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
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其中手术治疗是早期子宫颈癌的有效治疗措施。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对盆腔结构的深入认识,早期子宫颈癌的手术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手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也明显提高。该文将早期子宫颈癌的手术治疗方案分为保留生育功能的次广泛切除手术、保留生育功能的广泛子宫颈切除术以及不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并就其治疗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徐睿(综述);黄淑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营养治疗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脂水平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营养科接受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接受常规干预治疗,观察组(64例)接受针对性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体质指数等情况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高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接受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体质指数值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体质指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营养治疗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脂水平及体质指数,优化血流动力学指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郝海水;张秀芬;朱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医学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导致目前接受非心脏手术的高龄和心脏病患者日益增多。而心血管并发症是非心脏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率高危害大,是围术期并发症和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直接决定了手术的成败。因而对心血管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和预测,减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并改善患者预后,是当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发现了风险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评估体系,一些全新的高敏生化指标及无创检测也展示出良好的预测价值和应用前景。
作者:杨彬(综述);熊卫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就诊13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组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随访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肌瘤复发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66±21) mL 比(160±37) mL、(4.9±0.9) d 比(6.3±1.2) d、5.0%(3/60)比15.7%(11/70),P<0.05或P<0.01];两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可减轻手术损伤,降低肌瘤复发率。
作者:王珂;权丽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应用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60例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并纳入62例同期行传统开胸手术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29.3±42.4) min,术中出血量为(157.2±70.2) mL,术后胸腔引流量为(869.3±332.4) mL,拔管时间为(6.6±3.3) d,术后住院时间为(7.5±2.2) d,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148.3±58.4) min]、术中出血量[(230.1±100.4) mL]、术后胸腔引流量[(1806.3±458.4) mL]、拔管时间[(9.8±4.6) d]及术后住院时间[(11.2±5.5)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57/6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0/60),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3.6%,58/62)、并发症发生率(38.7%,24/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可以达到开胸手术的治疗效果,且手术损伤轻微、术后恢复快,具有微创价值。
作者:连爱民;方勇;师智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术后部分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临床不良事件。研究表明,PCI操作可激活冠状动脉及全身炎症反应,且贯穿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抑制炎症激活可以作为控制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重要途径。丹红等中药注射液可能通过多向性效应抑制PCI术后炎症激活,故中药注射液可作为PCI围术期改善预后的有效干预措施。
作者:纪金龙(综述);褚现明;安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橙黄色多酚类物质,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风湿、抗氧化、抗炎症反应的药理特性,可以改善癌症、炎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症状。姜黄素对多种疼痛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如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手术后疼痛和炎症性疼痛等。
作者:张力(综述);侯娜;向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脑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因其致残率、致死率高而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传统的手术、放疗及化疗等治疗手段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近些年各种生物基因治疗不断涌现,其中溶瘤病毒的抗肿瘤作用正在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新城疫病毒( NDV)的胶质瘤治疗更是研究的热点。现就NDV的发现、溶瘤的结构基础、分类及关于治疗胶质瘤的研究及反向遗传技术的应用等进行总结。
作者:李俊卿;申汉威(综述);杨孔宾(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危重病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致病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机体应激反应引起的内环境失调关系密切。危重病相关性皮质醇不足( CIRCI)是指由于高应激状态使皮质醇水平不能满足机体适应疾病严重程度的需要,在感染性休克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容易出现,在其他高应激的危重病中也很常见,其机制复杂,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研究CIRCI有望改善危重病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是近年来危重病医学研究的热点。
作者:曾德福(综述);梁大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微RNA( 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蛋白质编码的小分子 RNA,它通过对目标mRNA的剪切和翻译抑制,发挥对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作用。 miRNA具有多靶点的特性,至少参与约1/3人类蛋白质的表达调控,并且参与调控细胞分化、凋亡,肿瘤形成、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行为。近些年研究表明,miRNA对于调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因表达、调节脂质形成和储存至关重要。
作者:于俊杰(综述);詹晓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类风湿关节炎( RA)属中医痹症范畴,在现代医学研究,RA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病理学改变分为基本病变和各器官病变;西医治疗基本参照指南,中医治疗 RA,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和症型,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依据进行辨证论治,结合西医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疗效。由于RA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作用机制也未明确,也没有完全符合该病的动物模型,需进一步搞好基础研究,建立适当的病症契合的RA动物模型,筛选组方,完善基础理论研究。
作者:张庆丽;杨卫彬;杨静;胡春花;李倩(综述);张裕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快速普及和发展,CT检查频率正逐渐提高,CT辐射剂量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可以在保证CT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该文旨在介绍低电压及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并对低剂量CT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张鹏(综述);赵英杰;李振龙(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姜黄素是从姜黄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多酚类化合物,是姜黄属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显著抗炎、抗氧化、抗癌、抗突变、抗凝、抗感染和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其一直作为草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风湿病、糖尿病病足、咳嗽和鼻窦炎。姜黄素还被证明有显著地促进伤口愈合的特性。它可以作用于伤口愈合过程的不同阶段,从而加速愈合。
作者:周曙(综述);金海蓉;胡晋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患者的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咽科诊治的183例鼻息肉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8例,采用鼻内镜治疗;观察组9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术前7 d清晨口服泼尼松,40 mg/d,术前2 d时改为口服60 mg/d,术后3 d口服5 mg/d,术后4 d至6个月应用布地奈德雾化剂,每日2次,每次1喷,局部喷涂剂量每次50μg。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术后6个月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63±7) mL 比(140±10) mL,(36±7) min 比(47±9) min,(6±2) d 比(10±2)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后总有效率为94.7%(90/95)、复发率为2.1%(2/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66/88),复发率为10.2%(9/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Lund-Mackey、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鼻内镜治疗鼻息肉患者能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作为鼻息肉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李贤斌;吴海丽;肖艳林 刊期: 2015年第16期
脑出血是常见的一种病死率、致残率颇高的疾病,急性期的危害性更大。尽管临床上治疗的手段很多,如较常应用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疗效并不理想。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脑出血尤其是急性期的相关病理机制,找出更新、更好的治疗方案显得格外重要。该文就脑出血急性期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从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两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郑笑男;张铎(综述);李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临床上腔镜手术期间导致严重的二氧化碳栓塞少见,但其是潜在的致命性的严重并发症,是麻醉医师应注意的重点。二氧化碳栓塞一般发生在二氧化碳注入期间或注入后不久,主要为二氧化碳误入血管或实质脏器所致。二氧化碳栓塞的临床表现由轻到严重为无症状、神经损伤、心血管性虚脱、甚至死亡等。近年来,二氧化碳栓塞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中兵(综述);张燕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的一种特异性产物。其水平增高提示体内凝血酶的生成及继发性纤溶系统的激活,是血栓前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与临床中的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特别是针对肺栓塞,作为一个早期的筛查指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减少了肺栓塞的误诊及漏诊。近年来,临床中发现在主动脉夹层、恶性肿瘤、急性脑梗死、心房颤动等疾病中 D-二聚体水平亦有升高。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评估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尤立蕊(综述);唐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血管生成是内皮细胞的重要功能,在胚胎发育、组织再生、炎症﹑肿瘤的生长与转移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均有血管生成。传统的单层细胞培养(2D培养)模型是迄今常用的体外实验研究模型,但存在诸多的不足,如细胞的生长特性与体内差异较大等。三维培养(3D培养)模型上细胞呈立体生长,更接近于体内的自然生长状态。3D培养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方法,特别是近年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3 D血管生成模型的建立取得了很多新进展,在肿瘤领域的相关研究尤为活跃。
作者:任荣梅(综述);白怀(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 GDM)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于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413例GDM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205例)和对照组(2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如营养宣教、运动及血糖监测;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管理。分别对两组孕妇干预前后体质量增长、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的变化、产科并发症、剖宫产率及围生儿结局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体质指数18.5~24.9、25.0~29.9、>30 kg/m2的患者孕期增重均低于对照组[(12±5) kg 比(16±7) kg、(8±6) kg 比(11±7) kg、(6±3) kg比(10±4) 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P<0.05)。干预后,研究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4.2±0.8) mmol/L 比(4.5±0.6) mmol/L、(6.0±0.8) mmol/L比(6.4±0.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巨大儿、早产、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个体化管理应用于GDM孕妇,可有效控制体质量增长及血糖水平,显著改善母婴结局。
作者:龙隽;杨海燕;邓志娇;陈美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肺癌并发肺结核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 T淋巴细胞相关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青岛市胸科医院收治的60例肺癌并发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化疗方案为足叶乙苷联合顺铂。采用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联法(S-P法)对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化疗后 CD3+、CD4+、CD8+及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化疗前(P<0.05);化疗后 CD45RA +、CD45RA +绝对值、CD45RO +绝对值及CD45RA +/RO +水平均显著高于化疗前,但化疗后CD45RO +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结论肺癌并发肺结核患者化疗后T淋巴细胞相关指标均发生明显变化,从而为判定化疗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刘欣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