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世一
营养不良在老年胃癌患者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胃癌有效的方法,营养不良不仅降低机体的免疫力,而且对术后机体的恢复亦造成不良影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患者的预后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如何对老年人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对老年胃癌患者进行营养干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手术预后是许多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且提出不同的营养支持治疗观点.
作者:沈琳 刊期: 2012年第22期
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肿瘤干细胞(CSCs)不仅与肿瘤的启动有关,且与肿瘤的远处转移和术后复发相关.近,肝内CSCs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肿瘤起始细胞,其广泛存在于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循环中.肝脏CSCs的特性(如自我更新、无限增生和分化)与肝癌的复发和药物抵抗高度相关,这些都是肝癌治疗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现就CSCs的概念、特征、肝内CSCs的来源、自我更新能力的调控及基于CSCs靶向治疗肝癌的重要策略等进行综述.
作者:雷道雄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危重症患者并发急性非结石胆囊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7例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危重患者,行床旁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观察胆囊穿刺引流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胆囊穿刺置管引流均获得成功,在术后24 h临床症状缓解.终4例死亡,7例行手术治疗.结论 床旁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对于治疗危重症患者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是安全、有效的应急措施.
作者:陈新;宣之东;刘汝海;杨德瑞;韩玉;张庚 刊期: 2012年第22期
胆管癌是一种胆管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外科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近年来随着对胆管癌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从基因水平探索胆管癌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已发现胆管癌的发生可能由于ras通路、RB通路等多个信号转导通路中多种基因的点突变、缺失和过度表达,同时伴有多个抑癌基因的共同甲基化.而胆管癌的转移与nm23基因和mammaglobin B基因的过表达有密切联系,同时整合素、CD44等也参与了癌转移的过程.
作者:王琦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激素在尿毒症血液透析部分难治性微炎症状态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所起作用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12例尿毒症透析患者,近期病情持续进展,符合微炎症状态标准,常规治疗无效,均采用小剂量激素[泼尼松0.5 mg/(kg·d)]试验性治疗1个月.结果 10例病情平稳,各项指标好转,其中1例出现血糖升高,加用普通胰岛素控制血糖;2例因其他并发症而死亡.结论 尿毒症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应早期积极干预治疗;小剂量激素效果肯定,使用安全;要注意掌握使用激素的禁忌证.
作者:吴国仲;张璟 刊期: 2012年第22期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医院内感染及获得性感染的常见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之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致其耐药情况日趋严重,特别是多重耐药及泛耐药株的出现,成为临床上治疗棘手的问题.PA的耐药机制极为复杂,主要包括外膜蛋白的缺失或突变;主动外排机制;产生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青霉素结合蛋白和DNA拓扑异构酶的改变;生物被膜的形成等.
作者:吴伟清 刊期: 2012年第22期
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肾脏替代方法之一.干体质量是评价透析患者水潴留的重要参数.水潴留可引起血压升高、心血管疾病发生、体内炎性因子失调以及贫血程度加重等不良后果,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预后.因此,应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通过限制透析除水的方法来保护残余肾功能会影响干体质量达标,可能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需要特别谨慎.
作者:刘旭 刊期: 2012年第22期
丙泊酚是目前临床上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常用的药物之一,但是常伴血压降低,这对心脏储备低下的患者极为有害.丙泊酚的血管效应复杂,在体实验显示,丙泊酚对动静脉循环都有影响.丙泊酚似乎影响血管系统的许多细胞分子过程,如钙信号、内皮功能和交感神经传递等.现探讨丙泊酚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激活的机制,以期为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祁爱花 刊期: 2012年第22期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黑质及纹状体,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和姿势反射障碍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机制迄今不明,但大多数学者认为遗传因素在PD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LRRK2基因突变是家族聚集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D常见的原因,随后的研究发现,它可能在散发性PD的发病中也起一定作用.现对LRRK2基因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及其位点突变后导致PD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PD的分子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卢红腾 刊期: 2012年第22期
肝细胞性肝癌(HCC)是全世界高发的恶性肿瘤,而我国发病人数居首位.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及治疗指南仅对早期患者推荐手术治疗,但随着手术技术及围术期护理技术的提高,中晚期HCC行手术治疗也已取得较好的疗效.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中晚期HCC的治疗新观点.现对HCC手术治疗技术及手术治疗情况的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刘星;钟鉴宏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当前农村地区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因素及经济状况对PSD的影响.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县20个乡镇随机抽取的650例脑卒中患者按年收入状况及年医疗费用支出等经济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社会心理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病灶侧性及病灶性质等可能导致PSD的相关因素进行对照研究,之后采用多模式诊断方法对经济状况以及可能导致PSD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在该项研究中农村地区PSD 的发生率为 60.2%;性别、家庭关系、社会心理因素、ADL、神经功能缺损与PSD有关,经济状况和病程与PSD无关.结论 目前农民经济状况不是导致农村地区PSD的影响因素.
作者:葛均江;宋晖;王安元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并C3F8填充术(联合术)对于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的方式及效果.方法 对16例(16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C3F8填充术,观察黄斑孔闭合情况.结果 15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并发高眼压2例,眼底出血1例.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C3F8填充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黄斑裂孔复位率.
作者:蒋一大;胡竹林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凝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饮食中维生素K的摄入对华法林治疗的反应有很大影响.高维生素K摄入与华法林初始治疗敏感性差相关,低维生素K摄入与华法林治疗的稳定性差相关.补充维生素K或其他饮食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提高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稳定性.调整饮食维生素K的摄入量替代调整华法林剂量有可能成为调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另一种方法.
作者:潘登 刊期: 2012年第22期
异位骨化是一种软组织内的病理性骨生成,可以导致受累关节功能丧失.异位骨化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创伤性脑损伤或脊髓损伤、烧伤、创伤、关节成形术及其他手术、细胞因子、遗传因素和围术期使用的药物等.但是,确切的机制仍未阐明.有假说认为,局部或全身因素失衡诱导的造骨原始细胞在HO的病理过程中起作用.常用的治疗异位骨化的方法有非甾体类药物、双磷酸盐、辐射治疗、手术切除等.
作者:吴江 刊期: 2012年第22期
儿童睡眠障碍和肥胖的形成均受遗传、环境及社会因素等的共同作用,均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严重干扰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且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在患儿身上产生恶性循环.近年来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且对儿童肥胖与睡眠障碍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现对儿童睡眠障碍和肥胖的原因、危害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与防治进行综述.
作者:王文英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小肠破裂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11年6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车祸致275例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的诊断及治疗.275例患者无合并腹部其他组织器官损伤.结果 肠瘘2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死亡1例,余患者均治愈出院.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外伤性小肠破裂早期容易漏诊,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各种并发症.
作者:田宋君;李中明;卢开刚;邱佑斌;曾涛;李伟学 刊期: 2012年第22期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以骨化三醇合成逐步减少为始动因素,导致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增加、矿物及骨骼代谢紊乱,肾脏和心血管损伤加速、异位钙化,病死率增加.补充骨化三醇、抑制甲状旁腺素(PTH)水平几十年来一直作为治疗CKD必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新循证证据表明,骨化三醇改善肾脏预后和心脏保护作用与抑制PTH水平无关.此外,维生素D缺乏在肾脏疾病发生率显著增加,其加速肾脏疾病进展和增加病死率的风险高于骨化三醇缺乏.CKD患者存在维生素D和骨化三醇异常,影响了维生素D /骨化三醇的肾脏保护作用,形成病理生理恶性循环.
作者:李莉娜 刊期: 2012年第22期
通过系统的查询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综述血药浓度监测在大剂量甲氨蝶呤对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的临床指导作用,发现大剂量甲氨蝶呤血药浓度的密切监测在个体化治疗、治疗效果、临床指导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是具体临床应用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重要保证.血药浓度的监测不仅对于ALL的巩固化疗具有巨大意义,而且在预防白血病脑病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它将促进ALL治疗的发展.
作者:罗超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观察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甲氨蝶呤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临沂市河东区妇幼保健院2007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66例确诊的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6例)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向输卵管妊娠部位注入甲氨蝶呤50 mg;B组(30例)采用单次肌内注射甲氨蝶呤50 mg.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1周后包块大小、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下降至正常的时间、患者住院时间、输卵管通畅率、月经复潮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治疗1周后包块大小、β-HCG水平下降至正常的时间、患者住院时间、输卵管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和肌内注射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前者的疗效更佳,能更好地保留输卵管,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作者:孙志芳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运动心电图表现对猝死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 3600例健康男性进行标准化踏车运动试验.先描记卧位12导联心电图,测量基础血压与心率,然后进行加强双倍二级梯运动测验.运动后测即刻卧位血压与心率,并描记心电图,每导联描记5个P-QRS-T波.结果 受试者均为男性,平均随访时间(19±6)年,死亡(全死因)325例(9%),心脏病死亡144例(4%),其中45例为猝死患者,99例为非猝死患者.猝死患者运动试验期间大平均心率(96±0.8)次/min,非猝死患者或生存者为(97±0.6)次/min.结论 运动试验过程中的心率变化模式与无症状健康男性猝死之间存在关联.
作者:张毓娟 刊期: 2012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