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

杨喜凤;张明亮

关键词:胃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肿瘤侵犯肿瘤转移
摘要:胃癌的侵袭和转移依赖于肿瘤间质中的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所知的作用强的促血营生成园子之一,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血管生成的每个环节.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一种与胃癌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的蛋白酶,它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引起胃癌的侵袭和转移.现以VEGF、MMP-9的主要生物学效应、与肿瘤侵袭转移(尤其是胃癌)的关系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脑出血继发性神经损伤机制的研究

    脑出血后血胂周围脑组织存在继发性脑损伤,其病理机制十分复杂.近研究表明,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存在水肿形成和继发性缺血损伤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缺血是引起脑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出血后血肿本身释放的毒性物质如凝血酶、血红蛋白等是导致神经细胞坏死、脑组织缺血、水肿等病理变化的重要化学刺激物;炎性反应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继发性脑组织损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细胞凋亡、补体系统激活、细胞色素C释放、自由基反应增强等均参与了脑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

    作者:吴荣东;董宜先;刘振华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赞育丹对不育大鼠性腺功能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赞育丹对腺嘌呤所诱发的睾丸生精障碍性不育大鼠的影响,为中药治疗男性不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腺嘌呤灌胃Wistar大鼠,诱发睾丸细胞生精障碍,制造大鼠不育症模型,观察赞育丹制剂给药后实验动物精子计数、睾丸形态学及性激素(T、FSH、LH)的改变.结果 赞育丹可增加睾丸生精障碍性不育大鼠精子数量;增加睾丸附睾重量.提高前列腺和精囊指数,提高性激素水平;使受损的睾丸组织明显改善.结论 赞育丹对腺嘌呤诱发的大鼠睾丸生精障碍性不育有治疗作用.

    作者:刘天成;崔撼难;郑微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血凝仪的不同检测系统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可比性研究

    各实验室在检测仪器、试剂、校准品等方面各成一个检测系统,不同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如何保证不同检测系统检测结果 的可比性是目前医学检验研究中的热点.血凝仪的普遍使用,中国一般中等以上医院,大都已开展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因此,血凝仪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 可比性问题亟待解决.利用标准品或定值血浆进行定期的校准比对是提高不同血凝仪检测结果 可比性的主要方法.

    作者:梁远;林发全;李明芬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血液灌流临床应用研究

    血液灌流作为一种体外血液净化技术,多年来一直只应用于急性中毒的治疗.目前,血液灌流技术逐步应用到重型肝炎、危重症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患者抢救过程中,为血液灌流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新的信息.血液灌流是治疗中毒,清除细胞因子,抢救危重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

    作者:刘丽茹;尹雪艳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肿瘤坏死因子与阿霉素对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和评价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及注入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肺癌伴恶性胸水患者69例接2:1比例随机分为肿瘤坏死因子组(46例)和阿霉素组(23例),经B超胸水定位后,进行胸腔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水.积液引流干净后肿瘤坏死因子组胸腔内注入肿瘤坏死因子1500万u,阿霉素组阿霉素30mg,每周2次.结果 肿瘤坏死因子组和阿霉素组的胸水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1%(41/46)和60.9%(14/23),P<0.05;胸痛发生率分别为80.4%(37/46)和17.4%(4/23),P<0.001;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26.1%(12/46)和0%(0/23),P<0.0001.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并注入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明显高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并注入阿霉素,胸痛和发热副作用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可耐受.

    作者:吴秦西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上尿路梗阻并发肾积脓或积水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提高上尿路梗阻并发肾积脓及肾积水的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396例上尿路梗阻并发肾积脓或积水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诒疗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96例均经手术证实,依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104例行肾切除:258例肾盂或输尿管切开取石术;34例行肾盂成形术.结论 早期正确的诊断和诒疗是避免肾切除的关键.

    作者:西尔艾力牙生;木克木·吾部力海热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健脾补肾活血方药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CTL介导的造血抑制因子影响

    目的 探讨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造血抑制因子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分析健脾补肾活血方药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流武细胞仪检测不同拆方分组免疫介导再障小鼠脾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8、γ δ TCR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培养细胞γ-IFN、α-TNF水平,观察其变化.结果 再障组CD8+、γ δ TCR+T比例明显上升,γ-IFN、α-TNF水平亦升高,健脾补肾活血全方组CD8+,γ δ TCR+T下降,γ-IFN、α-TNF水平降低,与再障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健脾补肾组、温肾组、滋肾组、CSA组均有不同影响,健脾组、活血组作用不显.结论 细胞毒性T细胞增加与造血负调控因子表达升高是导致再障的主要机制,两者具有相关性,健脾补肾活血方药可通过调节该免疫环节恢复骨髓造血,组方中以补肾中药为核心,健脾、活血中药起协同作用.

    作者:陆嘉惠;周永明;胡明辉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阿片样物质与心肌保护研究进展

    阿片类物质及其受体在心肌组织中能够产生缺血预适应作用,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Gi/o蛋白、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蛋白激酶C、环氧化酶2等都有关.现综述近年来关于阿片类物质参与心肌保护的信号转导及其机制;阿片类物质心肌保护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徐亮;吕国义;邓迺封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椰酵伯菌毒黄素的研究进展

    椰毒伯克霍尔德菌是引起酵米面和银耳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毒黄素是此菌产堡的一种毒素,近年来对毒黄素的分离提取进行了相关报道,其中毒机制从对呼吸链电子传递体的旁路作用、抑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活力、对动脉平滑肌张力的影响以及微核技术测其诱变买验的研究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另有研究发现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观察毒黄素能够损伤小鼠组织和人血细胞自由基,本文就毒黄素的化学提取分离、中毒机制以及生理生化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田凤丽;马麦生;钱震雯;楚海荣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参芪扶正注射液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将恶性肿瘤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放、化疗组)和治疗组(放、化疗合并参芪扶正注射液组),比较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变化及放、化疗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组骨髓抑制情况、消化道反应及全身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在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龙慧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造血生长因子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造血生长因子是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增殖和定向成熟的一类细胞因子的总称.研究发现以促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长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代表的造血生长园子.除了传统地作用于造血细胞外,还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它们能对抗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长和动员干细胞修复损伤组织,从而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作者:欧晓敏;肖大伟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电磁穴位联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电磁穴位联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随机选临床诊断乳腺增生症125例,分为口服药物组、电磁穴位治疗组、综合治疗组.对比观察电磁穴位联合中药疗法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意义.结果 口服药物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电磁穴位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分别为P<0.05、P<0.01 .随访3个月显示:口服药物仅对病程短于3年的病例效果显著.电磁穴位治疗疗效与病期的长短无显箸关系,并且治疗后的复发率较低.结论 结合祖国传统阴阳学说理论与现代电磁科学技术的电磁穴位疗法,对乳腺增生症具有比较理想的物理治疗效果.

    作者:陈国庆;王忠和;谈玉婷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ET、NO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及30例正常妊娠妇女血浆ET、NO浓度.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ET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NO则明显下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ET水平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两者成正相关(P<0.01)雨血浆NO水平随着病情加重而下降,两者成负相关(P<0.05),同时血浆ET、NO之间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ET、NO共同参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联合检测其血浆浓度可以作为监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的重要指标.

    作者:林菊英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腹腔间室综合征的诊治

    正常腹腔内压力主要是由腹腔内脏器的静水压产生,正常情况下和大气压相近.当腹内压>10mmHg(1mmHg=0.133kPa)时,即为腹腔高压.腹腔间室综合征的定义是任何原因引起腹腔内压非生理性持续升高,达到或超过35mmHg,引起腹腔内脏及腹外系统器官等多器官系统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可引发腹腔内高压,部分患者(10%)可导致腹腔间室综合征的发生,病程凶险,病死率较高.在诊治SAP过程中注意防治腹腔内高压,对提高SAP的临床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靳殿功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奎硫平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奎硫平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 将198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奎硫平联合氯氮平)和对照组(单用奎硫平)进行治疗.每组各99例,疗程12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12个月末采用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药物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个月,12个月末研究组阴性症状总分减分率优于对照组(P<0.05,P<0.01),各因子分数除注意障碍因子两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因子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研究组不良反应以流涎,嗜睡和震颤为主.对照组以静坐不能,震颤和失眠为主,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奎硫平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疗效优于单用奎硫平治疗.

    作者:郑景莉;王保国;付爱玲;李蓓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脑电分析对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进展

    儿童处于脑发育的为手术安全顺利进行及降低麻醉对儿童神经系统及心理发育损伤的关键.脑电圈具有反映意识活动及无刨性的优势,是检测麻醉深度中有潜力的方法 .系统回顾脑电图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成就及进展,比较时阚分析、频阈分析、人工神经网络、麻醉趋势、定量药物脑电图监测等方法 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展望今后其应用于麻醉深度监测领域的发展.

    作者:杜晓梅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神经节苷脂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对实验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分别对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神经节苷脂组、银杏叶提取物组大鼠脑组织缺血、水肿等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在缺血90min再灌注1h、3h、6h神经节苷脂组高信号区的体积显著小于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银杏叶提取物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神经节苷脂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为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脑保护剂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精确的神经影像学信息.

    作者:靳凌;张晓雷;李继民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再出血原因分析与护理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原因,探讨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在预防再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我科在1996年至2005年间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31例中23例再次出血的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情况,探讨再出血原因.结果 头痛烦躁、血压不稳定、过早下地活动、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剧烈咳嗽、探视过多人员及兴奋等均可诱发再出血.其中止血剂应用未超过7d,不恰当的腰穿+脑脊液置换术也是诱发的重要原因.结论 卧床休息、镇静药物、有效控制血压、合理控制颅内压、正确使用抗纤溶药物、恰当的应用脑脊液置换疗法、及其加强基础护理,对预防再出血都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司国英;路文军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与肺部疾病

    细胞因子通过活化细胞表面受体复合物而发挥其在调控细胞生物学功能中的重要作用,信号转导被一些负性蛋白严格控制,其中以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为重要,SOCS主要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对细胞因子的作用强度及持续时间进行调控.近几年研究显示,SOCS不仅与全身免疫疾病有关,而且在哮喘、肺癌、急性肺损伤等肺部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许雯;陈少贤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耳穴贴压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耳穴贴压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观察变应性鼻炎患者共34例,单纯用耳穴贴压法治疗,取耳穴神门、过敏区、肺、脾、肾、内分泌、皮质下,内鼻、外鼻等,用王不留行子贴压耳穴,每次贴压一侧耳廓,保留3d,每周2次.两周为1疗程.治疗1~2疗程,于疗程结束时观察疗效.结果 显效26例(76.47%),有效6例(17.65%),无效2例(5.88%),总有效率94.11%.结论 耳穴贴压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漫 刊期: 2007年第2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