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淳淳
原发性肝癌(主要是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复发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据报道,HCC根治性切除后5年复发率为54.1% ~61.5%,而局部治疗的转移复发率更高.因此,抗HCC侵袭、转移,减少术后复发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抗HCC的侵袭、转移首先必须了解其侵袭、转移相关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由此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予以综述.
作者:邓菊庆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结肠癌具有很高的肝转移概率,但与胃癌比较其转移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该文对影响结肠癌转移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前癌胚抗原水平和年龄)、结肠癌诊断主要方法(B超诊断、CT诊断以及PET诊断)、常用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法包括肝动脉插管化疗、门静脉化疗、冷冻治疗、中医中药辅助治疗、基因治疗)予以总结概述,以期为临床结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黄忠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随着白内障手术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患者对视觉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工晶状体(IOL)已由传统的单焦点IOL向具备矫正散光、降低波前像差、同时达到视远、视近都清楚、保护黄斑等各种特性的功能性IOL发展.以上新型IOL的问世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但现阶段临床上使用的IOL与接近人眼自然功能的IOL还存在一定差距.总结分析具有不同功能的IOL的结构、功能、不足及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有利于促进对IOL的合理选择及应用.
作者:魏树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鼻咽癌患者在放化疗治疗时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问题比较普遍,营养不良反过来影响患者体质与行为能力,限制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耐受性.对住院的鼻咽癌患者进行营养筛查,能早期识别和确定存在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患者,从而给予及时有效的营养支持.营养干预的时间是个体化很强的问题,不同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不同也决定了干预时间的个体化.营养干预的方式、干预的时机及持续的时间仍需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明确.
作者:韦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盂旁囊肿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8例肾盂旁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后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减压术.结果 1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45 ~70 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量20 ~60 mL,平均30 mL,1例患者术中损伤肾盂,予以缝合修补,并放置DJ管.无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5 ~8 d,平均7 d.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6 ~12个月,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均无复发.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盂旁囊肿安全可行,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吴海波;吴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碎石术(URSL)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联合治疗肾盂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妇幼保健院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肾盂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URSL联合ESWL治疗,对照组给予URSL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 vs 56.7%)(P<0.01);术后尿路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RSL与ESWL联合治疗肾盂结石疗效可靠,损伤小,术后尿路感染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於焱生;刘任成;刘文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破坏,并导致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及向骨细胞与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动物模型及初步临床研究表明,MSC不仅能够通过其免疫调节作用降低关节炎的发生率并减轻实验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亦能修复发生于RA的骨与软骨破坏,提示其用于治疗RA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朱海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微循环病变始终存在于股骨头坏死的各个阶段.近年来,骨内血管损伤、血供中断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中日益引起重视.目前对于股骨头内微循环研究的新的检测方法不断涌现,主要有血管内放射性微球技术、氢廓清技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动态增强MRI技术、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及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等.虽然这些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但均已朝三维、动态、定量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者:蔡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脓毒症的救治是重症医学面临的棘手问题.脓毒症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仍然是危重症患者首要的死因.血液净化是借助体外循环,通过人工合成的半透膜清除血浆炎性介质、毒素及过多水分等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项脏器功能支持手段.近年来,围绕高容量血液滤过提出了3种理论,以解释脓毒症患者经血液净化治疗后的临床变化.
作者:何本让;苗丽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检查设备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进一步优化,成为冠心病筛查与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256层螺旋CT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优越的图像后处理功能,近年来在冠状动脉斑块诊断、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评价、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及旁路移植术后的评价、对冠状动脉先天变异和畸形的诊断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者:井淑艳;陈伟彬;宫凤玲;赵新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肺癌小鼠化疗后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方法 选取20只健康纯系BALB/c雄性小鼠,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自接种后第14天使用注射用顺铂3 mg/(kg·d)连续腹腔注射7 d,建立肺癌小鼠化疗后动物模型.实验组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60 mL/(kg·d)腹腔注射给药,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60 mL/(kg·d)腹腔注射,疗程为10 d.末次给药后24 h检测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脾淋巴细胞中T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脾淋巴细胞膜、CD3 +CD25 +百分率及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结果 实验组小鼠脾脏指数、脾CD3 +、CD3 +CD4 +CD8 -诱导的脾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提高肺癌小鼠化疗后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张勇;郭逸;丁晓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帕瑞昔布钠是临床上唯一可静脉注射的高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其术后镇痛已在口腔科、妇科、骨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应用,临床镇痛疗效均已得到了证实.但在神经外科疗效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争议.该文就帕瑞昔布钠镇痛机制,其对血小板、胃肠道、心血管系统、肾功能的安全性评价,神经外科术后疼痛评估以及在开颅及经蝶入路术后镇痛临床应用效果,及减少颅脑手术术后并发症进行综述.
作者:赵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盆腔炎性疾病(PID)是妇科常见病症,发病率高,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PID实验模型建模方法有多种,以动物模型居多.建立一个实用有效的实验模型对于PID的深入研究十分重要.从动物模型的实验动物选择、动物模型制备方法以及细胞模型的建立、应用等方面,就目前国内外PID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赵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多数为一过性的,少数严重者可影响术后生活质量.近年研究发现,麻醉和手术是POC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吸入麻醉药可引起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但具体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可能与β淀粉样蛋白的积聚、神经炎症、神经元内钙失衡、突触可塑性下降以及一氧化氮的改变等有关.
作者:陈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前交叉韧带(A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ACL断裂后无法自行愈合并会造成膝关节不稳,对患者运动产生明显影响,即使进行运动,也是以损伤关节软骨及半月板为代价,需及早行手术治疗.关节镜下行ACL重建技术是治疗ACL断裂的有效方式之一,ACL重建固定方式及固定物有多种.该文就重建韧带的方式、韧带固定物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
作者:马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期间,血液有形成分大量破坏,激活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使得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概率增加,导致患者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延长;大量的血液输注,可增加肾衰竭、脓毒症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而异体输血还会增加感染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及其他并发症的机会,且近年来血源日趋紧张.所以,采取相关血液保护措施,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显得日益重要.
作者:张文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心血管科的危急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腐蚀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新近研究发现,骨髓相关蛋白(MRP)8/14由炎性细胞分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发展,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研究MRP8/14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作者:杨梦思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研究显示,内皮功能紊乱是冠心病早期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一氧化氮合酶有三种亚型:神经型、内皮型、诱导型,其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该文对eNOS的生理作用、机制及其基因治疗与冠心病的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吴淳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替加色罗联用聚乙二醇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在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38例C-IBS患者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治疗组(50例)采用替加色罗联用聚乙二醇,替加色罗组(43例)仅应用替加色罗治疗,莫沙必利组(45例)仅应用莫沙必利治疗.记录治疗期间三组患者每日的排便次数、大便Bristol分级及腹部胀痛等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三组结肠传输时间均少于治疗前(P<0.05),联合用药组和替加色罗组治疗后的结肠传输时间显著少于莫沙必利组(P<0.05);联合治疗组和替加色罗组腹痛、腹胀改善情况显著优于莫沙必利组(P<0.05);治疗后各组大便Bristol的分级构成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加色罗联合聚乙二醇治疗C-IBS,近期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刘海峰;艾德华;田淑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人工泪液联合维生素A棕榈酸酯凝胶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廊坊市香河人民医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诊断的68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人工泪液和维生素A棕榈酸酯凝胶滴眼,对照组(34例)单用人工泪液.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4周采用裂隙灯下观察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的情况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按计划完成相应的治疗和检查.治疗组和对照组BUT、SIT、FL三项检查的初始评分均无明显差别,治疗组治疗后2周、4周的三项检查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人工泪液联合维生素A棕榈酸酯凝胶滴眼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干眼疗效优于单用人工泪液,效果显著.
作者:勾健媛;李勇亮;赵莉;李秀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