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36例疗效观察

孙志芳

关键词:输卵管妊娠, 超声引导下穿刺, 甲氨蝶呤, 输卵管通畅率, 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摘要:目的观察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甲氨蝶呤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临沂市河东区妇幼保健院2007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66例确诊的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6例)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向输卵管妊娠部位注入甲氨蝶呤50 mg;B组(30例)采用单次肌内注射甲氨蝶呤50 mg.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1周后包块大小、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下降至正常的时间、患者住院时间、输卵管通畅率、月经复潮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治疗1周后包块大小、β-HCG水平下降至正常的时间、患者住院时间、输卵管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和肌内注射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前者的疗效更佳,能更好地保留输卵管,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中晚期肝细胞性肝癌的手术治疗进展

    肝细胞性肝癌(HCC)是全世界高发的恶性肿瘤,而我国发病人数居首位.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及治疗指南仅对早期患者推荐手术治疗,但随着手术技术及围术期护理技术的提高,中晚期HCC行手术治疗也已取得较好的疗效.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中晚期HCC的治疗新观点.现对HCC手术治疗技术及手术治疗情况的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刘星;钟鉴宏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异位骨化的治疗新进展

    异位骨化是一种软组织内的病理性骨生成,可以导致受累关节功能丧失.异位骨化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创伤性脑损伤或脊髓损伤、烧伤、创伤、关节成形术及其他手术、细胞因子、遗传因素和围术期使用的药物等.但是,确切的机制仍未阐明.有假说认为,局部或全身因素失衡诱导的造骨原始细胞在HO的病理过程中起作用.常用的治疗异位骨化的方法有非甾体类药物、双磷酸盐、辐射治疗、手术切除等.

    作者:吴江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一般是指肺炎支原体肺炎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周以上,病情未见好转,甚至继续加重者.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不退、咳嗽且合并多系统损害.发病机制考虑与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免疫功能紊乱及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等多因素有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及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晓梅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与口面部疼痛的研究进展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在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中至关重要,这种离子通道的生物物理性质决定伤害感受器对有害刺激的应答和终经历的疼痛水平.钠离子通道可能会影响其他离子通道(如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的激活和失活,改变神经元对刺激的应答,因而钠离子通道是用于治疗神经性疼痛的潜在目标.了解离子通道的表达对控制神经兴奋性、治疗疼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凌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社区规范管理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血糖的影响

    目的探讨社区规范管理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社区的10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仅进行普通治疗和一般宣教,观察组在上述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膳食运动指导等综合干预措施.进行12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达标率、血压达标率及再住院率.结果 经过12个月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管理干预,观察组血压及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饮食控制率、适当运动率、自我监测率及遵医行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医院管理干预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及血糖,提高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糖达标率,值得在社区推广应用.

    作者:彭洒;顾铭;叶定村;程昌华;高抚刚;黎菲菲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围术期应用甲泼尼龙对兔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研究围术期使用甲泼尼龙(MP)对兔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各15只,MP组:暴露脊髓后,用改良Allen′s法打击致伤脊髓,随后关闭切口;模型对照组:改良Allen′s法进行同等势能打击脊髓后关闭切口;空白对照组:暴露脊髓后,不行脊髓打击,直接关闭切口.术后连续7 d使用青霉素40×104 U肌内注射,每日2次,术后饲养4周.于术前1 h,术后12、24、48、72 h分别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NSE.术后7、14、28 d分别取3只动物处死,取损伤段脊髓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脊髓形态改变及神经元改变,免疫组化检测NSE.术后2 h及7、14、28 d分别行改良的Tarlov评分,观察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①MP组和模型对照组血清NSE在急性脊髓损伤后4 h出现明显增高,12 h达到高峰,48 h降至正常(P<0.05).②MP组与模型对照组术前1 h、术后2 h、术后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MP组Tarlov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使用MP可降低急性脊髓损伤后兔血清中NSE浓度,减少损伤脊髓神经元中NSE的释放,从而保护神经元,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邓桂;杜远立;李宁;王华;吴琼亚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儿童睡眠障碍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儿童睡眠障碍和肥胖的形成均受遗传、环境及社会因素等的共同作用,均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严重干扰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且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在患儿身上产生恶性循环.近年来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且对儿童肥胖与睡眠障碍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现对儿童睡眠障碍和肥胖的原因、危害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与防治进行综述.

    作者:王文英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大剂量甲氨蝶呤的血药浓度监测对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指导

    通过系统的查询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综述血药浓度监测在大剂量甲氨蝶呤对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的临床指导作用,发现大剂量甲氨蝶呤血药浓度的密切监测在个体化治疗、治疗效果、临床指导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是具体临床应用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重要保证.血药浓度的监测不仅对于ALL的巩固化疗具有巨大意义,而且在预防白血病脑病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它将促进ALL治疗的发展.

    作者:罗超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经济状况对农村地区脑卒中后抑郁影响的现状研究

    目的探讨当前农村地区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因素及经济状况对PSD的影响.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县20个乡镇随机抽取的650例脑卒中患者按年收入状况及年医疗费用支出等经济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社会心理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病灶侧性及病灶性质等可能导致PSD的相关因素进行对照研究,之后采用多模式诊断方法对经济状况以及可能导致PSD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在该项研究中农村地区PSD 的发生率为 60.2%;性别、家庭关系、社会心理因素、ADL、神经功能缺损与PSD有关,经济状况和病程与PSD无关.结论 目前农民经济状况不是导致农村地区PSD的影响因素.

    作者:葛均江;宋晖;王安元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帕金森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的危险因素至今尚未明确.现采用文献资料法对PD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因素、农业环境暴露尤其是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是较肯定的危险因素;运动锻炼、吸烟、饮绿茶为PD的保护因素;重金属中毒、饮食习惯是可能的危险因素.但PD的预防策略尚不健全.

    作者:王晓琴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小剂量激素对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作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小剂量激素在尿毒症血液透析部分难治性微炎症状态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所起作用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12例尿毒症透析患者,近期病情持续进展,符合微炎症状态标准,常规治疗无效,均采用小剂量激素[泼尼松0.5 mg/(kg·d)]试验性治疗1个月.结果 10例病情平稳,各项指标好转,其中1例出现血糖升高,加用普通胰岛素控制血糖;2例因其他并发症而死亡.结论 尿毒症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应早期积极干预治疗;小剂量激素效果肯定,使用安全;要注意掌握使用激素的禁忌证.

    作者:吴国仲;张璟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脑钠肽与心房颤动复律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基础及临床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脑钠肽作为一种心功能标志物,临床已应用于评价心力衰竭,近年来脑钠肽在房颤复律方面的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现从脑钠肽的生理学、房颤时的分泌机制及其在房颤电复律、药物复律中的相关研究和预测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阮静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配合试验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配合试验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我院85例5次以上输血(至少2次输血小板)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观察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的效果.结果 85例多次输血患者发生PTR 15例(17.65%),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例(60%),成功配型6例(66.67%).结论 血小板抗体可直接导致PTR,配合性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作者:朱奕;伍昌林;党鑫堂;李岚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肝内肿瘤干细胞与肝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肿瘤干细胞(CSCs)不仅与肿瘤的启动有关,且与肿瘤的远处转移和术后复发相关.近,肝内CSCs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肿瘤起始细胞,其广泛存在于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循环中.肝脏CSCs的特性(如自我更新、无限增生和分化)与肝癌的复发和药物抵抗高度相关,这些都是肝癌治疗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现就CSCs的概念、特征、肝内CSCs的来源、自我更新能力的调控及基于CSCs靶向治疗肝癌的重要策略等进行综述.

    作者:雷道雄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及其微血管病理改变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患病人数逐年上升.高血糖被认为是DN发病的始动因素,微循环障碍是DN典型的微血管病理改变.肾小球系膜细胞是肾小球内非常活跃的固有细胞,在其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若对其与DN微血管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必将为DN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其新药的研制与开发提供新的动力.

    作者:杨桢华;陆晓华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及其在疫苗免疫保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调节性T细胞(Treg)通过高表达CD25分子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其功能是通过下调自身免疫应答诱导自身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正常情况下Treg与辅助性T细胞17互相拮抗,保持机体平衡.在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通过增加Treg可减缓病情.通过去除Treg联合疫苗免疫的策略,有助于提高抗感染和抗肿瘤的疗效.因此,在疫苗免疫保护中,对Treg免疫抑制功能的研究能够为研制新型疫苗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王娜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外伤性小肠破裂275例早期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外伤性小肠破裂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11年6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车祸致275例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的诊断及治疗.275例患者无合并腹部其他组织器官损伤.结果 肠瘘2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死亡1例,余患者均治愈出院.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外伤性小肠破裂早期容易漏诊,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各种并发症.

    作者:田宋君;李中明;卢开刚;邱佑斌;曾涛;李伟学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盘内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介入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盘内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介入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盘内注射胶原酶治疗,观察组于术后第2天行硬膜外封闭,对照组除未进行硬膜外封闭外,其他治疗措施与观察组相同.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54例患者均经定期随访或随诊,时间6 ~12个月,平均7.5个月.两组病例早期效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应掌握好适应证,将胶原酶和硬膜外封闭结合使用,可使其缺点消除,优点互补,取得较佳疗效.

    作者:赵骞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口服抗结核药物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结核病一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难题,20世纪90年代化疗药物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治愈率达到95%以上,并一度认为结核病是可以控制并在全球消失的.然而,结核病的近况并不容乐观,甚至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了结核危机,尤其是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口服抗结核药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致化疗的有效率下降.现就目前结核菌的耐药情况,一线口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机制及关于耐药结核菌快速检测方法、技术的新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王琼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切开复位T形钢板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荟萃分析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T形钢板固定术与单纯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差异,以期为临床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CNKI、CBM、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中文骨外科期刊的相关文献,收集关于桡骨远端骨折经切开复位T形钢板固定术对比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2年1月31日.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终纳入3个符合要求的RCT研究,共171例患者.荟萃分析发现,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相比,切开复位T形钢板固定术对改善桡骨轴向缩短长度更有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98,95%CI -3.12 ~0.84,P<0.05),对掌倾角的恢复无统计学意义(MD=1.69,95%CI -0.3 ~3.41,P=0.05)、对尺偏角的恢复无统计学意义(MD=-1.50,95%CI -5.47 ~2.47,P>0.05).结论 切开复位T形钢板固定术与单纯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能改善患者症状,临床疗效相似.但因原始研究质量均较低,影响结论的真实性,故建议临床医师参考,同时应该关注患者的要求及期望值.

    作者:张春;刘世清;陈子健;廖琦 刊期: 2012年第22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