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维;尹宜发;邹立勇;胡远强
锌是机体抗氧化防御、电子传递、DNA修复和p53蛋白表达等诸多生物过程的重要辅酶.在氧自由基释放和DNA损坏及癌症发生与发展方面,营养锌缺乏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大约10%的美国人口日摄锌量低于推荐生理需要量的50%.机体长期营养锌摄入量不足,可以损害机体的抗氧化防御功能和细胞修复机制,造成DNA破坏和基因突变,使免疫监视网络失调,不能逆转癌变生物信号,成为促发癌症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永波;李俊;宋益兴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功能除为血流提供光滑的表面、维护正常血流状态外,还起屏障作用,调节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此外,还促进或抑制平滑肌生长;摄取、转换或灭活循环与局部产生的活性物质,合成和释放舒、缩血管物质等.VEC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AS会造成血管舒缩性降低、管腔变窄甚至阻塞以及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近年来确认的一种新的独立的促AS危险因子[1].现仅从Hcy对VEC损伤的病理生理及其与AS的关系,以及近年来有关Hcy对VEC损伤及平滑肌增殖的拮抗试验概况简要综述.
作者:滕晓茗;李吕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仪测定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内径、血流、内膜,以探讨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阳新;赵玉婷;周黎黎;赵迎春;刘光英;何丽;古来 刊期: 2005年第07期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高血压导致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长寿等生活质量,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2].老年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与年轻患者相比,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成为了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因此进一步了解老年性高血压的诊治非常有必要.
作者:黄筱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因其引起急性症状和死亡并有后期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听力系统和视觉系统受损而得到重视.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病毒治疗很可能在未来的CMV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先天性CMV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疗,重点是新生儿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周霖;方凤 刊期: 2005年第07期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亦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许多血管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15岁以上城乡人口高血压患病率为4.85%,而90年代,15岁以上城乡人口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约25%,已达到11.26%,估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1亿人以上,而且每年新增高血压病例20余万人,高血压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故对患者高血压的有效控制和积极的治疗,对上述疾病的一级预防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随着全球范围内高血压患病率的持续上升和由此而来的心脑血管病病死率的持续增加,高血压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受到重视,对高血压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目前,关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仍在不断探索中,除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精神社会心理压力以及神经内分泌机制外,近年来发现炎性机制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能为阐明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对疾病的进一步干预提供新的有意义的途径,本文就炎性细胞因子与高血压的关系的研究进展简要阐述如下.
作者:李忠臣;于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对人类危害严重.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肠癌的发病因素进行了广泛探索,但迄今病因未明,而发病率和病死率却逐年上升,治愈率提高不大.因此,对其流行病学及高危因素深入研究、做好阻断病因措施的一级预防具有深远意义.现对大肠癌的流行特征和发病高危因素总结.
作者:徐永成;许岸高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为20%~40%[1~3],临床和病理诊断一般没有困难.但是,当平滑肌瘤出现特殊的组织学形态或独特的生长方式时,可能造成诊断困难[4].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文献中陆续报道了一些形态怪异的子宫平滑肌瘤大体类型,由于这些肿瘤相当罕见,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对其了解不多,在诊断和治疗中可能将其误为恶性肿瘤.这也是Clement[5]所指出的病理医生在子宫平滑肌瘤诊断方面面临挑战的含义之一.了解这些具有特殊大体形态的罕见子宫平滑肌瘤类型的特点,可以减少误诊,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避免过度治疗.
作者:李新功;温黎;付静;董艳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致残的常见的病因.糖尿病神经病变在临床上表现多种多样,糖尿病并发动眼神经麻痹属于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单神经病变,临床少见.若糖尿病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易导致误诊.我院于1992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15例此类患者,均被误诊,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丛;李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internal carotid-cavernoussinus fistulas)是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或其分支破裂,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的动静脉沟通.多因外伤引起,占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75%~85%.由于常伴头部外伤或以眼征为首发症状,故常易漏诊或误诊,而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关系.现复习近年来相关文献,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和治疗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王同新;范一木 刊期: 2005年第07期
Apelin是日本学者Tatemoto等[1,2]于1998年用反向药理学方法首次从牛胃分泌物中提取到的新的活性肽.Apelin在血液循环中含量较低但心血管组织含量较高,并且其受体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组织,表明Apelin可以通过旁分泌和(或)自分泌方式调节心血管功能.研究发现,与已往发现的小分子心血管活性肽如内皮素、尾加压素等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不同,Apelin在显著增加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对心脏泵功能的改善和血压的调节起着独特的双重有利作用,因而Apelin及其受体可望成为急、重性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治疗新靶点.现仅就其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简要综述.
作者:江海龙;吴宏超;唐朝枢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支气管哮喘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慢性疾病.近通过大量病理学研究表明,哮喘反应的发生不仅存在着呼吸道炎症,还包括呼吸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构(airway remodeling),其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平滑肌和基底膜增厚;气道重构是诱发呼吸道高反应性和哮喘慢性化的主要原因.白三烯(leukotrienes,LTs)是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经5-脂加氧酶(5-lipoxygenase,5-LO)途径代谢的一系列产物,在支气管哮喘发病和气道重构过程中是重要炎症介质,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现主要对LTs在支气管哮喘气道重构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黄琰;李淑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原发性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的疾病,有很多的多态性的基因参与它的发病机制.本文重点叙述可能的候选基因与其相关性及其对调脂药物的疗效产生的不同,预测临床患者对药物反应,使医生为患者选择佳的药物和确定佳的剂量.
作者:姚友权;徐力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光导纤维及电子技术的发展,60年代末诞生了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并逐渐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我国自70年代初开展纤支镜检查,现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1].为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纤支镜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和近年来的进展情况,特予简要综述.
作者:王立红;顾岩;李国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动脉栓塞受累部位分布广泛,各级肺动脉均可受累,病变分布不均,肺动脉干少受累,亚段肺动脉次之,左/右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较常受累.肺动脉栓塞右肺多于左肺.
作者:孙芳;陈美云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对上皮细胞及许多肿瘤细胞有促进分裂和促进移动的作用.原癌基因c-met编码的蛋白(c-Met)是HGF的主要受体,HGF与上皮或内皮细胞上的c-Met结合,导致细胞分裂或分化增加,细胞分离,运动能力增强,细胞连接消失.近年国外对HGF及c-Met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发现HGF/c-Met与胃癌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就HGF/c-Met与胃癌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作者:陈俊忠;徐嘉凤;叶红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美国,结直肠癌在癌死亡中占第二位.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后转移和复发是结直肠癌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行根治术的患者有30%~40%在5年内出现转移和复发[1].对于这些群体,辅助治疗不失为一种标准治疗方案.遗憾的是,只有60%~65%的患者单纯接受手术治疗,余下的不到1/3行辅助治疗[2].也就是说,只有很小一部分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要求或得到了辅助治疗,肿瘤分期与预后结果密切相关.然而,一些特定分期的患者,尤其是Ⅱ、Ⅲ期患者,预后的差别也很大.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内在本质和患者的基因背景.
作者:王华;季加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世界上将近有11亿尼古丁和烟草制品的消费者,吸烟所致死亡占死因分析的首位,每年约有400万人死于吸烟.尽管如此,只有部分吸烟者能够戒烟,一部分仍然不能戒掉.辅助戒烟的标准药物疗法(如:尼古丁替代治疗、缓释安非他酮)对许多吸烟者无效.近期对尼古丁依赖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证实,几种神经递质系统可能有助于吸烟的维持和复吸.而近来对尼古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效应的基础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临床药理学家开发治疗尼古丁依赖的新药物提供了理论指导.
作者:程玉芳;徐江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是神经元损伤的敏感性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梗死、脑缺血、感染性疾病、多发性神经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等神经系统疾病中显著升高.近年来研究发现,它也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a-ischemia encephalopathy,HIE)密切相关.本文重点就NSE与新生儿HIE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阐述.
作者:刘春艳;董文斌 刊期: 2005年第07期
阿司匹林(aspirin,acetylsalicylic acid,ASA)应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初主要用于疼痛或炎症的治疗,自20世纪70年代因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其临床疗效近年来得到了循证医学的强力支持,阿司匹林可减少心、脑及外周血管等血栓和栓塞事件的25%.然而,近年许多实验研究发现,有的患者尽管服用常规剂量甚至较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但仍不能完全抑制血栓素的生成和血小板聚集,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或阿司匹林失败(aspirin failure)[1].现将对AR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董瑞剑;赵仁亮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