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肠癌术后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区域灌注化疗对预后的影响

商斌;曹成海

关键词:结肠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区域灌注化疗, 肝转移, 生存率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术后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淄博市淄川区医院收治的90例结肠癌术后发生肝转移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分为全身化疗组和 TACE 联合区域灌注化疗组,各45例。全身化疗组给予500 mg 氟尿嘧啶+40 mg顺铂静脉全身给药,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组先给予500 mg氟尿嘧啶+40 mg顺铂灌注给药,后使用超液态碘油2~3 mL加羟基喜树碱注射液10 mg。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不良反应和随访情况。结果①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组甲胎蛋白及肝内转移灶体积均显著小于全身化疗组[(56±4)μg/L 比(290±25)μg/L,(22±4) cm3比(45±9) cm3,P<0.01];②TACE 联合区域灌注化疗组治疗后 CD3+、CD4+、CD4+/CD8+、CD16+CD56+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组CD3+、CD4+、CD4+/CD8+高于全身化疗组[(74±10)%比(62±4)%,(44±10)%比(31±7)%,(2.7±0.6)比(1.3±0.4),P <0.01];③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全身化疗组2、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TACE 联合区域灌注化疗组(44.4%比66.7%、26.7%比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可有效预防结肠癌术后肝转移,且可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干扰素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清疾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究干扰素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患者后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情况。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 CML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Ⅰ组和观察Ⅱ组,每组60例。患者均给予羟基脲治疗,每日20~60 mg/kg,每周2次,6周为1个疗程,观察Ⅱ组患者在羟基脲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注射液治疗,(3~5)×106 U/(m2? d),6周为1个疗程。另随机选取6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的血清前列腺素 E2( PGE2)、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碱性磷酸酶(ALp)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以及治疗2周及6周后观察Ⅰ组和观察Ⅱ组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观察组Ⅰ患者血清中的 PGE2、MMP-2、bFGF、ALP以及IL-6水平分别为(93±26) ng/L、(5.8±1.1)μg/L、(60±18) ng/L、(105±29) U/L、(20.4±6.1) ng/L,观察Ⅱ组分别为(96±25) ng/L、(5.7±1.2)μg/L、(60±17) ng/L、(106±26) U/L、(20.2±6.0) 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1±12) ng/L、(2.7±0.5)μg/L、(33±8) ng/L、(61±13) U/L、(4.8±1.1)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观察Ⅰ组和观察Ⅱ组患者治疗前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Ⅱ组患者治疗后PGE2、MMP-2、bFGF、ALP以及IL-6均显著低于观察Ⅰ组[(52±16) ng/L 比(62±20) ng/L,(2.4±0.5)μg/L比(3.9±0.6)μg/L,(33±7) ng/L比(42±9) ng/L,(62±13) U/L比(76±17) U/L,(5.0±1.2) ng/L比(8.7±2.4)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Ⅰ组、观察Ⅱ组患者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干扰素α能有效降低CML患者血清疾病的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调节CML患者的血清学表现及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欧阳蓉;曾正莲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结局及胎儿的影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对妊娠结局及胎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宝鸡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15例妊娠合并甲减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经治疗后51例患者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观察组),64例患者甲状腺功能仍未达正常指标(对照组)。比较不同孕期孕妇的促甲状腺激素( TSH)水平和甲状腺激素需求量,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胎儿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孕中期、孕晚期TSH水平较孕早期显著升高( P<0.05),产后TSH水平显著下降( P<0.05);孕中期、孕晚期对甲状腺素需求量较孕前显著提高( P<0.05);观察组患者妊娠高血压、胎儿宫内窘迫、糖代谢异常和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早产、新生儿窒息、胎儿畸形和死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甲减孕妇应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在妊娠期间要调整甲状腺激素的用药剂量,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王情;牟英辉;高英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他汀类药物潜在治疗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骨性关节炎(OA)是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是造成老年人疼痛和残疾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OA将会给我国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然而至今仍缺乏改变OA疾病进程的药物。近些年,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OA从基础及临床层面都取得了一些进展。相关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软骨细胞老化及退变、防止细胞外基质降解等作用。故他汀类药物有望成为改变OA疾病进程的药物。

    作者:陆万里(综述);滕华建;蒋青(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Fas/FasL系统在肿瘤细胞凋亡中的研究进展

    Fas作为肿瘤坏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在细胞凋亡及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Fas系统是目前研究清楚的介导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系统,主要由 Fas 及其相应配体( FasL)组成。细胞在接收到凋亡信号后,主要经外源性(死亡受体途径)和内源性(线粒体途径)两条途径引发细胞凋亡。此外,Fas还可以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该文概述了 Fas和 FasL的分子特征及在肿瘤细胞凋亡中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孙建华(综述);李雁(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甲状腺激素对肝脂代谢调节及相关非经典通路的研究进展

    早期,人们认为甲状腺激素仅通过核受体改变靶器官基因的转录活性发挥生物学效应,此途径为经典通路的作用机制。近年来发现独立于经典通路与其他信号传递相关的非经典通路,非经典途径的机制及其相关性被广泛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甲状腺激素非经典途径在促血管生成、抗细胞调亡、促进细胞增殖及促进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孟丹;刘小娜(综述);魏立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血脂水平与脑卒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收治的病程<24 h的脑卒中患者260例,其中160例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出血性卒中组,1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同时选择同期入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将260例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总胆固醇( TC)水平分为低TC患者组( TC<6.00 mmoL/L)组218例和高 TC 患者组( TC≥6.00 mmoL/L)组42例,再按三酰甘油( TG)水平分为低TG患者组( TG<2.00 mmoL/L)156例和高TG患者组( TG≥2.00 mmoL/L)104例。比较各组受试者血脂水平及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TC、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低于缺血性脑卒中组[(4.26±0.94) mmol/L比(5.91±1.22) mmol/L,(1.67±0.66) mmol/L比(2.60±0.58) mmol/L,(2.84±1.22) mmol/L比(3.50±1.12) mmol/L],出血性脑卒中组疾病严重程度评分(SSS评分)显著低于缺血性脑卒中组[(28.7±8.8)分比(41.9±1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 TC 患者组 SSS 评分显著低于高 TC 患者组[(31±14)分比(42±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TG患者组SSS评分显著低于高TG患者组[(30±12)分比(45±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TC和TG水平显著低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脂水平较低的脑卒中患者病情较严重。

    作者:慈光胜;潘丽萍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血液HbA1 c水平与产科不良症状发生率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与产科不良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产科收治的GDM患者(孕周在24~28周)122例作为GDM组,对GDM组进行健康教育、指导饮食、体育锻炼等,必要时应用胰岛素,强化血糖控制治疗。选取同期健康妊娠妇女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入组时及终止妊娠前血HbA1c水平,比较两组产科不良症状发生率。结果①GDM组入组时HbA1c水平为(6.32±0.30)%,对照组HbA1c水平为(5.31±0.60)%,GDM组 HbA1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经强化血糖控制治疗后终止妊娠前HbA1c水平下降至(5.84±0.85)%,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5.01±0.68)%(P<0.05)。②GDM组早产、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5%(14/122)比3.0%(3/100),10.7%(13/122)比3.0%(3/100),13.9%(17/122)比5.0%(5/100),14.8%(18/122)比6.0%(6/100),P<0.05]。③终止妊娠前 HbA1c >6.5%者早产、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 HbA1c≤6.5%者[26.5%(9/34)比5.7%(5/88),20.6%(7/34)比6.8%(6/88),26.5%(9/34)比9.1%(8/88),32.4%(11/34)比7.9%(7/88),P<0.05或P<0.01]。结论 GDM可增加产科不良症状发生的风险,孕期强化血糖控制可有效降低产科不良症状发生率。

    作者:崔风云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及前景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通过延缓胰升糖素样多肽1(GLP-1)、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 GIP)降解而延长生理性GLP-1作用时间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除此之以外它的众多胰腺外作用逐渐被发现。 DPP-4抑制剂可以安全的单独使用及和与多种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联合使用,不影响体质量,不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性价比较高,在临床上逐渐广泛应用广泛,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已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又一个有力武器。

    作者:胡璟(综述);肖常青;庞翠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医学综述》2014年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指标

    《医学综述》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4年核心版同类学科47种期刊中的总被引频次(3292)排名第7位、影响因子(0.409)排名第21位、综合评价总分(54.5)排名第8位、学科影响指标(0.94)排名第4位,他引率0.96;在2014年扩刊版同类学科129种期刊中的总被引频次(7065)排名第17位、影响因子(0.808)排名第27位、学科影响指标(0.84)排名第9位,他引率0.98。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腹腔镜手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及术中卵巢功能的保护

    卵巢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既担负着重要的内分泌功能,还承担着延续后代的生育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卵巢疾病日趋增多。腹腔镜手术由于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妇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来说,在腹腔镜手术中如何有效地保护其卵巢功能,成为了妇科腔镜临床实践中备受重视的关键问题。该文主要总结腹腔镜手术对于卵巢功能的影响,并概括有效应对卵巢损伤的腹腔镜手术方法。

    作者:王政;邓锁(综述);卢美松(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结肠癌术后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区域灌注化疗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结肠癌术后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淄博市淄川区医院收治的90例结肠癌术后发生肝转移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分为全身化疗组和 TACE 联合区域灌注化疗组,各45例。全身化疗组给予500 mg 氟尿嘧啶+40 mg顺铂静脉全身给药,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组先给予500 mg氟尿嘧啶+40 mg顺铂灌注给药,后使用超液态碘油2~3 mL加羟基喜树碱注射液10 mg。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不良反应和随访情况。结果①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组甲胎蛋白及肝内转移灶体积均显著小于全身化疗组[(56±4)μg/L 比(290±25)μg/L,(22±4) cm3比(45±9) cm3,P<0.01];②TACE 联合区域灌注化疗组治疗后 CD3+、CD4+、CD4+/CD8+、CD16+CD56+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组CD3+、CD4+、CD4+/CD8+高于全身化疗组[(74±10)%比(62±4)%,(44±10)%比(31±7)%,(2.7±0.6)比(1.3±0.4),P <0.01];③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全身化疗组2、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TACE 联合区域灌注化疗组(44.4%比66.7%、26.7%比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可有效预防结肠癌术后肝转移,且可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

    作者:商斌;曹成海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胸膜肺母细胞瘤基础研究与诊治进展

    胸膜肺母细胞瘤( PPB)是好发于儿童的一种罕见恶性肿瘤,在病史、基因遗传学特征、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有一定特点。 PPB常累及胸膜和肺,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和复杂的生物学行为,常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病理学特点为肿瘤间质内有大量原始小圆细胞及纺锤状细胞,肿瘤组织的上皮细胞为良性呼吸道上皮细胞。该文就近年来 PPB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高欣凤(综述);郭志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 PH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PHC的治疗方法目前采用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常用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经肝动脉灌注栓塞化疗、经皮无水乙醇注射、射频消融、生物疗法、中医治疗等。近几年PHC的非手术治疗方式取得明显进展,应用也日益广泛,尤其是生物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姚冬雪(综述);秦成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参考文献的重要性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可以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可以起到情报检索与文献计量研究作用;可以节省论文篇幅。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通道学研究进展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HDCP)是孕产妇和围生儿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已经进入到基因、分子水平。离子通道的改变与 HDCP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该文总结国内外文献,深入分析HDCP与钾通道及水通道关系的相关研究,并探讨了 HDCP 与氯离子通道和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HDCP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新思路。

    作者:任中连(综述);傅晓冬(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VEGF和FASC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细胞骨架蛋白成束蛋白(FASCIN)(能和f-actin紧密结合的骨架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80例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方法检测 VEGF 和FASCIN的表达情况。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VEGF 的表达阳性率为71.2%(57/80),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为15.0%(3/20),VEGF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 P<0.05);FASCIN 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2.5%(58/80),在正常口腔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0%(4/20),FASC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 P<0.05);有淋巴结转移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 VEGF、FASCIN 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 P <0.05),病理分级Ⅱ级、Ⅲ级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VEGF、FASCIN阳性率显著高于病理分级Ⅰ级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 P<0.05)。结论 VEGF、FASCIN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通过检测VEGF与 FASCIN 的表达水平预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提供一定的理论根据,因此也可为临床上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后续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

    作者:汪晓龙;贾玉林;舒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酒精性心肌病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酒精性心肌病( ACM)是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一种特异的心肌病,其起病隐匿,通常发展至心力衰竭时才受到重视。 ACM的发病与心肌内一些组织、细胞及结构的变化有关,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凋亡、钙稳态失衡、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以及自噬等。该文总结相关文献探讨ACM的发病机制,以期为ACM的防治提供干预靶点。

    作者:马旭阁(综述);周立君;赵继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甲泼尼龙和泼尼松诱导缓解治疗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甲泼尼龙和泼尼松诱导缓解治疗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 PNS 患儿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泼尼松治疗[2.0 mg/(kg? d)],观察组接受甲泼尼龙治疗[1.8 mg/(kg? d)],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尿蛋白及血浆白蛋白水平、体液免疫指标等。结果①观察组患儿接受治疗后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患儿( P<0.05);②观察组患儿接受治疗后的尿蛋白值低于对照组、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患儿[(7.2±0.7) mg/(kg? d)比(21.2±2.3) mg/(kg? d),(47.2±6.0) g/L比(32.6±5.2) g/L,P<0.01],同时尿蛋白转阴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6.4±0.8) d比(11.6±1.7) d,P<0.01];③观察组患儿接受治疗后的IgG、C3、C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9.3±1.3) g/L比(6.1±0.9) g/L,(1.27±0.18) g/L比(1.13±0.19) g/L,(0.54±0.08) g/L比(0.39±0.07) g/L](P<0.01)。结论甲泼尼龙可以显著提高PNS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尿蛋白,同时提升血清白蛋白水平,优化体液免疫指标。

    作者:宫晶;薜见珍;王凌燕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种植体周围炎的预防及治疗进展

    种植体周围炎是导致种植体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预防的方式有个人维护(包括保持口腔卫生、戒烟、减少一些药物的使用)和临床检查(包括适应证的选择、种植材料的选择、种植后维护)。治疗方案有局部清创、激光治疗、电化学治疗、联合应用抗生素等非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操作简便,创伤小,不良反应小,手术治疗能修复骨组织和牙龈组织等软硬组织的缺损。把握好各个方案的适应证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邱茜茜;廖素杭(综述);余和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参考心电向量T环评估心血管风险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分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向量T环的特征,探讨用 T环作为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2005年12月至2014年12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且有T环向量异常的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8 h内有反复静息心绞痛发作患者73例作为高危组,48 h内无而1个月内有静息心绞痛反复发作患者73例作为中危组,总结上述病例心绞痛发作前和发作时心电向量T环在额面、横面、右侧面三个面的状态(参考指标:QRS-T夹角、T环面积、T环形态)及转变。结果高危组或中危组的心电向量T环分别在额面、横面、右侧面三个面的参考指标组内相比较,各个组三个面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高危组和中危组的心电向量 T环在额面或横面或右侧面某一面的图形变换组间比较,在任一面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①高危组额面、横面、右侧面 R-T 夹角大变化量差≥5°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危组(86.3%比12.3%,90.4%比17.8%,83.6%比11.0%,P<0.01);②高危组额面、横面、右侧T环面积大变化量差≥2 mm2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危组(89.0%比8.2%,93.2%比5.5%,86.3%比11.0%, P <0.01);③高危组额面、横面、右侧T环扭结数差≥2个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危组(93.2%比13.7%,95.9%比8.2%,90.4%比17.8%,P<0.01)。结论心电向量 T环是有效评估心血管风险的可考量的指标。

    作者:林红;詹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