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赵素斌;李守霞;赵国栋;石运明

关键词:胆囊肿瘤, 环氧合酶, 病因, 恶性生物学行为
摘要: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其与原发性胆囊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揭示原发性胆囊癌发生与发展的原因,并为胆囊癌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9例原发性胆囊癌、20例正常胆囊组织中COX-2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以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OC-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4.4%(29/39),显著高于正常胆囊组织(25%,5/20),P<0.05.COX-2阳性表达与胆囊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术后肝肺等脏器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COX-2高表达为原发性胆囊癌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与原发性胆囊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临床可采用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进行胆囊癌的防治.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其与原发性胆囊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揭示原发性胆囊癌发生与发展的原因,并为胆囊癌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9例原发性胆囊癌、20例正常胆囊组织中COX-2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以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OC-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4.4%(29/39),显著高于正常胆囊组织(25%,5/20),P<0.05.COX-2阳性表达与胆囊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术后肝肺等脏器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COX-2高表达为原发性胆囊癌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与原发性胆囊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临床可采用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进行胆囊癌的防治.

    作者:赵素斌;李守霞;赵国栋;石运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降压药物效应的关系

    降压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存在个体差异,这在临床实践中屡见不鲜.长期以来,人们在药代动力学范畴寻找答案,但研究的结果却不能圆满解释这种差异,表现在不同患者使用相同降压药后,即使血药浓度相近,药物效应仍相差甚远.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致病基因的多态性会使同一疾病不同个体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及效应出现差异,导致治疗反应上的悬殊.高血压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由于致病候选基因表型的不同,使个体对降压药物产生的效应不同.因此,研究影响降压疗效的候选基因的多态性,对于制定趋利避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人体血压调节中的主要系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作为RASS的关键酶,其遗传多态性与降压药物间的关系如何,近几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现仅就其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

    作者:翟丽华;王沙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综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占慢性胃炎的16.03%[1],胆汁反流是导致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胃黏膜癌前变化的原因之一,有效治疗本病对防止胃黏膜萎缩并阻断其癌变有积极的临床意义.2000年以来,本院应用吗丁啉、硫糖铝等综合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孝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胆囊结石形成因素与致石疾病研究进展

    胆囊结石是一常见病.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出土的公元前167年西汉古尸中,发现胆囊内含有胆固醇和胆色素等混合结石270余粒,并在胆囊积液和结石中见到华支睾吸虫卵,但未找到蛔虫卵.说明胆囊结石这一常见病在我国古代即已存在,同时指出华支睾吸虫卵和胆囊结石的形成有一定关系.近代学者研究认为,胆囊结石形成主要由胆流淤滞、细菌感染和胆汁化学成分改变等三方面因素,存有内在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而致[1].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胆囊结石形成的因素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而且对致石疾病也进行了探讨,现就相关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崔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食管下端括约肌内多肽类神经递质研究进展

    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的主要功能为保障食管内容物单方向下行入胃.LES功能失常可导致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及食管失弛缓症.研究LES内神经递质能为进一步防治GERD提供新的策略.现仅将相关的多肽类神经递质作简要综述.

    作者:朱利斌;李仲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PPARγ与肿瘤血管生成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属于核激素受体(nuclear hormone receptor)超家族的成员.在1990年由英国科学家Issemann和Green首先发现[1].目前已知两栖类、啮齿类动物及人类PPAR均存在三种亚型,即PPARα、PPARγ及PPARδ(亦称PPARβ),其中PPARγ是人们研究广泛的一种,特别是近年来,通过使用PPARγ激动剂来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拟对此综述如下.

    作者:周南翔;文澜;张明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RNA干涉机制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遗传学的研究表明,RNA干涉(RNAi)机制具有防御病毒感染,防止转座子移位,以及参与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调控等功能.这些功能在维持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何承伟;刘芳;刘新光;梁念慈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金属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金属β-内酰胺酶(MBL)是一类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泛水解作用的酶,产此酶的细菌可对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产生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MBL是近年来引起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MBL可分为天然来源的MBL和获得性MBL,前者已广泛存在于临床的罕见菌中,如蜡样芽孢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杆菌属、嗜水气单胞菌、戈氏军团菌等,它们大多由染色体基因编码;获得性MBL由质粒或Ⅰ类整合子介导,广泛存在于临床常见菌中.文献已报道的16种获得性MBL分别是位于质粒或Ⅰ类整合子上的IMP-1~8、IMP-10、IMP-12~13、VIM-1~4、SPM-1,本文就MBL发现、分类、分子结构特点、获得性MBL以及检验方法等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张健东;刘树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利钠肽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心脏不仅具有泵血功能,还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它能感受心房和心室的压力,通过分泌多种利钠肽调节这些参数,它们作用于肾脏、血管、心肌,并调节其他内分泌功能,在左室功能不全(LVD)的早期可减慢疾病的进展.关于血利钠肽检测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早期诊断、不明原因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心衰的预后判断和治疗监测中的意义已有大量报道,近年来对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时的变化和意义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作者:汤晔华;黄高忠;吴宗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Caspase-3与肿瘤关系的研究

    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失衡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Caspase-3(半胱天冬酶-3)是介导细胞凋亡的一类蛋白水解酶,即caspase中的关键效应酶,是凋亡执行的重要效应分子,广泛表达于正常人体组织及多种肿瘤组织中.现就近几年来caspase-3的生物学研究及其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的意义综述如下.

    作者:李静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羟自由基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在对脑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中逐渐认识到自由基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在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由基损伤可能是脑梗死核心病理环节之一.其中羟自由基(OH)是氧化能力很强的自由基,关于羟自由基的研究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现将近年来关于羟自由基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VCD)的一些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侯丽;黄经春;朱雪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关系探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尽管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很快,但在病理学上它已对脑组织造成缺血、缺氧的损伤,只是这种损伤是可逆的,若缺血、缺氧的持续时间长而不可逆,就形成脑梗死.为探讨TLA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治疗效果等与脑梗死的相互关系,选择50~70岁TLA发作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同时选择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观察研究.

    作者:魏养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Bcl-2基因蛋白家族与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发育的一定阶段出现的正常的选择性死亡现象,其启动和进程受一定程序的控制,故也称程序性死亡.过度的凋亡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有关,而凋亡受到抑制则与肿瘤等疾病的产生有关[1].Bcl-2基因蛋白家族在细胞凋亡通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通过对Bcl-2基因蛋白家族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人们对其有了初步认识,但具体确切机制尚未清楚,现予简要综述.

    作者:金琳芳;陈同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伴随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出现,糖尿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也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以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为代表,越来越多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提示两大并发症存在共同的病理基础,且更多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这病理基础的贯穿主线.现仅就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与氧化应激综述如下.

    作者:刘萍;何兰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低氧诱导因子-1与其靶基因

    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首先是1992年Semenza对经缺氧处理的Hep3B和HepG2细胞株的核提取物进行电泳位移分析时发现的[1].HIE-1是细胞在缺氧条件产生的核蛋白,它与靶基因结合,促进其转录,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缺氧适应反应.

    作者:张蓓;吴海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副肿瘤综合征

    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但早期诊断困难,尤其部分恶性肿瘤在其原发病灶确诊前,因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肌肉等而表现为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PS),使临床表现更加不典型、多样化,导致早期误诊.现将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等作简要介绍,以提高对副肿瘤综合征的认识,减少误诊.

    作者:宋孚霞;于国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瘦素、白细胞介素-6与脑血管病

    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是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瘦素与白细胞介素-6(IL-6)过度表达并相互作用,产生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使血压、血糖、血脂、血黏度升高和血液流变学改变,促进了脑血管病的发生.

    作者:王黎;刘瑞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的信号转导

    已知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丝氨酸蛋白酶凝血因子FⅦa/FⅦ的细胞膜受体,除了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TF还参与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炎症反应、血管新生和肿瘤形成,并与胚胎的正常发育有关.TF的生物学作用多样性已经得到证实,这些作用与凝血机制无关.现在认为TF胞质段与细胞的迁移有关,胞外段参与凝血过程并涉及信号转导机制.TF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多种疾病的病理,干预TF的表达可能为多种疾病的治疗、预防提供新的策略,因此对TF表达机制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热点.现将近年来对内皮细胞TF表达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作者:董春霞;胡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降钙素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降钙素(calcitonin,CT)是一种由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类激素,主要用于骨质疏松、高血钙和与骨相关如佩吉特病、骨肿瘤引起的疼痛的治疗.过去主要以提取法从动物组织中获取,但是它属非人源型降钙素,长期使用会产生抗体而影响疗效,而且由于生物组织来源有限,制约了它的生产.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固相和液相法合成降钙素的研究,合成步骤多、纯度差、获得率低,因而价格昂贵.80年代国外开展了基因工程法生产降钙素的研究,应用基因工程法,可以较容易地制备出所设计的新型降钙素,以期获得活性高、半衰期长、无抗原性的新型降钙素供临床使用.现将基因工程方法制备重组降钙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戴光荣;施秉银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核酶在抗病毒基因治疗中的设计策略

    核酶(ribozyme)是一类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可通过碱基配对特异地与相应的RNA底物结合,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底物RNA分子.自美国科学家Cech和Altman等发现核酶至今的20多年来,人们利用核酶可以特异性地切割靶RNA序列的特点,通过设计合适的核酶阻断特定基因的表达,已相继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肿瘤、生殖系统疾病、病毒性肝炎、白血病、移植排斥反应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尽管核酶已经开始应用于人体内治疗,但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1].例如:如何获得高效、无毒的特异性核酶,如何选择靶序列中佳切割位点,如何提高核酶进入靶细胞的效率并稳定发挥作用等.现仅就目前核酶在抗病毒基因治疗上的设计策略简要综述.

    作者:侯伟;沃健儿;刘克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