子宫切除,对照组给予常规阴式子宫切除。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负面情绪及机体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9±15) min]、术中出血量[(62±9) 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4±0.3) d]、卧床时间[(2.9±0.4) d]、住院总时间[(8.8±1.1) d]以及术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13.2±2.1)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3.9±1.9)分]、数字疼痛强度量表评分[(2.1±0.4)分]均低于对照组[(147±19) min、(113±515) mL、(2.1±0.4) d、(4.8±0.6) d、(11.7±1.6) d、(19.4±2.8)分、(21.4±3.2)分、(3.9±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低于对照组[(18.1±2.4)分比(23.5±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具有安全性好、损伤性小、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势,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宗秀芬;郭艳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 GDM)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于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413例GDM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205例)和对照组(2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如营养宣教、运动及血糖监测;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管理。分别对两组孕妇干预前后体质量增长、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的变化、产科并发症、剖宫产率及围生儿结局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体质指数18.5~24.9、25.0~29.9、>30 kg/m2的患者孕期增重均低于对照组[(12±5) kg 比(16±7) kg、(8±6) kg 比(11±7) kg、(6±3) kg比(10±4) 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P<0.05)。干预后,研究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4.2±0.8) mmol/L 比(4.5±0.6) mmol/L、(6.0±0.8) mmol/L比(6.4±0.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巨大儿、早产、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个体化管理应用于GDM孕妇,可有效控制体质量增长及血糖水平,显著改善母婴结局。
作者:龙隽;杨海燕;邓志娇;陈美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危重病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致病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机体应激反应引起的内环境失调关系密切。危重病相关性皮质醇不足( CIRCI)是指由于高应激状态使皮质醇水平不能满足机体适应疾病严重程度的需要,在感染性休克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容易出现,在其他高应激的危重病中也很常见,其机制复杂,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研究CIRCI有望改善危重病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是近年来危重病医学研究的热点。
作者:曾德福(综述);梁大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宫腔纱条填塞治疗重度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术治疗重度产后出血的57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各种不同产后出血原因应用宫腔纱条填塞的病例数,以57例使用宫腔纱条填塞术产后出血患者不同出血量为观测点,分别统计各观测点治疗有效和无效行子宫切除术的人数,并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①使用宫腔纱条填塞术治疗的57例重度产后出血患者,宫缩乏力导致者19例,胎盘因素导致者36例,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者2例,7例治疗无效切除子宫。②宫腔纱条填塞术治疗重度产后出血的成功率与出血量呈负相关(r=-0.943,P<0.05),当出血量≥2500 mL时,子宫切除的概率大于子宫保留的概率( P<0.05)。结论宫腔纱条填塞术是治疗胎盘因素及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重度产后出血避免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有效措施,其有效率随产后出血量的增加而下降,当出血量≥2500 mL 时,出血控制失败而行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概率更大。
作者:梁升连;葛海艳;褚志平;应小燕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前,对于树突状细胞( DCs)的研究一般集中于骨髓来源的DCs、脾脏 DCs及外周血DCs的形态学和免疫学特性。肝脏是人体内的重要免疫器官,肝脏DCs( LDCs)有着不同于其他组织来源DCs的表型及功能。 LDCs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 LDCs更加深入的研究,不但会对肝脏疾病的发生机制进一步的阐明,而且可以为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作者:李东浩;段力园;董建涛(综述);王玉珍(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孕妇TORCH感染情况。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933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捕获酶联免疫法检测 TORCH病毒的IgG和IgM抗体。比较不同年份、季节TORCH的感染率。结果 TORCH四种病原体弓形虫( 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和人疱疹病毒(HSV)Ⅱ型的 IgG 抗体阳性率依次为2.42%(226/9338)、74.14%(6923/9338)、72.32%(6753/9338)、3.44%(321/9338),IgM 抗体阳性率依次为0.05%(5/9338)、0.10%(9/9338)、0.58%(54/9338)、0.05%(5/9338);RV与 CMV 的 IgG 抗体阳性率远高于TOX与HSV-Ⅱ型( P<0.05);CMV的 IgM抗体阳性率远高于 TOX、RV 与 HSV-Ⅱ型(P<0.05);2013年,TOX、RV 与 CMV 三种病原体 IgG抗体阳性率高于2012年(P <0.05);RV 与CMV的IgG抗体,夏秋季阳性率高于冬春季(P<0.05);TOX的IgG抗体,秋季阳性率高于其他3季(P<0.05);4种病原体的IgM抗体阳性率无明显的年份和季节性变化(P>0.05)。结论西安地区近两年无病原体暴发流行,且感染的季节变化不明显;目前缺少有效的方法治疗孕妇 TORCH感染,因此以预防为主。
作者:谢小娟;李小侠;李芒会;张利侠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炎症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慢性炎症或组织损伤导致的持续性炎症反应通过基因损伤或促炎性因子促进细胞转化,从而诱发慢性炎症以及肿瘤生长。在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炎症反应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包括肿瘤的发生、发展、恶性转化、浸润和转移等。炎症也影响了免疫监视和对治疗的反应。该文就炎症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李启松(综述);崔玉宝(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血管生成是内皮细胞的重要功能,在胚胎发育、组织再生、炎症﹑肿瘤的生长与转移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均有血管生成。传统的单层细胞培养(2D培养)模型是迄今常用的体外实验研究模型,但存在诸多的不足,如细胞的生长特性与体内差异较大等。三维培养(3D培养)模型上细胞呈立体生长,更接近于体内的自然生长状态。3D培养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方法,特别是近年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3 D血管生成模型的建立取得了很多新进展,在肿瘤领域的相关研究尤为活跃。
作者:任荣梅(综述);白怀(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存在医院环境中,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逐年升高,临床上已出现了多重耐药、泛耐药菌株,甚至全耐药菌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株是指仅对1~2种对其感染治疗有效的抗菌药物(主要是替加环素和/或多黏菌素)敏感的菌株,其分离率逐年上升,临床上选择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案非常棘手。该文就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梁大胜(综述);石齐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评价二甲双胍(MET)联合罗格列酮(RSG)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广泛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中从2000年1月至2014年2月发表的关于以MET联合 RSG与单用 MET比较治疗T2DM 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并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0质量评价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评价,用 RevMan 5.2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 RCT 文献,共1730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MET联合RSG组较单用MET组能更有效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SMD=-0.66%,95%CI -1.02~-0.30,P =0.0004]、空腹血糖水平[SMD =-0.75mmol/L,95%CI -1.05~-0.45,P<0.00001],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1,95%CI 0.58~1.44,P=0.69]。结论 MET联合RSG较单用MET能更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提高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糖代谢,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相似。
作者:潘月华;李从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食管癌是全世界第八大高发的恶性肿瘤。外科治疗是可切除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传统食管癌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为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微创食管切除术逐渐发展起来。微创食管切除术认为是一种安全可选择的食管癌治疗方法,目前微创食管癌切除术的研究主要为术后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缺乏长期疗效。将微创食管切除术作为可切除食管癌的标准治疗,目前还言之过早。
作者:杨鲸蓉;徐驰(综述);曾志勇;陈丰穗(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