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麦月华;杨炜

关键词:翼状胬肉, 紫外线, 免疫学说, 角膜缘干细胞, 环氧化酶2, 细胞凋亡
摘要: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因其患病率及术后复发率高,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目前有关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新文献,就紫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免疫机制、角膜缘干细胞移行机制、细胞凋亡与增生异常机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分娩方式与产后催乳素及泌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催乳素(PRL)浓度、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新生儿体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阴道分娩组(140例)和剖宫产组(127例)产妇产前及产后24、48 h的PRL浓度,泌乳始动时间,产后24、48 h泌乳量及出生后72 h新生儿体质量.结果 ①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产妇,产前PRL浓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48h阴道分娩组PRL浓度均高于剖宫产组(P<0.01);②阴道分娩组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早于剖宫产组(P<0.01);产后24、48 h阴道分娩组乳汁充足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1);③新生儿体质量72 h下降≤9%的例数,阴道分娩组多于剖宫产组;体质量72 h下降≥10%的例数,剖宫产组明显多于阴道分娩组(P<0.01).结论 阴道分娩产妇PRL浓度高、泌乳时间早、泌乳量多、新生儿体质量丢失少,优于剖宫产.

    作者:张秀萍;梁桂梅;薛筱蕾;王芳;阿日孜古丽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通过一定的刺激使大脑皮质各功能区在磁共振设备上成像的方法,可以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水平,对大脑的神经活动能准确地进行功能检测,并在活体人脑定位各功能区.fMRI是一种全新的对人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的影像学手段.通过fMRI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功能区改变的研究,可为术后认知障碍的临床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和直观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林兰英;林群;林财珠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甜菜碱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甜菜碱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天然维生素物质,有许多优良的药理作用.甜菜碱具有渗透调节作用,保护细胞抵抗外界高渗等的影响;甜菜碱是一种比蛋氨酸或胆碱更为有效的甲基供体,参与蛋氨酸循环及卵磷脂合成,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中安全而有效,同时对多种肝脏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此外,还有抑瘤抗癌、降压镇静、解热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

    作者:黄红娜;张丹参;郑晓霞;张力;薛贵平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7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对照组)50例和中西药结合组(治疗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药圣通平、倍他乐克、拜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为不同证型,其中肝阳上亢型治以天麻钩藤饮加减,肝肾阴虚型治以杞菊地黄汤加减,阴阳两虚型治以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90 d后,观察各组的临床症状、血压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综合疗效、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及血压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西药常规降压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提高疗效.

    作者:李娟;张东霞;曹莉芳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缺氧诱导因子1与子痫前期相关性研究进展

    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近年发现的调控细胞低氧适应性变化的重要转录因子.它通过调控其靶基因的转录,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缺氧适应反应.新近研究发现,HIF-1及其相关因子与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HIF-1及其相关因子在子痫前期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了解子痫前期的发病原因及该病的预防、预测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淦蓓;胡继芬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因其患病率及术后复发率高,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目前有关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新文献,就紫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免疫机制、角膜缘干细胞移行机制、细胞凋亡与增生异常机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麦月华;杨炜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血管超声在自体动静脉造瘘术前评价中的应用

    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来说,自体动静脉造瘘是首选通路,但因手术血管选择不当,造瘘失败比较常见.对造瘘血管进行术前评价,以选择合适血管尤为重要.血管超声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造瘘的术前评价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好的效果,已成为术前评价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术前血管超声应用规范、评价标准等进行综述,以总结血管超声在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高海港;祝莉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CK-MB、cTnI、Mb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心肌坏死标志物诊断指标能弥补心电图漏诊,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率、降低病死率,目前应用价值高的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CK-MB主要对AMI后早期再梗死有诊断价值,cTnI特异性较高,Mb适用于AMI的早期诊断.临床证明任何单项检测结果都有误诊和漏诊的可能,而三项联合检测则更有助于早期、准确地诊断,为AMI患者尽早获得抢救争取时机.

    作者:王婵;何劲松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胰腺囊性肿瘤在胰腺肿瘤中所占比例较低,其中极少数为恶性.其性质临床上很难确定.根据临床特点及预后,可将其分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和胰腺黏液性囊腺瘤两类.该文对此两类胰腺肿瘤的临床特点进行综述,并指出常规行胰腺B超和CT检查是早期发现胰腺囊性肿瘤的有效方法,在提高诊断正确率的基础上,积极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

    作者:孙桂森;谷川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肝细胞肝癌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探讨和揭示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和转移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分子机制,寻找早期诊断肝癌、预测转移的生物标记和干预治疗的药物靶点,已成为当今肝细胞肝癌研究的热点.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作为功能基因的直接体现者及生物体生命功能执行者的蛋白质为多基因、多蛋白的肝细胞肝癌的研究创造了新的契机.

    作者:吴益峰;孙德光;王立明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内皮素受体的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

    内皮素受体(ETR)是一种特异性受体,内皮素(ET)通过与其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但在不同疾病和机体的不同状态下其表达存在变化,如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和肺疾患及胚胎发育过程等,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胚胎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ETR的研究在受体水平开拓了内皮素相关性疾病的新的治疗方向.

    作者:黄丽萍;陈玉君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腹腔镜治疗进展

    目前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胆管重建术已成为治疗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的先进术式.国内外一些学者已经开展了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研究结果表明,该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瘢痕不明显,术中显露清晰,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很好的远期效果等优点.

    作者:龙涤;方富义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脂联素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性研究

    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升高.血浆脂联素能够改善心肌代谢,调节心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参与心肌重构,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内皮素及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的活化,从而延缓心力衰竭的进程.该文综述了对脂联素及其在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影响因素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

    作者:刘洪岩;谭洪勇;张金国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乳腺癌与甲状腺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乳腺与甲状腺同属于激素应答性器官,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致病危险因素,乳腺癌患者多并发甲状腺形态学改变,甲状腺功能低下可促进乳腺癌的发病,而甲状腺功能亢进降低乳腺癌发病率.尽管甲状腺病变与乳腺癌的关系研究已有一定深入,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却仍不十分清楚,尚有众多问题需深入探讨.

    作者:张立;吴万敏;刘志平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人类常见的遗传性细胞酶病,其本质是基因突变.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检测方法已被应用于G6PD基因突变的检测,例如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斑点杂交法、反向点杂交法、基因芯片技术、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飞行时间质谱、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NA直接测序法、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法等.

    作者:钟志娟;罗建明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抑癌基因PTEN在泌尿系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具有磷酸酶活性及抑癌活性.PTEN的突变缺失是包括泌尿系肿瘤等各种肿瘤发生发展的基础.研究显示,由于PTEN的突变、缺失而丧失抑癌作用而致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的发生,揭示了PTEN具有抑制泌尿系肿瘤发生的作用.但是,PTEN抑癌作用及丢失、突变的一些具体过程还不是很清楚,有待进一步的明确.

    作者:王宇光;葛波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亚低温治疗是当前有前途的神经保护方法之一,亚低温治疗能降低重型脑损伤患者的高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成功应用为脑出血和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借鉴.本文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方法﹑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生华;张合林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鼻部缺损37例

    目的 观察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鼻部圆形缺损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鼻部肿物切除后圆形缺损37例.结果 37例中,36例Ⅰ期愈合,另1例出现局部渗液,经清洁换药、红外线照射、抗生素治疗后亦愈合良好.37例患者术后均随访2个月至3年,移植组织及皮肤色泽正常,切缘无明显痕迹,外形满意,鼻部肿瘤切除患者也无一例复发.结论 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鼻部缺损,具有方法简单,转动灵活,血运可靠,术后外鼻外形满意等优点,是鼻部缺损的一种理想的修复方法.

    作者:李荣华;邓燕飞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白头翁的研究现状和临床应用

    近年来对白头翁的研究较多,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一些新进展.体外和动物实验发现,白头翁具有抗菌、抗病毒、杀虫、抗肿瘤、抗毒性作用以及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这些药理作用是白头翁应用于临床的理论依据,白头翁治疗一些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近年来白头翁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进展进行综述,以及对白头翁生物活性的研究结果进行评述和分析,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姜峰玉;陈定法;孙抒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并发症研究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并发症是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外不适症状及(或)并发症.随着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并发症的患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增多,及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深入,发现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患者死亡,使此并发症诊断与治疗越来越受到消化内科和相关学科的重视.该文综述了质子泵抑制剂试验、胃镜检查、食管pH监测、食管阻抗测验、食管测压等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并发症的诊断方法,及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抗酸药和促动力药治疗、手术与内镜治疗等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并发症的治疗进展.

    作者:史伟东;苏秉忠 刊期: 2009年第24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