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高志星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快速级联反应过程,包括许多环节,如能量/三羧酸循环基因表达上调、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过量释放、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炎性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释放增加、凋亡基因激活等.这些环节紧密联系,互为因果,彼此重叠,形成恶性循环,终导致脑细胞凋亡或坏死.本文就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级联反应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甘照儒;桑栎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股骨头骨折是髋关节较少见的一种严重损伤,多因高能量创伤所致,常合并有髋关节脱位或髋周骨折.随着高能量交通事故导致的股骨头骨折发病率逐渐增加及关节损伤研究认识的深入,股骨头骨折的诊疗日益受到重视,相关临床报道也日渐增多,现就股骨头骨折的解剖生物力学、受伤机制、诊断、分型、治疗等多方面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蒋煜青;谌业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在高血压病情况下发生的脑实质内出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开颅手术疗法创伤大.微侵袭手术创伤小,疗效好.本文就我国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概况进行综述.
作者:韦日松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国人的基因突变热点与西方人的突变热点不同.铜蓝蛋白是肝豆状核变性重要的生化指标,目前对铜蓝蛋白与肝豆状核变性的因果关系的认识仍有误区.本病与铜的代谢密切相关,对发病机制的理解有助于准确地认识本病.
作者:张忠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枕颈疾患手术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治疗寰枕关节的严重不稳及神经压迫的外科手术中,枕颈融合是可供选择的措施之一,后路内固定包括椎弓根螺钉、经关节螺钉及侧块螺钉技术;经前路分颌下入路和口咽入路,经口咽前入路已经被临床证实是一种治疗枕颈部疾患有效安全的手术入路.
作者:袁波;徐荣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CD105是一个特异表达于新生血管内皮的糖蛋白,主要标记具有增殖活性的内皮细胞.肿瘤生长和浸润有赖于血管生成,新生的血管提供给肿瘤组织营养及氧分,为肿瘤组织增殖提供了基础.CDl05是肿瘤新生血管的标志物,其标记的微血管密度,优于其他标志物,更能反映肿瘤的增殖状态和预后,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推动力,以CD105为靶向,抑制肿瘤血管生长的治疗肿瘤的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作者:张英辉;陈素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单纯糖尿病患者(47例)和糖尿病足患者(39例)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 糖尿病足组患者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管襻模糊、迂曲、畸形、管径异常、血流缓慢,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襻积分及总积分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监测糖尿病足患者甲襞徽循环变化并及时予以处理对糖尿病足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余清;孙美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脱抗原胎牛松质骨(AECB)治疗犬股骨头坏死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成年杂交犬5只,在股骨头后外侧近头颈交界处造骨缺损模型.将AECB修剪后填充入一侧缺损区内;另一侧不填充材料.术后12周取材,染色观察.结果 AECB侧:交界区可见相对成熟的骨组织,周围可有编织骨形成,可见髓腔形成.对照侧:缺损区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缺损区周边成骨明显,缺损区内为纤维肉芽组织.材料区周围及内部可见有多量软骨带形成,其中有较多钙化的骨组织.对照侧缺损区内只有少量软骨带形成,未见软骨或新骨形成.材料周围及内部可见多量Ⅰ型肢原及少量Ⅲ型胶原.对照侧缺损区内未见Ⅰ型胶原及Ⅲ型肢原.结论 AECB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客性,可能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合适材料.
作者:王冉东;程立明;李子荣;蔡哲;闵洪巍;石少辉;刘朝辉;郭万首;潘琳;郭艳茹;舒俊;张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对象以婴幼儿和成人为主,婴幼儿主要表现为脑供血不足;成人主要表现为脑出血.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直接血管重建术、间接血管重建术及直接、间接联合手术方式.早期手术解除脑缺血症状的效果明显优与延迟手术.根据临床表现及年龄差别选择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等非常重要.
作者:杜鹏;木依提·阿不里米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自发性膝关节骨坏死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膝关节突发的疼痛与压痛,病灶常为单侧,多数累计股骨内髁及胫骨内侧平台软骨下骨,晚期往往需要行膝关节置换术.该病的确切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主要有应力引起的微骨折和血管缺血两种理论,现将近年来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报道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陈广刚;郭万首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股骨头的磁共振成像(MRI)及其变异,以提高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157例(293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髋关节MRI进行分析.MRI序列为冠状面Tl1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和轴位T1.结果 157例患者293髋共有1597个可分析层面,有6种图像类型.这些图像在随访时会有部分类型发生改变,但均未出现典型的股骨头坏死改变.STIR序列也无坏死改变.结论 成人无病变的股骨头MRI存在着各种变异,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应综合MRI的各个层面和各个序列表现.
作者:赵凤朝;李子荣;张念非;郭万首;刘朝晖;孙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本文综述了皮质类固醇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表现、发病时间及其与激素剂量的关系,并指出多科医师协作有望减少骨坏死的发生率,使更多的骨坏死患者获得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作者:李子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大鼠海马胃扩张神经元的特点及胃动素对胃扩张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在体观察胃动素是否对82只大鼠海马胃扩张(GD)神经元放电有影响,胃扩张神经元根据刺激后的变化可分为胃扩张兴奋性神经元和胃扩张抑制性神经元.结果 ①在82只大鼠上记录到的358个海马单位电活动,根据神经元放电模式可分为位相性、连续性和单个性.神经元放电频率可分为:高频(>10Hz)、中频(5~10Hz)和低频(0~5Hz).(2)海马内358个对GD刺激有反应的171个GD神经元中,放电频率增加的海马神经元有130个(70.5±4.8)%,为GD兴奋性神经元(GD-E);GD引起海马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的神经元41个(-60.3±4.2)%,为GD抑制性神经元(GD-I);③海马CAI区内的66个GD-E神经元中有38个(57.6%)对胃动素呈现兴奋性效应;在18个GD-I神经元中有10个神经元(55.6%)表现为兴奋效应,6个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结论 海马区有胃扩张反应性神经元;胃动素对海马胃扩张神经元有兴奋作用.
作者:鹿勇;关真民;吴琪;候亚莉;赵瑞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1 定义与涵义定义是指对于一种事物本质的特性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定义是由事物本身的特有属性来规定的.其事物属性可以是某种性质,也可以是某种关系.由性质规定的定义属于绝对性概念,由关系规定的是属于相对概念.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是胆囊切除手术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深刻认识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胆囊切除术时Carlot三角区解剖不清是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胆囊切除术或胆道探查术中注意规范性、轻柔操作,认真细致、谨慎的作风,熟悉解剖等能有效避免胆管损伤,胆管损伤后及时发现并处理效果良好.防重于治,胆管损伤重在预防,损伤后需及时正确处理.胆管损伤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根据术中损伤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同时早诊断,把握手术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修复胆管的连续性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本文就医源性胆管损伤的病因、诊断及治疗予以综述.
作者:李红阳;谭晶;王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目前研究热门且了解较多的抗炎性因子,能发挥抗炎性反应作用.IL-10受体(IL-10R)存在于单核吞噬细胞膜上,能与IL-10结合后发挥抗炎作用,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是该过程的关键因素,通过与IL-10R上的暂时锚靠位点结合而活化.活化的STAT3激活某些控制炎症靶点转录的基因,发挥抗炎症作用.
作者:王珺平;唐国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常导致病死率增加、康复延迟、其他并发症增多、住院天数延长和医疗费用的增加等.现就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发病率、相关因素和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予以简要综述.
作者:许艳淑;陈琦;王英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的发病率近来有上升的趋势.目前有许多治疗大肠癌的方法,但是仍以手术为主,辅助其他的治疗.目前主要的术武有右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乙状结肠切除术、直肠癌根治术等.目前辅助治疗包括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基因治疗、放射治疗、温热治疗、介入治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中医治疗等.
作者:秦光远;黄桂林;邵建强;郭清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干细胞的一般特性,主要存在于骨髓基质中,具有横向分化潜能,可以向3个胚层细胞进行分化.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B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机制.体外培养、扩增BMSCs分别采用化学诱导剂或生物诱导剂可诱导BMSCs分化神经样细胞,并表达神经元标志物.本文就对BMSCs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因素予以综述.
作者:潘廷明;徐皓;陈建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缺血性卒中已明确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颈动脉狭窄、吸烟、糖尿病、缺血性或瓣膜性心脏病等.随着对卒中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许多潜在的新危险因素如:ApoB-ApeAI比率升高、腹部肥胖、C反应蛋白增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遗传易感性、睡眠呼吸暂停、微量白蛋白尿、感染、药物滥用等.但要确定它们是否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真正的危险因素,尚需要降低这些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循证医学的证据.本文综述国际上有关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郭瑞友;王彩霞;刘前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