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科领域内置入物感染

谢涛;尚希福

关键词:骨骼手术, 内置入物, 相关感染, 诊断, 治疗方法
摘要:骨科内置入物手术后并发感染是十分严重的并发症,感染以院内细菌为主,由于感染性生物膜的形成及细菌的耐药性,处理起来相当棘手.针对不同的患者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多数感染病例需要再次手术去除内置入物,个别病例甚至需要截肢.内置入物术后感染发生的诊断及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给临床及时防治带来极大不便.了解内置入物术后感染的类型、细菌谱、诊断、特殊病理变化及恰当的治疗非常重要.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真空辅助麦默通活检在乳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麦默通活检在诊断乳腺病灶方面正日益替代传统外科活检.它以较高的成功率、准确性、特异性等而倍受关注,并在治疗乳腺良性小肿瘤显示出了极高的应用价值;但是,麦默通活检在实践中也同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就麦默通诊治乳腺疾病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简要综述.

    作者:徐海;崔明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流行病学研究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由质粒介导,能水解青霉素、广谱头孢菌素及单环类抗生素并产生耐药.各地区ESBLs的检出率、基因分型各不相同,细菌质粒上可以同时携带≥2种的ESBL编码基因.产ESBLs菌感染为多种危险因素所致,临床治疗产ESBLs菌感染应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作者:吴玉娟;周鸿江;朱莲娜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多发性硬化的研究

    多发性硬化发病通常女性多余男性,20~40岁年龄组发病率高.目前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临床症状包括视觉及眼球运动障碍,肢体感觉异常,肌肉无力、痉挛,排尿功能障碍及轻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典型病例表现为多发性神经损害,病情缓解期与加重期交替出现并逐渐导致功能完全丧失.临床诊断主要依赖反复发作的病情缓解与病情加重交替现象和至少2个神经受损的物理及实验室检查证据.治疗主要为急性加重期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预防急性加重期的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和其他支持措施.

    作者:曹恒谦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肺心病患者脑循环动力学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肺心病患者脑循环动力学(CVD)的变化.方法 用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测定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CVA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CVA进行比较.结果 肺心病患者平均脑血流速度、大血流速度、小血流速度及小血流量显著降低(P<0.01);其外周阻力、特性阻抗及弹性波波速、动态阻抗显著增高(P<0.01);平均血流量明显降低,临界压明显升高(P<0.05);血管顺应性及大血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肺心病患者CVA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且随病情加重而加重.

    作者:李金双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研究

    胆管并发症是愿位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失常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仍有争论,本文回顾近年文献,以期加深对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认识.

    作者:蔡振刚;高晓军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药物不良反应类综述报道的建议

    1 目的和背景为了保证和增强文献的可评价性、可重现性和可解读性,国内外医药期刊日益重视文献报道的质量和规范化,倡导制定有关的标准、规范或要求,如著名的《随机试验报道的统一标准》等[1-6].药物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或药物不良事件)类综述是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一篇高质量的综述可以比较清晰、完整、准确和公正地概括或展现有关主题的现状、问题和方向,大大提高读者的阅读效果和效率.

    作者:ADR综述报道规范合作组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佝偻病的诊治进展

    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特征.本病可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危害到儿童的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对佝偻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将佝偻病的诊治进展科要综述.

    作者:安丽花;赵琳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血小板活化因子参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活化的研究

    血小板活化因子是一种内源性脂类介质,在血栓形成、急性炎症等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活化因子作为强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一种很强的炎性因子,在参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可以拮抗特异性受体,抑制其对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作用.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因子参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多种细胞因子、化学介质参与其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配体-受体系统介导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相互作用.

    作者:常亚丽;郭农建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青春期人群中紧急避孕的必要性

    由于健康和营养状况的改善,性成熟年龄逐年下降,青春期性活跃人群比例逐年增加,紧急避孕作为一种未防护性交和避孕措施失败后几天的补救措施.目的在于预防非意愿妊娠的发生,以降低人工流产率.

    作者:李毅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骨科领域内置入物感染

    骨科内置入物手术后并发感染是十分严重的并发症,感染以院内细菌为主,由于感染性生物膜的形成及细菌的耐药性,处理起来相当棘手.针对不同的患者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多数感染病例需要再次手术去除内置入物,个别病例甚至需要截肢.内置入物术后感染发生的诊断及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给临床及时防治带来极大不便.了解内置入物术后感染的类型、细菌谱、诊断、特殊病理变化及恰当的治疗非常重要.

    作者:谢涛;尚希福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肥胖致肾损伤的作用机制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经证实肥胖对慢性肾脏病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肥胖诱导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原发性高血压、代谢异常、激素及细胞因子等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肾脏病发生.然而确切作用机制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强;武明虎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用两种不同方法检测血糖的对比分析

    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血糖测定是评估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常采用的有两种测定方法,即血清葡萄糖氧化酶法和血糖仪快速检测干化学法[1],在工作中发现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给临床诊断和糖尿病患者带来一些困惑,为了解不同方法间的差异,随机选择宝鸡市中心医院门诊患者200例进行了血糖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葛君琍;王静;李宝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他汀类药物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他汀类药物能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除降低血浆胆固醇外,可能尚涉及不依赖于胆固醇降低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硬化斑块、抗炎症反应、抗血栓形成、改善内皮功能及上调脑组织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活化等作用.他汀类药物的脑缺血保护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研究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脑缺血保护作用有助于全面了解该类药在预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陆景红;周颖;任明山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氟比洛芬酯的临床应用研究

    氟比洛芬酯是一种临床应用的非甾体类抗炎新药,是一种静脉制剂,由脂微球和其所包裹的氟比洛芬组成,主要用于肿瘤及手术所致疼痛的治疗.氟比洛芬酯经静脉使用,可以减少由口服氟比洛芬引起的消化道并发症.同时,氟比洛芬酯是目前临床应用的惟一具有靶向性的镇痛药,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本文对其在药理学、镇痛机制、术后镇痛、超前镇痛、对癌症疼痛镇痛效果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陈雄刚;林财珠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老年脑血管病与昼夜节律

    近年来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存在昼夜分布差异,本文报告282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的昼夜分布情况,旨在探讨其发病的昼夜节律.

    作者:宗兆凯;张园园;任景艳;张立才;厉永征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功能改变的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的形成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异常与此关系密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形态、细胞亚型、细胞表型、细胞因子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现对有关内容简要综述.

    作者:刘爱云;时念学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脑钠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如何明确诊断心血管疾病是心脏科医师的关注焦点.脑钠肽作为一种生化指标,凭借其对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力衰竭的高度敏感性、特异性及阴性预测价值,日益成为诊断心血管疾病有价值的指标之一,对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杨艳华;王林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慢性鼻窦炎细菌学研究及药敏试验分析

    细菌感染是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原因之一,抗生素治疗是慢性鼻窦炎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证实慢性鼻窦炎患者鼻腔、上颌窦、筛窦细菌感染以需氧菌为主,同时有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由于β-内酰胺酶菌株的产生,抗生素建议选用有较高抗菌活性的广谱耐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

    作者:陈艳丽;徐小玲;付竞云;杨瑞民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机制、评估与治疗

    吞咽困难是卒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不能完成吞咽过程并保护呼吸道,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吞咽皮质中枢及其投射纤维、延髓及相关神经的损伤所致.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临床筛查和仪器评估,了解其发病机制和评估方法有利于早期识别吞咽困难的有无及其性质,评测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和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临床治疗上以康复锻炼为主.急性卒中所致的吞咽困难大部分可自行恢复,恢复困难者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

    作者:俞宁;安中平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他汀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

    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骨质疏松引起各国政府及卫生部门的极大关注,过去由于缺乏刺激骨形成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以提供钙剂和维生素D3以及抑制骨吸收等为主,近期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通过促进骨形成蛋白2表达诱导成骨细胞分化、抑制骨髓基质细胞成脂分化等机制刺激骨形成.基础研究及临床实验均提示他汀类药物可提高骨密度,并降低骨折危险性.但还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来证实.

    作者:苏晓燕;邢学农 刊期: 2007年第2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