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炎支原体肺炎引起的多系统损伤83例临床分析

孙爱玲;张淑霞;刘丽萍;郭辉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 多系统损伤,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总结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中有多系统损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多系统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83例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表现累及心血管、消化、神经、血液等系统,还有浆膜腔积液、支气管哮喘、肾脏和皮肤疾病等表现,经抗支原体及相应的综合治疗,患者均治愈或好转.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可并发其他组织器官病变,对MP-IgM阳性患儿应该注意多系统损害.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抗生素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抗生素除了具有清除体内微生物作用外,尚可因其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地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近年来,抗生素相关的免疫调节机制逐渐受到重视,认识和阐明抗生素相关免疫调节机制对临床上选择抗生素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在临床上选用抗生素时不仅要考虑抗生素对特定细菌的敏感性、抗菌强度,还应考虑抗生素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本文将有关抗生素对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结果作简要论述.

    作者:李慧;谢正福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非内膜取样方法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的容受性是指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能力,部分不孕症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存在缺陷,影响胚胎的成功着床.了解子宫内膜的容受状态对不孕症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直接的方法就是刮取子宫内膜,但该方法为有创性操作,不适合应用于临床.非内膜取样方法评价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具有无创、便捷的优点.本文综述了超声检查和内分泌指标变化在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作用.

    作者:王建梅;李奕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小儿术前应用盐酸戊乙奎醚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麻醉前给予盐酸戊乙奎醚对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100例患儿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观察组)和阿托品组(对照组),每组50例,于术前30 min分别肌内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和阿托品(0.01 mg/kg),术后观察两组患儿苏醒期的躁动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组躁动率为14%(7/50),观寨组躁动率为2%(1/50),两组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率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戊乙奎醚组未发现心悸和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可减少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轻,是术前用药中较为理想的抗胆碱药.

    作者:吴颖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繁多,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各有差异,而诱发心律失常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是目前心脏猝死发生较高的指标之一,所以在临床上如何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抵抗各种原因引发的心律失常是医务工作者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选择治疗,特别是近几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的判定予以综述.

    作者:徐庭山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核因子κB在肿瘤中表达的意义

    核因子κB(NF-κB)是一个在多种水平上被严密调控的细胞核转录因子,是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汇聚点.NF-κB可通过调控与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F-κB与疾病预后、肿瘤免疫及机体对抗耐药性有关.NF-κB可能成为肿瘤治疗中新的靶基因,开发特异调控NF-κB活性的药物将有助于提高肿瘤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张娜;杨艳;刘炜;穆瑞光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肥胖及糖尿病与核因子κB的研究进展

    核园子κB(NF-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其在细胞信号传递和基因的诱导表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广泛存在于高级真核生物的各种细胞中,参与炎性反应、分化和凋亡等多种细胞反应.近年来研究发现NF-κB参与肥胖、糖屎病及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文本就NF-κB与肥胖及糖尿病的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孙燕;梁干雄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的影像学诊断

    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影像学方法发现和精确评估颅内动脉的狭窄程度和粥样硬化情况对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影像学诊断进行综述,以了解各种影像学方法的临床价值及优点和不足.

    作者:戴伟英;崔世民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解耦联蛋白2与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病理状态下活性氧簇生成增多所导致的血管功能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解耦联蛋白2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载体蛋白,通过解耦联作用能降低线粒体内膜电势,使活性氧簇产生减少,因而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项守奎;朱大龙;毕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动脉栓塞治疗顽固性鼻出血8例分析

    目的 探讨鼻出血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及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介入治疗技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8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进行超选择性颌内动脉和(或)面动脉栓塞.结果 8例患者达到立即止血目的 ,所有患者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头痛症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数字减影技术和介入治疗技术下,对顽固性鼻出血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是安全、有效、快捷的止血方法.

    作者:王雪松;廖冬青;董延江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黄连素对高脂膳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2-DM)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教及肾周脂肪组织脂联素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用高脂饲料加小剂量STZ建立2-DM大鼠模型共40只,将2-DM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水)和黄连素高、中、低剂量组(0.20、0.10、0.05 g/kg),每组10只.另选10只大鼠为正常组,各组灌胃8周后,空腹取材,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肾周白色脂肪组织脂联素基园mRNA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与2型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脂联素基园表达、IRI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与黄连素高、中剂量组大鼠脂联素基因表达、IR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黄连素可增加2-DM大鼠脂联素基因mRNA的表达,降低IRI.

    作者:任凤云;王桂云;崔荣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梗阻性黄疸小肠黏膜屏障的损伤与修复研究进展

    小肠三大黏膜屏障由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和机械屏障构成,以维持肠道内各类天然菌落的平衡.阻止肠内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梗阻性黄疸常造成小肠黏膜屏障损伤,导致肠壁通透性增高,肠道内各种细菌和内毒素移位至肝、脾、血浆和肠系膜淋巴结中,引发门静脉以至全身血液系统的内毒素血症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梗阻性黄胆与黏膜屏障的损伤及其修复等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一些降低肠内细菌移位率的有效药物和方法,并尝试应用微生态制剂来修复损伤的肠黏膜,对梗阻性黄疸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大临床意义.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孙旖旎;费翔;孙赫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热休克蛋白60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热休克蛋白(HSP)是生物体受外界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应激蛋白,进化上高度保守,具有抗原性.可被免疫系统视为外源分子,从而触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新的研究发现HSP家族在心血管疾病中除了个别具有保护作用,其他的特别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有相关性.近年来热休克蛋白60备受关注.尤其与心血管病关系密切,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HSP印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作者:涂启敏;陈智群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治进展

    舒张性心力衰竭(DHF)即主要表现为舒张功能异常的充血性心力衰竭.DHF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DRF的治疗基于DHF的病理生理、小样本的临床研究和来自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本文对DHF的概念、诊断标准及目前的治疗状况进行综述.

    作者:刘海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期发病率较高又可导致死亡或致残的严重疾病.由于磁共振成像有极好的对比分辨率,并且无创、无X线辐射的危害,因此是HIE适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磁共振成像的功能成像如扩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扩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等新技术的出现为更加深入地研究HIE的病理基础提供了可能,为早期准确诊断及评估预后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手段和方法.现将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对新生儿HIE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殷麟;鲍海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人类偏肺病毒研究概况

    人偏肺病毒(HMPV)是2001年发现的呼吸道感染病毒,属于副黏液病科.HMPV感染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各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受到感染,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免疫缺陷患者.世界各国报道其感染率不尽相同,感染症状可从轻微的上呼吸道病变到严重的细支气管炎和肺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ER)技术是检测HMPV的主要手段,且荧光定量RT-PCR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常用方法.

    作者:陈俊平;伍严安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睾丸间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睾丸间质细胞是合成和分泌雄激素(睾嗣)的主要场所,大约95%的雄激素是由它合成和分泌的,对间质细胞的研究是所有有关男性生殖及内分泌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睾丸间质细胞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研究较多,如睾丸间质细胞的各种生物学特性、进行同种异体移植以补充体内雄激素水平来治疗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症及其在生殖方面的其他作用等.本文对近年来睾丸间质细胞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杨建英;张勇法;乔晓岚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市售莪术挥发油提取率的比较及其莪术醇含量测定

    目的 测定莪术中挥发油的提取率及莪术醇的含量.方法 本文以水蒸汽蒸馏法对5批市售莪术中所含的挥发油提取率进行了比较,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波长510 nm处对其主要活性成分莪术醇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 平均提油率0.5612%,莪术醇的含量分别为2.58%、2.56%、2.05%、1.93%、1.01%,与国家低标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5批市售莪术挥发油的提取率均低于药典规定标准;且每批挥发油的莪术醇含量差异很大,均低于国家药典规定的低标准.

    作者:刘晶莹;吴参;杨淑芹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当前对麻醉师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许多方面包括仔细的准备、术中监测、温度的维持、药物的合理使用、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心肌保护、提供佳的手术条件、术后镇痛、早期拔管目标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就这几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官英勇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进展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血管病交是导致糖尿病足的重要因素,随着医学影像学和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小口径、长球囊的临床应用,降低了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前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准确了解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范围、程度,对明确诊断、制订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及预后等至关重要.现就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管金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慢性高原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慢性高原病是高原地区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是长期生活在海拔2500 m以上并对缺氧不完全适应的表现,其发病机制普遍认为与高原低氧所引起的高原习服失衡、呼吸驱动减弱、炎性因素,血红蛋白与氧气亲和力下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与释放调节机制紊乱、血清p53和Bcl-xL蛋白的表达等有关系,但其发病机制是多样复杂的,现在尚未阐明.本文对慢性高原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安文静;高芬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