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肺癌小鼠化疗后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

张勇;郭逸;丁晓娟

关键词:参芪扶正注射液, 肺癌小鼠, 免疫
摘要:目的 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肺癌小鼠化疗后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方法 选取20只健康纯系BALB/c雄性小鼠,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自接种后第14天使用注射用顺铂3 mg/(kg·d)连续腹腔注射7 d,建立肺癌小鼠化疗后动物模型.实验组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60 mL/(kg·d)腹腔注射给药,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60 mL/(kg·d)腹腔注射,疗程为10 d.末次给药后24 h检测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脾淋巴细胞中T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脾淋巴细胞膜、CD3 +CD25 +百分率及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结果 实验组小鼠脾脏指数、脾CD3 +、CD3 +CD4 +CD8 -诱导的脾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提高肺癌小鼠化疗后机体免疫功能.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兰索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老年酒精型消化性溃疡的疗效

    目的 观察兰索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老年酒精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中山市三角医院就诊的酒精型消化性溃疡老年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5例,口服兰索拉唑30 mg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45例,口服奥美拉唑20 mg治疗,每日1次.观察两组患者溃疡愈合率、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用药第1日和第7日时上腹疼痛消失率在治疗组分别为84.4%和95.6%,对照组分别为55.6%和 82.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942,4.050,P<0.05);经胃镜检查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80.0%和55.6%,总有效率分别为97.8%和80.0%,比较两组消化性溃疡治疗后的愈合情况,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Z=-2.854,P<0.05);两组Hp检测阴性率分别为88.9%和7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兰索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老年酒精型消化性溃疡均安全有效,但兰索拉唑在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及根除Hp等方面均优于奥美拉唑.

    作者:娄怀宇;刘森;陆愉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破坏,并导致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及向骨细胞与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动物模型及初步临床研究表明,MSC不仅能够通过其免疫调节作用降低关节炎的发生率并减轻实验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亦能修复发生于RA的骨与软骨破坏,提示其用于治疗RA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朱海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阿尔茨海默病记忆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记忆功能和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探讨其对A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并被确诊为AD的患者220例,用随机抽取号码法分为对照组110例和治疗组11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治疗,治疗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评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素显像检测各个脑区放射性比值(RAR).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MMSE评分及RAR的各项指标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MMSE评分及RAR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提高AD患者记忆力并改善局部脑组织血流量的功效.

    作者:王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后腹腔镜治疗肾盂旁囊肿分析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盂旁囊肿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8例肾盂旁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后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减压术.结果 1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45 ~70 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量20 ~60 mL,平均30 mL,1例患者术中损伤肾盂,予以缝合修补,并放置DJ管.无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5 ~8 d,平均7 d.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6 ~12个月,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均无复发.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盂旁囊肿安全可行,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吴海波;吴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主要是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复发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据报道,HCC根治性切除后5年复发率为54.1% ~61.5%,而局部治疗的转移复发率更高.因此,抗HCC侵袭、转移,减少术后复发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抗HCC的侵袭、转移首先必须了解其侵袭、转移相关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由此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予以综述.

    作者:邓菊庆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液净化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脓毒症的救治是重症医学面临的棘手问题.脓毒症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仍然是危重症患者首要的死因.血液净化是借助体外循环,通过人工合成的半透膜清除血浆炎性介质、毒素及过多水分等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项脏器功能支持手段.近年来,围绕高容量血液滤过提出了3种理论,以解释脓毒症患者经血液净化治疗后的临床变化.

    作者:何本让;苗丽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4小时眼压的研究进展

    既往研究表明,眼压在昼夜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变化,24 h眼压波动现在也被认为是诊治青光眼的一个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人们对眼压24 h波动有了更深程度的认识,并发现了眼压波动与体位、灌注压及角膜生物力学间的关系.该文对健康人、屈光不正及各种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相关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靳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麻醉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术后出现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它是在患者自身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上由麻醉以及手术诱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发生POCD的患者多为老年人,在临床上并非少见.POCD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的患者因此而不能自理生活且干扰药物治疗效果,延长患者住院周期.近年来,麻醉与POCD的关系备受关注,可能为临床上防治POCD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左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液保护措施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期间,血液有形成分大量破坏,激活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使得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概率增加,导致患者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延长;大量的血液输注,可增加肾衰竭、脓毒症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而异体输血还会增加感染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及其他并发症的机会,且近年来血源日趋紧张.所以,采取相关血液保护措施,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显得日益重要.

    作者:张文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研究显示,内皮功能紊乱是冠心病早期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一氧化氮合酶有三种亚型:神经型、内皮型、诱导型,其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该文对eNOS的生理作用、机制及其基因治疗与冠心病的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吴淳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盆腔炎性疾病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盆腔炎性疾病(PID)是妇科常见病症,发病率高,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PID实验模型建模方法有多种,以动物模型居多.建立一个实用有效的实验模型对于PID的深入研究十分重要.从动物模型的实验动物选择、动物模型制备方法以及细胞模型的建立、应用等方面,就目前国内外PID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赵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神经心理学评估在阿尔茨海默病诊疗中的应用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目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是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心理学评估用于AD诊断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全面的神经心理学评估量表不仅有利于筛查AD,同时还有助于实现对AD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并进行早期干预.但是关于神经心理学评估量表至今还存在很多争议.该文就常用的神经心理学评估量表在AD诊疗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作者:李丹丹;姜红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股骨头微循环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微循环病变始终存在于股骨头坏死的各个阶段.近年来,骨内血管损伤、血供中断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中日益引起重视.目前对于股骨头内微循环研究的新的检测方法不断涌现,主要有血管内放射性微球技术、氢廓清技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动态增强MRI技术、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及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等.虽然这些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但均已朝三维、动态、定量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者:蔡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结肠镜在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分析结肠镜联合腹腔镜切除结直肠癌的优越性,为结直肠癌切除术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入住迁安人民医院的75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结肠镜联合腹腔镜切除患者的结直肠.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包括腹痛、腹胀、异常迟发性出血、吻合口瘘、肠穿孔).结果 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01 ~290 min,平均256 min;出血量为230 ~325 mL,平均292 mL;住院时间为7 ~15 d,平均11.2 d.出现腹胀腹痛的患者31例(41.3%),异常迟发性出血4例(5.3%),未见吻合口瘘和肠穿孔.结论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新型的无需开腹的外科新技术,对结直肠癌患者的腹壁创伤小,术后没有刀口疼痛感,干扰少,且恢复快.

    作者:郝晓尊;赵伟;蔡青山;王瑞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肛瘘微创手术的治疗进展

    肛瘘基本的手术是肛瘘切开术和肛瘘切除术,肛瘘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为肛门缺损和肛门失禁.对肛瘘治疗来讲,保护肛门功能应该放在所有治疗目标的第一位.目前肛瘘治疗的术式多存在对肛门功能保护不足的现象,随着微创手术的兴起,目前对肛瘘的治疗越来越倡导肛门功能的保护,由此对国内外以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肛瘘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蒋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替罗非班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目的 评价国产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8月间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0例,根据其是否应用替罗非班[PCI术中静脉推注10 μg/kg,继以静脉滴注0.15 μg/(kg·min),维持36 h]分为替罗非班心肌梗死组(A组)71 例,替罗非班心绞痛组(B组)45例,非替罗非班心肌梗死组(C组)32例,非替罗非班心绞痛组(D组)52例.所有患者随访1年,比较四组基础临床状况、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绞痛复发率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①四组基础临床状况及冠状动脉病变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及心肌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再发心绞痛患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C组(P<0.05)、与B组、D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严重出血3例均发生于A组急诊PCI患者,A组轻度出血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呈现了相对较高的发生率,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替罗非班能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年内MACE发生率及心绞痛的复发,但其可能增加急诊介入治疗的出血发生率.

    作者:常琳;周长钰;尹力;张承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骨髓相关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心血管科的危急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腐蚀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新近研究发现,骨髓相关蛋白(MRP)8/14由炎性细胞分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发展,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研究MRP8/14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作者:杨梦思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5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检查设备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进一步优化,成为冠心病筛查与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256层螺旋CT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优越的图像后处理功能,近年来在冠状动脉斑块诊断、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评价、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及旁路移植术后的评价、对冠状动脉先天变异和畸形的诊断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者:井淑艳;陈伟彬;宫凤玲;赵新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脑钠肽与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

    脑钠肽作为利钠肽中的一种,又称为B型利钠肽或脑利钠肽.脑钠肽有十分重要的病理生理学作用,不但可以快速排除患者体内水分和钠离子,而且还具备舒张血管、稳定内分泌的功效,尤其是对心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脑钠肽的大量释放可以大程度地激活体内利钠肽的生成,促进人体系统恢复平衡.该文就脑钠肽与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并探讨脑钠肽对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

    作者:金朝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替加色罗联用聚乙二醇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替加色罗联用聚乙二醇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在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38例C-IBS患者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治疗组(50例)采用替加色罗联用聚乙二醇,替加色罗组(43例)仅应用替加色罗治疗,莫沙必利组(45例)仅应用莫沙必利治疗.记录治疗期间三组患者每日的排便次数、大便Bristol分级及腹部胀痛等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三组结肠传输时间均少于治疗前(P<0.05),联合用药组和替加色罗组治疗后的结肠传输时间显著少于莫沙必利组(P<0.05);联合治疗组和替加色罗组腹痛、腹胀改善情况显著优于莫沙必利组(P<0.05);治疗后各组大便Bristol的分级构成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加色罗联合聚乙二醇治疗C-IBS,近期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刘海峰;艾德华;田淑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