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细胞核因子的研究进展

郑洁;李进;于树娜;蒋吉英

关键词:肝细胞核因子, 肝脏发育, 肝细胞癌
摘要:肝细胞核因子是调节肝脏内基因特异性表达的一类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调控网络,精确地控制着肝脏的发育和肝细胞的功能.深入研究肝细胞核因子在胚胎发育和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可以为胚胎发育的基因调控和寻找更有效的肝癌诊断标志物、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高频超声对北京大学70名教职工甲状腺结节的6年随访观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结节随访观察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甲状腺结节>1cm者70例进行随访观察,第1年时6个月复查1次,此后每年复查1次,连续观察6年,同时检测甲状腺功能.结果 甲状腺结节数目增多者7例,63例结节数目无变化.对每位受检者定期监测较大一枚结节,有轻度增大者14例;囊实结节变小者13例,增大者6例,其中增大的囊实结节,经超声短期内观察3~5个月液体自行吸收.37例结节无变化.70例甲状腺功能测定大多在正常范围.结论 甲状腺结节的数目增多或增大都很缓慢,囊实结节可缩小,本组资料尚未发现癌变病例.超声随访对明确甲状腺病变的性质及指导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丽雅;徐京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扁桃体与IgA肾病

    IgA肾病是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沉积为主,以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我国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也是发展为肾衰竭的主要病因,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组织形态学的改变轻重不一,预后相差甚远,有关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有许多不明之处,扁桃体炎被认为是引起本病的因素之一.IgA肾病发作之前通常有扁桃体炎等前驱感染史,扁桃体反复感染后则常出现肉眼血尿或尿检异常加重.因此,IgA肾病与扁桃体的关系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作者:陈珊珊;柳晓明;陈英;肖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肝细胞核因子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核因子是调节肝脏内基因特异性表达的一类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调控网络,精确地控制着肝脏的发育和肝细胞的功能.深入研究肝细胞核因子在胚胎发育和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可以为胚胎发育的基因调控和寻找更有效的肝癌诊断标志物、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作者:郑洁;李进;于树娜;蒋吉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细胞TLR2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AS)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Toll样受体2(TLR2)通过激活天然免疫,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促进炎症的发展,在A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AS发展过程中内皮细胞发生功能障碍,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促进AS 的发生、发展.此外,TLR2与内皮细胞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对AS产生影响.

    作者:方玲;刘先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白血病研究进展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其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有关.目前,白血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随着现代实验方法的进步,人类对其发病机制有了逐渐的认识.

    作者:鄢爱红;万伍卿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PPARγ、UCP2与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

    研究显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解耦联蛋白2参与了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细胞因子间有密切联系.解耦联蛋白2也可调节胰岛素分泌、限制活性氧产生、调节ATP合成等.阐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解耦联蛋白2与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进一步防治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

    作者:林海凤;林志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与临床

    HBV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基因变异,以实现自身生存的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变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发展、严重程度以及对抗病毒治疗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聚合酶链反应及其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水平认识病毒及其变异,包括HBV不同基因区段变异的频率和类型.本文就HBV基因变异、临床意义及其检测方法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耿颖;张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Visfatin与炎症及胰岛素抵抗研究新进展

    内脏脂肪素(visfatin)是新近发现的主要由内脏脂肪组织表达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与内脏脂肪量呈正相关,在内脏脂肪组织丰度极高,在肥胖的发展过程中表达亦升高.而肥胖是一种非感染性、慢性、全身性炎症病理过程,对于visfatin与炎症的关系研究较少.其可能是机体自身平衡而分泌的一个对抗多种致炎(炎症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细胞因子,其对糖代谢和visfatin mRNA的表达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李政钊;邓宏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炎性因子IL-6、ICAM-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大量的前瞻性研究证明,脑血管病是遗传、环境、个人的生活方式及人体的免疫功能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新研究进展表明,脑血管病与遗传基因易感性有关,遗传基因是脑血管病传统的血管危险因子之外的一个独立因素.现就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张艳萍;张蕴莉;方伯言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进展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近年发病有增加趋势.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案甚多,尚未统一,对该病的早期诊治,有望改善预后.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途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笔者在此做一综述.

    作者:梁丹;黎万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基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

    各种心脏疾病发生后,因为心肌细胞增殖能力极低,坏死心肌有纤维组织替代,终导致心力衰竭.细胞移植或基因治疗是指通过某种方式,使具有高度复制和高度分化能力的细胞群体或基因到达病变的心肌,在适宜的条件下,再生出新的心肌和血管,改善心肌血液供应和心功能.细胞移植合并基因治疗可能是此领域的革命性进展.尽管机制不详且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但仍然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手段.

    作者:林美萍;林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髌腱痛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髌腱痛,是发生在髌腱的劳损性病变.患者初的主诉为跳跃落地时定位明确的髌腱疼痛,通常位于髌骨下极附近.其损伤的本质并不是炎症,而是髌腱适应张力失败导致的退变.通过患者的跳跃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诊断并不困难.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可较好地显示患病的部位及程度.一般处理包括充分热身、适度的运动量、佩戴护膝及运动后冰敷等.类固醇局部应用、体外震波碎石术、超声、偏心运动疗法等可用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切开或关节镜下清理等,文献中尚不统一,其效果对比也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恒俊;赵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骨形成蛋白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血管钙化

    血管钙化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很常见,其过程与骨形成相似,是有组织的主动调节过程,涉及许多促进和抑制钙化因素.其中骨形成蛋白在血管钙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骨形成蛋白2和骨形成蛋白7与血管钙化的可能相关作用是目前研究多的.

    作者:周进;陈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研究进展

    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率高,成为患者病情加重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时处理危险因素,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措施,有效抗感染治疗,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延长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期.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林臻;张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热休克蛋白90在防治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

    热体克蛋白90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重要的蛋白之一,其作为分子伴侣参与调控、维持细胞内多种蛋白的构象和功能,在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发现,热体克蛋白90作为伴侣蛋白对肿瘤的恶性转变、生长、增殖及侵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肿瘤治疗中的很有希望的药物作用分子靶点.本文对热体克蛋白90与肿瘤的关系及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作者:蔡志华;卢辉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超声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神经阻滞,它通过超声影像学技术来定位目标神经,其大优点是能够实时观察目标区域的解剖结构.该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神经阻滞操作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本文综述了超声辅助神经阻滞技术的理论基础、原理、实施以及在周围神经阻滞时的超声成像特征,为在临床中安全有效应用这一技术提供参考.

    作者:张晋峰;张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诊治现状

    所有的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即慢性肾衰竭(CRF),均引起内环境紊乱、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血液净化技术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不能有效纠正CRF所致的钙磷紊乱、骨代谢紊乱、维生素D3缺乏,也不能阻止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也不能阻止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检索国内外文献资料,对其发病机制、病因、临床分型诊断及治等研究状况简要综述.

    作者:曾丽花;李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及进展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在临床较常见,其治疗视损伤程度及类型而不同,近年来临床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结果.文章简单地回顾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解剖、功能、损伤机制、诊断与分类,然后对其治疗原则、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并比较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作者:朱和平;杨洪武;沈海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脐血流S/D比值在监测高危妊娠中的应用

    多普勒超声脐血流S/D比值测定具有操作方便、对胎儿无损害等特点,是估价胎儿情况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产科高危妊娠的监测中应用广泛.现阐述S/D比值的意义及正常值的范围,并就S/D比值异常的原因及联合胎动、胎心无应激试验、催产素激惹试验及胎儿胎盘生物物理五项评分等方法监测高危妊娠、判断胎儿宫内安危状况予以简要综述.

    作者:高珊;刘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乳腺癌影像学检查现状

    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中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目前主要以钼靶、超声作为对乳腺癌的基本筛查手段,CT、磁共振显像、正电子发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PET)、PET-CT定位于进一步补充检查.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综合影像学检查方法将成为今后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的主要发展趋向.

    作者:齐晨晖;陈方满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