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辉;雷志礼;郑斯聚
脊髓肿瘤(本文主要指椎管内神经系统来源的肿瘤)按脊柱受累部位来分类,可分为上位颈椎肿瘤、中下位颈椎肿瘤、胸椎肿瘤和腰骶椎肿瘤,发病率在整个脊髓肿瘤中分别为11.0%,22.5%,38.6%和27.9%;若按脊髓受累关系分类,大致可分为脊髓内肿瘤、硬膜外肿瘤和硬膜内髓外肿瘤,其发病率大致占脊髓肿瘤的17.2%、25.9%和56.9%[1].脊髓肿瘤的病理来源以神经鞘瘤为多见,约占48.2%,其他如髓膜瘤10%、血管瘤8.1%、室管膜细胞瘤6.5%、脂肪瘤6.2%、神经纤维瘤5.1%、神经胶质瘤4.9%等.我科从1997年9月至2004年12月共手术治疗脊髓肿瘤51例,其中髓内肿瘤4例,硬膜内髓外肿瘤42例,沙漏型肿瘤5例.经过7年多的随访,除了没有肿瘤复发,也没有发现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等继发畸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我们在临床治疗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进行初步总结.
作者:李志宇;田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心肌营养素-1(CT-1)是1995年Pennica等[1]从小鼠心脏发育的胚胎干细胞中克隆表达出的一种蛋白质因子,进一步研究发现,CT-1的氨基酸序列与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抑瘤素M(OSM)、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1(IL-11)有同源性,结构上相似--在四级结构上都含有类似的4个两亲性的α-螺旋,故将其作为IL-6细胞因子家族的新成员,其与特异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未成熟心肌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诱导心肌细胞肥大.
作者:陶勇;华守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对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1968年有人提出了肿瘤产生促血管生成物质的假说.1971年,有人就提出肿瘤转移以及>1~2mm3的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以血管生成为靶点的肿瘤防治研究是当今医学热点之一.血管生成是促血管生成和抑制血管生成的众多调节因子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
作者:林胜弟;黄智铭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患者出现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或分泌减少造成糖代谢紊乱,并继发眼、肾、神经、心血管等脏器损害,估计到2025年患者将超过3亿[1].细胞替代疗法(即补充β细胞的功能,如胰岛移植)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法,它较目前临床常用的胰岛素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①供体数量严重不足,需12 000个胰岛细胞/kg体质量,即2~4个供体才能满足一个受体的需要;②免疫排斥问题,异体取得的胰岛都存在免疫排斥,而且许多免疫抑制剂本身(如糖皮质激素等)也有致糖尿病作用.
作者:金建;郑景晨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其主要生物学特征为侵袭和转移.肿瘤的侵袭、转移包括从原发部位浸润性生长、穿透细胞外基质、进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中游走、与靶器官黏附后向间质侵袭以及增殖形成转移灶等几个阶段.这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的复杂过程.肿瘤细胞游走运动一直被视为其侵袭转移的关键步骤之一,并与肿瘤的转移、预后等有密切的关系.在肿瘤细胞的游走过程中,RhoC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者:陈明流;石铮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一直以来研究者认为,细胞发育是沿着一条路径走下去的,无可逆性.但近几年的研究显示,在适当的条件下,细胞可重新获得分化能力,向另一方向发展.许多实验室报道了来自不同组织的细胞如骨髓、肌肉、脑等当在合适的环境下可发展成完全不同的组织,并将成人体内细胞的这种具有跨系分化能力(jump lineage ortransdifferentiation or dedifferentiation)称为体干细胞可塑性(somatic stem cell plasticity).
作者:施小凤;朱彦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炎性过程,以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在动脉粥样斑块中出现为特征.这些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限制了内皮功能,促使平滑肌细胞增殖、胶原降解和血栓症.近年来,大型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具有明显疗效,临床研究显示,这些益处与他汀类药物调整血脂水平、抑制炎性、改善内皮功能、干扰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等作用有关.
作者:孙学玉;王志辉;史卫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研究冠心病的过程中,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已被确立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因此为了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对各因素进行了调控,但冠心病发病率仍高居不下.肥胖症易与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等一起发生,是糖尿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1].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而1994年肥胖基因产物瘦素(1eptin)的发现以及近年来进一步的研究,使得瘦素与冠心病及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一个新的突破点,现就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王玲玲;蔡久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已经成为诊断和治疗呼吸道疾患不可缺少的手段,并且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尤其在紧急气管困难插管、支气管异物、大咯血等危重病急救中发挥了特有的作用[1-3].操作均在急诊抢救室或急诊重症监护室内患者床边,术前做好抢救准备,包括经鼻高频喷射通气给氧,经皮氧饱和度仪、无创血压和心电图仪监护,建立静脉通道等,确保该项技术安全有效.床旁急诊纤支镜技术在危重病急救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卢中秋;李玉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巨噬细胞内胆固醇代谢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重要发病机制.胆固醇从周围组织中的清除是预防AS的关键步骤.ATP结合盒转运体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是ATP结合盒转运体(ABC)超家族的成员之一.ABCA1能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而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过程,从而清除组织过量的胆固醇[1].
作者:李华波;全智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紊乱是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分子事件.细胞周期调控是由复杂的闭合网络完成,其中细胞周期素(cyclin)-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CDKI)在细胞周期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p27作为近年来发现的CDKI成员之一,在细胞周期中起负性调节作用,细胞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Skp2)能降解p27,在肿瘤发生中备受关注.
作者:王金华;郑秀;江忠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β,TGF-β)作为TGF-β细胞因子超家族的成员调节多种靶基因的表达,在胚胎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增殖及凋亡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参与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和发育分化等多种生理过程.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TGF-βⅠ型和Ⅱ型受体共同介导TGF-β超家族成员的跨膜信号转导.研究表明,TGF-β信号转导通路异常与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的浸润及转移等密切相关.
作者:郑伟;王家富;黄庆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由于睡眠时上呼吸道周围肌肉过度松弛、解剖结构异常,从而导致吸气时呼吸道阻塞或部分阻塞,使呼吸时阻力增加,呼吸浅慢或暂停而引起的反复发作的低氧、高碳酸血症和酸血症,同时胸内压改变及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失衡,这些病理生理的改变,可导致机体多系统功能损害,甚至猝死,而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和白天过度嗜睡.
作者:董昭兴;钟红;李其皓;张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又称前列腺素过氧化合成酶(prostaglandin hyperoxide synthase,PGHS),是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转化为前列腺素(PGs)和二十烷基的限速酶.目前发现哺乳动物的COX至少有两种同工酶,即COX-1和COX-2.1976年,Miyamoto等首先从牛精囊腺提纯了结构型前列腺合成酶-1,并命名为COX-1.1989年Simmon发现另一个诱导型COX同工酶,称PGHS-2或COX-2.
作者:熊兵红;程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肌电图是神经电生理学的一大组成部分,用来记录神经肌肉的电活动,借以判定神经或肌肉的功能状态.表面肌电图起源于20世纪30~50年代,利用皮肤上的表面电极来记录人体内某器官或组织的电活动,由此反映其功能活动.心电图、脑电图等已经很好地得到了应用,在临床上为相应疾病提供了无刨的检测手段.平滑肌电信号比较弱,距离皮肤比较远,到达皮肤时已经非常微弱,同时其体表检测易受心电、皮肤电等生物电和呼吸伪差的影响,要从皮肤上引导出来很困难.而且其波形很不规全,仅靠人眼对波形进行识别与分析读图几乎不可能,因此其检测及应用远远落后于心电图和脑电图.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及平滑肌本身电生理学的发展,平滑肌表面肌电图的研究(如胃、肠、子宫等)非常活跃,部分成果已开始应用于临床.
作者:张明;刘朝东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血管疾病在人类死亡原因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动物实验及临床病理对照研究已证实,不稳定斑块骤然破裂是引起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罪魁祸首,而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在不稳定斑块中表达明显增加,有望成为不稳定斑块预测的又一种重要方法[1].本文就PAPP-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中的表达、作用机制等简要综述.
作者:叶炳华;卢辉和;管耘园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临床上因肝病而引起的肺部损伤主要表现为肝-肺综合征(ha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肺动脉高压、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性肺气肿及肝性胸水、急性肺损伤、肺间质纤维化等.HPS早是Kennedy于1977年发现1例酒精性肝病患者同时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而提出的[1].1994年Krowka等[2]也同意这一概念,并认为HPS还应包括门脉性肺动脉高压、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肝性胸水等多种病症[3,4],从而在临床上确定了与HPS的诊断.本文结合新近国内外有关文献,就HPS研究进展及麻醉综述如下.
作者:冯国辉;雷志礼;郑斯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vena cava syndrome,SVCS)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完全或不完全性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阻塞,导致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受阻、侧支循环形成为主要临床征象的一组证候群[1].
作者:周超;陈良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1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指各种脑血管因素导致的脑实质损害引起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包括以下至少三项精神活动受损:认知能力、记忆力、判断和思维力、视空间技能、计算力、社会生活能力的减退以及情感、人格的改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多发病、常见病.其分为多灶梗死性痴呆(MID)、单发性梗死性痴呆、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性痴呆、出血性痴呆及其他病因引起的痴呆.欧美地区Alzheimer痴呆占老年期痴呆的发病首位,但是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VD的发病居老年期痴呆的第一位.除高发病率外,还因其预后相对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进行预防,故而引起的临床和实验关注相对较多[1].
作者:赖新生;黄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是指所有连续、缓慢、等渗、全面地清除水分和溶质的总称.它能大限度地模拟肾脏对水和溶质的清除模式,持续、大量、缓慢地清除机体内的水分和溶质[1].其大优点是能提供比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环境,内环境改变相对温和,不致引起血浆渗透压的快速下降和明显的血压波动.近年来,由于CBP技术和生物膜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越来越多地用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重症坏死性胰腺炎(ASP)等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并取得了明显疗效.本文对全身性感染的发病机制、CBP治疗全身性感染的机制及不同CBP方式的优点综述如下.
作者:肖雄箭;林建东 刊期: 2005年第11期